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头私语听模糊,太守风流似旧无。怅我扬州归去早,不偕杜牧浪江湖。
楼头私语听模糊,太守风流似旧无。怅我扬州归去早,不偕杜牧浪江湖。

móuwénsūntàishǒujiànshìyùnsānshǒuèr--zhāngxúnjiā

lóutóutīngtàishǒufēngliúshìjiùchàngyángzhōuguīzǎoxiélàngjiāng

张洵佳

张洵佳

字少泉,又字瑞生。同治癸酉优贡,历署河南上蔡,宁陵陈留县知事,升用直隶州知州。著有《爱吾庐诗钞》。先生诗宗香山,为人朴讷谨愿,胸无城府。严取与,辨义利,交久益敬。乡里后进有一才一艺者,必为之揄扬不置。需次汴垣,兼藉课徒自给,春秋榜发售者踵接。徐东海相国、朱古薇侍郎其尤著者也。宰上蔡日,终日堂皇,清理狱讼,不三月,囹圄一空。宁陵亦然。调署陈留二年,学道爱人,宽猛相济,政绩尤著。先生五十书怀诗有“两载民情水乳融”之句。年五十一,即自劾旋里。春秋佳日,惟与二三知已饮酒赋诗,不问门以外事,时论高之。 ▶ 3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
卷帘聊举目,露湿草绵芊¹
译文:烟雨朦胧,诗人卷起窗帘抬头向外眺望,雨水打湿草木,那蓊蓊郁郁的草看上去柔软、薄弱像丝绵一样,很是茂盛的样子。
注释:¹绵芊:指草木像丝绵那样柔软、薄弱、纤细的样子很茂盛。
古岫藏云毳,空庭织碎烟。
古岫(xiù)¹藏云毳(cuì)²,空庭³织碎烟。
译文:那边的一个神秘的石洞上浮着稀疏的白雾,庭院上面到处充满了支离破碎的细烟。
注释:¹古岫:本意为岩穴,表示古老神秘的石洞。²云毳:本意指毛发,表示云朵清淡、稀薄、朦胧的样子。³空庭:幽寂的庭院。
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水纹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
译文:雨点轻打江水,一波波水纹向四周散去,犹如忧愁四散,其实他并无法真正的忧愁。吹拂的风像千斤重,难以连成一片,断断续续。
注释:¹水纹:水的波纹。
尽日扶犁叟,往来江树前。
尽日扶犁叟(sǒu)¹,往来江树前。
译文:终日忙碌的老农忙于耕种,在这样阴沉潮湿的天气也不休息一刻,趁着烟雨天耕种江边上肥沃的田地,江边上一片繁忙。
注释:¹叟:指年老的男人。老叟,即老年人。

