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士君子,雅善箜篌。
东士君子,雅善箜篌。

kōnghóushī--cáo

dōngshìjūnzishànkōnghóu

曹毗

曹毗

东晋谯国(今安徽亳州)人,字辅佐。好文籍,善词赋。郡察孝廉,除郎中。迁句章令,征拜太学博士。尝著《扬都赋》。累迁尚书郎、下邳太守。以名位不至,著《对儒》以自释。官至光禄勋。 ▶ 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jiǎ)¹,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注释:¹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¹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²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³,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译文: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注释:¹所取者:指功业、抱负。²所就者:也是指功业。³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愚观贾生之论¹,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²,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yáo)、舜(shùn),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³,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yù)?”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hàn)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译文: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注释:¹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²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³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⁴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夫绛(jiàng)¹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guàn)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cí)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zì)²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jù)³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yū)郁闷,趯(tì)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译文: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注释:¹绛侯:周勃,汉初大臣。²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³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⁴萦纡: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⁵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徵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⁶夭绝,指贾谊早死。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¹。是故非聪明睿(ruì)²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fú)³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juàn)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jǔ),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译文: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注释:¹累:忧虑。²睿:智慧通达。³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⁴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⁵匹夫:指苻坚。⁶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⁷狷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⁸病沮:困顿灰心。沮:颓丧。⁹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惜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惜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
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惜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惜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惜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惜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惜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惜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惜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惜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惜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惜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惜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惜伤惜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
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惜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惜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惜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惜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着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惜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借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在写作上,宕开一笔,收放惜如,极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观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总揽下文论述。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第四段又回到贾谊,文章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p1176-p1179
2、 郭来升. 苏轼《贾谊论》人才思想探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2010年01期
3、 鄢明定.一篇立意独特的政论范文——苏轼《贾谊论》赏读[J].写作与欣赏 2007年第10期.

jiǎlùn

shì sòngdài 

    fēicáizhīnán suǒyòngzhěshínán  jiǎshēng wángzhězhīzuǒ érnéngyòngcái 

    jūnzhīsuǒzhěyuǎn yǒusuǒdài suǒjiùzhě yǒusuǒrěn zhīxiánrén jiēzhìzhīcái érnéngxíngwànzhě wèijiēshíjūnzhīzuì huòzhě 

    guānjiǎshēngzhīlùn suǒyán suīsāndàiyuǎnguò jūnhànwén yóuqiěyòng ránshìtiānxiàyáo shùn zhōngyǒusuǒwéi zhòngshèngrén shìtiānxià gǒufēidàozhīguó jiēmiǎnqiǎngchí shùxíngdào jiāngzhījīng xiānzhīrǎnyǒu shēnzhīxià jūnzhījūn qín mèng sān宿érhòuchūzhòu yóuyuē  wángshùzhào  jūnzhīrěnjūn hòu gōngsūnchǒuwènyuē  wéi  mèngyuē  fāngjīntiānxià shěshuízāi érwéi  jūnzhīàishēn zhì éryòng ránhòuzhītiānxiàguǒyǒuwéi érhàn ruòjiǎshēngzhě fēihànwénzhīnéngyòngshēng shēngzhīnéngyònghànwén 

    jiànghóuqīntiānérshòuzhīwén guànyīngliánbīngshùshíwàn juéliú zhīxióng yòujiēgāozhījiùjiāng jūnchénxiāngzhīfèn ròushǒuzāi jiǎshēng luòyángzhīshàonián shǐ使zhāozhījiān jìnjiùérmóuxīn nán wéijiǎshēngzhě shàngjūn xiàchén jiàng guànzhīshǔ yōuyóujìnérshēnjiāozhī shǐ使tiān chén ránhòutiānxiàérwéizhīsuǒwéi guòshínián zhì ānyǒutánzhījiān érwéirén tòng zāi guānguòxiāng wéidiàoyuán yíngmèn rányǒuyuǎnzhīzhì hòushāng zhìyāojué shìshànchǔqióngzhě móuzhījiànyòng ānzhīzhōngyòng zhīdàibiàn ércánzhì  jiǎshēngzhìérliàngxiǎo cáiyǒuérshí 

    zhīrén yǒugāoshìzhīcái yǒuzhīlèi shìfēicōngmíngruìzhìhuòzhīzhǔ néngquányòng jīnchēngjiānwángměngcǎomáozhīzhōng zhāojìnchìjiùchén érzhīmóu èyǒutiānxiàzhībàn zāi shēnbēishēngzhīzhì bèilùnzhī shǐ使rénjūnjiǎshēngzhīchén zhīyǒujuànjièzhīcāo jiànyòng yōushāngbìng néngzhèn érwéijiǎshēngzhě jǐnsuǒzāi 

