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多病刚制酒,文字讥评慵挂口。
克家尚须狮子子,时踞风林一哮吼。
藏山有书当衣钵,端能太牛马走。
之齐莫操竽,名楚要穿柳。
未闻狗监荐子虚,聊遣吴王质非有。
独无鼓吹娱乃公,胜日不应长袖手。
中年多病刚制酒,文字讥评慵挂口。
克家尚须狮子子,时踞风林一哮吼。
藏山有书当衣钵,端能太牛马走。
之齐莫操竽,名楚要穿柳。
未闻狗监荐子虚,聊遣吴王质非有。
独无鼓吹娱乃公,胜日不应长袖手。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洛阳¹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译文: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注释:¹洛阳:东汉京城。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¹
译文: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注释:¹“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áng)¹
译文: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注释:¹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不知谁家子¹,提笼行采桑。
译文: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注释:¹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yáng)¹
译文: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注释:¹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请谢¹彼姝(shū)²,何为见损伤³
译文: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注释:¹请谢:请问。²彼姝子:那美丽的女子。³“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高秋¹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译文: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注释:¹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终年会飘堕(duò)¹,安得²久馨(xīn)³
译文: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注释:¹飘堕:飘落。²安得:怎能。³馨香:芳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秋时自零落¹,春月复芬芳。
译文: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注释:¹零落:凋谢,脱落。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何如盛年¹去,欢爱永相忘。
译文: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注释:¹盛年:少壮之年。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¹此曲,此曲愁人肠。
译文: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注释:¹竟:尽,终。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归来酌(zhuó)美酒,挟瑟上高堂¹
译文: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¹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花西,这种隐秘的花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花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花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dǒngjiāoráo

sònghóu liǎnghàn 

luòyángchéngdōng táoshēngpáng 
huāhuāxiāngduì xiāngdāng 
chūnfēngdōngběi huāzhèngáng 
zhīshuíjiā lóngxíngcǎisāng 
xiānshǒuzhézhī huāluòpiāoyáng 
qǐngxièshū wéijiànsǔnshāng 
gāoqiūjiǔyuè báibiànwéishuāng 
zhōngniánhuìpiāoduò ānjiǔxīnxiāng 
qiūshílíngluò chūnyuèfēnfāng 
shèngnián huānàiyǒngxiāngwàng 
jìng chóuréncháng 
guīláizhuóměijiǔ xiéshànggāotáng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译文: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遥知¹远林际,不见此檐(yán)间。
译文: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注释:¹遥知:指在远处知晓情况。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好客多乘月¹,应门莫上关。
译文:好客的主人啊,我会经常趁着月光前来拜访;不要总是把院门闩上。
注释:¹乘月:趁着月光。

dēngpéixiùcáixiǎotái

wángwéi tángdài 

duānchū mǎnwàngyúnshān 
luòniǎobiānxià qiūyuánrénwàixián 
yáozhīyuǎnlín jiànyánjiān 
hàoduōchéngyuè yīngménshàngguān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振蛰(zhé)¹春潜²至,湘南人未归。
注释:¹振蛰: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²潜:悄悄地。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身加一日长¹,心觉去年²³
注释:¹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²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³非:缺点、错误。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liáo)¹²虚烬(jìn)³,儿童炫(xuàn)彩衣。
注释:¹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²委:弃置。³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⁴炫:夸耀、炫耀。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6-7 .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捣麝(shè)¹成尘香不灭,拗(ǎo)²³作寸丝难绝。
译文:麝香捣成粉尘香不灭,莲藕折成寸断丝难绝。
注释:达摩支曲:乐府舞曲名。摩,一作“磨”。又名《泛兰丛》。¹麝:麝香,麝腹部香腺分泌物,此物香味浓烈,为上等香料。²拗:折断。³莲:莲藕。⁴丝:莲藕之丝,与“思”谐音。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红泪¹文姬(jī)²洛水春³,白头苏武天山雪
译文:文姬的血泪如洛水春汛,苏武白头似天山雪峰。
注释:¹红泪:血红的眼泪。²文姬:汉末女作家蔡琰的字。³洛水春:是用春天的洛水比喻(夸张)蔡文姬流也流不完的泪水。⁴苏武:西汉杜陵人,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⁵天山雪:比喻苏武的满头白发如天山的霜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君不见无愁高纬¹花漫漫²,漳(zhāng)(pǔ)³宴馀清露寒。
译文:不见无愁天子尽欢宴,宴后津水之滨清露寒。
注释:¹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²花漫漫:指其奢侈无度的生活。漫漫,无边无际。³漳浦:漳水之滨,此处指漳水之滨的邺城。漳,漳水,源出山西,流经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浦,水边。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wán)¹
译文:一旦君臣被虏成囚徒,要吹羌管不禁泪涟涟。
注释:¹汍澜:流泪的样子。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旧臣¹头鬓(bìn)霜华早²,可惜雄心醉中老。
译文:北齐老臣过早添白发,可惜醉梦之中度残年。
注释:¹旧臣:指高纬的祖、父两代遗留下来的老臣。²霜华早:指由于忧愤而过早地白了头发。华,一作“雪”。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万古春归梦¹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译文:人说自古春回梦不回,只见邺城风雨草连天。
注释:¹梦:指高纬奢侈无度的生活。

