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蝶不能去,相依认作仙。映镫飘雨坐,窥客枕书眠。
寒蝶不能去,相依认作仙。映镫飘雨坐,窥客枕书眠。
栩栩寰中梦,沈沈槛外天。荒山销彩翅,知否惜华年。
栩栩寰中梦,沈沈槛外天。荒山销彩翅,知否惜华年。

shānzhōngguānyǒng--shùndǐng

hándiénéngxiāngrènzuòxiānyìngdèngpiāozuòkuīzhěnshūmián

huánzhōngmèngshěnshěnkǎnwàitiānhuāngshānxiāocǎichìzhīfǒuhuánián

易顺鼎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4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¹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译文:东越的闽中地区有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有一条大蛇,七八其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有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大蛇有时候托梦给人,也有时下告巫祝,说是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注释:¹吞啮:吞吃 啮:咬。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¹。寄曰:“父母无相²,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译文:这一年,大家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有,虽说有后代,却和没有一样。我没有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有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注释:¹不听:不答应。²无相:没有福气。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寄乃告请¹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²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³,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译文: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注释:¹告请:访求。请,求。²诣:到。³餈: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餈,同“糍”。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越王闻之,聘¹寄女为后²,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译文: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注释:¹聘:旧时定亲叫聘。²后:王后。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¹弓当²挽强,用箭当用长³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注释:¹挽:拉。²当:应当。³长:指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qín)¹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注释:¹擒:捉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人有限¹,列国²自有疆³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人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列国:各国。³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疆:边界。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gǒu)¹制侵陵²,岂³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¹苟能:如果能。²侵陵:侵犯。³岂:难道。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qiánchūsàijiǔshǒu ·liù

 tángdài 

wǎngó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黕黕日脚云,断续如破滩。
(dǎn)¹日脚云²,断续如破滩³
译文:傍晚,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聚散不定,犹如破碎割裂的河滩,不能连成一片。
注释:¹黕黕:发黑的样子。²日脚云:指夕阳照射下的低空云。³破滩:破碎割裂的河滩。
忽舒金翠尾,始识秦女鸾。
忽舒金翠尾¹,始识秦女鸾(luán)²
译文: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
注释:¹金翠尾:金黄翠碧、五颜六色的鸟尾。²秦女鸾:指风凰。传说秦穆女弄玉跟青年萧史学吹箫,作风凰声,引来许多风凰,后来他们双双随风飞去,见于《列女传》。
又改为连牛,缀燧怀齐单。
又改为连牛,缀(zhuì)(suì)¹怀齐单。
译文: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
注释:¹缀燧:装饰火把,代指火牛阵。
伺黑密不嚣,额额城未剜。
伺黑密不嚣(xiāo)¹,额额²城未剜(wān)³
译文:一会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只待发动奇袭,穴城而入。
注释:¹伺黑密不嚣:写晚云又变幻成等候黑夜到来、密集无声的一支奇袭部队。²额额:形容城高。³未剜:穴道还没挖通。
风吹了无物,犹立船头看。
风吹了¹无物,犹立船头看。
译文: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仍然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
注释:¹了:完全。

  这首诗前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最后两句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这首诗借助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手法,巧用典故,成功地把晚云难写之动景展现了出来。

  开端二句,写所见晚云的最初形态,并顺手点题。这句点明描写对象。乌云在晚风中舒卷离合,集散不定,犹如支离割裂的河滩,尚未连成一片,故说“断续如破滩”。

  中间六句写晚云变幻所构成的奇异景色。由于云层浮动和日光照射,天边晚云出现了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的形象:忽而展开了金黄的翠尾,仿佛是仙女弄玉引来的一群凤凰;随后又变成了身披五彩织锦的牛群,牛尾上还捆着光焰四射的火把,就像齐人田单指挥的火牛阵;一会儿又成了阒寂无声的步兵阵,如同暗中包围了敌寨,正等待着夜深发动奇袭,穴城而入……诗中“秦女鸾”,是借用秦穆公之女弄玉的故事。“连牛”“缀燧”,是借用田单的故事。“伺黑”两句,是写奇兵围城的情景。诗人在这里飞驰想象,借助古代故事,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比喻,写出晚云的奇妙变幻,手法是新巧的。

  收尾两句,是写诗人为晚云的奇妙景象所吸引的情形。一阵风吹散了晚云,天边了无一物,诗人还一动不动地伫立在船头凝望。这既暗示了景物之奇,使目睹者不暇旁顾;又写出了晚云之幻,面前的瑰奇物象倏忽过眼一空。且还补出写景的立足点,点明以上描述的一切,都属诗人途中所见,从而增强了真切感。

  梅尧臣认为好诗要能“意新语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首诗正是借助于新奇的比喻和联想,把晚云的难写之景,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第98-99页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仙游渡颍(yǐng)¹,访隐同元君²
译文: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注释:¹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²元君:指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忽遗苍生望¹,独与洪崖²群。
译文: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注释:¹苍生望:百姓所望。²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卜地初晦(huì)¹,兴言且成文。
译文: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注释:¹晦迹:隐居匿迹。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却顾北山断,前瞻(zhān)南岭分¹
译文: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注释:¹“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遥通汝海¹月,不隔嵩(sōng)²云。
译文:月光洒在汝水河面,波光粼粼,溪水在远处与汝水河相连;嵩山与其山上的流云烟霞相邻。
注释:¹汝海:指汝水流域。²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qīn)清芬¹
译文: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注释:¹清芬:喻美德。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译文: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益愿狎(xiá)青鸟¹,拂衣²栖江濆(fén)³
译文: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注释:¹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²拂衣,振衣。表示隐居。³江濆:江滨。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yuándānqiūyǐngyángshān--bái

