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岷峨最先见,睛光厌西川。
岷峨最先见,睛光厌西川。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远望未及上,但爱青若鬟。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蚖。
大雪冬没胫,夏秋多蛇蚖。
乘春乃敢去,葡匐攀孱颜。
乘春乃敢去,葡匐攀孱颜。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有路不容足,左右号鹿猿。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阴崖雪如石,迫暖成高澜。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经日到绝顶,目眩手足颠。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自恐不得下,抚膺忽长叹。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坐定聊四顾,风色非人寰。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仰面嗫云霞,垂手抚百山。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临风弄襟袖,飘若风中仙。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朅来游荆渚,谈笑登峡船。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峡山无平冈,峡水多悍湍。
长风送轻帆,瞥过难详观。
长风送轻帆,瞥过难详观。
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其间最可爱,巫庙十数巅。
耸耸青玉干,折首不见端。
耸耸青玉干,折首不见端。
其余亦诡怪,土老崖石顽。
其余亦诡怪,土老崖石顽。
长江浑浑流,触啮不可拦。
长江浑浑流,触啮不可拦。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边。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坚。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患。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鞍。
烂漫走尘土,耳嚣目眵昏。
烂漫走尘土,耳嚣目眵昏。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渊。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痕。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官。
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然。
《五噫》不复留,驰车走镮辕。
《五噫》不复留,驰车走镮辕。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尊。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原。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天。
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
上下数十里,映睫青巑巑。
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迤逦见终南,魁岸蟠长安。
一月看三岳,怀抱斗以骞。
一月看三岳,怀抱斗以骞。
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
渐渐大道尽,倚山栈夤缘。
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下瞰不测溪,石齿交戈鋋。
虚阁怖马足,险崖摩吾肩。
虚阁怖马足,险崖摩吾肩。
左山右绝涧,中如一绳悭。
左山右绝涧,中如一绳悭。
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傲睨驻鞍辔,不忍驱以鞭。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
累累斩绝峰,兀不相属联。
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
背出或逾峻,远骛如争先。
或时度冈岭,下马步险艰。
或时度冈岭,下马步险艰。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
怪事看愈好,勤劬变清欢。
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
行行上剑阁,勉强踵不前。
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矫首望故国,漫漫但青烟。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
及下鹿头坂,始见平沙田。
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
归来顾妻子,壮抱难留连。
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遂使十余载,此路常周旋。
又闻吴越中,山明水澄鲜。
又闻吴越中,山明水澄鲜。
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
百金买骏马,往意不自存。
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投身入庐岳,首挹瀑布源。
飞下二千尺,强烈不可干。
飞下二千尺,强烈不可干。
余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
余润散为雨,遍作山中寒。
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
次入二林寺,遂获高僧言。
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
问以绝胜境,导我同跻攀。
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
逾月不倦厌,岩谷行欲殚。
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下山复南迈,不知已南虔。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
五岭望可见,欲往苦不难。
便拟去登玩,因得窥群蛮。
便拟去登玩,因得窥群蛮。
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此意竟不偿,归抱愁煎煎。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到家不再出,一顿俄十年。
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昨闻庐山郡,太守雷君贤。
往求与识面,复见山郁蟠。
往求与识面,复见山郁蟠。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镮。
绝壁横三方,有类大破镮。
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
包裹五六州,倚之为长垣。
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大抵蜀山峭,巉刻气不温。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
不类嵩华背,气象多浓繁。
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
吴君颍川秀,六载为蜀官。
簿书苦为累,天鹤囚笼樊。
簿书苦为累,天鹤囚笼樊。
岷山青城县,峨眉亦南犍。
岷山青城县,峨眉亦南犍。
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
黎雅又可到,不见宜悒然。
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餐。
有如烹脂牛,过眼不得餐。
始谓泛峡去,此约今又愆。
始谓泛峡去,此约今又愆。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
只有东北山,依然送归轩。
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他山已不见,此可著意看。

