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眸皓齿,丰肌秀骨,浑是揉花碎玉。十分心事有谁知,暗恼得、愁红怨绿。
残云断雨,不期而会,也要天来大福。若还虚度可怜宵,便做下、来生不足。
明眸皓齿,丰肌秀骨,浑是揉花碎玉。十分心事有谁知,暗恼得、愁红怨绿。
残云断雨,不期而会,也要天来大福。若还虚度可怜宵,便做下、来生不足。
袁去华

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江西奉新(一作豫章)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四五年)进士。改官知石首县而卒。善为歌词,尝为张孝祥所称。去华著有适斋类稿八卷,词一卷,著有《适斋类稿》、《袁宣卿词》、《文献通考》传于世。存词90余首。 ▶ 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译文:凝聚起来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坠落下来,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处。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译文:碧空之中没有一丝云彩,风也不见一缕,可以看见山上高高的松树和山下的流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译文:那些行动的物体全在视野之中,天那么高,地那么平,仿佛可以看见千万里之外。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少君¹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注释:¹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沟通的人。西汉武帝时有一个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见过神仙,能得长生不老之法,骗取了汉武帝的信任。以后人们就以“少君”代指游仙的向导。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译文:云彩聚集,星斗挪动,仙乐奏响,让人肌骨寒肃。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译文:金色的霞光从东面渐渐升起,月轮西斜,仙影远去,我还在频频回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译文:只因为良辰美景难以再回来,以后到了中秋这天应该很惆怅吧!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悦,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¹ ,游于梁王²,梁王悦之。邹阳³(zèn)之于王王:“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悦,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译文:司马相如美丽文雅,游说到梁国,梁王非常喜欢。邹阳向梁王诽谤我说:“相如美丽是美丽,然而衣服姿色艳冶,妩媚美丽不忠实,将要用甜言蜜语讨得大王喜欢,到大王后院去和后妃姬妾游玩,大王没有察觉吗?”
注释:¹闲都:文雅美好。²梁王:梁孝王刘武,汉文帝刘恒之子,景帝刘启同母弟。³邹阳,梁孝王客卿,齐人。
王问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长西土,鳏处独居,室宇辽廓,莫与为娱。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颜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翘翘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
王问相如王:“子好色乎?”相如王:“臣不好色也。”王王:“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王:“古之避色,孔墨之徒,闻齐馈女而遐(xiá)¹ ,望朝歌而回车,譬犹防火水中,避溺(nì)山隅(yú),此乃未见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长西土,鳏(guān)处独居,室宇辽廓²,莫与为娱。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hào)齿,颜盛色茂,景曜(yào)光起。恒翘翘³而西顾,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兹矣,臣弃而不许。
