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¹寻芳²(sì)³(bīn),无边光景一时新。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注释:¹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²寻芳:游春,踏青。³泗水:河名,在山东省。⁴滨:水边,河边。⁵无边:无边无际。⁶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¹识得东风²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¹等闲:平常、轻易。²东风:春风。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5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滨:水边,河边。

无边:无边无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表面上看似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大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5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根据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向往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

参考资料:
1、 黄珅 译注.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80
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3-5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2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
田家¹(qiáo)²去,薄暮方来归。
译文:清晨我进山去采樵,黄昏时我挑柴薪回到家。
注释:张徐州稷(jì):指徐州刺史张稷,系范云旧友。稷,一作“谡”。¹田家:作者自称。²樵采:打柴。此时作者落职,故云。
还闻稚子说,有客款柴扉。
还闻¹(zhì)子说,有客款²柴扉(fēi)³
译文:放下担听小儿子详细述说:今天有客人叩我家门。
注释:¹还闻:回来听说。²款:叩。³柴扉:柴门。
傧从皆珠玳,裘马悉轻肥。
(bīn)¹皆珠玳,裘(qiú)马悉²轻肥³
译文:随从人佩珠玑还有玳瑁,穿轻裘乘肥马奔驰如云。
注释:¹傧从:随从。²悉:尽。³轻肥:指裘轻马肥。
轩盖照墟落,传瑞生光辉。
轩盖¹照墟(xū)²,传瑞(ruì)³生光辉。
译文:华车盖极辉煌照亮村落,捧符节执瑞信光耀行人。
注释:¹轩盖:车上的伞盖。²墟落:村落。³传瑞:符信,官员身份的牌照。
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
疑是徐方牧¹,既是复疑非。
译文:我猜想来客是徐州太守,先肯定后怀疑没有这种可能。
注释:¹徐方牧:徐州刺史,即张稷。
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思旧¹昔言有,此道今已微²
译文:拜访老朋友固然是传统风气,此美德今天已荡然无存。
注释:¹思旧:顾念旧情。²微:稀少。
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
物情¹弃疵(cī)²,何独顾衡闱(wéi)³
译文:目前的世情是爱富嫌贫,为什么车骑来对我访问?
注释:¹物情:世情。²疵贱:卑贱。³衡闱:衡门,即上文之柴扉。
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恨不具鸡黍(shǔ)¹,得与故人挥²
译文:恨未能烹肥鸡蒸熟小米,茅屋中与故人畅叙衷情。
注释:¹具鸡黍:杀鸡作黍。²挥:挥酒,饮酒。
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
怀情徒草草¹,泪下空霏(fēi)²
译文:满胸怀聚深情忧思不已,洒泪珠密如雨沾湿衣襟。
注释:¹草草:忧愁的样子。一作“慅慅”。²霏霏:泪流的样子。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
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¹
译文:把书信交与那云间鸿雁,请为我向西北迅速飞行。
注释:¹西北飞:北徐州在京城西北方,故言。

  前八句写张稷来访。“田家樵采去,薄暮方来归。”这两句所写未必都是实情,作者这样写是表示落职之后地位的卑下、生活的艰辛,以反衬张徐州来访情谊的珍贵。下面转述孩子的告语。“有客款柴扉”,这客就是张稷。孩子的话是说客人的排场,但不直指客人,而是先讲客人的随从穿戴、乘骑是如何豪华,后讲客人的车盖、符信如何辉煌、炫目,那么客人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轩盖照墟落”,还有惊动村民的意思,“传瑞生光辉”,也见出村民的羡叹。孩子这样说,符合作者的观感,逼肖其口吻;作者这样写,也避免了面谀,用笔显得委婉。这样铺写朋友车骑盛况,更见得此访非同寻常。

  中间八句写闻朋友来访的心情。“疑是徐方牧,既是复疑非。”作者一听说就怀疑是张徐州,转而又觉得好像不是。怀疑是,见出对张稷的信赖,朝中往日友朋当非仅此一人,而在作者看来他是最可相信的。怀疑非,乃炎凉世态造成,下面写到:“思旧昔言有,此道今已微。”作者说:这种情谊以前听说有,现在差不多看不到了。古语说:“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朋友间因地位变化而冷淡的太多了,因此作者怀疑身为徐州刺史的朋友会来看望他。“物情弃疵贱,何独顾衡闱?”作者说:世态皆是这样,而张稷为何还要来看望我这丢官的人呢?上面展示的这些矛盾心情,说明作者受世态刺激太深了,作者越怀疑越说明世风的浇薄;同时作者这样写,实际上也是有意对照两种交态,以赞扬朋友的高谊。作者这样“是耶非耶”地用笔,实在高妙。“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引用范张鸡黍典故。下一句是省略句,“挥”的对象为酒,用陶渊明《还旧居》“一觞聊可挥”。这两句说:遗憾的是未能杀鸡作黍、与朋友把酒欢会。朋友来访他未遇到,感到十分遗憾。这里用典很巧,姓氏正同。把自己与张稷的交谊比作范式、张劭,这是对朋友的赞美,对二人间情意的自重、自珍。

