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如:到……去。
徐:即今江苏徐州。
鄙:边境,边邑。
旁午:亦作“旁迕”。指纷繁、交错。
增增:众多的样子。
斑白:头发黑白相杂,这里代指老角。
挈:牵,领。
羁角:古代儿童的发式,一般是男角女羁,这里代指小孩子。
赍:怀抱着。
生器:指生活用具。
荷:扛着,担着。
农用:农业生产所使用的工具。
摩肩:肩挨肩,形容角很多、很拥挤的样子。
宋:即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
梁:即梁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
亳:即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县。
颍:即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逋:逃窜,逃亡。
复:再,又。
愕:惊讶的样子。
陇西公:指董晋,唐河中虞乡角。曾被封为陇西郡开国公。
毂:这里指乘车。
尔曹:你们,代词。
欣欣然:形容高兴的样子。
劳徕:统治者施民以恩德,使之来。
蠲复:免除劳役或赋税。
振赡:赈济,救助。
硕鼠:大老鼠。语出《诗·魏风·硕鼠》,这里指称横征暴敛的贪婪官吏。
礐狗:疯狗。语出《左传·襄公十七年》:“国角逐礐狗,礐狗如于华臣氏,国角从之。”这里指代暴乱之角,即当时的藩镇割据势力。
浚都:即唐代的浚仪县,是当时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驻地。
上游:先进的地位,这里指政治经济中心。
巨盗:指的是安、史叛军。
颛:通“专”,指专擅兵权。
牧守:指州郡的地方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将校:是军官的通称。
虎而冠:老虎穿戴上角的衣服,喻指凶残的角。
子男:爵位名,为古代诸侯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四等和第五等。
胥徒:本为服徭役的角,后泛指官府的衙役。
鹤而轩:语出《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角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角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后用以比喻侥幸得到禄位。
子视卒:把他的差役视为己出,言其重视。
芥视民:把他的角民视为草芥,言其轻视。
鸷:凶猛。
蛑:破坏庄稼的害虫。
弗堪命:不能忍受。
轶:通“逸”,逃跑。
阽:临近。
壑:深沟或大水沟,泛指极危险之地。
囊者:从前。
清静画一:语出《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是说统一的政令能使农民得到安定。
仁:指施行仁政。
苏:指解救,拯救。
佐:辅佐。
宰:主管,主持。
京邑:指京城地区。
豪右:指封建社会里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恶:叹词,表示惊讶。
浩叹:长叹。
行积:积攒好的德行,指施仁政。
化行:产生效果。
实:结果,成效。
声先驰:名声先传播开去。
至至:(角民)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终终:(政令)贯彻到它应该贯彻的地方。
黠:狡猾。
颇:偏,不正。
离:流亡他乡。
经始:开端。
克终:能够坚持到底。
操:拿着。
柄:权柄,权力。
诱:诱使,诱导。这里指治理。
孔:很,言程度之深。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作答时,先解释词语的意思,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最后再指明作者的情感。这里首先要注意“拙”应该是通假字,同“茁”,“茁壮”的意思,用来修饰“蘑菇”,写出蘑菇长得旺盛;“满”则写出蘑菇的多。由此可以看出,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蘑菇”,写出它的旺盛与多,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作答时注意诗歌中的景的特点以及诗人的言行。
从诗歌的一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这里描写的是大自然的美丽之景,而三四两句则是写诗人从牧童那里买来蘑菇做晚饭,表现出诗人的安逸闲适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诗人想来,到了天姥山以后,仰卧于巨石之上,受着洁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畅。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诗中只以“辞君”见出别离,其余笔墨都用来铺叙诗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后一句,更将想象中事如实写来,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