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yǒngshǐshīzhǎngpíng--céng

zhǎngpíngzhènānchūzhàoéchéngdǐng

shíwànrénxiàshìyuánróngyòngbīngshū

胡曾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因思人事苦萦牵,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梦觉¹纱窗晓。残灯掩然²空照。因思人事苦萦(yínɡ)³,离愁别恨,因限何时了。
译文:一觉醒来,清晨的光线透过纱窗洒进房间,天已经亮了。快燃尽的灯火空自昏暗地燃着。因着想念那些人那些事,被牵绊着,离愁别恨笼罩在心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终了。
注释:¹觉:睡醒。²掩然:昏暗的样子。³萦牵:旋绕牵挂。
怜深定是心肠小。往往成烦恼。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怜深¹定是心肠小。往往成烦恼。一生惆(chóu)(chàng)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译文:或许是因为我的心胸太小,容不下这样的情深爱恋,所以总是沉浸在烦恼之中。我惆怅这一生能有多少份情感,就像月亮并非总是圆满,春天也总会过去一样。
注释:¹怜深:爱怜深厚。

liángzhōulìngzhōnggōng--liǔyǒng

mèngjuéshāchuāngxiǎocándēngyǎnránkōngzhàoyīnrénshìyíngqiānchóubiéhènxiànshíleliánshēndìngshìxīnchángxiǎowǎngwǎngchéngfánnǎoshēngchóuchàngqíngduōshǎoyuèzhǎngyuánchūnwèilǎo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蘋吹尽楚江秋。
南去北来休便休¹,白蘋(píng)²吹尽楚江³秋。
译文:南去北来没有羁扰我想休息就休息,西风吹尽楚江上的白草蘋煞是悲戚。
注释:淮南寺:寺名,在今江苏扬州。淮南:道名。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¹休便休:有休息之处就随遇而安地休息。²白蘋:开白花的水上浮萍。³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道人¹不是悲秋客²,一任³晚山相对愁。
译文:我们修道的人可不是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任凭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相对愁悲。
注释:¹道人:修道的人,这里是诗人称自己。²悲秋客: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³一任:听凭。⁴晚山:即秋天黄昏时的山。

  这首诗首句写诗人在南来北往的旅途中,遇到能休息的地方便休息;次句写江水中的白珋已经消失了,水波粼粼,呈现出一派深秋的景色。后两句即景抒怀,三句自称不是逢秋就会伤感的一般文人;末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听凭傍晚的秋山相对发愁。诗写得富有韵味,显示出作者超尘脱俗的气质。

  诗的起笔突兀,一开始就指出:不论是南去北来,还是北去南来,诗人总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无优无虑,恬然适意。诗的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道:“白蘋吹尽楚江秋。”诗人象是回答说,正是在萧萧秋风把白蘋都吹落了的深秋季节才如此这般说来。他身处秋气潇杀、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丝毫没有悲哀凄凉的感觉,反而无优无愁,安然处之。本来,诗人得休便休已经够洒脱了,再有后一句萧瑟景象的衬托,就更显示出超尘脱俗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悲秋”的传统。一到秋天,西风瑟瑟、枯叶飘零,这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诗人对不如意的人生大兴悲叹之辞。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作《九辩》,第一句就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此诗作者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随遇而安、怡然自得。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不寻常的举止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号。

  诗的三、四句紧扣首二句之意、“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在这里,诗人以道人自比,表现出诗人对闲适味道。飘逸、淡泊无求境界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能够“南去北来休便休”,就是因为他不是见秋生悲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当众人对秋生悲时,诗人自然无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对愁”。此时,作者远远望去,楚江两岸的山脉凄清寥落,像是在飒飒秋风中相对发愁。晚山本来不会悲愁,在超脱淡泊的道人看来,晚山也不会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里,晚山连同周围的一切才看上去象是都在悲叹哀伤。在此,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愁容满面的“悲秋客”,而是通过“悲秋客”眼里所看到的秋暮中凄凉悲伤的景物来写“悲秋客”,这样写,更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潇洒飘逸。

  程颢是北宋有名的理学家,他这首诗就有些谈禅(佛教道理)的味道。但诗人并不是真的那么旷达,真的能超凡脱俗。其实他写要“休便休”,恰恰说明他对“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倦,渴望守着家人过宁静安逸的生活;他写“白蘋吹尽楚江秋”,可见他对秋天的到来是敏感的;他写“晚山相对愁”,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所以欣赏诗歌,既要看诗歌中的议论,更要看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94-95
2、 汤霖.千家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99-100

huáinán

chénghào sòngdài 

nánběiláixiūbiàn便xiū báipínchuījìnchǔjiāngqiū 
dàorénshìbēiqiū rènwǎnshānxiāngduìchóu 
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
¹树晚苍苍²,长安近夕阳。
译文:远望潼关树木苍苍茫茫,京城长安就在夕阳近旁。
注释:¹关:指潼关。²苍苍:迷迷茫茫。
回风醒别酒,细雨湿行装。
回风¹醒别酒²,细雨湿行装。
译文:阵阵旋风吹醒饯别之酒,微微细雨打湿朋友行装。
注释:¹回风:回旋的风。²别酒:饯行酒。
习战边尘黑,防秋塞草黄。
习战¹边尘黑²,防秋³(sài)草黄。
译文:练兵备战边地烟尘正浓,买马防秋塞上秋草已黄。
注释:¹习战:备战。习,练习,准备。²边尘黑:指边地战争激烈。³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知君市骏马,不是学燕王。
知君市骏(jùn)马,不是学燕王¹
译文:我知朋友此行去买骏马,不是为了学那古时燕王。
注释:¹燕王:指燕昭王,战国时燕国国君。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写的是送同僚入京买马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题材。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入京”二字写京城长安一带景色。“晚”和“夕阳”点出送别时间,而“关树”、“长安”为何远所去之处,暗示“入京”,同时勾划出苍茫远景。诗的三、四两句写近景。阵阵回风,蒙蒙细雨,伴着送别酒席,打湿旅人行装,从而把环境与送别自然联系起来,意境颇为别致,而“送”字自在其中。

