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荒¹万死鬓(bìn)²³,生入瞿(qú)塘滟(yàn)(yù)。(生入 一作:生出)
译文: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注释:¹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²鬓毛:鬓发。³斑:花白。⁴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未到江南¹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译文: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注释:¹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满川¹风雨独凭栏,绾(wǎn)²湘娥³十二鬟(huán)
译文: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
注释:¹川:这里指洞庭湖。²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³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⁴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鬟:发髻。
可惜不当¹湖水面,银山²堆里看青山。
译文: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注释:¹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²银山:一作“银盘”。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尽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尽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开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上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zhōngdēngyuèyánglóuwàngjūnshā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tóuhuāngwànbìnmáobān shēngtángyànguān  (shēngzuò shēngchū )
wèidàojiāngnánxiānxiào yuèyánglóushàngduìjūnshān 

mǎnchuānfēngpínglán wǎnjiēxiāngéshíèrhuán 
dāngshuǐmiàn yínshānduīkànqīngs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投送边荒经历万死两鬓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

还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

满江的风雨独自倚靠栏杆,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

可惜我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

注释

投荒:被流放到荒远边地。

鬓毛:鬓发。

斑:花白。

生入瞿塘滟滪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入:一作“出”。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首。滟滪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突兀江心,形势险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

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

川:这里指洞庭湖。

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一作“绾髻”。

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

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鬟:发髻。

当:正对着,指在湖面上面对着湖水。

银山:一作“银盘”。

鉴赏

  第一首诗写遇赦归来的欣悦之情。首句写历瞿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谓不曾想还活着出了瞿塘峡和滟滪关,表示劫后重生的喜悦。三四句进一步写放逐归来的欣幸心情:还没有到江南的家乡就已欣然一笑,在这岳阳楼去欣赏壮阔景观,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此诗意兴洒脱,诗人乐观豪爽之情可以想见,映照出诗人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全诗用语精当,感情表述真切。

  诗以望君山一个动作,让读者自己去猜测揣摸,去体会。这样的结尾,与王维《酬张少府》结句十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及杜甫《缚鸡行》结句十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相同,都是不写之写,有有余不瞿之意。

  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十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兴致勃勃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足见其胸次之高。次句写凭栏时所得印象,说放眼远望,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三四句推了一步,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去,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十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了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独去高褛,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去,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十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峨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十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十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时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去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十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十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去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作者晚年时期。绍圣二年(1095年),黄庭坚被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进入了一向被称为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还。写下这两首诗以表达自己遇赦后的喜悦心情。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41-142
2、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560-561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相对。《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
河水南径北屈县¹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与龙门²相对。《山海经》³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è)涅(niè)。”《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fù)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发孟门九河之磴(dèng)。”
译文:河水南面经过北屈县旧城西,西面四十里有风山,风山西面四十里是河南孟门山,和山西龙门山相对。《山海经》记载:孟门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黄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未开辟,吕梁未凿出,河水从孟门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没有丘陵、高山阻挡,称之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称之为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记载:北登孟门,是九河的斜坡。
注释:¹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北。风山。在今山西吉县西北。²龙门: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北。³《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已无可考。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删。书中记载了古代的山川、物产,并保留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⁴黄垩:一种黄土,可做涂饰之用。⁵涅石:矾石,色黑。⁶《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著,分内、外篇;现只流传内篇二十一篇。⁷阜:土山。《穆天子传》:晋代从战国时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之一,作者不详。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故事,后一卷记盛姬之死。文辞朴质。⁸磴:险峻的山坡。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阨(è)¹,兼孟门津²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shù)广³。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¹⁰,悬流千丈,浑洪¹¹(bì)¹²,鼓若山腾,浚(jùn)波颓垒,迄于下口¹³,方知《慎子》¹⁴,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¹⁵之追也。
译文:孟门,就是龙门的入口。实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称作“孟门津”。传说中龙门是大禹所凿出,河道因被水冲击而非常宽阔,水被山所夹很长的一段,两边都是悬崖,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高处的巨石好像靠在悬崖上就要掉下来似的。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果然不错!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真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注释:¹阨:这里指阻塞的地方。²孟门津:在陕西宜川东南二十里,与孟门山参差相接。³漱广:因受流水冲击河床变宽。漱,指水的冲击。⁴倾崖返捍:水势猛冲山崖而又折回。倾崖,水势象要倾动山崖。捍,摇动。⁵临危;临近危险的地势。⁶若坠复倚:象要坠落似的,而又有所旁依。⁷石凿:凿石的工具。⁸素气:指白色的水气。⁹窥深悸魄:往深处窥探,使人惊心动魄。窥,窥探,看。悸,惊。¹⁰寻:古代以八尺为寻。¹¹浑洪:水势直大的样子。¹²赑怒:发怒用力的样子。形容水势很大。¹³下口:黄河水流出龙门之口称下口。¹⁴《慎子》:即慎到,著有《慎子》一书。¹⁵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孟门山,由写水开始,黄河经屈县故城西,过风山,弯弯曲曲流经八十余里,到孟门山。第二段写孟门两岸山势及孟门一带水势,描绘出了河水奔腾、浊浪排空、一泻千里的景色。这篇散文文辞优美而绚丽,读之如身临其境。

