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录虞衡览物华,南方卑湿过长沙。钩辀格磔人如鸟,答遝离支果胜花。
海录虞衡览物华,南方卑湿过长沙。钩辀格磔人如鸟,答遝离支果胜花。
日暖炎洲无翡翠,雨昏瘴窟有龙蛇。采风番社何人事,惟见蒲桃载满槎。
日暖炎洲无翡翠,雨昏瘴窟有龙蛇。采风番社何人事,惟见蒲桃载满槎。

táiyǒng怀huái--shùndǐng

hǎihénglǎnhuánánfāngbēi湿shīguòzhǎngshāgōuzhōuzhérénniǎozhīguǒshènghuā

nuǎnyánzhōufěicuìhūnzhàngyǒulóngshécǎifēngfānshèrénshìwéijiàntáozàimǎnchá

易顺鼎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4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¹之潺(chán)(yuán)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jīng)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³,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荡,渺怀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niǎo)兮夜悠悠。临穷溟(míng)以有羡,思钓鳌(áo)于沧洲。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¹⁰
译文: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俺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注释:¹三湘:“三湘”有四说,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此其一。湘水与潇水汇合称潇湘,与蒸水汇合称蒸湘,与沅水汇合称沅湘。此其二。古人对上说早有怀疑:“沅水则不与湘会而自入于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称可能来源于屈原的赋,如《离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无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为湘东、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与漓江同源,刚分开的一段叫漓湘;湘水流至永州与潇水会合,叫潇湘,永州以上为湘江上游;到衡阳又汇会蒸水,叫蒸湘,为湘江中游,衡阳以下为下游。此其四。虽然,现代学者已考证,湘、漓并不同源,但此说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为湖南的代称。²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³西阳半规:西阳谓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⁴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⁵嫋嫋: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⁶穷溟:即庄子所说穷发的北溟海。⁷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⁸沧洲:沧海中之洲渚。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⁹讬些:语气辞,楚地人讲的咒语结尾常用“些”。¹⁰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往的山。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xūn)¹。绣帏(wéi)²人念远,暗垂珠泪³,泣送征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译文:离愁萦绕,看着眼前连绵无际的春草,想起与心上人同游时它们还刚在路边吐出香馨。闺中人想到心上人要远行,暗暗地流下泪珠,哽咽着目送远去的车轮。人已远去她还痴痴地张望,可见到的已是重重远水、片片孤云。她又登楼极目远望,但望穿秋水也难见游子踪影。
注释:¹陌上初熏:路上散发着草的香气。陌:道路。熏:花草的香气浓烈侵人。²绣帏:绣房、闺阁。³暗垂珠泪:暗暗落下一串串珠露般的眼泪。⁴王孙:这里指送行之人。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消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¹。恁(nèn)²时携素手³,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yīn)。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
译文:伤心啊伤心,自从池塘分别后无日不黯然销魂。想当年同游的地方连绿草都妒忌她的罗裙。那时候他携着她的手,在花丛柳絮之中,在翠绿香茵上信步徜徉。如今她的容颜虽已渐渐老去,但心中情意仍像芳草一样年年常新。她要再游遍绿野,忘情嬉戏酣饮,不辜负这珍贵的年少青春。
注释:¹绿妒轻裙:轻柔的罗裙和芳草争绿。²恁:那。恁时:即那时、彼时。³素手:指女子洁白如玉的手。⁴香茵:芳草地。

  此词上片开始二句先从游子远归即赋别离说起。春风如醉,香气似熏;陌上相会,情意绵绵,此处系用江淹《别赋》句意:“闺中风暖,陌上草熏。”遗憾的是游子来去匆匆,才相会又将赋别离,惜别者的眼中,那连绵不断的碧草,似乎深锁着无限离愁,使人触景伤情。接着“绣帏”三句,形容游子归来以后旋即匆匆离去。这里主要点出深闺思妇垂泪泣送的形象,同时还体现出露滴如珠泪的碧草之神,所谓“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真是深闺念远,南浦伤别,可以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了。此处用拟人手法将碧草化作多情之人,亦似为离别而垂泣,如此以来化静为动,增添了伤离的黯然气氛。

  “长亭”两句,将镜头从深闺转到旅途中的游子经历。他行行重行行,不见伊人倩影,但见遍地芳草,远接重重云水,这里以云水衬出春野绿意。一“孤”字暗示了睹草思人的情怀。下面随即折回描写思妇形象,“但望极”两句,是写她独上危楼、极目天际,但见一片碧色,却望不到游子的身影。此处即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道出了思妇空自怅望的别恨。

