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哭千家,闭门不恨春光浅。年时仙仗簇朝正,瞻座香飘殿。
野哭千家,闭门不恨春光浅。年时仙仗簇朝正,瞻座香飘殿。
投老沧江卧晚。怕安排、黏鸡画燕。尽情镫火,多事屠苏,今朝心眼。
投老沧江卧晚。怕安排、黏鸡画燕。尽情镫火,多事屠苏,今朝心眼。
留命何年,饰巾那计流光换。梦魂犹自点朝班,谁道长安远。
留命何年,饰巾那计流光换。梦魂犹自点朝班,谁道长安远。
再拜鹃声咽断。倚危阑、飘风鬓短。为谁消息,爆竹东邻,青幡孤颤。
再拜鹃声咽断。倚危阑、飘风鬓短。为谁消息,爆竹东邻,青幡孤颤。

zhúyǐngyáohóngchǒuyuánrùnzhī--zhūmóu

qiānjiāménhènchūnguāngqiǎnniánshíxiānzhàngcháozhèngzhānzuòxiāngpiāo殿diàn

tóulǎocāngjiāngwǎnānpáiniánhuàyànjǐnqíngdènghuǒduōshìjīncháoxīnyǎn

liúmìngniánshìjīnliúguānghuànmènghúnyóudiǎncháobānshuídàozhǎngānyuǎn

zàibàijuānshēngyànduànwēilánpiāofēngbìnduǎnwèishuíxiāobàozhúdōnglínqīngfānchàn

朱祖谋

朱祖谋

1857.7.21-1931.11.22,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号沤尹,又号彊村,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因病假归作上海寓公。工倚声,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书法合颜、柳于一炉;写人物、梅花多饶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词》。 ▶ 4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风吹¹柳花满店香,吴姬²压酒³客尝。(劝客 一作:唤客)
译文: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
注释:¹风吹:一作“白门”。²吴姬: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³压酒:压糟取酒。古时新酒酿熟,临饮时方压糟取用。⁴劝:一作“唤”,一作“使”。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子弟¹来相送,欲行²不行³各尽觞(shāng)
译文: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
注释:¹子弟:指李白的朋友。²欲行:将要走的人,指诗人自己。³不行:不走的人,即送行的人,指金陵子弟。⁴尽觞:喝尽杯中的酒。觞,酒杯。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请君试问¹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请你问问东流江水,离情别意与它比谁短谁长?
注释:¹试问:一作“问取”。

  这首诗是作者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由写暮春景色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99

jīnlíngjiǔliúbié

bái tángdài 

fēngchuīliǔhuāmǎndiànxiāng jiǔquàncháng  (quànzuò huàn )
jīnlíngláixiāngsòng xíngxíngjìnshāng 
qǐngjūnshìwèndōngliúshuǐ biézhīshuíduǎncháng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黄金错刀¹白玉²装,夜穿窗扉(fēi)出光芒。
译文:用黄金、白玉装饰的宝刀,到了夜间它的光芒穿透窗户,直冲云霄。
注释:¹金错刀:用黄金装饰的刀。²白玉:白色的玉。亦指白璧。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¹
译文:大丈夫五十岁了还没有在沙场立功,手提战刀迎风独立傲视天下。
注释:¹八荒:指四面八方边远地区。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京华¹结交尽奇士²,意气³相期共生死。
译文:我在京城里结交的都是些豪杰义士,彼此意气相投,相约为国战斗,同生共死。
注释:¹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这里指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市)。²奇士:非常之士。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³意气:豪情气概。⁴相期:期待;相约。这里指互相希望和勉励。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千年史册¹耻无名,一片丹心²报天子。
译文:羞耻于不能在流传千年的史册上留名,但一颗丹心始终想消灭胡虏,报效天子。
注释:¹史册:即史书。²丹心:赤诚的心。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尔来¹从军天汉滨²,南山³晓雪玉嶙(lín)(xún)
译文:近来,我来到汉水边从军,远处的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
注释:¹尔来:近来。²天汉滨:汉水边。这里指汉中一带。³南山:终南山,一名秦岭,在陕西省南部。⁴嶙峋:山石参差重叠的样子。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呜呼!楚虽三户¹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译文:啊,楚国即使只剩下三个氏族,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难道我堂堂中华大国,竟会没有一个能人,把金虏赶出边关?
注释:¹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