  文章首先叙述孟门山的地理位置及说明其地质情况,“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继而说明来历,既为水势怒涌绘出外观,也为下文叙写作好铺垫。

  接着是文章主体,分三层说明:以夹岸山势描写开头,继而说明夹岸山石奇特形状,进而说明由于千百年的水石相击,终于水击石穿。作者落笔于山,着意于水,写出黄河与孟门山搏击的壮美景象。第二层着力写水的白气如云,描写真切生动,形象自然,如雾沾人,令人惊心动魄,奇特雄伟。第三层,着重说明波涛汹涌过孟门的气势,奔浪、悬流无比壮观,水势浩大,如狂如怒。水势鼓涌,如山腾起。奔腾的浪涛又向低处流去,水流之速,水势之大,实是气魄宏伟,这壮美既快人心意,又鼓人精神。其次,在于它美的丰富性。它不仅具有内在的无穷无尽的伟力,具有百折不回的韧劲,而且具有外在的色彩之美,声响之美和形体之美,给人以雄伟的美感,但有时它又呈现出温和与细腻。再次,在于它美的流逝性。水流在不同地段,从上口到下口,又具有“奔浪万寻”与“浚波颓垒”的变化。

  这篇文章第一段写风山。第二、三段写孟门山。先写孟门山的位置,次引书证,然后具体写它是黄河的天险。作者在描绘客观景物时,注意和游观者的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水急浪猛,撞击山崖,山崖给人一种将要倾倒的感觉;崖岸的巨石,“若坠复依”,濒临险境,流水撞冲,激起如烟如雾如云的水气,飘飘渺渺,一旦窥探深流,更是令人魂悸魄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编.水经注选 注译本: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03:18
2、 黄季耕编著.中华历代名文评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212

mèngménshān

dàoyuán nánběicháo 

    shuǐnánjìngběixiànchéng西 西shíyǒufēngshān fēngshān西shí nánmèngménshān lóngménxiāngduì  shānhǎijīng yuē  mèngménzhīshān shàngduōjīn xiàduōhuángènièshí   huáinán yuē  lóngménwèi liángwèizáo chūmèngménzhīshàng liú yǒuqiūlíng gāomièzhī míngyuēhóngshuǐ shūtōng wèizhīmèngmén   tiānzhuàn yuē  běimèngménjiǔzhīdèng  

