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下鬼。一产千鬼,朝产之,暮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述异记》
南海小虞山中,有鬼母,能产天下鬼。一产千鬼,朝(zhāo)¹产之,暮²食之。今苍梧有鬼姑神是也,虎头、龙足、蟒目、蛟眉。《述异记》
译文:在南海的小虞山山中,有一位鬼母,能生产天下的鬼。她一次就能生产上千只鬼,早上生出来,傍晚就将它们吃掉。如今苍梧有一位鬼姑神,头似老虎,脚似龙,蟒蛇一样的眼睛,蛟龙一样的眉毛。
注释:¹朝:早上。²暮:傍晚。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南海的小虞山山中,有一位鬼母,能生产天下的鬼。她一次就能生产上千只鬼,早上生出来,傍晚就将它们吃掉。如今苍梧有一位鬼姑神,头似老虎,脚似龙,蟒蛇一样的眼睛,蛟龙一样的眉毛。

注释

朝:早上。

暮:傍晚。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 .古典诗词欣赏入门.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2009:324
2、 肖复兴 梁士朋.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13-14
猜您喜欢
步下新船试水初,打头揽载适逢予。
步下¹新船试水初²,打头³揽载适逢予。
译文:走下新船头一次下水试航,这船今日才开始招揽客人时就恰碰着(我)来坐船。
注释:阊门:地名;作者《过阊门溪》诗序:“祈门县(今安徽最南境,再南即江西省地)悟法寺下,并深溪,陆行二十里许,两山环合,复立双石刺天如门,溪水过双石之间,极险,名日阊门—一县之得名以此也——门外乃可登舟”¹步下:步,见《过瓜洲镇》注。²试水初:头一次下水试航。³打头:开头,破端。俗语。⁴揽载:车船招揽乘客。亦俗语。
一椽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一椽(chuán)板屋才经雨,两面油窗好读书。
译文:一间用木板建造的小屋才禁受了雨打,两面油纸糊成的窗子正好让(我)安心读书。
剩买春风木芍药,乱篸棐儿竹籧篨。
剩买¹春风木芍药²,乱篸棐儿竹籧(qú)(chú)³
译文:多买些牡丹花来布置在船中春光无限,将花乱插点缀于木几竹席之间。
注释:¹剩买:多买,尽买。²木芍药:牡丹的别名。³籧篨:粗竹席。
清溪浮取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清溪浮取¹松亭子,赏遍千山不要驴。
译文:人在船中,如同水在飘浮着一间松亭以供游览一般,坐船观赏众山不用骑驴了。
注释:¹浮取:浮着,飘着。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门外东风雪洒裾¹,山头回首望三吴²。不应弹铗(jiá)为无鱼³
译文:门外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前襟,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注释:¹裾:衣的前襟。²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³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三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上党¹从三天下脊(jǐ)²,先生³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译文: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远大,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只是时代承平,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
注释:¹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²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³先生:指梅庭老。⁴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

  这是一首送别词,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今山西长治)任学官,苏轼便写了这首词送他。《浣溪沙》词调,苏轼以前的词家手中,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致力于用意,有如文章之序体,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

  “门外东风雪洒裾”是写送别的时间与景象。尽管春已来临,但因春雪,而气候尚很寒冷。而“飞雪似梅花”的情景,隐含无限惜别之意。这时有“雪洒裾(衣襟)”,而不言“泪沾衣”,颇具豪爽气概。次句即有一较大跳跃,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于“山头回首望三吴”,对故园依依不舍。这里作者不是强调三吴可恋,而是写一种人之常情。

  第三句再进一层,谓“不应弹铗为无鱼。”这句用战国齐人冯谖事,冯谖为孟尝君食客,曾嫌不受重视,弹铗(宝剑)作歌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此句意谓梅庭老做了学官,不必唱归来了。同时又似乎是说,尽管上党地方艰苦,亦不必计较个人待遇,弹铗使气。正因为意思在两者之间,语气显得尤为诚恳。

  过片音调转高亢:“上党从来天下脊”。意谓勿嫌上党边远,其地势实险要。盖秦曾置上党郡,因其地势高,故有“与天为党”之说。杜牧《贺中书门下平泽潞启》:“上党之地,肘京洛而履蒲津,倚太原而跨河朔,战国时,张仪以为天下之脊。”作者《雪浪石》诗亦云:“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贷岳争雄尊。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可以参读。

  “先生元是古之儒”此称许梅庭老有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意谓勿以学官而自卑。此句与上句形成一联,笔力豪迈,高唱警挺,足以壮友人行色。然而,不免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上党是要地,梅庭老又是大儒,为何不委以大任,而任“学官”这种小角色呢?