  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

  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

  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这首诗题为“金错刀行”,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928-930页

jīncuòdāoxíng

yóu sòngdài 

huángjīncuòdāobáizhuāng chuān穿chuāngfēichūguāngmáng 
zhàngshígōngwèi dāohuāng 
jīnghuájiéjiāojìnshì xiānggòngshēng 
qiānniánshǐchǐmíng piàndānxīnbàotiān 
ěrláicóngjūntiānhànbīn nánshānxiǎoxuělínxún 
 chǔsuīsānnéngwángqín yǒutángtángzhōngguókōngrén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¹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yú)²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译文:魏文侯和群臣命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命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命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注释:魏文侯:魏国君主。¹适:到……去。²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用意,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使乐羊伐中山¹,克²之,以封其子击³。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huáng),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译文: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文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文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文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文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注释:¹中山:中山国。²克:战胜、攻破。³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⁴任座:人名。⁵反:通“返”,返回。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春流¹送客不应赊(shē)²,南入徐州³见柳花。
译文:春江流水,你载着友人的小舟远去赴任,你不要迟滞;友人你乘舟南下,途经徐州,你可观赏到那里漫天飞扬的柳絮。
注释:¹春流:即春天的水流。²赊:延缓。³徐州:此指古南徐州,与江宁同属润州。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朱雀桥¹边看淮水²,乌衣巷³里问王家
译文:江宁城中,朱雀桥畔,你可以静看那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水;悠悠乌衣巷中,你可以探访旧时王谢大家。
注释:¹朱雀桥:横跨秦淮河上,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巨宅多在其附近。²淮水:水名,其纵贯今南京市部分称秦淮河。³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东晋时王谢等望族亦居此。⁴王家:即王导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千闾(lǘ)¹万井²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译文:城里乡下皆无多少事,老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悠闲;打开门窗,就可看见对面苍翠的青山。
注释:¹闾:原指里巷里的门,此处代指城市。²井:田地,此处代指乡下。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楚云朝下石头城¹,江燕双飞瓦棺(guān)²
译文:江宁城中,朝霞红艳满天;瓦棺寺旁,江上燕子双飞,一派恬然。
注释:¹石头城:古城名,故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军事重镇。²瓦棺寺:亦名瓦官寺,在故金陵凤凰台。寺有瓦官阁,高二十五丈。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吴士¹风流²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译文:吴地才子,风流倜傥,平易近人,与之相遇,自是高谈阔论,相见恨晚,岁月也因之日日变新。
注释:¹吴士:江宁古属吴国,故称当地读书人为吴士。²风流:即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味可人。
从来此¹地夸羊酪(lào)²,自有莼(chún)(gēng)³味可人
译文:从来北方夸赞羊酪味美,其实江南的莼羹才更加可人。
注释:¹此:一作“北”。²羊酪:用羊乳制成的一种食品。³莼羹:用莼菜烹制的羹。⁴味可人:一作“定却人”。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所送之人,已不可考。

  此诗开篇先点明送别时节及客人南下所经之地。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诗人特意写到了柳花,切题之送客。春流送客,可以想见友人赴任,春风得意之状。朱雀桥、乌衣巷,皆江宁之名胜,骚人墨客多有咏之。此处诗人写此名胜古迹,乃点题“之江宁”赴任。言其在此“看淮水”“问王家”,写出了客人的悠闲、得意之状。

  中间四句叙写江宁之山川景色。城里乡里皆无事,可见江宁百姓安居乐业,正好与上文“看淮水”“问王家”意相联。江宁百姓门对青山,这里用了一个复数,言“闭门开户”皆对青山,可见青山之多,无处不在。复着一“翠”字,更见青山之翠。江宁朝霞满天,一个“下”字,满天红霞呼之欲出。而燕子双飞,莺歌燕舞,一派大好风景,烘托着江宁百姓生活的怡然自得。

  最后四句写友人交往之人的高雅,表明友人的雅洁。“日应新”,既是言与吴士相逢嘉赏的惬意,同时也暗喻了友人到任后,吴地日日变新,赞其政绩清明。友人南下赴任,因而诗人结尾处又劝慰其不要担心水土不服,江宁之莼羹比中原之羊酪味更可人,友人只管放心前去。

