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卧看化,丹霞二三里。
穷眼谢玄晖,休言余散绮。
方舟卧看化,丹霞二三里。
穷眼谢玄晖,休言余散绮。
张镃

张镃

张镃(1153—1221?)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南宋文学家,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4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鸣棹(zhào)¹下东阳²,回舟³入剡(shàn)乡。
译文:开船去向东阳,回船就进入剡乡。
注释:¹鸣棹:开船。²东阳: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设东阳郡,辖境相当今金华江、衢州江流域各县地。³回舟:回船。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译文:青山怎么走也走不完,清澈的溪水越流越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地气山仍湿,江风晚渐凉。
译文:仍然是秋天的气候,吹来的江风却已经带着寒意。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译文:山上的梅花仍带着点点雨露,溪边的橘树还不知道冷霜将下。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谢客¹文逾盛,林公²未可忘。
译文:谢灵运的文采很盛,林公也没有忘记。
注释:¹谢客:谢灵运,南朝宋会稽上虞人,因儿时寄养杜明师家,取名客儿。²林公:支遁,字道林,东晋陈留人,二十五岁出家。曾向竺道潜买沃洲山,隐居修行。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多惭越中好,流恨¹阅时芳²
译文:越中如此好的风景让人陶醉,遗憾只能看到应季开放的花卉。
注释:¹流恨:遗恨。²时芳:应季节开放的花卉。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山亭水榭(xiè)¹秋方半,凤帏(wéi)²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³只旧颦(pín)
译文:远处山上的小亭依稀可见,近处水上的楼台尽入眼底。一个人躺在帷帐之中,无人相伴。双眉上还是旧愁,心中又添了新愁。
注释:¹榭:建于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之木屋。²凤帏:闺中的帷帐。³蛾:眉毛。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颜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眉细如蛾须,乃谓蛾眉。更有以眉代指美人者。⁴颦:作动词为皱眉,作形容词为忧愁。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起来临绣户¹,时有疏萤(yíng)²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译文:转身起来,坐在窗前,眼前不时有流萤飞过。抬着望着天空一轮明月,想必是明月也怜惜我的忧愁,不忍变圆满。
注释:¹绣户:解释华丽的居室,多指女子的住所。²疏萤:指萤火点点,忽明忽暗。

  春秋多佳日,而“山亭水榭”的风光当分外迷人,但词人却以极冷漠的笔调作出此词,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消除不了“凤帏”中之“寂寞”——独处无郎,便没有什么赏心乐事可言。“凤帏”句使人联想到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有意味的是,词人使“愁闷”与“颦眉”分属于“新”“旧”二字。“旧”字以见女主人公愁情之久长“新”字则表现其愁情之与日俱增。一愁未去,一愁又生 ,这是“新”;而所有的愁都与相思有关,这又是“旧”。“新”“旧”二字相映成趣,更觉情深。

  辗转反侧,失眠多时,于是乃有“起来”而“临绣户 ”似乎是在期待心上人的到来。然而户外所见,只不过“时有疏萤度”而已,其人望来终不来。此时,女主人公空虚寂寞的情怀,是难以排遣的。在这关键处,词人又却又写出了一丝安慰,也算是自慰吧!词人给她一点安慰,一轮缺月,高挂中天,并赋予它人情味,说它因怜悯闺中人的孤栖,不忍独圆。“多谢”二字,痴极妙极。同是写孤独情怀,苏东坡在圆月上做文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则在缺月上做文章“ 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移情于物,怨谢由我,真有异曲同工同妙。此词最有兴味之所在正是结尾两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8

mán ·shāntíngshuǐxièqiūfāngbàn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shāntíngshuǐxièqiūfāngbàn fèngwéirénbàn chóumènfānxīn shuāngézhǐjiùpín 
láilínxiù shíyǒushūyíng duōxièyuèxiānglián jīnxiāorěnyuán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朝出沙头¹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译文: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
注释:¹沙头:即江岸,因为江岸常有河沙淤积,故称。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lài)¹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²不畏(wèi)风。
译文: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
注释:¹赖:亏得,幸好。²莲舟:采莲的船。南朝梁萧子范《东亭极望》诗:“水鸟衔鱼上,莲舟拂芰归。”
这首诗在《文苑英华》中列于卷二〇八乐府诗中。该卷还收有梁简文帝、李白、储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题作品。考六朝乐府,已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题名,唐代《采莲子》七言四句带和声。可见采莲是诗家们常用的题材。

  莲者,芙渠也,江南人称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作藕,种子称为莲子,叶呈圆形;花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莲产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根茎花头,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丹阳地处江南水乡,东濒长江,境内沟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练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为“红莲映日”。盛夏时荷花盛开,满湖生辉,阳光映照,分外娇媚。诗人张潮生于斯,长于斯,必然对莲有特殊的亲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张潮的这首《采莲词》独辟蹊径,生动刻画了一群采莲女与风浪搏击的形象,展现了她们朝出暮归,遇到险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战胜困难的风姿。