shānsòngrényánshíyùn--xún

shǎoniánluòānjiān

zòngshìtiānxiààizhòukuān

shānchuānkànyànhàoránsuìwànghái

mínézuìxiānjiànjīngguāngyàn西chuān

yuǎnwàngwèishàngdànàiqīngruòhuán

xuědōngméijìngxiàqiūduōshéyuán

chéngchūnnǎigǎnpāncànyán

yǒuróngzuǒyòuhào鹿yuán

yīnxuěshínuǎnchénggāolán

jīngdàojuédǐngxuànshǒudiān

kǒngxiàyīngzhǎngtàn

zuòdìngliáofēngfēirénhuán

yǎngmiànnièyúnxiáchuíshǒubǎishān

línfēngnòngjīnxiùpiāoruòfēngzhōngxiān

qièláiyóujīngzhǔtánxiàodēngxiáchuán

xiáshānpínggāngxiáshuǐduōhàntuān

zhǎngfēngsòngqīngfānpiēguònánxiángguān

jiānzuìàimiàoshíshùdiān

sǒngsǒngqīnggànzhéshǒujiànduān

guǐguàilǎoshíwán

zhǎngjiānghúnhúnliúchùnièlán

gǒufēixiáshānzhuànghàohàobiān

kǒngshìzào使shǐxiǎnqiějiān

jiāngshānliǎngxiāngzhíhòushìshuǐhuàn

shuǐxíngyuèzhōushìzhēngān

lànmànzǒuchéněrxiāochīhūn

zhōngfénghànshuǐluànliúàiqīngyuān

dàoféngchénzhuóxiáhén

zhènbiānjīngshīlèisuìguān

yōuyōuxiāngniànzhōngchéngcǎnrán

liúchíchēzǒuhuányuán

shìshísōngyuèdàngdàngróngmàozūn

zhòngshānlièzhènzhōngyuán

zhìhuáxiàxiùzhàotiān

shàngxiàshùshíyìngjiéqīngcuáncuán

jiànzhōngnánkuíànpánzhǎngān

yuèkànsānyuè怀huáibàodòuqiān

jiànjiàndàojǐnshānzhànyínyuán

xiàkànshí齿chǐjiāochán

xiǎnjiān

zuǒshānyòujuéjiànzhōngshéngqiān

àozhùānpèirěnbiān

lèilèizhǎnjuéfēngxiāngshǔlián

bèichūhuòjùnyuǎnzhēngxiān

huòshígānglǐngxiàxiǎnjiān

guàishìkànhǎoqínbiànqīnghuān

xíngxíngshàngjiànmiǎnqiángzhǒngqián

jiǎoshǒuwàngguómànmàndànqīngyān

xià鹿tóubǎnshǐjiànpíngshātián

guīláizizhuàngbàonánliúlián

suì使shǐshízàichángzhōuxuán

yòuwényuèzhōngshānmíngshuǐchéngxiān

bǎijīnmǎijùnwǎngcún

tóushēnyuèshǒuyuán

fēixiàèrqiānchǐqiángliègàn

rùnsànwèibiànzuòshānzhōnghán

èrlínsuìhuògāosēngyán

wènjuéshèngjìngdǎotóngpān

yuèjuànyànyánxíngdān

xiàshānnánmàizhīnánqián

lǐngwàngjiànwǎngnán

便biàndēngwányīnkuīqúnmán

jìngchángguībàochóujiānjiān

dàojiāzàichūdùnéshínián

zuówénshānjùntàishǒuléijūnxián

wǎngqiúshímiànjiànshānpán

juéhéngsānfāngyǒulèihuán

bāoguǒliùzhōuzhīwèizhǎngyuán

shǔshānqiàochánwēn

lèisōnghuábèixiàngduōnóngfán

jūnyǐngchuānxiùliùzàiwèishǔguān

簿shūwèilèitiānqiúlóngfán

mínshānqīngchéngxiànéméinánjiān

yòudàojiànrán

yǒupēngzhīniúguòyǎncān

shǐwèifànxiáyuējīnyòuqiān

zhǐyǒudōngběishānránsòngguīxuān

shānjiànzhekàn

苏洵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8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南朝(cháo)¹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²。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译文:历经千古的北宋已成为伤心的地方,还唱着那《后庭花》曲。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不知道飞到了哪户人家中。
注释:¹南朝:东晋以后,宋、齐、梁、陈四朝并都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其为“南朝”,词中代指已为金所灭亡的北宋。²后庭花: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之艳曲《玉树后庭花》。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huǎng)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jì)¹堆鸦²。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译文:于异国重见故国宫姬,世事如梦呀,肌肤胜过白雪,见其昔日豪贵,发式如旧。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啊!
注释:千髻:女性的一种发型,将头发挽在头顶。²堆鸦:即指其发型。

  吴激的这首词,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笔姿盘旋空灵、唱叹有情。当然也必须有一两句实写,才不致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因此,过片几句推出前面对暗示的”商女“形象:“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

