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一佳人,美色如洛妃。
春月为作眉上彀,秋水为作眼中波。
歌琼蕤,舞玉枝,君王有情不自持。
玉枝一夜摧,琼蕤一朝落,君王之心何以乐?若有人兮有若无,来迟兮去促促。
芙蓉叶上清露结,晴光倒射金虹灭。
山为雨,海为雨,何得分明梦中语?落蛾影灭百子池,灵风一阵彩云飞。
绝代一佳人,美色如洛妃。
春月为作眉上彀,秋水为作眼中波。
歌琼蕤,舞玉枝,君王有情不自持。
玉枝一夜摧,琼蕤一朝落,君王之心何以乐?若有人兮有若无,来迟兮去促促。
芙蓉叶上清露结,晴光倒射金虹灭。
山为雨,海为雨,何得分明梦中语?落蛾影灭百子池,灵风一阵彩云飞。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7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侯非侯,王非王,千骑万骑走北邙。
(hóu)¹非侯,王²非王,千乘万骑(qí)归北邙³
译文:侯不像侯,王不像王,路上逃窜狼狈相;千乘万骑来寻找,发现二人在北芒。
注释:¹侯:指汉少帝刘辩,曾被封史侯。²王:指陈留王刘协。³北芒:又作北邙,即邙山,在河南省洛阳北面。

  汉灵帝刘宏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十分厉害。中平六年(189年)八月,灵帝新死不久,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等人密谋杀宦官夺权,不料何进反为宦官张让、段珪等所杀,虎贲中郎将、袁绍的弟弟袁术带兵烧东、西宫。张让、段珪等人在混乱中挟持17岁的小皇帝少帝和7岁的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先逃往北宫德阳殿,在袁绍等人的进攻下,又逃往小平津(在今巩县西北)的北邙山。尚书卢植、前将军董卓等人得知后,先后率领人马赶到北邙山前迎驾。张、段等人有的被杀,有的投水而死,两个小皇帝则狼狈夜逃,先躲到一架农民的车上,天亮时被发现接入宫中。没几天,只当了五个月皇帝的刘辩就被董卓废为弘农王,而让刘协当了皇帝,实际上董卓操纵了军政大权。

  这首童谣就是这样一次宫廷政变的反映。它以简短的词句,描写了当时小皇帝的狼狈情景以及君臣上下混乱不堪的局面。在这里,至高无上的皇帝,不过是权臣们追逐的一种猎物而已,他们出动千乘万骑,不过是为了把这个猎物抓到手,以实现自己的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值得注意的一首童谣。

língjīngtóngyáo

míng wèijìn 

hóufēihóu wángfēiwáng qiānwànzǒuběimáng 

春翦绿波,日明金渚,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侧。英游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
春翦(jiǎn)绿波,日明金渚(zhǔ),镜光尽浸寒碧。喜溢双蛾(é),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¹。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欹(qī)²。英游³何在,满目青山,飞下孤白
译文:春风剪出了条条绿波,阳光把山下的沙洲染成金色,江水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印映浸泡着两岸碧树千棵。东西梁山夹江相互望着,远远望去恰似美女描画的双眉,迎风嫣然一笑,耸立万年依旧含情脉脉。当年就在这里李白与崔宗醉中游乐,锦袍被江水浸湿,乌纱帽歪斜在一侧。潇洒地泛舟何人能见,满目都是座座青山,还有那皎然银月。
注释:¹喜溢双蛾,迎风一笑,两情依旧脉脉:指远处夹江而立的天门山如同女子的双眉,含情相对。²那时同醉,锦袍湿、乌纱敧侧:此指李白。传说李白醉后在采石矶上采月落水而死。³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⁴孤白:月亮。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从此飘然八极。矶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百年前事,欲问东风,酒醒长笛。
片帆谁上天门,我亦明朝,是天门客。平生高兴,青莲一叶¹,从此飘然八极²。矶(jī)头绿树,见白马、书生破敌³。百年前事,欲问东风,酒醒长笛。
译文:谁扬片帆从天门山过?明天我也是天门山客。平生无求最欢畅,驾着一叶扁舟从此飘然游四方。山头绿树抽新芽,犹见当年兵马在厮杀,白马将军虞允文,大破金兵于采石矶。百年前事已去如清风,诗仙、白马谁是英雄?欲向东风问个究竟,远处长笛声让我突然酒醒。
注释:¹青莲一叶:青莲,青色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李白即号青莲居士。此指作者想象像李白一样悠游江湖。²八极:八方极远之地。³见白马、书生破敌:指南宋初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的战役。“白马”比喻虞允文在战争中的洒脱状。因虞允文为文官故称其为“书生”。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此花名价别¹,开艳益²皇都³
译文: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注释:¹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²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³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香遍¹(líng)(líng)²死,红烧踯(zhí)(zhú)³枯。
译文: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注释:¹香遍:香满。²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³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软光¹笼细脉²,妖色³鲜肤
译文: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注释:¹软光:柔和的光泽。²细脉:犹言气脉。³妖色:艳丽姿色。⁴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⁵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满蕊(ruǐ)¹攒黄粉²,含棱³缕绛苏
译文: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注释:¹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²攒黄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³含棱:翻卷的花瓣。⁴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好和薰(xūn)御服¹,堪画入宫图。
译文: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注释:¹“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晚态¹愁新妇²,残妆³望病夫
译文: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注释:¹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²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³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⁴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教人知个数¹,留客赏²斯须³
译文: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注释:¹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²赏:席本作贵。³斯须:片刻、一会儿。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译文: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797-798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
译文:过去的是不可能再回归了,真是糟蹋了这整个春天。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¹人。
译文:在这鸟语花香的氛围,鸟儿拼命地叫着好像劝我赶紧喝酒!可看到这即将散落的梅花更让人伤感了!
注释:¹杀:甚、极。同“煞”。

xìngjiāngdōuzuòshī--yáng广guǎng

qiúguīzhēnchéngzāochūnniǎoshēngzhēngquànjiǔméihuāxiàoshārén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霜落荆(jīng)¹江树空²,布帆无恙(yàng)³挂秋风。
译文:荆门山秋来霜降,树叶零落眼前空;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注释:¹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²空:指树枝叶落已尽。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此行不为鲈(lú)鱼鲙(kuài)¹,自爱名山入剡(shàn)²
译文:此次离家远行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注释:¹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²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风格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妙用典故而不着痕迹,达到了推陈出新、活泼自然的境界。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从张翰所说的话来看,张翰是把“名爵”与“鲈鱼鲙”对立起来,放弃前一个,而选后一个;而李白对后者的态度很明朗——“此行不为鲈鱼鲙”。至于对前者,诗人没有明说。可是,“秋下荆门”以后的所言,所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第一,“此行”并没有“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第二,他还明白地声称:“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还希求“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种建功立业的宏愿,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的态度恰恰相反。所以诗人此时对“名爵”和“鲈鱼鲙”都是一反张翰的意思,只不过在诗中说一半留一半罢了。当然,这也是“适志”,是辞亲远游、建功立业的“志”。

  诗的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兴趣,早在他出蜀之前就已经表露出来了,不过联系上一句来看,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了。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无非是在标榜诗人自己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无非是那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概括。这种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以及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7-339 .

qiūxiàjīngmén

bái tángdài 

shuāngluòjīngménjiāngshùkōng fānyàngguàqiūfēng 
xíngwèikuài àimíngshānshàn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