译文:梁王问相如说:“您贪恋女色么?”相如说:“我不贪恋女色。”梁王说:“您不贪恋女色,同孔子墨子相比如何?”相如说:“古代回避女人的人中,孔丘听说齐国赠送美女到鲁国就跑得远远的,墨翟望见商代曾淫乐的朝歌城就倒车回头,这好比防火躲到水里,避水淹跑到山上,是没有见到能引起欲望的,凭什么说不喜爱女人呢?哪像我,年轻时在西部地区生活,一个人独住,房屋宽大,没有人和我玩乐。我东边隔壁有个女子,美发如云,双眉如蛾,牙齿洁白,颜面丰盈,浓装艳抹,容光焕发。经常高高翘首向西顾盼,想留我一起住宿;爬上墙望我,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我弃而不回应。”
注释:¹闻齐馈女而遐逝:《论语·微子》:“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由大司寇摄行相事,齐国怕鲁国因此强大,送美女良马给鲁君,季桓子出面受礼,鲁君由此怠于政事,孔子离职去鲁至卫。²辽廓:宽广的样子。³翘翘:仰首。
“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途出郑卫,道由桑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上宫闲馆,寂寞云虚,门阁昼掩,暧若神居。臣排其户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琴,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思。’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时日西夕,玄阴晦冥,流风惨冽,素雪飘零,闲房寂谧,不闻人声。于是寝具既陈,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帐低垂,裀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衣。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窃慕大王之高义,命驾东来,途出郑卫¹,道由桑中。朝发溱(zhēn)(wěi)²,暮宿上宫³。上宫闲馆,寂寞云虚,门阁昼掩,暧若神居。臣排其户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fǔ)帐高张。有女独处,婉然在床。奇葩(pā)逸丽,淑质艳光。睹臣迁延,微笑而言王:‘上客何国之公子!所从来无乃远乎?’遂设旨酒,进鸣琴。臣遂抚琴,为幽兰白雪之曲。女乃歌王:‘独处室兮廓无依,思佳人兮情伤悲!有美人兮来何迟,日既暮兮华色衰,敢托身兮长自思。’玉钗挂臣冠,罗袖拂臣衣。时日西夕,玄阴(huì)冥,流风惨冽(liè),素雪飘零,闲房寂谧(mì)¹⁰,不闻人声。于是寝具既陈,服玩珍奇,金鉔(zā)¹¹薰香,黼(fǔ)帐低垂,裀(yīn)褥重陈,角枕横施。女乃驰其上服,表其亵(xiè)¹²。皓体呈露,弱骨丰肌。时来亲臣,柔滑如脂。臣乃脉定¹³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¹⁴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
译文:“我仰慕大王的高尚胸襟,驱车东来,路过郑国、卫国和桑中等淫乐成风的地方。早上从郑国的溱洧河出发,晚上住在卫国的上宫。上宫空着房间,寂寞到空有云雾,白天也关着门窗,幽暗不明像神仙住所。我推开房门,造访室内,香气浓郁,帏幔高挂。有个美女独身居住,娇柔地躺在床上,奇花般安娴美丽;性情贤淑,容光艳丽。看到我就恋恋不舍,微笑着说:‘贵客是哪国公子,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吧?’于是摆出美酒,进献鸣琴。我就弹琴,弹出《幽兰白雪》的曲调,美女就唱歌:‘独住空房啊无人相依,思念佳人啊心情伤悲!有个美人啊来得太迟,时间流逝啊红颜衰老,大胆托身啊永远相思。’她身上的美玉首饰挂住我帽子,丝绸衣袖飘拂在我身上。时已向晚,冬气昏暗,寒风凛冽,白雪飘洒,空房寂静,听不到人声。当时,床上用品已经铺陈,服饰珍贵稀奇,金香炉燃起香烟;床帐已放下,被褥一层层铺着,精美的枕头横放床上。美女脱去外衣,露出内衣,雪白的身体裸露,显出苗条的骨骼,丰满的肌肉,时时贴身来亲我,感到柔滑如凝脂。我却心情平静,思想纯正,誓言真诚,守志不移。远走高飞,与她长别。
注释:¹郑、卫:西周至春秋的两个诸侯国。²溱、洧:二水名。在郑国(今河南境内)。³上宫:取以代指淫乐之地。⁴云虚:云雾空中。言其寂静。⁵暧:幽暗不明。⁶黼:帐幔。⁷迁延:拖延,迟疑。⁸廓:空。⁹玄阴:冬气。¹⁰谧:静。¹¹金鉔:金属香炉,以机环扣合,成球形,能旋转滚动而其体恒平。¹²亵衣:内衣。¹³脉定:血脉稳定,平静不激动。¹⁴秉:持,守。

