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猊擅艺宝筵开,蓬海真僧驾雾来。
讲透精光图上点,默收尘火座閒埋。
钵龙静听金风细,幢鹤惊闻唳月哀。
莫道洞深无兴会,莲花朵朵水晶台。
金猊擅艺宝筵开,蓬海真僧驾雾来。
讲透精光图上点,默收尘火座閒埋。
钵龙静听金风细,幢鹤惊闻唳月哀。
莫道洞深无兴会,莲花朵朵水晶台。
陈著

陈著

(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 13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mò)¹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译文:三尺长的莫邪剑剑光耀眼,让人胆寒,试着挑亮油灯细细品赏。
注释:¹镆邪:一作莫邪,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给吴王(见《吴越春秋·阎闾内传》四),后以此作名剑代称。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且挂空斋(zhāi)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¹
译文: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却无法带着赴边杀敌。
注释:¹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

  全诗发英雄用武无地之慨。前两句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后两句宝剑惟挂空斋与琴为伴,未可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先扬后抑,貌似平静,实壮志难酬之愤喷薄而出。

  “镆耶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中“镆耶三尺”,指剑;“镆耶”亦作莫邪,古宝剑名。雄剑名干将,雌剑名奠邪。干将进雄剑于吴王而藏雌剑,雌剑思念雄剑,常在匣中悲鸣。“照人寒”,言宝剑光亮耀目,观之令人胆寒。“挑灯”,拨亮灯烛。作者拨亮灯烛看剑,浮想联翩,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得携去斩楼兰”宝剑本是杀敌之器,但今却空无所用,不能用在杀敌的战场,只能高高挂在空空如也的书斋中,与琴棋书画为伴。剑无所用,实指作者才无所施、能无所发,未能够在战场上杀敌击贼。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场面。

  本诗虽仅四句,但抒发的感情却是激烈慷慨,充满一股悲愤之气。想辛弃疾自南归以来,念念不忘的是收复失地,以成一个完整的南北统一的太平世界。但腐朽的南宋王朝却在与金人的长期对垒中日渐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诗人也在这无限期的闲置中虚度了自己的青春岁月,所有这一切,铸成诗人这一首表达自己痛心疾首、极度遗憾之情的诗篇。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著.辛弃疾集(第二版):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01月第2版:第20页

sòngjiànyánsǒu

xīn sòngdài 

sānchǐzhàorénhán shìtiǎodēngkàn 
qiěguàkōngzhāizuòqínbàn wèixiézhǎnlóulán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枝间新绿一重重¹, 小蕾(lěi)²深藏数点红。
译文: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
注释:¹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²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爱惜芳心¹莫轻吐², 且教(jiào)³桃李闹春风。 
译文: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注释:¹芳心:原指年轻女子的心。这里一语双关,一指海棠的花芯,二指儿辈们的心。²轻吐:轻易、随便地开放。³且教:还是让。⁴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藏”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作者这里用一个“深”字,表明海棠花的小,如不细心是不会被人发现的。这小小的花蕾好比青春少女,悄悄地来到这个世界,成长并且日益成熟,越长越娇美,惹人喜爱。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由作者有这句诗来看,写海棠,观赏海棠花时,它的身旁可能有桃树、梨树或李树。和熙的春风中,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海棠花却不同了,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这也应合了“最后的笑,才是胜利的笑”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不希望像“桃李卖阳艳”,希望“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裳》)。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诗人曾经说过:“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新斋赋》)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今是中原一布衣”(《为邓人作诗》)、“衰年那与世相关”(《已卯端阳日感怀》)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人也许从一个侧面,借告诫未开之海棠,不要轻易吐露花蕊,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参考资料:
1、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凤凰出版社,2003年:124
2、 陈长喜.中国历代名诗赏读(下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736-737

tóngérbèiwèikāihǎitáng ·èr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zhījiānxīn绿chóngchóng xiǎolěishēncángshùdiǎnhóng 
àifāngxīnqīng qiějiàotáonàochūnfēng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译文:此行离去家不远,回顾悲凄风正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春燕¹应节²起,高飞拂尘梁。
译文:春燕依时已返家,高飞恋恋绕屋梁。
注释:¹春燕:春天的燕子。²应节:适应节令。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边雁燕无所,代谢¹归北乡。
译文:悲哀大雁无居处,陆续北飞归故乡。
注释:¹代谢:交替。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译文:落落鵾鸡鸣清池,历经夏暑与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译文:我今惆怅言难尽,漫漫煎熬春夜长。

shīsān--táoyuānmíng

xíngwèiyúnyuǎnhuícǎnfēngliáng

chūnyànyīngjiégāofēichénliáng

biānyànbēisuǒdàixièguīběixiāng

kūnmíngqīngchíshèshǔjīngqiūshuāng

chóurénnánwèiyáoyáochūnzhǎng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堂前扑枣¹²西邻³,无食无儿一妇人
译文: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注释:¹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²任:放任,不拘束。³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⁴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¹困穷²宁有此³?只缘恐惧转须亲
译文: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注释:¹不为:要不是因为。²困穷:艰难窘迫。³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⁴只缘:正因为。⁵恐惧:害怕。⁶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¹防远客²虽多事³,便插疏(shū)(lí)却甚真。
译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
注释:¹即:就。²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³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⁴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⁵甚: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已诉征求¹贫到骨²,正思戎(róng)³泪盈巾。
译文: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注释:¹征求:指赋税征敛。²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³戎马:兵马,指战争。⁴盈:满。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3-585

yòuchéngláng

 tángdài 

tángqiánzǎorèn西lín shíérrén 
wèikúnqióngnìngyǒu zhǐyuánkǒngzhuǎnqīn 
fángyuǎnsuīduōshì biàn便chāshūquèshènzhēn 
zhēngqiúpíndào zhèngrónglèiyíngjīn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译文:这种花可以说是白色,也可以说是红色,到了晚年尤其是喜爱这种菊花。
注释:黄花:菊花。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译文:他宁可在枝头老去,也不随着落叶在秋风中飞舞飘落。
这首咏物诗,前面叙事,写菊花之形貌;后面点题,咏菊花之精神,既歌颂了菊花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气节,又体现了诗人的人格美。“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为全诗主旨,重在托物言志,作者以菊自喻,表达了其对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和对于独立人格的不屈追求。

huánghuā

zhūshūzhēn sòngdài 

huānéngbáiyòunénghóng wǎnjiéyóunéngàigōng 
nìngbàoxiāngzhīshànglǎo suíhuángqiū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