夭夭园桃,无子空长。
夭夭园桃¹,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译文:庭院中繁华的红桃树啊,花朵虽灿烂却没有结果。虚美的东西不会有实效,偏斜的车轮经不住颠簸。
注释:¹园桃:《诗》云:“人之云亡,邦国殄猝。汉室灭矣,园桃无子,所为作也。”
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huái)¹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²
译文:齐王韩信遭受五刑而死,那可是鸟尽弓藏的下场;能够功成身退远祸全名,只有那汉代的名臣张良。
注释:¹淮阴:指淮阴侯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为汉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吕雉杀害。²子房:即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功成隐退,身名全保。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
大愤不收,褒(bāo)¹无带。多言寡(guǎ)诚,抵令事败。
译文:深仇大恨不能约束根除,如同衣袍宽大没有束带;空洞的话太多没有诚心,最后只会导致事情失败。
注释:¹褒衣:褒,大裾,言著褒大之衣、广博之带。
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苏秦¹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译文:苏秦身佩相印游说六国,六国从此以后走向灭亡;他因反复无常卖主求荣,最终逃不掉车裂的祸殃。
注释:¹苏秦:战国人,合纵六国,为纵约长。
大愤不收,褒衣无带。
贤矣陈轸(zhěn)¹,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译文:陈轸不愧是个贤良的人,既忠心耿耿又富于谋略;楚怀王不听从他的劝告,终于国破家亡不可救药。
注释:¹陈轸:战国时期楚国人。此处暗喻陈琳。
多言寡诚,抵令事败。
祸夫吴起¹,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译文:吴起一生都和灾祸伴搭,因为心智太差希望太大,做河西守将时多么强健,被人杀害时又虚弱可怕。
注释:¹吴起:战国时期法家、军事家。初事鲁,后事魏。此处暗指何进,参考曹操薤露行。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
(jiē)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译文:感叹那聪明智慧的郭隗,他可是古代少有的人才。燕昭王亦具有远见卓识,君臣相得彼此没有猜疑。
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é)峨仲连¹,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译文:伟大而又义气的鲁仲连,他具有高瞻远瞩的胸怀,有了功劳不收千金封赏,宁可跳进那汹涌的大海。
注释:¹仲连:即鲁仲连,齐国高士。帮助田单攻下聊城却拒绝田单给他封爵,遂逃隐于海上。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
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
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
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
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通过评价历史人物,表明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前四句直言虚美者多败,表明人才应具有真才实学,而不应徒有华丽的外表。五至八句论韩信与张良之事,通过对比表达赞赏张良的态度。九至十二句言行事不能太极端,物极必反,反则受其乱。十三至二十四句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不同的侧面补足前意。末尾句赞扬鲁仲连,与前面赞扬张良形成了呼应之势,至此也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诗集 :三晋出版社 ,2008年10月 :45-47 .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安石¹泛溟(míng)²,独啸³长风还。
译文:谢安泛舟于沧海,乘长风独啸而还。
注释:¹安石:晋人谢安字。谢安官至尚书仆射。卒赠太傅,谥文靖。²溟渤:大海。³啸:摄口发出长而清悦的声音。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逸韵(yùn)¹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译文:清闲脱俗之韵致惊动海上,崇高的情怀远出人间。
注释:¹逸韵:高雅的风韵。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灵异¹可并迹,澹(dàn)²与世闲。
译文:倾心于探究神奇怪异之事,心境淡泊以闲适来处世。
注释:¹灵异:神异。²澹然:恬静,安定。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jī)¹
译文:我来到五松之下,设置酒宴登山历览。
注释:¹跻攀:登攀。
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征古¹绝遗老²,因名五松山。
译文:向年老历练的老者征求往古之事,因此命名此山为五松山。
注释:¹征古:征信往古。²遗老:指年老历练的人。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
五松何清幽¹,胜境美沃(wò)²
译文:五松山景致清幽,佳妙之处胜过沃洲山。
注释:¹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²美沃洲:美过沃洲。即比沃洲还要美。沃洲:即浙江沃洲山。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译文:风声萧瑟鸣于洞壑,一年四季如沐秋风秋雨。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译文:山上百泉流出音声宏大,听来恰似三峡的巨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剪竹扫天花¹,且从傲吏(lì)²游。
译文:剪下细竹扫去天界仙花,我且与高傲的官吏一同游赏。
注释:¹天花:天上的花卉。²傲吏:高傲的官吏。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
龙堂¹若可憩,吾欲归精修²
译文:龙堂精舍如果可以休憩,我打算归入其中精城修行。
注释:¹龙堂:精舍名,在五松山上。²精修:精诚修身。