  诗的五、六两句转写此行意义。“边尘黑”点明战争未息,“塞草黄”点明时已深秋。经这里点明“秋”字,上文的“关树”、“回风”、“细雨”等等景物便都觉得真切。这两句言及边地战争,可见诗人身在虢州,心系边塞。诗的结尾两句承“习战”、“防秋”,点明“市马”。“市马”本为“习战”,诗人却由此想到“燕昭市骏”的色而且用“不是学燕王”来说何远此行性质,似乎包含弃置州县,不被看重的叹息。

  诗的首联写“关树晚苍苍,长安近夕阳”,是惜“入京”而写自己“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的情态;诗的尾联出“市骏马”而联想到“学燕王”,也包含着“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却又无人赏拔的含义。这正是本诗表现上的一个特点。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边事的关切。这些都可以反映诗人任职虢州期间思想和生活的一个侧面。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7-289

guózhōusòngtiānpíngchéngjīngshì--céncān

guānshùwǎncāngcāngzhǎngānjìnyáng

huífēngxǐngbiéjiǔ湿shīxíngzhuāng

zhànbiānchénhēifángqiūsāicǎohuáng

zhījūnshìjùnshìxuéyànwáng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无边春色。人情苦¹向南山觅(mì)。村村箫鼓家家笛²。祈麦祈蚕³,来趁村正七
译文:处处都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
注释:醉落魄:即“一斛珠”,词牌名,正体双调五十七字,仄韵。人日:指农历的正月初七。¹苦:形容执著地追求。²箫、鼓、笛:乐器名,此用以形容节日歌舞之盛。³祈麦祈蚕:祈求农事丰收,麦、蚕代指诸多农事。⁴村正七:即农历的正月初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¹前子后孙扶掖²。商行贾坐³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译文: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
注释:¹翁:父亲。²扶掖:指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此指孙子搀扶祖父。³商行贾坐:商贾均指生意人,在古代的分界是行卖叫商,坐卖叫贾。⁴会得:懂得、领会到。

  这首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

  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但是,就人之常情来说,尽管到处是春色,还是要去寻春、觅春的。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这也正是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先大笔挥洒,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祈求农事丰收,这里虽举“麦”、“蚕”为诸多农事的代表,但在“人日”来说,农民马上可以接触到的一般来说,也就是麦与蚕了。这时,麦田泛出青绿之色,蚕在春天的气息里孵化,富于生机。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都同时在农民心头慢慢升起,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来趁元正七”,这句是上片的结语,明确指出了特定时期季节性的内涵。

  下片“翁前”两句,转入具体的描绘。“翁前子后孙扶掖”,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魏了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来。“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但这三个动词,却描绘出了一片繁忙景象。从“箫鼓”至“耕织”,这五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农村的欢乐景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将种种苦闷、烦忧,都排斥在画面之外了。这里简直是一片桃源乐土。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毕竟还有这样一片乐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着作者的理想,这正是他所苦苦寻觅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与“觅”两个字,用意就在于此。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象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显然,作者是在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他处理政务主张“内修”、“立本”、“厚伦”,正人心,化风俗;他所留驻的州县,皆“以化善俗为治”;使“上下同心一德,而后平居有所补益,缓急有所倚仗”(均见《宋史》本传),这就是他在此词中发挥议论的思想基础。

  从全词看,此词没有浮躁怪诞之气,写得古朴自然,平易真切,与农村风物极相贴合。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01:1989

zuìluò ·rénnánshānyuēyīngxíngmàozhī

wèiliǎowēng sòngdài 

biānchūn rénqíngxiàngnánshān cūncūnxiāojiājiā màicán láichènyuánzhēng 
wēngqiánhòusūn shāngxíngzuònónggēngzhī zhījīn huìwéirén shìrén 
别恨长长欢计短。疏锺促漏真堪怨。此会此情都未半。星初转。鸾琴凤乐匆匆卷。河鼓无言西北盼。香蛾有恨东南远。脉脉横波珠泪满。归心乱。离肠便逐星桥断。
别恨长长欢计短,疏钟促漏¹真堪怨。此会此情都未半。星初转²,鸾(luán)琴凤乐³匆匆卷。
译文:离别的遗憾总是比相聚的欢乐要长,漏钟短促的漏声让人心生怨愤。眼前的情境都未进行到一半,已是天色将明。和美悦耳的音乐也早早停下。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¹促漏:短促的漏声。漏,古代滴水计时器。²星初转:即斗初转。北斗转向,参星横斜,表示天色将明。³凤乐:和美悦耳的音乐。

jiāào··biéhènzhǎngzhǎnghuānduǎn--ōuyángxiū

biéhènzhǎngzhǎnghuānduǎnshūzhōnglòuzhēnkānyuànhuìqíngdōuwèibànxīngchūzhuǎnluánqínfèngcōngcōngjuǎnyán西běipànxiāngéyǒuhèndōngnányuǎnmàimàihéngzhūlèimǎnguīxīnluàncháng便biànzhúxīngqiáodu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