  这首赋开头假设自己(第一人称)受诽谤,引出下文自己不好色,而且用古代圣贤作衬托,重点写赴梁途中的艳遇,再次突出自己不好色,从而表现作者坚守高洁品格的思想。全赋语言清丽华妙,调动多种感官来完成对美女的铺写,在艺术手法上颇有独到之处。

  这篇文章的构思明显受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赋一开始便写到作者因美貌而受到邹阳的嫉妒,邹阳以作者的美貌作为攻击目标,诬谤相如“不忠”,有染指后宫的企图。梁孝王问作者道:“子好色乎?”作者则以自己不好色作答。这种开始和《登徒子好色赋》基本一样,只是宋玉变成了司马相如,登徒子变成了邹阳,楚襄王变成了梁孝王,且与《登徒子好色赋》相比,此赋中两人问答的针对性更强,连接更紧凑,序文和正文的过渡也更自然,甚至可以把序文看作是正文的一个段落。为了说明自己的不好色,作者首先针对梁王“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的诘问指出孔子、墨子这些圣人虽有回避女色的事迹,并不能证明他们不好色,而是尽量避免受到女色的影响,这又更能说明圣人也不免有好色之心。好色本属于一种心理状态,只有在面临色诱时才能判断是否好色,相反,不接近美色就无法证明是否好色。作者的论述带有非常浓的思辨色彩,也为说明自己不好色奠定了前提。接着,作者举了自己的两件不好色之事。

  饮食男女为人之常情。作者这种近女色而不为女色所动的态度,大致出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是过于道德化、理想化的。从人类的自然天性方面说,不一定可取。但从艺术角度说,确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譬如善于选取典型事例。作品中只介绍了两个具体事例,都在说明自己的不好色。前者说东邻女子顾盼自己多年,表现出作者抗拒美色的持久性;后者强调上宫女子之多情,突出了作者拒绝诱惑的坚定性。二者同中有别,意思表达全面充分。再如,善于用情境烘托气氛。尽管作者写了自己在西土时的“室宇辽廓”来概括孤独寂寞的心情,但最为精彩的还在于对上宫客馆中的一段描写。写女子,没有停留于静态容貌的描写,而是从语言、歌声、举止、行为表现其精神意态。不仅如此,还注意到了周围环境,写上宫内外,用了“寂寞云虚,门阁昼掩,暧若神居”和“芳香芬烈,黼帐高张”等语衬托其中女子的娴静美好;写黄昏时则用“玄阴晦冥,流风惨冽,素雪飘零”和“金钮熏香。黼帐低垂,捆褥重陈,角枕横施”作对比,反衬出馆中人情的温暖。此外,此赋扬弃了《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丑妇的内容,改变了宋玉一类文学侍臣滑稽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因而显得非常严肃,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于女性的几分尊重。