  这首诗的开头写谢安泛海:“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谢安,字安石,是东晋政治家。四十才出仕,后来位至宰相。前秦符坚军南侵,江东大震,谢安派谢玄、谢石大破符坚军于淝水。他早年隐居东山(在浙江上虞县西南),曾经和友人一道泛海。李白常以谢安自许,希望能象他那样以过人的才智,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他写谢安泛海,取他从海上回来的那个场面:“独啸长风还。”抓住独啸和长风这两个典型细节,丝毫不加刻画,只用了五个字,而海上风正急,巨浪翻腾,谢安归来时具有慷慨的豪气的形象,就生动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李白对谢安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的。“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表现谢安的高超的风度和感情,并给予很高的赞扬。《世说新语》(卷三)对谢安的泛海有很生动的记载。“逸韵动海上”,使我们想起这本书中描写谢安在海上遇着风浪的光景:“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按:指谢安)神情方正,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悦,犹去不止。”当海上风起浪涌,谢安表现出来与人迥然不同的超逸豪放的凤度使海船上的人都为之感动。“高情出人间”,李白赞扬谢安的高尚的感情超出于人间之上。也使读者想起《世说新语》的记载:“既风转急,浪涌,诸人皆渲动不坐。公徐然曰:‘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还。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这两句对谢安早年隐居不仕,颇有所感触。“灵异可并迹”,隐喻以谢安之才,如能出仕,就可以取得很高的地位。可是朝廷屡次征召,他都不肯去。“澹然与世闲”,他是那样安静地过着闲散的生活,正如《中兴书》所说:“安先后居会稽,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未尝有处世意也。”李白对谢安辞官不就,澹然隐居的态度,是很赞赏的,他自己就喜爱隐居的生活,他说过:“云游三十年,好闲复爱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

  下面几句写游五松山:“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征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这是很平淡的叙述。五松山可能原来没有通用的山名,李白才向经历世变的高龄老人征询。从这两句诗看来,五松山不是山的本名,而是李白给他命的名。“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洲”,五松山上满山都是松树,显得很清幽。松树特别引人爱赏的是风中的松声。诗人用了四句描写五松山的松声,精工别致。

  “萧飒听洞壑,终年风雨秋。”这是写风较小时的松声。“响入百泉去”,描写风较大时的松声。“听如三峡流”,是写风势很大或很急耐的松声。李白观察松声很细致深入,绘影绘声地显示在各种不同的风中的松声及其形态的特点,并传出它们的神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纪述同游者。傲吏是傲岸,不驯的官吏,指常赞府。李白自己有反权贵、轻王侯的傲岸不屈的性格,常赞府在这方面大概也有相近之处。

  “龙堂若可憩,吾当归精修”,龙堂精舍在五松山,精舍是学舍,集中生徒讲学之所。李白以当回龙堂精舍来精修学业结束全诗。这并非应酬之词,他非常勤奋好学,学识渊博,见到山中精舍很安静,舍外风景清幽,心里不觉兴起回来精修的念头。他年轻时候,曾在家乡的匡山读书,杜甫在怀念他的诗里也曾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为五松山纪游,诗写游山,先写风景,诗中“灵异”二字使五松胜境在诗中兀然而出,秀色可餐;后写心情,“逸韵”、“高情”、两组词让诗人对五松山的喜爱之情从诗行中流溢而出。使此诗在构章建篇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 .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5-7页
2、 送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486-488页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烟霞(xiá)春旦¹赏,松竹²故年心³
译文:郊外院子里烟雾云霞蒸腾的春光,已被我早早欣赏到了。那青翠的松树和竹子,已经寄托了我多年的心愿。
注释:郊园:城外的园林。即事,以目前事物为题材作诗。¹春旦:春天的早晨。旦,一作“早”。²松竹:松与竹,喻坚贞的节操。³故年心:多年的心愿。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断山¹疑画障²,悬溜(liū)³鸣琴
译文: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悬崖上飞流直下的山泉,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
注释:¹断山:陡峭壁立的高山。²画障:有图画的屏风。³悬溜:山泉。⁴泻:从上而下流。⁵鸣琴:琴声,喻泉声。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草遍南亭¹合,花开²北院³深。
译文:山亭周围的草都长满了,由于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幽深了。
注释:¹南亭:南边亭子。²开:一作“浓”。³北院:北面的庭院。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闲居饶¹酒赋(fù)²,随兴欲抽簪(zān)³
译文:不问世事,闲居有很多乐趣,可以尽兴饮酒赋诗。为了追求这种乐趣,我打算弃官归隐。
注释:¹饶:多。²酒赋:指喜好饮酒赋诗。³抽簪:谓弃官引退。古时作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故称引退为“抽簪”。簪,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这首描写春天的诗写得清新自然、开合有度。全诗不仅仅局限于客观地描写景色,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感受,正如刘勰所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首联表明诗人的心迹,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描写春天,吟咏春天。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示作者主观感受的词连接,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处处充满艳丽的颜色、动听的音乐;虽然是侧面描写,但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想象力,更加兴趣盎然。颈联转入正面描写春天的花草,用“合”、“深”二词渲染春天无处不在,春天的勃勃生机尽现眼前。尾联写诗人游春后的感受,与首联相照应,也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想要回归田园的心志。