  最后四句写对朋友的思念,落实到题目上的“赠”字。“怀情徒草草,泪下空霏霏。”这两句说自己对友人非常想念,但又不能相见,故曰“徒”、“空”。“寄书云间雁,为我西北飞。”徐州在京都的西北方向。这两句说:请天上的大雁为我捎封信给张徐州吧。托雁传书,嘱飞西北,见出情意的殷切,从这两句告语中,分明见有翘首西北的诗人在。这里“寄书”的书,其实就是这首诗。

  这是一首赠诗。赠诗一般的写法是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意,表达对对方的祝愿等意思。而这首诗的写法主要写对方的来访,通过对方不寻常的来访见出深情厚谊,然后以对深情厚谊的感激还报对方,可以说这是以其人之情还报其人。这首诗多叙事,情事写得很具体、生动,告诉友人来访时何以未遇、稚子如何转告、听到这情况时自己的心情,像是絮话一般。这又是书信的写法了,可以说是以诗代书。这两种写法在作者的时代还是少见的,很是新鲜别致。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09-910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闽,故隶周者¹也。至秦²,开其地,列于中国³,始并为闽中郡。自列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è)于两山之间,山相属(zhǔ)无间断,累数驿¹⁰乃一得¹¹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bǎn)¹²如缘¹³(huán)¹⁴,或垂崖如一发,或侧(zè)¹⁵¹⁶出于不测¹⁷之溪上:皆石芒¹⁸峭发¹⁹,择然后可投步²⁰。负戴²¹者虽其土人²²,犹侧足²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zhì)²⁴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²⁵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²⁶(liú)(róu)²⁷,或逆走²⁸旁射²⁹,其状若蚓(yǐn)³⁰,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shǐ)。舟溯(sù)沿³¹者,投便利³²,失毫分,辄(zhé)破溺(nì)³³。虽其土长川居³⁴之人,非生而习水事³⁵者,不敢以舟楫(jí)自任³⁶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³⁷其地,盖以其陿(xiá)³⁸多阻,岂虚也哉?
译文:闽,原来隶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接连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望去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着粗绳登上,有的垂直挂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小路蜿蜒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分毫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注释:道山亭:在今福建福州城内乌石山。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性喜游览名胜,曾上乌石山,赞赏山川之美,并在乌山(也称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师孟认为乌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¹隶周者也:隶属于周朝。²秦:朝代名。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³中国:指中原地区,一指国家,朝廷。⁴闽中郡:治所在冶县(今福建福州)。⁵列:民族名。居于今江、浙、闽、列一带,总称百列。文中指百列人所居地区。⁶太末:县名,治所在今浙江龙游。⁷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⁸阸:阻塞,阻隔。⁹相属:相接连。¹⁰驿:计算驿路长度的单位,两个驿站之间路程为一驿。¹¹一得:得到一个。¹²逆坂:指攀爬陡峻的山坡。¹³缘:攀援。¹⁴絙:粗绳索。¹⁵侧径:狭窄的路。侧:通“仄”,狭窄。¹⁶钩:环绕,回旋。¹⁷不测:不可计数,不可测量,比喻指深渊。¹⁸石芒:山石的尖端。¹⁹峭发:陡峭突出。²⁰投步:举步,落脚。²¹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²²土人:世代居住本地的人。²³侧足:侧转其足,形容道路险峻狭窄而不敢正立。²⁴踬:跌倒,绊倒。²⁵士骑:指骑马的兵士。²⁶衡缩:纵横。²⁷蟉糅:盘曲混杂的样子。²⁸逆走:退走,逃走。²⁹旁射:四射。³⁰蚓结:像蚯蚓一样屈曲。³¹溯沿:逆水上行和顺水下行。³²便利:敏捷,灵活。³³破溺:指船毁人溺水。³⁴川居:指住在水边。³⁵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³⁶自任:自动承担,指敢于承担。³⁷虚:空出,空着。³⁸陿:狭隘,狭窄。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福州治侯官¹,于闽为土中²,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³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lù)多桀(jié),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jīn),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¹⁰之徒,其宫¹¹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列王山,三山者鼎趾(zhǐ)¹²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¹³之状,盖已尽人力。
译文: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部,就是所说的闽中。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山上多大树,工匠中有很多是手艺精湛的。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沿着山势,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上百处,它那宏伟奇异绝然不同的形状,也许已经用尽了人工之力。
注释:¹侯官:县名,治所在今福建闽侯境内。²土中:四方的中心地区。³四出:向四面延伸,指四面。⁴涂:通“途”,道路。⁵潮汐:在月球和太阳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在白昼的称潮,夜间的称汐,总称“潮汐”。⁶桀木:高大的树。⁷良能:指精湛的技能。⁸相矜:互相夸耀。⁹下贫:极穷,也指极穷的人。¹⁰佛、老子:佛家和道家的并称。佛家以佛陀为祖,道家以老子为祖,故称。老子: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故也称老聃。著《道德经》五千言,也名《老子》,为道教的经典作品。¹¹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¹²鼎趾:鼎足。¹³殊绝:特出,超绝。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光禄卿、直¹昭文馆²程公³为是州,得闽山嵚(qīn)(yín)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diàn)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yíng)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dàn)¹⁰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¹¹其思于埃壒(ài)¹²之外,其志壮哉!
译文: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注释:¹直:指摄官,代理。²昭文馆:官署名。唐代设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³程公:指程师孟,字公辟,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景祐进士。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扩建城墙,疏浚城壕,修造桥梁。熙宁三年(1070年),在庙学内建厅舍,又在乌石山建道山亭。同年六月,调任广州知州。后入京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都水监,又移知越州、青州。⁴嵚崟:高大,险峻。⁵荣:盛多。⁶簟席:竹席。⁷四瞩:眺望四方。⁸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的海上神山名,也常泛指仙境。⁹道山:传说中的仙山。¹⁰惮:畏难,畏惧。¹¹抗:振,离扬。¹²埃壒:凡尘,世俗。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¹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²又及于此。盖其岁³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zhuàn),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译文: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注释:¹治行:为政的成绩。²余功:空余的时间。³岁:文中指任期。⁴谏议大夫:官名,掌侍从规谏。⁵集贤殿:唐置。于殿内设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以宰相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⁶修撰: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⁷越州:治所在绍兴(今属浙江)。