  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羁身北国,“十年风雪老穷边”(刘迎《题吴激诗集后》),自己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这自然使他想起当年白居易于浔阳江头夜遇琵琶女的情景,想起白居易的悲叹:“同是天涯论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吴激在《人月圆》的结尾三句融合白居易的诗意境,借意抒怀,把自己和这位歌姬,比作白居易之于琵琶女了。

  北宋中叶以后,填词渐趋工巧,隐括前人诗句填词蔚为风气。贺铸、周邦彦、陆游、吴文英等人都擅长此道。而其中吴激这首词将古人诗句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如自其口出,能以人巧与天工相吻合,不愧是一首成功的“隐括体”。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381页,高原

rényuèyuán··yànběirénzhāngshìjiāyǒugǎn--

náncháoqiānshāngxīnshìyóuchànghòutínghuā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zifēixiàngshuíjiā

huǎngránmèngxiānshèngxuěgōngduījiāngzhōuqīngshānlèi湿shītóngshìtiān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清晨发陇(lǒng)西¹,日暮飞狐(hú)²
译文: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注释:¹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²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秋月照层岭¹,寒风扫²高木³
译文: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注释:¹层岭:重重山岭。²扫:扫落树叶。³高木:高大的树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zhóu)¹
译文: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注释:¹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君去欲何之¹?参差间²原陆³
译文: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注释:¹之:到,往。²间:间隔。³原陆:原野大地。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一见终无缘(yuán)¹,怀悲空²满目。
译文: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¹缘:机会,缘分。²空:空自,徒然。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页

liǔyùn--jūn

qīngchénlǒng西fēi

qiūyuèzhàocénglǐnghánfēngsǎogāo

qīnguānshānxiǎocuīzhóu

jūnzhīcānchàjiānyuán

jiànzhōngyuán怀huáibēikōngmǎn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王寿负¹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²。冯曰:“事³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译文:王寿正背着书走路,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碰到了徐冯。徐冯说:“做事情,是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适当的时机中产生的, 因此,智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本上所记载的,都是人们的言论。言论是由人们的智识而产生的,因此知者不藏书。现在,你为什么要背着书走路呢?”于是王寿烧了他的书并高兴得手舞足蹈。
注释:¹负:背。²周涂:涂,同“途”。周涂: 四通八达的大道。³事: 作动词用, 从事, 指行为。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líng)¹七弦²上,静听松风³寒。(七弦  一作:七丝)
译文: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注释:¹泠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²弦:一作“丝”。³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¹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¹古调:古时的曲调。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06-407
2、 江龙 等.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653-654
3、 贺新辉 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四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682

tīngtánqín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línglíngxiánshàng jìngtīngsōngfēnghán  (xiánzuò  )
diàosuīài jīnrénduōtán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挂绝壁¹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wù)齐飞²。四围不尽³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译文: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望无际的碧水,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
注释: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¹绝壁:陡峭的山壁。²落残霞孤鹜齐飞: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残霞:落霞。鹜:野鸭。³不尽:数不完。⁴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⁵潇湘画里: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挂绝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既写出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作者放在小令的开头,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残霞孤鹜齐飞。“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美效应,从而一上来便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面两句所写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前面两句是镜头各对准一个焦点,摄取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景观是具体的,但却是定位的,是在某一个方向上。现在加上这两句,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使他们看到除了上面所写到的景物之外,四围还有数不尽的山,无穷的水。这种大笔勾勒似的写景,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齐西风满天秋意。”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写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给读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结束,它还不过是一幅没有人物的静物画,而且构图不够多样与丰富。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水,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月影低”说明月亮才刚刚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显得低而且长。在这里,作者把自己摆进图画中,成为画面中的一员。人物出现,画面顿时活了起来。因为“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了清旷的江面,太富有画意了,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

  整首小令写的都是潇湘行舟所见。是按照时间顺序道来。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冷静的观照二视野所及,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虽然两风的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产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因为他身为湖南宪使,也许是外出公干,也许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正因如此,我们获得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参考资料:
1、 王辉编著.唐诗·宋词·元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08:第391页

chénzuìdōngfēng··guàjuésōngdào--zhì

guàjuésōngdàoluòcánxiáfēiwéijǐnshānwàngqióngshuǐsàn西fēngmǎntiānqiūjìngyúnfānyuèyǐngzàizàixiāoxiānghu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