  全诗洋洋洒洒,语言繁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韩翃的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又说:“比兴深于刘长卿,筋节成于皇甫冉。”这是说韩翃的诗意较为深隐,风格较为矫健。这个评语对此诗也还合适。然而此诗内容较为空疏,流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乃应酬之作。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6-237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¹,其鄙²有樊迟³,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dān),有郯(tán),有苌(cháng)、师襄,其故人有原壤¹⁰,而相知有子桑伯子¹¹。仲弓¹²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¹³,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yōng)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¹⁴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过去孔子的学生,有道德品行好的,有精通政治事务的,有擅长语言交际的,有熟悉古代文献的,他们当中浅薄一些的是樊迟,偏激的要数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聘,有郯子,有苌弘,还有师襄。孔子的老朋友中有原壤这样的怪人,而彼此了解的朋友有子桑伯子。学生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称赞他办事简约。当仲弓觉得子桑伯子过于简约时,孔子又认为仲弓的看法是对的。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夫子门中所交往的人,为什么这样杂呀?”哦!这也许就是孔子是个伟人的原因吧?
注释:¹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论语先进》记叙了孔子十个学生的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²鄙:质朴、浅薄。³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⁴狂:偏激狂妄。在《论语》中多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⁵曾点:字晳,孔子的学生。⁶老聃: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道家始祖。据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⁷郯子:春秋时小国的诸侯,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做官。⁸苌弘:春秋时周敬王大夫,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乐。⁹师襄:也称师襄子,春秋时卫国的乐官。传说孔子曾经向他学琴。¹⁰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据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却仍然与他来往。¹¹子桑伯子:名字仅见于《论语雍生》,生平不详。¹²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¹³简:简约,不烦琐。《论语雍也》记载,冉雍向孔子了解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很简约,冉雍说如果平时态度一贯简单马虎,治理政事不是会太简单从事吗?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¹⁴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¹则之墨²,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³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dǐ)(qī)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¹⁰,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¹¹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¹²之?大盗至,肢(qū)(qiè)¹³探囊(náng)¹⁴,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¹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至于孟子,为了捍卫孔子的儒学就说:“当今天下的言论不归属杨派就归属墨派,杨派、墨派的言论不停止,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凡是能够著书立言反对杨派和墨派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此,当时的舆论认为孟子热衷于辩争。这虽然不合乎事实,但热衷辩争的风气,从此开始兴起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有学问的人都赞成他。接下来到了宋代,北宋有洛党,蜀党的派别之争,南宋有朱熹、陆九渊的理学观点的分歧。属于洛党这一派的人,以排斥,打击苏轼为能事;坚持朱子理学的人,也把诋毁陆子作为自己拿手的事。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化育生成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那么世上的道理、学问,也不可能在某一尽头终结。过去曾子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实际行动上深入下去:子贡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多方面的理论学习中去获得。用后代人的眼光看来,子贡是对的,曾子便是错的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在他们两人之间判别是非高下,因为他的学说本来就包容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再说孟子憎恶杨、墨学派的原因,是因为杨、墨学派抹杀父子、君臣的关系;韩愈排斥佛、道学说,也是因为佛、道二家抛弃君臣、父子关系,不讲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亲情,而一味追求他们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如果这些学说和派别不是这样大逆不道,我们又何必偏要去非议指责他们?这就好比是强盗来了,撬开箱子,把手伸进袋子,我们就扛着长矛戟枪跟着他,看他如何行动。如果他穿上我们一样的衣服,说的是我们一样的语言,表示服从我们的教化,那我们将会敬重友爱他还怕来不及。现在呢,操起屋子里的戈矛在屋内和自己人打起来,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罢休了呢?
注释:¹杨:杨朱,春秋末战国初魏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论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²墨:墨翟,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此处所引孟子的话节录自《孟子滕文公下》。³逮:及、到。⁴洛、蜀之党: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程颐(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⁵朱:朱熹。⁶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⁷诋諆:诋毁。⁸气化:古代哲学术语。指阴阳之气(物质本原)化生万物。⁹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¹⁰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记载孔子的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穿起来。至于这个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没有说,他的学生们也就名自揣摩着去寻求。¹¹昆弟:兄弟。昆,兄。¹²訾謷:非议、诋毁。¹³胠箧:撬开箱箧。胠,撬开。¹⁴探囊:把手伸进口袋里。指偷盗。¹⁵诵:说,语言上使用。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¹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yǒu)²、孟施舍³,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译文:没有深入地研究别人的言论究竟是对还是错,一听见有稍微和自己不同的言论,就群起而攻击他,这就不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啊。人的相貌是有差异的,如果稍微有身材的胖瘦、高矮的不同,便斥责他不是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北宫黝和孟施舍是孟子认可的勇者,其实他们离圣人要求的“勇”恐怕差得太远哩,但孟子认为他们像曾子,像子夏,这样说来,那么这几个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在某点精神上,认为北宫黝像子夏、孟施舍像曾子,还是可以的。以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姿态看待其他学派,就不会导致辩争,因为对方太弱小,不能够和我们较量。如果双方的才能力量不相上下,又各自担心不能战胜对方,这样才会产生复杂繁多的辩争。所以懂得天地变化之道的人,他看世上的学派分流和不同理论,都没有超出于自己的学说之外,因此他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那么对万事万物就能全部包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伟大而善于包容的原因啊。
注释:¹排:排挤、排斥。²北宫黝:姓北宫,名黝,战国时齐国人。³孟施舍:生平不详。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这里所引用的是《孟子公孙丑》上的话,北宫黝和孟施舍都是孟子认为有勇的人,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对别人寸步不让,事事都要求胜过别人,孟子认为他像子夏全面钻研,懂得很多。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是,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孟子认为他像曾子对道的专一。⁴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敌,相匹敌。⁵道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⁶歧趋:不同的、分离的方向。此犹言分支流派。⁷恢然:弘大、宽阔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