  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风,全诗十二行,以韵脚转换为标志,分为三层。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这两个比喻句,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一机杼。“捣麝成尘”、“拗莲作寸”,显示所受戕害凌迟之难忍。但尽管如此,仍然“香不灭”、“丝难绝”,尤见情意绵邈,之死靡它。然而这所咏相思,却非儿女私情。三、四两句“红泪文姬洛水春,白丝苏武天山雪”,均为倒文,意思是:文姬红泪如洛水春汛,苏武白丝似天山雪峰。天山与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两句互文见义,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朝的意思;血泪如涣涣春水,白丝似皑皑雪山,则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极写苦恋父母之邦的浩茫心事。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借比喻、典故,渲染故国之思,是进入正题前的序曲。

  第二层四句:“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运用对比手法,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君不见”,是七言古诗的句首语,用在首句或关键处,起呼告及引起注意的作用。这一层,前两句写齐亡以前。“无愁”,讥讽高纬临危苟安,终日耽于淫乐:“花漫漫”,形容豪华奢靡,一片花花世界。齐都邺城临漳水,故云“漳浦”;宴余夜深,清露生寒,既表现宫廷饮宴之无度,又借宴后的沉寂反衬宴时的热闹,令人想像那灯红酒绿、鼓乐喧阗的狂欢场面和主醉臣酣、文恬武嬉的末世景象,终究不无终了之时。后两句写齐亡之后,高纬君臣在长安为北周阶下囚,终日忍辱饮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寻乐,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旧梦,曲未成而泪先流。汍澜,承“红泪文姬洛水春”行文,意谓高纬在北国的处境比蔡文姬在匈奴更加难堪。

  第三层前两句“旧臣丝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照应“白丝苏武天山雪”,写北齐遗民的亡国之恨。当年那些邺都旧臣,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只好深居醉乡,借酒浇愁,一任岁月蹉跎,早生华发,着实可叹可怜。后两句“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自然界的春天岁岁如期归来,邺城繁华的春梦却一去不返,唯见连天荒草在凄风冷雨中飘摇,与当年“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况互相映衬,令人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全诗以景物描写作尾声,含有余音不尽的妙趣。

  这首诗对腐败的晚唐统治集团不失为一剂有力的针砭,不过这种针砭并未引起统治集团的警醒。

  这首七古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丝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着色的: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08-1109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4-128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93-95
4、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117-120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译文: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的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译文:即使能预支五百争的新意作,到了一千争又觉得陈旧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¹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但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
注释:¹李杜:指李白、杜甫。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¹,各领风骚²数百年。
译文: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争。
注释:¹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²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只眼¹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²漫雌(cí)³
译文: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注释:¹只眼:独到的见解,眼力出众。²艺苑:艺坛,艺术领域。³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用雌黄涂掉再写。后用信口雌黄喻随口乱说。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译文: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其二

  第一、二句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

  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此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其三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lùnshīshǒu

zhào qīngdài 

mǎnyǎnshēngzhuǎnhuàjūn tiāngōngrénqiǎozhēngxīn 
zhībǎiniánxīn dàoleqiānniányòujuéchén 

shīpiānwànkǒuchuán zhìjīnjuéxīnxiān 
jiāngshāndàiyǒucáirénchū lǐngfēngsāoshùbǎinián 

zhīyǎnpíngzhǔzhāng fēnfēnyuànmànhuáng 
ǎirénkàncéngjiàn dōushìsuírénshuōduǎncháng 

shàoshíxuénányuán zhīdàogōngbànwèiquán 
dàolǎoshǐzhīfēi sānfēnrénshìfēntiān 

shījiěqióngrénwèikōng xiǎngyīnshīshàngcénggōng 
xióngxiàotānxīnshèn yàogōngshīyòu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