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燕山道,今朝剑水滨。如何两寒食,俱作异乡人。
去岁燕山道,今朝剑水滨。如何两寒食,俱作异乡人。

zhōnghánshí--tēng

suìyànshāndàojīncháojiànshuǐbīnliǎnghánshízuòxiāngrén

徐熥

徐熥

福建闽县人,字惟和。徐𤊹兄。万历四十六年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弟徐𤊹并有才名,然𤊹以博学称,熥则以词采著。有《幔亭集》。 ▶ 12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频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若得相思海上方,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¹去教人讲,不去自家忙²。若得相思海上方³,不道得害这些闲魔障(zhàng)。你笑我眠思梦想,则不打到你头直上
译文:频繁地去看望,怕人们说闲话,要是一天不去,自己就坐立不安,心里发慌。如果能得到治相思病的好药主,就用不着这样被相思手折磨得像犯了魔障。你嘲笑我故作多情瞎思乱想,要是轮到你头上你也会这样。
注释:醉扶归:仙吕宫曲牌。句式:五五、七五、七五。¹频:频繁、急迫、紧急。²忙:此处指内心忙乱、急迫不安。³海上方:指有奇效的仙方。秦始皇曾派方士到海上去寻求长生不老的药方,故名。⁴不道得:意为不见得,不至于,不一定。⁵闲魔障:此指相思病。⁶打到:俗语,碰到。⁷头直上:即头上、直上、上面。

zuìguī··pínjiàorénjiǎng--zhǐān

pínjiàorénjiǎngjiāmángruòxiānghǎishàngfāngdàohàizhèxiēxiánzhàngxiàomiánmèngxiǎngdàotóuzhíshàng

海石涵秋水,风篁生晚凉。
海石涵秋水,风篁(huáng)¹生晚凉。
译文:满天秋雨笼罩着岸边浮石,傍晚时分风吹入竹林顿生凉意。
注释:¹风篁:谓风吹竹林。
孤篷初歇雨,和月度潇湘。
孤篷初歇雨,和月度潇湘。
译文:孤泊的乌篷船上停歇着刚刚下过的雨滴,和明月一起在这湘江度过这美好的夜晚。

yùnhuà--huáyòu

hǎishíhánqiūshuǐfēnghuángshēngwǎnliángpéngchūxiēyuèxiāoxiāng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¹来松树下,高枕(zhěn)²石头眠。
译文: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注释:¹偶:偶然。²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山中无历日¹,寒²尽不知年。
译文: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注释:¹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²寒:指寒冷的冬天。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88-1389页

rén

tàishàngyǐnzhě tángdài 

ǒuláisōngshùxià gāozhěnshítóumián 
shānzhōng hánjìnzhīnián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¹。日出江花²红胜火³,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¹谙: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²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³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⁴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参考资料:
1、 谢克先.白居易《忆江南》三首赏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6.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6-30

jiāngnán

bái tángdài 

jiāngnánhǎo fēngjǐngjiùcéngān chūjiānghuāhóngshènghuǒ chūnláijiāngshuǐ绿lán néngjiāngnán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yè)(yì)¹²露,岂不夙(sù)夜,谓³(háng)多露。
译文:道上露水湿漉漉,难道不想早逃去?只怕露浓难行路。
注释:¹厌浥:潮湿。²行:道路。³谓:可能是畏之假借,意指害怕行道多露,与下文的“谁谓”的“谓”意不同;一说奈何。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雀无角(jiǎo)¹?何以穿我屋?谁谓女²无家³?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译文:谁说麻雀没有嘴?怎么啄穿我房屋?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抓我进官府?纵然抓我进官府,逼婚理由不充足!
注释:¹角:鸟喙。²女:同汝,你。³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⁴速:招,致。⁵狱:案件、官司。⁶室家不足:要求成婚的理由不充足。家:媒聘求为家室之礼也。一说婆家。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yōng)¹?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sòng)²?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译文:谁说老鼠没牙齿?怎么打通我墙壁?谁说你尚未娶妻?为何害我吃官司?即使让我吃官司,我也坚决不嫁你!
注释:¹墉:墙。²讼:诉讼。

  这首诗的主旨,从古至今,聚讼纷纭。《毛诗序》联系《甘棠》而理解为召伯之时,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而《韩诗外传》、《列女传·贞顺篇》却认为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的诗作,清龚橙《诗本谊》、吴闿生《诗义会通》等承袭此说。明朱谋玮《诗故》又以为是寡妇执节不贰之词,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则以为是贫士却婚以远嫌之作。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是一个女子嫌弃夫家贫穷,不肯回家,被丈夫讼于官府而作;余冠英《诗经选》认为是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是一个女子拒绝与一个已有妻室的男子重婚的诗歌。笔者认为余说近是,但诗中的主人公应是那位女子。

  首章首句“厌浥行露”起调气韵悲慨,使全诗笼覃在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中,暗示这位女性所处的环境极其险恶,抗争的过程也将相当曲折漫长,次二句“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文笔稍曲,诗意转深,婉转道出这位女子的坚定意志。次章用比兴方法说明,即使强暴者无中生有,造谣诽谤,用诉讼来胁迫自己,她也决不屈服。“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四句是正话反说,表示:雀虽有嘴而无穿我屋之理,你已有妻则无致我陷狱之理。委婉巧妙;而“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两句则是正面表态,斩钉截铁,气概凛然。第三章谓:鼠虽有牙而无穿我墙之理,你已有妻则无使我遭诉讼之理,但你若欲陷我于诉讼,我也不会屈从你。句式复沓以重言之,使得感染力和说服力进一步加强。全诗风骨遒劲,格调高昂,从中读者不难体会到女性为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爱情尊严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34-35页

háng

míng xiānqín 

háng  wèihángduō 
shuíwèiquèjiǎo chuān穿 shuíwèijiā  suī shìjiā 
shuíwèishǔ chuān穿yōng shuíwèijiā sòng suīsòng c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