duì--bái

juǎnliánliáo湿shīcǎomiánqiān

xiùcángyúncuìkōngtíngzhīsuìyān

shuǐwénchóufēng线xiànzhòngnánqiān

jǐnsǒuwǎngláijiāngshùqián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¹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²。单于³怖骇(hài),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qǐ)来享。移师东指,闽(mǐn)越相诛;右¹⁰¹¹(pān)(yú)¹²,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bó)¹³之长,常效¹⁴贡职¹⁵,不敢怠(dài)(duò),延颈举踵(zhǒng),喁(yóng)喁然¹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¹⁷。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¹⁸往宾¹⁹之,发²⁰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²¹²²²³,卫使者不然²⁴,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sù)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²⁵或亡逃自贼杀²⁶,亦非人臣之节也。
译文:告知巴郡、蜀郡太守:周边少数民族不顺从朝廷搞对立,却没有受到军事打击已经很长时间了,还时常侵犯边境,使官吏劳苦。当今皇上登位,体恤安慰天下百姓,团结稳定中原内地,然后发动并派出军队到北方征讨匈奴。匈奴王恐惧,拱手屈服,下跪求和。康居等西方属国,即使需要中介语言翻译才能沟通,也请求来朝廷庆贺,毕恭毕敬地跪拜进献贡礼。于是转移军队东征,致使闽越王被弟弟杀掉;又乘势向右攻下南越,南越王派太子来朝廷作人质。南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君长不断效力进贡,不敢懈怠,伸长脖子踮起脚跟,人人仰慕倾心,竞相争先归顺,都想被使唤;只因路途遥远,山川阻隔很严重,不能亲自来朝拜。不顺从的已被讨伐,然而表现好的还没奖赏,所以派中郎将唐蒙去礼节性访问西南各少数民族君长。在巴郡、蜀郡征招士兵各五百名,只是去搬运作为礼品的财物和保卫使者以防意外,并没有军事行动和投入战斗的忧患。现在听说他却启用了军事法则,使青年惊惧,老人忧虑;州县又擅自派人去转运粮食和缴纳物。这些都不是皇上的旨意。另一方面,应征的人有的逃跑,有的自杀,这表明他们缺乏作普通百姓的品德。
注释:喻:《汉书》作“谕”。¹辑安:和安,使……和安。²北征匈奴:据《史记·匈奴列传》:公元前年(武帝元朔四年)春,以卫青为将军,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六七百里,围左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次年春,卫青再出定襄数百里。其夏,复与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过居延,攻祁连山。同时使博望侯张骞及李广出右北平击左贤王。此后又多次出击,匈奴远遁,“遣使于汉,好辞请和亲”。³单于:匈奴的君王。⁴交臂:古人表示听命服从的手势。略如后人拱手。⁵受事:臣服。⁶康居:古西域国名。⁷重译:经中介语辗转翻译。⁸稽首:最恭敬隆重的跪拜礼,叩头至地,为九拜之首。⁹来享:来献,来进贡。¹⁰右:往右,向右。汉军东伐闽越,后至南越番禺,故言右。¹¹吊:抚谕,攻取。¹²番禺:在今广州市。¹³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居今四川宜宾附近市县及滇东北一带。¹⁴效:效力。¹⁵贡职:履行进贡的义务。¹⁶喁喁然:众人向慕的样子。¹⁷自致:亲自致意。¹⁸中郎将:指唐蒙。公元前年(建元六年),唐蒙上书言通夜郎事,许之,拜为中郎将,使往通夜郎。¹⁹宾:以宾位礼侍,是委婉说平定。²⁰发:征招,招募。²¹奉:通“捧”,搬运。²²币:珠玉、黄金、刀布(货币)。²³帛:丝织品。²⁴不然:谓不测之事。²⁵当行者,正被征用的人。²⁶自贼杀:自杀,残害杀戮自己。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夫边郡之士,闻烽¹举燧(suì)²(fán)³,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guī)之爵(jué),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¹⁰诛,身死无名,谥(shì)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¹¹,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¹²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译文:边境地方的人,一听说烽火燃起,就都拿上弓箭骑马奔赴,或扛着武器跑来,汗水不断线淌流,还唯恐落后。他们顶着刀口,冒着飞箭,义无反顾,还主动献计献策,计策也神速见效,人人心怀愤怒,如报个人仇恨。难道他们喜欢死讨厌生,不是中国籍的人,与巴蜀的人不同一个皇上吗?是他们考虑得深远,因而乐意尽老百姓的义务。因此有人立了功,得到封官职、授爵位的凭证,生前当公侯,住豪宅,死后留美名扬后世,传封地给儿孙。他们做事很忠实敬业,然后才能当官享受安乐,名声永远流传,功勋显著,永不磨灭。因此贤人君子肝脑涂原野,膏血润野草也不逃避。现在干点儿搬运礼品到南方的差事,就自杀或逃跑被杀,人死了又无好名声,被称为最蠢的人,还影响到父母也受羞耻,被天下人嘲笑。人的胸怀见识相差岂不是太远了吗?然而这不只是应征人的罪过,父兄教育没有率先垂范,子弟遵循教导就不会严谨,就缺少好品德和耻辱感;而且当地社会风气也不纯朴诚实,那些人被处罚、杀头,不也是应该的吗?
注释:¹烽:烽烟。²燧:烽火。³燔:燃。⁴旋踵:转身,喻时间短。句谓计策很快见效。⁵编列之民:编入户籍之民。⁶剖符:帝王分封诸侯,分剖符节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以为凭信。⁷析珪:与上互文,以玉作信物。⁸通侯:爵位名。原称彻侯,避武帝讳改。⁹东第:甲第,豪宅。¹⁰抵:至,当。¹¹相越:相去。¹²行者:被征用的人。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¹三老孝悌(tì)²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³,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xí)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译文:当今皇上忧虑使者唐蒙和郡县官吏像上述那样,担心不成器的愚民又是如此,所以派亲信使者把征招士兵的事明确告诉百姓,顺便用自杀逃跑是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来斥责他们,用没教育好的过失来责怪乡村小吏。现在正值农忙时期,不想轻易召集人众,给农民添麻烦,已经亲自会见附近县的人,还担心远处高山深谷的人不能普遍知晓。这檄文一到,赶紧下发各县,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心意,希望不要疏忽。
注释:¹让:责。²三老孝悌:汉时乡村小吏。³田时:农忙季节。⁴重:以……为重,重视,不轻易做。⁵道:民族杂居的县。