  全赋以散体赋的形式写骚体赋的内容,运用比兴的手法进行全文构思,笔调轻巧灵活,语言晓畅秀丽。

参考资料:
1、 李孝中,侯柯芳 注译.司马相如作品注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88-90
2、 赵逵夫 编.历代赋评注 2 汉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111-116
九街头,正软尘润酥,雪销残溜。禊赏祇园,花艳云阴笼昼。层梯峭空麝散,拥凌波、萦翠袖。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
九街¹头,正软尘润酥²,雪销残溜³。禊(xì)赏祇(zhǐ),花艳云阴笼昼。溜梯峭空麝(shè),拥凌波、萦翠袖。叹年端、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绣。
译文:早春元日,乍暖还寒时候,残雪将尽未尽,道路酥润、泥泞。我元日前去承天寺烧香,寺内布置得花团锦簇,天上却显得阴沉沉的。承天寺建造得殿阁重重,寺内香烛旺盛,烟雾弥漫;寺中的放生池里水波荡漾;游寺的男男女女身穿彩衣摩肩接踵,拥来拥去。不禁感叹元日岁岁有,但是每年仍旧有这许多淑女、士人前来寺内焚香拜佛啊。
注释:探芳新:此词又名《高平探芳新》,为吴文英自度曲。双调九十三字,前段十二句一叶韵四仄韵,后段十二句五仄韵。与《探芳信》略有异同。《铁网珊瑚》词题作“赋元日能仁寺薄游”。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承天寺:在长洲县(今江苏苏州)西北,梁陆僧瓒舍宅以建。初名广德重元寺,宣和年间改名承天寺。¹九街:同“九衢(qú)”,四通八达的街道,如街衢。²润酥:土地酥油般滋润。《钦定词谱》为“酥润”。³溜:指檐雪消融流下的水(包括短时冻结成的冰柱)。⁴禊:古人于春秋二季,临水灌濯,祓除不祥的祭祀。于三月上旬已日(三国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举行为春楔,七月十四日为秋禊。但古人修禊之事并不限于春秋。⁵祇园:即“祗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说法处。其遗址在中印度舍卫城南。据《佛国记·大涅盘·二九》:舍卫国长者须达擎,因常施舍孤独贫困者,而号“给孤独”。他欲请佛说法,求购祗院太子园。祗陀戏言如布黄金遍地则卖。“给孤独”便依言购得,但园地虽为“给孤独”所购,而园中树为祗陀所植,故名“只树给孤独园”。给孤独在园中建“只园精舍”,请如来居之以说法。这里借代作承天寺。溜梯峭空麝散:一本无“峭”字。在《钦定词谱》断为两句,逗号在“峭”字后。⁶麝散:麝香飘散。麝,古有“麝月”之说,为月的美称。⁷凌波:化用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形容女子的体态轻盈,词中与“翠袖”均代指美女。波,代指眼波。⁸萦:有旋绕之意,这里指游人袖与袖相缠绕,即形容游人之多也。⁹翠袖:化用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写女子高洁华美。
肠断回廊伫久。便写意溅波,传愁蹙岫。渐没飘鸿,空惹闲情春瘦。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暮寒深,迟回处、自攀庭柳。
肠断¹回廊伫久。便写意溅波,传愁蹙(cù)(xiù)²。渐没飘鸿³,空惹闲情春瘦。椒杯香乾醉醒,怕西窗、人散后。暮寒深,迟回处、自攀庭柳。
译文:我在寺内回廊伫立良久,见他人都是双双游寺,而自己却只有孤身一人,不由牵动心中的离愁别恨。我愁肠百转,蹙眉溅泪,内外俱悲,这是因为苏妾去后音讯皆无,而思念之心却有增无减,所以为了这闲情“空惹春瘦”。椒酒延年使人醉,情人贵聚首恨别离。我心中最希望能够日日醉佳酿,天天伴佳人也,然而眼前遭遇刚好与此相反,是“西窗人散”,难免不忧愁。游寺晚归,春寒料峭中自折垂柳枝,寄托离别情。
注释:¹肠断:形容极度痛苦悲伤。²蹙岫:指皱眉。³飘鸿:形容美女体态轻盈。鸿,《钦定词谱》为“红”。⁴椒杯:即椒酒,用椒实浸泡的酒。古代元旦日,子孙进椒酒于其家长,以示祝福。此句《钦定词谱》为“椒杯香,乾醉醒”。

  此词上片叙写作者元日游吴中承天寺之所见;下片抒写作者感叹自己的形只影单,寄托对苏妾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哀婉悠长。

  上片扣题述“元日承天寺游人”。发端“九街头”一韵,写元旦之日,屋檐上,雪虽消,尚存冰溜;街道上,酥油般,一片滋润。开头交待了季节是早春,地点是苏州市内。“禊赏祗园”一韵,讲在苏州承天寺观赏祭祀活动。“花艳云阴笼昼”一句,形容元旦时逛承天寺的仕女如云。以“花艳”形容仕女,以“云阴笼昼”形容仕女之多。“层梯峭空麝散”一韵,写月光遍酒,寺宇雄伟,层梯峭耸,直人碧空。“拥凌波、萦翠袖”则游女之盛已由暗喻转入明文了。于是感叹年华递转,冬尽春来,如环往复之无尽,而每逢此“端”(元日),则必见此烂缦如绣的盛况,真令人暗生无限的思潮意绪。在“凌波”前著一“拥”字,“翠袖”前著一“紫”,将美女萦绕承天寺各地,反而写成承天寺包容、拥有了这些美丽的信女,此是采用拟人法。“叹年端” 一韵,感叹元旦之日游人如织,灿烂生辉,而且是年年转动如环。此一“叹”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结了上片承天寺信女如云的热闹景象,又引出下片伊人不在的感慨万端。