  末句补说,“时平不用鲁连书”。承接上句,用鲁连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劝勉和同情之意。鲁连,即鲁仲连,战国齐人,曾在赵国游学,当时正逢秦国围攻赵国,魏国派人劝告说赵国奉秦王为帝,鲁仲连力排众议,使赵国保持了独立。后来,齐国大将田单攻打聊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修书一封,用箭射入城中,劝说守城燕将,燕将看到书信后,犹豫不定,哭泣三天后自杀。田单收复聊城后,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史记》对鲁仲连评价很高。因上党是赵国旧地,当时宋辽早已议和,所以说时代承平,梅庭老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此句既有劝勉梅庭者随遇而安之意,又有对其生未逢时不得重用之遭的同情。

  这首词全词仅六句,却寓义曲折深远,既同情于友人,又开导他努力工作,可以看得出,作者是想用自己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友人,出语洒脱却发自肺腑,真挚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4页

huànshā··sòngméitínglǎoshàngdǎngxuéguān--shì

ménwàidōngfēngxuěshāntóuhuíshǒuwàngsānyīngdànjiáwèi

shàngdǎngcóngláitiānxiàxiānshēngyuánshìzhīshípíngyòngliánshū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残腊¹泛舟何处好?最多吟²兴是潇湘³
译文:腊月将尽时去哪里泛舟最好呢?吟诗起兴最好之地莫过于潇湘。
注释:¹残腊:腊月快要结束的时候。腊,指农历十二月。²吟:吟诗。³潇湘:代指湖南一带。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就船买得鱼偏¹美,踏雪沽(gū)来酒倍²香。
译文:靠近湘江正在捕鱼的渔船买来最肥美的鱼儿,逢与落雪时沽来的酒酒香更加醇厚。
注释:¹偏:表示程度,很、最、特别。²倍:加倍。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猿到夜深啼岳麓(lù)¹,雁知春近²别衡阳。
译文:夜深之时,深山里的猿啼遍了整片岳麓山,雁知道春天快到了,就别离衡阳飞回北方。
注释:¹岳麓:岳麓山,在湖南长沙。²雁知春近:这里指雁自衡阳而北返。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与君剩¹²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³
译文:我与君更好欣赏这江山绮丽之景,裁来新拟的诗句传到长安。
注释:¹剩:更。²采:采摘,指欣赏。³帝乡:指原零陵,即现在的永州。

  诗人擅长描摹景物,此诗摄取镜头二三,潇湘水边风味尽出,而诗人逸兴遄飞之态也令人感到可掬。

  第一、二两句就题起句,并揭出选择潇湘来游珩的目的是因其“最多吟兴”。“残腊”即为诗题中的“冬末”。古代于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百神,谓之“腊”,故又称是日为腊日,十二月为腊月。“残腊”亦即十二月之末。

  第三、四两句承接第一句咏冬末乘舟游览之愉快。因为诗人身在船上,所以能就渔舟买来剐捕得的鲜鱼,因是冬末严寒,踏雪沽来的酒也就分外香甜和甘美。这两句写尽“残腊泛舟”所特有的风味,同时也表露了诗人“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的胸襟怀抱。

  第五、六两句诗人咏潇湘发人吟兴的景物。潇湘地近衡山,衡山回雁峰是大雁南下后至此返回北方之处。衡山复多猿猴。夜深猿啼,春近雁飞,那些正是潇湘典型的景象。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酮柳柳州赠别》诗的颈联“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亦以雁、猿对举。此外,猿之哀鸣、雁之返飞,也都是启人愁思、惹人诗肠的景象。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而不得不“熟谙时事乐于贫”的悲凉心情。

  第七、八两句诗人说明这次与友人同泛潇湘的目的,正是为了采其江山之美以“裁取新诗”。“剩”字在此用得十分警策,它既作“没有他事,只为了……”解,又将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表露无遗。“帝乡”指京都,句意谓所作当传诵到长安。盖长安为唐政治文化中心,诗传长安,方称作者,故云。

  此诗通篇写泛舟潇湘时的赏心乐事和景色风物,以此表现诗人的淡泊襟怀,同时却又透露出几分无可奈何的悲哀。全诗无一字表述内心,却又将诗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真切、丰满,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诗鉴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647

dōngtóngyǒurénfànxiāoxiāng--xún

cánfànzhōuchùhǎozuìduōyínxìngshìxiāoxiāng

jiùchuánmǎipiānměixuěláijiǔbèixiāng

yuándàoshēnyuèyànzhīchūnjìnbiéhéngyáng

jūnshèngcǎijiāngshānjǐngcáixīnshīxiāng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台城¹六代²竞豪华,结绮(qǐ)³临春事最奢(shē)
译文:六朝时期的皇城一朝比一朝豪华,结绮楼临春阁的建造最豪奢。
注释:¹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鸡鸣山北。²六代:指建都在金陵的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相继的朝代。³结绮: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⁴临春:陈后主(叔宝)建造的一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万户千门¹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²
译文: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¹万户千门:指宏伟豪华的结绮、临春两座楼。²后庭花: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209-211 .
2、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 .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926-927 .

táichéng

liú tángdài 

táichéngliùdàijìngháohuá jiélínchūnshìzuìshē 
wànqiānménchéngcǎo zhǐyuánhòutínghuā 
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夫江上之处女¹,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译文: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里贫困得连蜡烛都没有的。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她赶走。
注释:¹处女:少女。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¹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²余明之照四壁³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
译文:家里贫困得连蜡烛都没有的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蜡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好席子。你们为什么要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走我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注释:¹谓: 对……说。²爱: 吝惜。³四壁:四面墙壁。⁴何为:为何,为什么。⁵相语:互相商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