  《喻巴蜀檄》载《史记》卷一一七,《汉书》卷五七下,《文选》卷四四,《艺文类聚》卷五八。檄是用于声讨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是斥责巴蜀吏民的“罪”“过”的。文章为稳定人心,先用对外征讨的声威和虽被征招而无隐患来震动和安抚人心,为皇帝本意辩解,并分析唐蒙和地方官吏的责任;再树边民为榜样,以当官享乐传名来规范和开导百姓,并在对比中寻过责怪巴蜀吏民;最后说明作意,要求及时传达。总之,维护皇帝,斥责官吏,开导百姓,扬威以慑之,示安以慰之,示范以规之,示利以导之,寻过以责之。纵横辩说,思维产密;策略周祥,全盘平衡;运用权术,有利有节,入情入理,语言晓畅,说服力强。

  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喻巴蜀檄》为文其实非常为难,因为作者司马相如的使命比较麻烦。唐蒙略通西南夷乃是奉命,并且是司马相如本人所赞成的,引起巴蜀震动后,皇帝却要谴责唐蒙,并告知巴蜀百姓,唐蒙的做法并非皇帝本意。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必须顾及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面的意图,而又不能违背朝廷通西南夷的大政方针。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此刻并非无谓,指摘巴蜀本地凭“愚民”是唯一解开这个三重连环套的钥匙,司马相如的“蜀人”身份至少可以比“外地人”让巴蜀本地“愚民”具有更多的认同感。刘熙载《艺概》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就《喻巴蜀檄》一文来说,“虚”即不在于“巴蜀民大惊恐”的事实如何,而在于如何认识;“危”即在于唐蒙、巴蜀民、皇帝三方各有道理需要平衡,如何阐述其中的轻重缓急确实非常为难。

  从《喻巴蜀檄》的内容来看,指责唐蒙并非重点,宣传皇帝的本意也非重点,而指摘“巴、蜀行者”有“不忠死亡之罪”才成为重点,连带指摘这些“行者”的“父兄”以及专管教训百姓的官员有“不教诲之过”。杨升庵云“得告喻体裁,以大义令使者与蜀民两分其责”,“两分”说还未深入其内在逻辑,应当说此文是以指摘“蜀民”为主。