  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别致的散文。题目名曰《道山亭记》,但作者对道山亭本身的构造和外观几乎没有着墨,而是从遥远的历史和广阔的空间慢慢道来,如同电影中的远镜头逐渐向观众逼近,变为特写镜头,让读者既能从阔大的背景中远视,又能在焦点上细察,具有丰厚的美学韵味。作者以洋洋洒洒的文笔,描写了闽地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文章风格峭拔多变,文笔雄伟奇崛,短句纷陈,新颖别致。

  文章一开始,描写道山亭的所在地闽中郡的历史由来和地理特点,尤其侧重从陆路和水路两个方面表现这里的高山险峻和溪水湍急,十分难行。走陆路如同抓着绳子攀登,“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走水路则石头错出急流间,千里上下,不见首尾,“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在陆路上行走,“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在水陆上行走,“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在这里,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和描写之能事,运用比喻和对比等艺术手法,予以浓墨渲染。特别是对溪水湍急状貌的描绘,十分生动:“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接着,作者的笔触将描写的空闻进一步缩小到侯官,重点表现这里的地理特点、风俗人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侯官地平且广,离周围的山较远,南有闽江,东有大海,商船云集、人们喜建华丽住宅,尤其佛、道宫观数以百计,十分瑰丽奇特。这些叙述和描写,十分精练而又富有代表性,为道山亭的建造展现了一个优美适宜的环境。

  但是,作者的作文最重“以文明道”,所以他写此文的目的并不仅仅表现道山亭的迷人景致,而是重点赞赏知福州政绩名震遐迩的程师孟及其建造道山亭的举措。因此,文章的后半部分虽然篇幅不多,但却是重心所在。作者介绍了程公建造道山亭的具体地点、动机和目的,并把程公建道山亭看作其诸多政绩的一部分,肯定了封建官吏在政务之余追求耳目之乐的合理性。这对作者来说,是难得的思想闪光。他不仅认为道山亭建造的地点好:“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更欣赏程公“抗其思于埃墙之外”的壮志,与取名为“道山亭”相吻合,这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曾巩的精神追求。