    mèngmén lóngménzhīshàngkǒu shíwéizhīè jiānmèngménjīnzhīmíng shíjīngshǐzáo zhōngshùguǎng广 jiāànchóngshēn qīngfǎnhàn shílínwēi ruòzhuì zhīrényǒuyán shuǐfēishízáo érnéngshí xìnzāi zhōngshuǐliújiāochōng yún wǎngláiyáoguānzhě chángruòzhānrén kuīshēn shuǐshàngbēnlàngwànxún xuánliúqiānzhàng húnhóng ruòshānténg jùntuílěi xiàkǒu fāngzhī shèn  xiàlóngmén liúzhú fēizhīzhuī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残莺¹何事²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译文: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
注释:¹残莺:本指晚春的莺啼,这里乃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²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老舌百般¹倾耳听(tìng)²,深尚一点入烟流。
译文: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
注释:¹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²听:出句煞尾字,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栖迟¹背世²同悲鲁³,浏亮如笙(shēng)碎在缑(gōu)
译文: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
注释:¹栖迟:游息,隐遁。《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²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³悲鲁:指亡国之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伤地叹息:“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讫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⁴“浏亮”一句:用王子晋故事抒写出世之想。《后汉书》卷八二注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溶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而去。”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尚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莫更留连¹好归去,露华²凄冷蓼(liǎo)³愁。
译文: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注释:¹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²露华:露水,露珠。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³蓼花:蓼是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叶味辛香,古人用来作调味品,也可以入药。

  这首咏物诗写一只黄莺在深秋时节还未南飞避寒,劝其不要在此处留恋,应当尽快南归,表现出李煜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优。全诗托物言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

  黄莺在春天啼叫,鸣声清亮婉转,悦耳动听,如自言,如对语,唤起人的遐想,送之巧名为“百舌”,视为春天的象征,是诗词文赋中常见的歌咏对象。李煜的大臣韩熙载就有奉令之作《御制游春长句》曰:“黄莺历历啼红树,紫燕关关语画梁。”但是,李煜这首诗,不取诗人习常之路,掉转而去咏叹秋天的黄莺,立意不同,情思不同。秋来气象肃杀,草木凋零,黄莺已过歌唱的生命而面临着严冬的枯索,结合李煜的处境,病体衰微的状况,都会使人想到,这首诗名为咏莺,实为自咏。

  此诗一开篇便点出歌咏的对象黄莺,却称其为“残莺”,用词深刻。这是一只由春历夏而入秋的黄莺,歌唱过春天的繁花,栖身过夏日的浓阴,如今秋已至,冬将临,竟然还在林间独自飞。所谓“残”,是说这只黄莺年齡已老,体力已衰,是说这只黄莺躲过天灾人祸的劫难而存留到今天,还是说这只黄莺的伙伴都已不在而只剩下独自的生活。诗人不言,读者自可体会。看这黄莺在林间孤独地穿飞,诗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怜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写林而用“幽”,强调林间的昏暗幽深,吉凶不明,黄莺的前途难说。“独游”二字更见出幽暗中独自穿飞的孤苦。于是叹其“不知秋”:不知秋天已至,冬天在即,前面的命运会更加严酷,依然在这林间飞来飞去,究竟还在寻觅着什么。写鸟写林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

  次联以“倾耳听”“入烟流”写诗人对这只黄莺的关注,承接上联的怜惜与感叹。莺既“残”,经历多,自然是“老舌”。而“老舌百般”叫不休,到底在说些什么:感伤时光的流逝,哀叹生的不永,诉说经历的悲欢,讲述独游的寂寞。诗人多么想明白黄莺的啼叫,于是倾耳凝听,追随着它的声音,然而黄莺却渐渐飞向远方,注视之中,“深黄一点入烟流”,消失在天边的薄云雾薯里,留下佇立的诗人,身影单薄。这时,询问带出的感慨便喷涌而出,诗由前二联的叙说而转入后两联的议论抒情。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借对莺啼的猜想解释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栖迟背世”说人与莺的生存状态,同样地孤独,同样地艰难莺是失群无伴而“独游”,人是国亡家破而素居,因此而同有“悲鲁”的哀痛,其痛之深,就像孔子当年对鲁国的悲哀。“在缑”用王子晋的故事,不仅贴切,也意味深长。王子晋善吹笙,与莺啼相关;王子晋是西周大子,身份则与诗人相关。而王子晋放弃王位,修道成仙,当其化身白鹤,显身缑氏山头而与家人作别之时,则仍有未曾放下的情感。诗人用“碎”来形容那“浏亮如笙”的音声,强调这音声乃是诀别之音,多少凄凉感伤在其中,听来心碎。而这心碎之声,既是故事中王子晋的乐声,又是此刻那黄莺的啼声,更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末联二句,借莺而劝导自己,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过去已经令人心悲神丧,而将来会更加凄凉:“露华凄冷蓼花愁。”不说将来如何,只说这眼前,露珠虽美,却是凝霜之前的最后一现,蓼花正开,却是冬日将至的最后的美丽。一切的美好,或者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经历劫难的黄莺已入“烟流”,自己对这人世已没有什么眷恋。但是这种生命的绝望并没有直接说出,只用“露华蓼花”的秋景作描绘,点出“凄冷”与“愁”,让读者去细细体会。