  文章开头阐述朝廷在“边境”治理上的巨大成就和唐蒙奉使西南的必要性,这就从根本上确立了朝廷和唐蒙此次行动的正义所在,为后文指责巴蜀“行者”和巴蜀“愚民”建立一个坚实的道义基础。接着说明这次行动本“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略叙事实:“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摧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其中“惊惧、忧患”,即将抚慰巴蜀人士之意带出,却又明白将唐蒙加以指责,但仅此一笔带过,就转到总结此次出使的原意:申明“皆非陛下之意也”。行文至此,似乎出使的任务就完成了,但仅如此,“略通夜郎西僰”的任务就难于继续进行了,既然“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所以,唐蒙又无可厚非,指责”巴蜀民大惊恐“就势所必然,并称扬“夫边郡之士”与之相对:“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夫边郡之士”“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他们是“贤人君子”,而这些“自贼杀,或亡逃抵诛”的“行者”及其“父兄”乃“寡廉鲜耻”,“为天下笑”,有“不忠死亡之罪”“教诲之过”,措辞极为严厉。然后再次重申“陛下”之德为“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阐明自己的任务为“遗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最后要求巴蜀各级官员务必传达给“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使咸知陛下之意”。以“通西南夷”为根本、为标准,在这个前提下阐述评论各方意见功过,这应当是司马相如完成使命唯一的途径,也是《喻巴蜀檄》必然的结构方式。

  全文五百六十余字,严正精悍、周详晓畅,深得文体之要,完全合乎《文心雕龙》对檄文的所下的定义:“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凡檄之大体,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无所取才矣。”指摘“巴蜀愚民”的语气极为严厉,命令太守传檄,语气也十分果决,都是为了檄文“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迅,不可使辞缓”的目的。为了达到“曒然明白”的效果,全文未用一个典故,语词和其它几篇比较也不甚考究,如设问对答结构、联边字等皆未使用,应当是考虑”远所溪谷山泽之民””遍闻”的需要,即“露板以宣众,不可使义隐”。为了达到“气盛而辞断”的效果,司马相如使用了大量的骈偶、铺陈、押韵的辞赋方法。骈偶方面,文中仅完全对偶语句就达二百八十余字,大致占全文一半字数;铺陈方面,在“边境”“边郡之士”两个关节处铺陈共计二百七十余字,约占全文一半篇幅;押韵方面,文中大部分句子押韵,押韵密度和《子虚上林赋》等散体赋押韵密度相差不远。骈偶、铺陈、押韵成为这篇文章主要的修辞手段。明代张溥说司马相如“抑其文,皆赋流也”,即主要体现在骈偶、铺陈、押韵这三方面,也是其文章华丽的根源所在。