  下片“销魂”三句,是回忆当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本为谢灵运的名句,词人忆及昔日同游池畔,旋赋别离,句中不仅深有沧桑之感,而且也没有离题。记得那时她姗姗而行,罗裙轻拂,使绿草也不禁生妒;这是反用贺铸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意,以绿草妒忌罗裙之碧色,来衬托出伊人之明媚可爱,从而由草及人,更增添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恁时”三句,仍是回忆。“恁时”即“那时”,连上“曾行处、绿妒轻裙”时事。他轻携素手,絮飞花乱的暮春季节里,漫步于如茵绿草之间。而眼前的如茵绿草,又使他兴起无限感喟。“朱颜”两句,从刘希夷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化出,时光流逝,人事已非,相逢不知何日。自己年华已经渐老,只有芳草却是春风吹过而新绿又生。结末呼应上文,愿人们毋须触景伤情,当春回大地、绿满田野之时,可以放怀宴游,到那时可不要辜负了青春好时光。

  这首词在写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主要是巧妙地将草拟人化,那清晨芳草之上的晶莹露珠像是她惜别之泪,这样,遍野的绿草成为离愁的化身,而与伊人别恨密切相联。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511-512

fèngxiāoyín ·suǒchóu

hánzhěn sòngdài 

suǒchóu liánmián láishíshàngchūxūn xiùwéirénniànyuǎn ànchuízhūlèi sòngzhēnglún chángtíngchángzàiyǎn gèngchóngchóng yuǎnshuǐyún dànwànglóugāo jìnduànwángsūn 
xiāohún chítángbiéhòu céngxíngchù 绿qīngqún nènshíxiéshǒu luànhuāfēi huǎnxiāngyīn zhūyánkōnggǎi xiàngniánnián fāngchángxīn biàn绿 yóuzuìmián qīngchūn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
小邑(yì)¹²易贫,灾年民无生³
译文:住在乐城县的百姓非常贫寒,遇到灾年就更加难以生活。
注释:白石岩:即白石山,在永嘉郡乐城县(今浙江乐清市)。行田,巡视农田。¹小邑:小县,指乐城县。²居:住。³无生:无法生活。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
知浅¹²不周³,爱深在情
译文:我智能浅薄害怕没有能力救济他们,忧虑就总是挂在心间。
注释:¹知浅:指自己智能浅薄。知:智。²惧:怕。³不周:考虑不周到。⁴爱深:指对百姓的深深的爱。⁵忧:担忧。⁶情:心。
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旧业¹²海外³,芜秽(huì)(tuí)
译文:如今灾难降临,旧的圃宅横陈在海边,庄稼草蔓延,颗粒无收。
注释:¹旧业:使旧的圃宅。²横:横陈。³海外:海边。⁴芜秽:荒芜,谓田地不整治而杂草丛生。⁵积:积久。⁶颓龄:衰败的岁月。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饥馑¹不可久,甘心²务经营³
译文:这饥荒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我要细心筹划营造,帮他们度过难关。
注释:¹饥馑:饥荒。²甘心:情愿。³经营:筹划营造。
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
千顷¹带远堤(dī)²,万里泻³长汀
译文:要把兴修水利的蓝图绘好,筑好海堤,护卫良田;挖好乡村沟渠。
注释:¹千顷:形容农田之多。²堤:这里指海边的堤塘。³泻:水很快地流,这里指排灌的设想。⁴汀:水边平地。
州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并。
¹流涓²³合,连统塍(chéng)(liè)并。
译文:让将细流引到田间小沟,将所有田地筑起田埂,分清界限。
注释:¹州:古代行政单位名。²涓:细流。³浍:田间小沟。⁴连:古代行政单位名。⁵塍:田埂。⁶埒:小界堤。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
虽非楚宫¹²,荒阙(quē)³亦黎萌
译文: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注释:¹楚宫:楚丘的富室。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²化:教化。³荒阙:指灾荒歉收之年。⁴黎萌:即“黎民”、百姓。“虽非”二句说,虽不能同卫文公在楚丘的业绩相比,但遇上灾荒年,也能使百姓受益。
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
虽非郑白渠¹,每岁望东京。
译文:虽然比不上郑国渠和白渠,但每年的收成肯定会比之东京也不逊色!
注释:¹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是战国末期秦国在韩人郑国指导下开凿的。分泾水东流,注入洛水。白渠是汉代白公设计开凿的。引泾水东南流,注入渭水。
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天鉴¹²不孤³,来兹微诚
译文:如果上天不负有心人,来年定能丰收。
注释:¹天鉴:指上天监视着下界的善恶。²倘:假如。³不孤:不负。⁴兹:来年。⁵验:检验,证明。⁶微诚:微薄的诚心。