  这首诗就标题而言,是一首咏物诗,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咏物诗不可直道其物的写法。李煜不仅在诗中明白地点出“莺”字,而且,还用“残”“老”“独”来形容黄莺,刻意描绘秋莺的凄凉状态,全不理睬传统咏物诗的忌讳。他的这首诗,可以说开咏物诗的又一路数,将黄莺作为自己的化身,通过感慨黄莺在秋天的最后穿飞来抒写自己的命运哀伤。这种抒情方式仍然是委婉的,含蓄的,但不是借物抒情,而是构成了象征,带着一种寓言的意味,有如《诗经》中的《豳风·鸱鸮》。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4-107

qiūyīng

 dài 

cányīngshìzhīqiū héngguòyōulínshàngyóu 
lǎoshébǎibānqīngěrtīng shēnhuángdiǎnyānliú 
chíbèishìtóngbēi liúliàngshēngsuìzàigōu 
gèngliúliánhǎoguī huálěngliǎohuāchóu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庭¹地白²树栖(qī)³,冷露无声湿桂花。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注释: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¹中庭:即庭中,庭院中。²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³鸦:鸦雀。⁴冷露:秋天的露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月明人尽¹望,不知秋思²³谁家。
译文: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¹尽:都。²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³落:在,到。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杜元颖。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shíwàngyuè

wángjiàn tángdài 

zhōngtíngbáishù lěngshēngshī湿guìhuā 
jīnyuèmíngrénjìnwàng zhīqiūluòshuíjiā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yǐ)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¹南金络(luò)²
译文: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注释:¹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²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zān)¹不解愁。
译文: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释:¹簪花:簪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作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作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作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词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这首词“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从遣词造句到意境格调都体现出诗的特点。不借助景物渲染,而直抒胸臆,风格豪放中有峭健。

参考资料:
1、 黄宝华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99-801

nánxiāng ·zhūjiàngshuōfēnghóu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óngyáng zhōuchénglóuyàn zuò 

zhūjiàngshuōfēnghóu duǎnchánglóu wànshìjìnsuífēng xiūxiū táinánjīnluòtóu 
cuījiǔchíliú jiǔwèijīnqiūqiū huāxiànglǎoréntóushàngxiào xiūxiū báizānhuājiěchóu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岁¹,吾北征。出自蓟(jì)²,历观燕(yān)之旧都³,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译文: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注释:¹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²蓟门:即蓟丘。³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⁴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⁵邹子:即邹衍。⁶轩辕:黄帝之号。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¹
译文: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注释:¹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应龙¹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译文: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注释:¹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尚想广成子¹,遗迹白云隈(wēi)²
译文: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注释:¹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²隈:曲深之处。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南登碣(jié)石阪(bǎn)¹,遥望黄金台²
译文: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注释:¹阪:一作“馆”。²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译文: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王道已沦(lún)(mèi)¹,战国竞贪兵。
译文: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注释:¹沦昧:没落;昏暗。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乐生何感激¹,仗义下齐城。
译文: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注释:¹感激:感奋激发。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¹
译文: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注释:¹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译文: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译文: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其事虽不立¹,千载为伤心。
译文: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注释:¹不立:不成。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自古皆有死,徇(xùn)¹义良独稀。
译文: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注释:¹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奈何燕太¹子,尚使田生疑。
译文: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注释:¹太:一作“丹”。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译文: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大运沦三代¹,天人罕有窥。
译文: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注释:¹三代:指夏、商、周。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yíng)¹²
译文: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注释:¹瀛:海。²垂:远。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¹
译文: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注释:¹推:推求。一作“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译文: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wěi)¹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译文: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注释:¹隗君:即郭隗。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2、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4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