  文章既写景又写人,写景从大到小,层层深入,清晰传神。写人(程公)紧扣道山亭的由来,突出其精神风貌,点面结合。文章以道山亭为核心,旁及它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包括它的建造者),关键处顺便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显得有条不紊,简练生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堵军主编.知古明道·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散文集: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9:第205-206页
昔闻元九咏君诗,恨与卢君相识迟。
昔闻元九¹咏君诗,恨与卢君²相识迟。
译文:早前听元稹吟咏了你的许多诗,只遗憾我跟子蒙你相识得太晚。
注释:卢子蒙:名贞,是元稹的好友,与元稹多有诗唱和。¹元九:元稹,因排行第九,所以称元九。²卢君:卢子蒙,名贞,范阳人,“香山九老”之一,曾官殿中侍御史,是元稹的好朋友。
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今日逢(féng)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
译文:今天正赶上你翻阅往日的诗作,诗作相有很多诗是赠给微之的。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相看泪眼情难说,别有伤心事岂知?
译文:你我泪眼相望无限伤情难诉说,别有伤心事哪里是他人所能知?
闻道咸阳坟上树,已抽三丈白杨枝。
闻道咸(xián)阳坟¹上树,已抽²三丈白杨枝。
译文:听说咸阳那边元稹坟头上的树,已经长出了三丈多长的白杨枝。
注释:¹咸阳坟:元稹死于大和五年(831年),葬在咸阳奉贤乡洪渎原。²抽:抽出,这里是形容树木生长迅速。

  这首诗首联把三十多年前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颔联写此时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发现有很多是赠给元稹的。颈联转入正面抒情。尾联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悼念之情十分深远。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

  诗一开始,全是叙事,仿佛与卢子蒙面对面谈心。诗句追溯往事,事相自见深情。头两句,把三十多年前与微之论诗衡文,睥睨当世,谈笑风生的情景,重新展现在眼前。大意是:当年就经常听到元稹诵读您的诗,只恨当时无缘结识您。

  接下去,三、四句写此时与卢君聚首,共同披阅他的诗卷,发现有很多是赠给元稹的,诗集相突然跳出了元微之的名字,眼前便闪现出微之的影子,诗情也就急转直下,发为变徵之音。

  五六两句,转入正面抒情。“相看”一句,描绘了一瞬间的神态:两个老人,想着两人共同的挚友已经仙去,而活着的也都老态龙钟,于是两人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老泪纵横,却都不说一句话。

  诗篇至此,一种无声之恸,已够摧裂肺肝,而全诗也已经神完气足了。最后两句,诗人又用“闻道”一语领起,宕开诗境,写听说元稹的坟头白杨已经长至三丈长了。说明岁月流逝很这样快,悼念之情十分深远。

  这首诗,直抒胸臆,纯任自然,八句一气贯串,令人读起来感到感情强烈逼人,不容换气。全诗用“四支”韵,本来是不十分响的韵部,到了诗人笔下,却变得浏亮哀远,效果十分强烈。古来怀友的佳作大多感情真挚、深刻,白居易此诗是悼亡友,在真挚、深刻之外,又多了一重凄怆的色彩。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白居易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8:141-143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白发萧萧¹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译文:头上已经满布稀疏白发,回到故乡已整整三年。
注释:¹萧萧:指发白稀疏的样子。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醉凭高阁乾坤迮(zé)¹,病入中年日月遒(qiú)²
译文:醉酒后登上高阁凭栏远眺,大宋山河破碎,仕途狭窄;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时光飞逝眼看已步入晚年。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百战铁衣¹空许国,五更画角²只生愁。
译文:穿着铁甲衣历经沙场百战,时刻空自想着要报效国家;五更时从远处传来画角声,内心生出无穷无尽的愁怨。
注释:¹百战铁衣:这里代指身经百战的将士。²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五更画角”本指军中画角报晓声,这里象征军营或者战争。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明朝烟雨桐江¹岸,且占丹枫²(jì)钓舟。
译文:明天早上我要去被烟雨笼罩的桐江岸边,选一株丹枫树系我的渔船。
注释:¹桐江:即桐庐江。在浙江桐庐县。汉代严光曾隐居此地,在桐江垂钓。²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凭栏高阁之上,作者空怀满腔愤懑,只得借酒浇愁。“乾坤迮”迮是狭窄,为什么作者觉得天地狭窄呢?结合南宋朝廷偏安于一隅的事实,“乾坤迮”一词,用其字面意思,指国土沦丧、山河破碎、金瓯残缺。从深层次讲,这里的“迮”,不仅指有形的国土残破,更有深层含义。此前,陆游多次被贬,反映了仕途蹭蹬,官场险恶。正因赵汝愚等人的弹劾陷害,陆游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与打击。此后陆游经过几度启用和罢免,陆游便开始了基本上闲居的在野生活。所以,这时的陆游不免感叹,天地之大,竟不容他施展才华。“迮”难道是写天地的狭窄么?不是,陆游曾在二十年中遭到多次贬谪,“乾坤”这里也象征着朝廷或者官场。一个“迮”字透入出了仕途的险恶,以及朝廷的腐败,引起了作者的无奈与感伤。