  整体来看,全诗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首尾呼应,前后勾连。与其他只作正面描写的诗比起来,如唐代王涯的诗“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在绿波中”(《春游曲》),此诗更加含蓄新颖、耐人寻味。全诗通过描写迷人的满园春色,抒发了诗人想要弃官回归山园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 姜剑云.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32-33页

jiāoyuánshì--wáng

yānxiáchūndànshǎngsōngzhúniánxīn

duànshānhuàzhàngxuánliūxièmíngqín

cǎobiànnántínghuākāiběiyuànshēn

xiánráojiǔsuíxìngchōuzān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
一从云雾降(jiàng)天关¹,空尽先朝²十二闲³
译文:想当初这匹骏马从天而降,非凡的气概使皇帝的御马都形神惨淡。
注释:瘦马图:这是龚开绘画作品《骏骨图》(又名瘦马图)上的一首自题诗。¹降天关:说明曾经立过战功。²先朝:指亡宋。³十二闲:指皇家马厩。闲,马厩。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译文:今日却站在沙岸上,夕阳下它的身影像一座瘦瘠的山,又有谁来怜惜它呢?

  这首诗前两句写这匹神马从天而降,比皇帝的御马都神骏,后两句写此马今日却站在岸边的沙滩上,夕阳把他的影子投在地上,像一座瘠瘦的山,实写马今日虽瘦却依然屹立,坚定如山,突出了此马可贵的精神气质。

  诗开端从“天马”着笔,“一从云雾降天关”,马穿过云雾从天而降下。汉代西域大宛国产良马,素有“天马”之称。这句形容骏马的神奇不凡,起得突兀,有破空而来的气势,增加了诗篇开端的力度。

  “空尽先朝十二闲”,连接上句,是说骏马从天而降,它的神采风姿超凡不群,使皇宫内所有的马匹都为之黯然失色。 “空尽”,一洗而空的意思。起、承二句,写昔日骏马的神奇姿态。这是一匹神奇的马,它驾云腾雾, 自天而降。人间的良马莫过于皇帝的御马,即便是所有的御马,在千里马面前也相形见绌,黯然失色。

  第三、四句,转到“今日”,写现在这匹马的景况,与前二句构成了强烈的今昔对比。而今,这匹马瘦骨嶙峋,没有人再爱怜它。最后一句诗“夕阳沙岸影如山”,是“瘦骨”的形象描绘。瘦马无人信用,孤独地在夕阳下的沙岸边伫立,斜投在沙岸上的身影,嶙峋如山。用“山”字形容马的瘦削形态,还含一层言外意:即使它老病困乏,仍然挺拔屹立,不改变它的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全诗专咏马,句句写马,似马之形,得马之神;又咏人,借马以摅写人的情性,处处可见人的抱负、襟怀、遭际。在马的今昔对比中,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深感慨。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已不再青睐它,怜惜它,任它瘦骨鳞鳞。但它本身却并不自卑,并不气馁,它独立于夕阳残照的沙岸上,影象如山,雄骏之风不减当年。

  诗中自有豪气在,虽是悲歌亦慷慨。龚开的《瘦马图》诗实际上隐现着诗人自身的形象,“瘦马”的不同凡响的才干,雄峻如山的骨相,贫贱不能移的气节,都极似龚开的生活经历和精神气度。

参考资料:
1、 张晨. 中国题画诗分类鉴赏辞典, 辽宁美术出版社,1992,259.
2、 吴企明等. 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M].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70-37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