  “朝出沙头日正红”,一开篇便写采莲女晨起采莲,太阳刚露头就已来到滩头上船出塘。至于一天中怎样采莲,如何经受风吹日晒,诗人没有写,但从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归中完全能够想象得到其中的艰苦。“晚来云起半江中”,写船归至半路,风云突起,一场战胜狂风恶浪的战斗摆在采莲女的面前,或许有人会为这群女子担起心来。“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船头不畏风”两句回答了这种担心。风浪虽起,但这群女子并不畏缩、慌张,她们邻里伙伴之间迅速地靠拢船头,并肩前进。一个“赖”字,写出了她们之间的精诚团结、相互信任;一个“并”字又极尽她们的机智;“不畏风”三字更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坚定、沉着,对战胜风浪充满了信心。可以想象,这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恶浪,对一群采莲女来说是何等凶险,她们战斗的场面是非常紧张激烈的。尽管诗人没有详加描绘,但通过“赖”“并”“不畏风”等字词,这群采莲女在这场搏斗中的音容姿态,以及她们所显露出来的坚强勇敢性格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感觉到个个都英气勃勃,鲜活俏丽,可敬可佩,使诗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末两句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给人们留下了咀嚼不尽的余味。

  张潮这首《采莲词》语言精炼,构思新颖,匠心独运,寄兴遥深,突出了采莲女的美好品质,不愧为一首传世佳作。

参考资料:
1、 管遗瑞.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79-380

cǎilián--zhāngcháo

cháochūshātóuzhènghóngwǎnláiyúnbànjiāngzhōng

làifénglíncéngxiāngshíbìngzheliánzhōuwèifēng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
寝扉¹临碧涧,晨起澹(dàn)²忘情³
译文:我的卧室靠近碧绿的山间流水,早晨起来淡薄了让我喜怒哀乐的事情。
注释:西涧:在滁州南岩寺内。¹寝扉:即卧室。²澹:淡泊。³忘情:对于喜怒哀乐之事不动感情,淡然若忘。
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空林细雨至,圆文¹遍水生。
译文:空寂的树林中下起了细雨,水中遍布是雨落在水上的圈纹。
注释:¹圆文:指雨落水上的圈纹。
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
永日¹无馀事,山中伐木声。
译文:整日没有多余的事,山中不时传来砍伐木头的声音。
注释:¹永日:长日。
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
知子尘喧¹久,暂可散烦缨(yīng)²
译文:知道你在尘世的喧嚣中待久了,在这可以暂时散去世俗的烦恼。
注释:¹尘喧:尘世的喧嚣。²烦缨:世俗的烦恼,犹言尘襟。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漫天¹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²。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³
译文:满天白茫茫的一片,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更加迫切。头上是险峻高山,狂风漫卷红旗越过那险要关隘。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¹漫天:满天。²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³大关:指险要关隘。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此行何去?赣(gàn)¹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²
译文:此行将要去往何处?赣江江畔风雪正迷乱。命令昨日已下达,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注释:¹赣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²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却是抑扬起伏,开篇就以漫天雪花为材,为整首词设置了异常广阔的背景,同时也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在勾勒出这广阔的背景后,再转而写人,描绘出一幅雪中行军的图画。红军战士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前进,“雪里行军情更迫”,军情紧急,风雪严寒,无疑增加了行军的困难,而红军战士完成任务的决心却更为强烈、迫切。起首这一句既写出了雪中行军时的自然环境,也显示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宛然可见。雪天行军,虽不乏雄心壮志,然结果如何呢?词人接下来并不顺接直写,反以形象之语转写他物。高山巍巍,矗立在眼前,又像横在人头上,似是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风卷红旗过大关”,在此未直接写人,而写的是红旗,但是不难想见,真正过关者,人也,漫天飞雪中,伴随着狂风翻卷着红旗,红军战士就轻松地跨越了山上的古道雄关,困难虽大,然可一举迈过,丝毫不以为难,这是何等豪迈的气概!风雪严寒,凸显出环境形势之恶劣,也衬托出人的壮志豪情。这里虽未直接写人,实则借旗写人,以红旗来映照、表现广大工农红军勇往直前、顽强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虚与实,直笔与侧写,写实与浪漫在此自然地融为一体。

  下片则指明了此次行军的目的和方向。在描绘了漫天飞雪与风中红旗后,又用设问引起下文:“此行何处?”继而自答:“赣江风雪迷漫处。”答语并未明指此次行军的具体方向,而只是泛言滔滔赣江上的风雪迷漫之处。风雪茫茫,道路迢迢,似困难重重,崎岖难行,词之思致至此显得有些低沉、迷茫。但紧接着最后一句:“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明确点出此次部队出征的最终目标,又立时将情绪提起,语极平易,然力有千钧,让人仿佛看到千百万已被革命唤醒并组织起来的工农武装,正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奔赴战场,在他们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不可战胜的地方。词至此又完成了一个更大的起伏,先抑后扬,重点在后,使整篇的情感、气氛完全改观。

  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简洁平实,明白晓畅,同时又波澜起伏,抑扬有致,意象择取和遣词造句都匠心独运,精彩毕现。全篇于质实凝炼之中,寓深远宏大之意,洋溢着乐观的气氛,澎湃着昂扬的激情。词中也不避革命征途中的困难,让人在为广大工农武装不畏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信念所震撼、感染的同时,又分明体会到征途上的艰难险阻,感受到革命成功之不易。正如古人所云“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陆游《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二首之二),好的诗文,取材于火热的生活,来自真切的感受,只要将身之所历,心之所感真实写出,毋须雕琢,自是佳作。这首小令取自革命征程中,自然地将豪情与现实、写实与浪漫紧密绾合,既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又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jiǎnlánhuā ·guǎng广chāngshà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màntiānjiēbái xuěxíngjūnqínggèng tóushànggāoshān fēngjuǎnhóngguòguān 
xíng gànjiāngfēngxuěmànchù mìnglìngzuóbān shíwàngōngnóngxià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