  作为古代流传至今的第一篇成篇檄文,《喻巴蜀檄》具有檄文的基本特点,又保持着司马相如文章整饰华丽的一贯风格,在写作技巧上对后世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1、 熊伟业.《喻巴蜀檄》文体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7-62
出阊门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者,问有刘园乎,则皆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至,吴下名园半为墟莽。而所谓刘园者则岿然独存。同治中,芜秽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毗陵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馆,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逦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裳连袂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锡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出阊(chāng)¹外三里而近,有刘氏寒碧庄焉。而问寒碧庄无知²者,问有刘园乎,则皆³曰有。盖是园也,在嘉庆初为刘君蓉峰所有,故即以其姓姓其园而曰刘园也。咸丰中,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xiè)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及庚申、辛酉间,大乱洊(jiàn),吴下名园半为墟(xū)(mǎng)。而所谓刘园者则岿(kuī)独存。同治中,芜(wú)(huì)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毗(pí)盛旭人方伯所得,乃始修之。平之、攘之、剔之,嘉树荣而佳卉茁,奇石显而清流通。凉台燠(yù)¹⁰,风亭月榭,高高下下,迤(yǐ)(lǐ)¹¹相属。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觞(shāng)咏其中,都人士女或掎(jǐ)裳连袂(mèi)¹²而往游焉,于是出门者又无不曰刘园刘园云。方伯求余文为之记。余曰:“仍其旧名乎?抑肇(zhào)¹³(cì)¹⁴以嘉名乎?”方伯曰:“否,否。寒碧之名至今未熟于口,然则名之易而称之难也。吾不如从其所称而称之。人曰刘园,吾则曰留园,不易其音而易其字,即以其故名而为吾之新名。”余叹曰:美哉斯名乎,称其实矣!夫大乱之后、兵燹(xiǎn)¹⁵之余,高台倾而曲池平,不知凡几,而此园乃幸而无恙,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者乎!吾知留园之名常留于天地间矣!(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作者清代俞樾,有删节)
译文:出阊门后三里左右,有一个刘氏寒碧庄。问有寒碧庄吗,没有知道的人,问有刘园吗,他们都说有。原来这个留园,在嘉庆初年为刘君蓉峰所有,所以就用他的姓作为这个园子的姓叫作刘园。在咸丰年间,吴下名园中,论山水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刘园堪称第一名。然而,庚申、辛酉年间,大乱接踵而至,吴中名园半数化为废墟,唯有刘园岿然独存。同治年间,刘园荒芜不治。至光绪二年,为江苏常州人方伯所得,开始加以整修。平整土地、清除混乱、剔除杂草,好的树木变得茂盛,好的花卉茁壮生长,奇形怪状的石头显露出来,小溪也变得畅通。凉台热馆,风亭月榭,高下相连,连绵不断。春秋佳日,方伯与宾客饮酒赋诗于其中,京都男女也有人拉着衣服连袖而来游览。因此,出阊门的人无不盛赞刘园之美。方伯请求我写文章为留园做记。我说:“沿用原来名字吗?你不赐给一个吉祥的名字吗?” 方伯说:“不,不。寒碧庄知名到现在还没有被人熟知,难道不知道改名容易,被人熟知难呀。我不如跟从这个名称而称呼它。人说刘园,我就说留园,不改变他的音而改变它的字,就在他原来的名字,为我的起的新名字。”我感叹说:这些名字真美啊,它们名副其实!但是等到战火焚毁破坏后,高台倾倒,曲池平,不知道有多少美景消失了,但这个园子竟然侥幸没有遭受灾祸。这难道不是大自然有意留下这个有名的园子来等待有德行的人吗!我知道留园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天下。
注释:¹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²知:知道。³皆:全,都。⁴亭榭:亭阁台榭。⁵洊至:相继而至。⁶墟莽:废墟榛莽;荒野。⁷岿然:形容高大独立的样子。⁸芜秽:荒芜。引申为丛生的杂草。⁹毗陵:今江苏常州市。¹⁰燠馆:暖室。¹¹迤逦:曲折连绵。¹²掎裳连袂:衣裙相连,衣袖相牵。形容人多。¹³肇:开始。¹⁴锡:通“赐”。¹⁵兵燹: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游鱼几处惊。
风浩寒溪照胆明,小君山上玉蟾(chán)¹生。荷露坠,翠烟轻,拨剌²游鱼几处惊。
注释:¹玉蟾: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用以代称月。²拨剌:象声词,鱼跳水声。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ōuyángjiǒng

fēnghàohánzhàodǎnmíngxiǎojūnshānshàngchánshēngzhuìcuìyānqīngyóuchùjīng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
译文:凌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阁,远远望去,金陵城尽在眼中。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
译文:北边是巍峨的钟山,南面的阁檐正对着浩荡的淮河水。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
译文:寺庙中传来的颂经声里,天花如雨乱坠;合奏的乐音如同天籁齐鸣。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译文:两侧的庙廊鼓声隆隆,飞檐四角的铁马片在风中沉吟叮叮。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杳出霄汉上,仰攀日月行。
译文:阁高耸入云霄,举头仿佛可以将日月攀缘。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译文:钟山秋色萧条,霸王之气耗尽;悠久的历史有多少忧伤的故事沉积。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寥廓云海晚,苍茫宫观平。
译文:夜幕中云海寥廓无边,巍峨的宫观几乎与云海齐平。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门馀阊阖字,楼识凤凰名。
译文:只有门匾上书写的“阊阖”,楼匾中提写的“凤凰”等字尚依稀可辩。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雷作百山动,神扶万栱倾。
译文:雷声隆隆,万山震撼,屋拱欲倾,神人来扶助。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灵光何足贵? 长此镇吴京。
译文:灵光殿何足珍贵?用它可以长期保佑金陵城。

  瓦官阁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位于南京。此诗明显不是战乱年代所作,估计作于中年。

  此诗流畅明快,一路对仗下来,可见李白的感动心情。几乎不用典故,明了清晰,白描风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