xiānyóuyǐngshuǐ访fǎngyǐntóngyuánjūn

cāngshēngwànghóngqún

bochūhuìxìngyánqiěchéngwén

quèběishānduànqiánzhānnánlǐngfēn

yáotōnghǎiyuèsōngqiūyún

zhīziérqīnqīngfēn

sōngshítánxiàocháoxūn

yuànxiáqīngniǎojiāngfén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邀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余尝赋诗三百言以纪清适。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越明年秋,复寻前盟于白荷凉月间。风露浩然,毛发森爽,遂命苍头奴横小笛于舵尾,作悠扬杳渺之声,使人真有乘杳飞举想也。举白尽醉,继以浩歌。
清溪¹数点芙蓉雨,苹飙(biāo)²泛凉吟艗(yì)³。洗玉空明,浮珠沆(hàng)(xiè),人静籁沉波息。仙潢(huáng)(zhǐ)尺。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译文:清澈的溪水多次淋湿了溪里的芙蓉,吹过水草的秋风泛过了词人所坐的小船。水中倒影空灵明净,水汽凝成了露珠,词人静静地随着溪水沉思。仿佛银河近在咫尺。遥想琼楼玉宇,天上人间,不知道今夕是何夕。
注释:¹清溪:清澈的溪水。²苹飙:吹过水草的秋风。苹:生长在浅水中的一种水草。³艗:词人乘坐的小舟。旧时于船首画鹚.故称船为艗。⁴洗玉空明:形容月光倒影入水中,如水洗的玉石般空灵明净。⁵沆瀣:夜间的水气。⁶仙潢:潢:潢污(积水的低洼地),潢洋(水流深广、宽阔的样子),潢井(沼泽低洼地带)。仙潢:喻指银河。
清溪数点芙蓉雨,苹飙泛凉吟艗。洗玉空明,浮珠沆瀣,人静籁沉波息。仙潢咫尺。想翠宇琼楼,有人相忆。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此生此夜此景¹,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²,簪(zān)花弄水³,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译文:苏东坡走后,有谁能识得此夜此景,有谁能识得这清秀景色。披散头发吟唱商曲,自己的发簪也好像沾上了露水,有谁能陪伴词人在这良辰夜景下吹笛,只有默默的回忆逝去的时光。害怕一晚的秋风吹散了眼前的景色。闲来无事,只能饮一大碗酒,独自唱歌。
注释:¹此生此夜此景:“此生此夜此景”。²吟商:商: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吟商:吟诗放歌。³簪花弄水:插花,游泳。⁴浮大白:饮酒。大白:大酒杯。
此生此夜此景,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簪花弄水,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此生此夜此景,自仙翁去后,清致谁识?散发吟商,簪花弄水,谁伴凉宵横笛?流年暗惜。怕一夕西风,井梧吹碧。底事闲愁,醉歌浮大白。

  此词上片前五句起笔写人间的清凉世界。吴兴自古以来号称“水晶宫”,多溪流湖泊,每到夏秋时节,十里荷花,满塘莲子,一派“水佩风裳无数”的景色。旧时船首画鹢以骇水神,故船也称为鹢。秋雨潇潇,洒在荷花丛中,清风习习,从白苹洲上吹来,词人的画舫在湖中荡漾,渐渐远去。转瞬间雨停风息,溪上寂静异常,四无人声。皎洁明月倒映于清澈明亮的小溪里,荷面浮动着夜露凝成的水珠。一个“点尘飞不到”的清绝境界!绝无俗世的喧器,也无世间悲欢喜怒种种情绪的困扰,心境可谓清澈。“逸兴横生,痛饮狂吟”的发泄此时变为一种宁静的怅想。于是天人合一,落想天外,引出上片的后五句:银河低垂横跨过夜空,遥想天上的牛郎织女,此刻正两地相思,盼望着七夕重逢,在天上世界里今夕何夕呢?

  下片抒写高人情怀。是说自从苏东坡去世之后,再也无人能领略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语气自负而又矜持,大有与古人以心会心的意味。词人们蓬乱着头发,吟咏秋歌,簪花弄水,在船尾吹起悠扬的笛曲,岁月流逝,如同落叶一般。既然如此,因此不必为区区尘事而烦恼,于是斟满大酒杯,唱一曲醉歌吧。

  作者在词序中已经提及,这两次秋游是摹仿李白泛舟采石矶、苏轼泛舟赤壁,这一点值得注意。周密在记述这两次雅游活动时曾这样说:“坡翁谓自太白去后,世间二百年无此乐。赤壁之游,实取诸此。坡去今复二百年矣,斯游也,庶几追前贤之清风,为异日之佳话云。”(《草窗韵语》卷二)正因为追慕苏东坡,所以作者的词中可见多处化用苏轼诗文的地方。在词中有许多的前人成句,而作者却能做到的同已出,不露一丝痕迹,不显一丝造作,自然贴切,这的确是一件易事,从中亦可见作者艺术造诣之深。

  这首词的语言平易浅显,流畅明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但在可以对仗之处,作者还是雕琢字名,尽量“字字敲打得响”。如“散发吟商,簪花弄水”、“洗玉空明,浮珠沆瀣”等,清人的词话还把它们奉为“工于造句”的典范。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2154-215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