  下片写伊人不在的伤怀。“肠断”二字,承上片歇拍的“叹”字,意脉相连。“肠断回廊伫久”一韵,言自己面对承天寺仕女如云的热闹景观,而昔日的苏姬已经他去,故而自己在回廊长久伫立,肝肠欲断。“便写意溅波” 一韵,用移情法写悲伤之情。“溅波”“蹙岫”化用李白《长相思》、王观《卜算子》诗言词人以愁眼,看湖水,似乎是满蕴着泪波,一片悲思;看山峦,似乎是齐皱着愁眉,一片怆情。“渐没飘鸿”一韵,写词人远望天空,只见鸿雁渐飞渐远而消逝,更想起伊人消失的婀娜身影。伊人远去,怎不惹得多情的词人“闲情春瘦”,一个“空”字,又表达了即或为伊消得人憔悴,伊人也不再归来的惆怅。“椒杯香乾醉醒”一句,言愁无法排遣,只得以酒消愁。“西窗、 人散后”点出愁的原因,是苏姬的离去。“西窗”即西园,是词人与苏姬在苏州共居之处。一个“怕”字,写出词人不忍苏姬之离去的心理状态,但伊人终于离去,令人以酒消愁愁更愁。“香乾醉”言酒的香冽,易令人醉,后面又着一“醒”,醉后还有醒,这岂不更愁了,词人在这吞吐扬抑之中,辗转抒情。最后“暮寒深”一韵,从感叹中惊醒,复归现实。元旦白日春寒,人暮寒更深,再徘徊流连,也难见伊人,只得归去。“自攀庭柳”以表达依依缠绵之情。“自攀庭柳”化用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诗是“家人”折柳盼归,吴词却写“自攀”庭柳,以表达盼归之殷切及盼而未归之惆怅。

  此词构思巧妙,上片写元旦承天寺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热闹景象;下片写忆姬去而不归,肠断回廊的悲情。上片极力渲染欢乐、烂漫之景,反衬下片离人之悲切。此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村诗话》)此词善化典,多用代字,如“凌波”化曹植《洛神赋》典,“翠袖”化杜甫《佳人》典,均代指美人,“溅波” 化李白《长相思》典,代泪波,“蹙岫”化王观《卜算子》典,代皱眉,“飘鸿”化曹植《洛神赋》典,代女子,“椒杯”代酒。为了使词语涩而不俗,不惜用冷僻之典,如“祗园”代佛地承天寺。此词为梦窗自度曲,《钦定词谱》曰:“此调渊源似出探芳讯,但摊破句法,移换宫调,自成新声,即与探芳讯不同,故称‘高平探芳新’。”在择音用字上颇有独到之处。正如(清)陈锐所说:“词中偶句有双声字,必用叠韵字对者,近人均未讲求及此。梦窗甲稿《探芳新》上阕收二句云:‘叹年端、 连环转烂漫,游人如绮。’‘叹’至‘漫’八字连叠(即八字同韵母àn),则创见也。”(《褒碧斋词话》)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上》:中国书店,2007:第446页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二社¹良辰,千秋庭院。翩(piān)²又见新来燕。凤凰巢(cháo)稳许为邻³,潇湘烟暝(míng)来何晚。
译文:春光明媚,良辰美景,庭院秋千高挂。燕子翩然归来。承蒙尊贵的凤凰垂青,才能与之相邻。飞越湘水烟波,相从恨晚。
注释:¹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²翩翩:轻快飞行的样子。³许为邻:同意燕子来作邻居。⁴潇湘:湘江的别称,因湘江水深清得名。词中泛指南方,是燕子所来的地方。⁵烟暝:暮霭弥漫。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乱入¹红楼²,低飞绿岸。画梁³时拂(fú)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译文:争先恐后飞入红楼,成群结队萦绕柳堤。雕梁之上轻歌漫唱。若问燕子为谁来,卷帘之恩重如山。
注释:¹乱入:纷纷飞入。²红楼:指富贵人家。³画梁:有雕刻绘画的房梁。⁴歌尘:梁上的尘土。⁵珠帘卷:卷起珠帘让燕自由出入。