  白石岩,一名白石山,在浙江乐清市西三十里。《温州志》云:“山下有白石径,为灵运行田之所。”行田,巡视农田。诗作先笼统而言“灾年民无生”,表明自己“爱深忧在情”。继写灾情实况,引出其理想中的农田水利工程。诗末六句,诗人叙写自己的心愿。该诗体现了诗人既有寻幽探胜,肆意游遨,“民间听讼,不复关怀”的一面;又有身处灾年,关心黎民,正视现实,注重农业的一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贫困人民的同情之情。

  诗开篇二句:“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说小郡县的百姓平时本来就够贫寒的了,又逢灾年,更加无法存活了。虽然没有描写饥寒交迫,不堪其苦的种种惨象,但黎民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处境,还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前句说,作为太守唯恐智谋短浅,救济不周(“知”通“智”);后句说,自己对人民是很爱护的,对民生疾苦的忧虑是常挂在心上的。然而,从谢灵运的“惧”、“忧”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意识和作为一郡之长的责任感。在这个意义上,谢灵运也可以算是为元结“导夫先路”的人。

  五、六句从“灾年”而来,再现田地荒废的景象。“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莓蔷”,一种小草,“横海外”,极言到处纵横蔓生;“芜秽”,荒芜之状,“积颓龄”,自谓衰朽无能使灾情加剧。后一句又带有反躬自责之意,作为一个封建官吏是十分难得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在灾害危及小邑之时,太守兼诗人的谢灵运积极筹划战胜灾害的措施。“千顷”以下四句,就是设想中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蓝图。《诗经·小雅·信南山》写定田界、整田土,以简朴取胜,谢诗写“带远堤”、“泻长汀”以壮美见长。“千顷”、“万里”,从大处落墨。将筑堤护田、引水灌田的宏伟景象展现出来,这两句是从小处着眼,一个“合”字、一个“并”字,见得村村落落,沟渠纵横,堤坝满目。这四句虽是想象之词,却也颇令人向往。

  诗人相信经过一番努力“经营”,来岁必定丰稔。“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楚宫,语出《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这是称美卫文公的诗。卫为狄所灭,卫遗民东徙渡河,居楚丘。在卫文公的率领下,建城市,营宫室,百姓悦之,国家殷富。荒阙,即荒废,这里指灾年。黎萌,即黎民。谢诗借卫文公的史实,表达了即使荒年也要使百姓生活下去的愿望。郑白渠,指郑国渠和白渠。郑国渠,战国时韩人郑国说秦所开。白渠,汉白公所开。均在关中。诗人借郑白渠造福于民的史实,旨在期望兴修水利将带来农业的丰收,达到繁荣富盛的西汉的水平。最后两句:“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天鉴,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的神,监视人间。

  此诗语言质朴,不尚藻饰,虽有用典,但不堆垛,与灵运句句对仗、处处用典、流于晦涩的另一类诗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全诗运之以真情实感、无矫揉造作之嫌,在谢集中当属不多见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丁福林编著.谢灵运鲍照集:凤凰出版社,2009.01:第31页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¹,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²³凿,河中漱(shù)广。夹岸崇深,倾崖返,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¹⁰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¹¹¹²(jì)¹³¹⁴。其水尚奔浪万寻¹⁵,悬流千丈,浑洪¹⁶(bì)¹⁷,鼓¹⁸若山腾¹⁹,浚(jùn)²⁰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²¹》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译文:孟门,指龙门的入口。河中巨大的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在中国古代传说的叙述里,龙门是大禹凿出的,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夹着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高处的巨石悬挂在悬崖上,好像就要掉下来一样。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真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白的水汽像云一样飘浮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笼罩着,往云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瀑布好像有一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¹厄:险要的地方。²经始:开始。³禹:治水的大禹。⁴漱:冲击。⁵广:开阔。⁶崇深:高深。⁷返:回冲。⁸捍:摇动。⁹倚:依靠。¹⁰素气:白气。¹¹窥:看。¹²深:深处。¹³悸:惊动。¹⁴魄:心魂。¹⁵寻:古代八尺为一寻。¹⁶浑洪:水势浩大。¹⁷赑怒:发怒。¹⁸鼓:鼓荡。¹⁹山腾:像山腾起。²⁰浚波:大的波浪。²¹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这首诗是批评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陈师道。陈师道的作诗方式是“闭门觅句”式的苦吟,着意于锤炼字句,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名句,意象清新,浑然天成,写出了盎然春意。元好问崇尚自然天成的诗歌,反对雕琢粉饰,因此这里称赞谢灵运的这个名句万古常新,进而讽刺陈师道闭门觅句,只是徒然浪费精神,写不出什么好作品。

lùnshīsānshíshǒu··èrshíjiǔ--yuánhǎowèn

chítángchūncǎoxièjiāchūnwànqiānqiūxīn

chuánménchénzhèngliánfèijīngsh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