  上片起首三句“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千秋”有秋千之意,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千秋””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翩翩又见新来燕”,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儿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据《宋史》本传,词人任枢密副使时曾为吕夷简的亲信、祥符县令陈诂开脱罪责。此事当使吕夷简产生好感。后吕夷简荐以自代,与此不无关系。这一层意思,自然不能明说,若是明说也没有词味。因此词人将其表达得极为婉曲,含蓄蕴藉而不直白、浮浅。“凤凰巢稳许为邻”,词人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下片“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画梁时拂歌尘散”,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这也是居处之华贵作一点缀。结尾二句“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喻词人自身,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感恩之情。“为谁归去为谁来”,纯为口语,一句提问,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然后轻轻逗出“主人恩重珠帘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对主人感激的象征手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宋代词坛上也不失为特色之一。该词以燕子自喻,有比兴,有寄托,曲笔抒深情,韵味无穷。按当时审美标准,自然也是得“风人之旨”。这种通过燕子寄寓感恩思想的写法,对后人也有影响。

参考资料:
1、 程艳杰,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02 第1版:第19页

shāxíng··èrshèliángchén--chényáozuǒ

èrshèliángchénqiānqiūtíngyuànpiānpiānyòujiànxīnláiyànfènghuángcháowěnwèilínxiāoxiāngyānmíngláiwǎn

luànhónglóufēi绿ànhuàliángshíchénsànwèishuíguīwèishuíláizhǔrénēnzhòngzhūliánjuǎn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suì)称情。
译文: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从此竹杖、芒鞋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云外¹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bàng)²江行。
译文: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
注释:¹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²傍:靠,靠近。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陶潜¹县里看花发,庾(yǔ)亮楼中对月明。
译文:陶潜在自己的家乡养花养草,庾亮独坐小楼闲看月明皎洁。
注释:¹陶潜:陶渊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译文: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王身在宫中,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据《唐诗纪事》及崔峒朋友们的诗文记载,崔曾登进士第,大历中任拾遗、补阙等职,后因事贬为潞府(治所在今山西襄垣县北)功曹,终被贬于州刺史,卒于贞元中期。从诗的作年和诗中语气来考察,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且诗人所居之地又远离朝廷,因而诗的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意思说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金圣叹批曰:“‘遂’字妙!妙!言亦既宽然有余,更无欠缺也。不知何一日何一故又要献书,遂又生出无数不称情”(《金圣叹选批唐诗》卷之四上)以“遂”字为中心解这两句诗,一语中地。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云外”,即指世俗之外,宦海之外,此指诗人现居的闲散之地,此联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这两句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一联的意趣。

  颈联归结到寄韦李本意。“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上句陶潜指李明府,陶曾为彭泽令,故以陶比李,下句庾亮指韦应物。陶渊明既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李又是崔峒友人,从那首《赠同官李明府》中“流水声中视公事,寒山影里见人家”的句子,可以看出李明府也是一位胸怀磊落的人物;庾亮为晋朝太尉,《晋书》卷七十三载:亮都督江荆六州军事,镇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共登南楼,亮至,将起避,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便据胡床啸咏,其坦率多类此。”“楼中对月”疑写此事。韦应物为大历、贞元间著名山水诗人,性格清雅闲静,诗风恬淡,亦非追求功名利禄者。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尾联转入满腹牢骚不平,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我不远万里,到京城献书,谁知“君之门兮九重”,一片赤诚,难以上达天听,不为君知。这两句并不是“悔献书”,他对献书毫不悔恨,只是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使得他不能象韦苏州和李明府那样,既能当官,又过着“潇洒送日月”的生活。“十才子”诗中常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他们都是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这样吏、隐两全的生活,崔峒因未得到这种“待遇”而产生怨恨,不过,他的“怨”,是“怨而不怒”,合乎中庸之道的。崔峒的友人王烈有一首《酬崔峒》诗,对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形象具体:“狥旬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

  崔峒的诗全国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被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意思方雅。”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