  “病入中年日月遒”写《秋兴》这首诗时的陆游已经59岁,由于作者年老多病,接近晚年,在诗歌中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将尽的无限伤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遒”作“迫近,尽”、“完了”讲较妥。比如,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俯首而自省.”(见《昭明文选》卷十三)中“遒尽”也是接近终了的意思。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陆游曾有诗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他渴望通过参军,身经百战,建立显赫功勋,或是在军营草拟军事文件,从而实现施展生平抱负,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可是,据《陆游年谱》记载,乾道六年(1170年),46岁的陆游曾写诗给梁克家,志在从军,希望一雪国耻,结果未成。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陆游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帐下做过幕僚,十月,王炎召还,幕僚遣散。所以陆游一生都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而且,需要说明的是,陆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均非武将出身。所以,“百战铁衣”不可能指陆游,而另有所指。其实,这一句中的“百战铁衣”用唐代李白《从军行》中“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的典故,这里代指身经百战的将士,“五更画角”用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的典故,陆游诗中的“五更画角”指军营报晓声,这里代指军营或者战争。窃以为,作者当时退居山阴,身经百战的将士,以及五更时分,军中吹奏的画角,这些或许是作者梦中或是想象的情景,这里既点明了山河破碎,

  战争不息的现状,也是作者在诗中表达出朝廷听信奸佞,不能广开言路而导致仕途蹭蹬的事实。需要说明的是,诗中的“桐江”表面意思是说浙江的桐庐江,实际上另有一番深层含义。据范晔《后汉书》记载,东汉的严光,字子陵,是光武帝刘秀的好友,他不肯入仕,(笔者按:入仕是步入仕途,就是做官。而部分参考答案中给的是严光“不肯致仕”,实际上是有瑕疵的,“致仕”也称“休致”,是官员辞职归家,也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退休。古代七十致仕,“不肯致仕”难道是不肯退休?显然欠妥。)而垂钓于桐庐江畔,过起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所以,“桐江”或者“桐江钓叟”就成了古代诗文中表达淡泊名利、辞官归隐意思的典故,如唐代汪遵有七言绝句《桐江》,其中有一句“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见于《全唐诗》卷602)。元代景启元双调《殿前欢》中也有名句“好觑桐江钓叟,万古名传。”或许,辞官归隐是古代仕途坎坷的知识分子们最好的选择。“且占丹枫”是姑且占据着满眼霜枫,多少透露出退居山阴的无奈。陆游一生屡遭贬谪,无奈之下,做一个像严子陵、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寻求超脱尘世的物外之趣。

  总而言之,陆游《秋兴》这首诗,风格沉郁顿挫,近于杜诗,此外,作者爱国热忱于此可窥一斑。所以,陆游的好友刘应时曾说“放翁前身少陵老”,“平生一饭不忘君”(《读陆放翁剑南集》)。陆游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与老杜相近。诗中情景虚实相生,结构对仗工整,可以说,这是陆游七律诗中的翘楚。

qiūxìng

yóu sòngdài 

báixiāoxiāomǎntóu guīláisānjiànshānqiū 
zuìpínggāoqiánkūn bìngzhōngniányuèqiú 
bǎizhàntiěkōngguó gēnghuàjiǎozhǐshēngchóu 
míngzhāoyāntóngjiāngàn qiězhàndānfēngdiàozhōu 
炎威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倚画窗。
炎威(wēi)¹天气日偏长,汗湿轻罗²倚画窗。
注释:¹炎威:犹言酷热,极其炎热。²轻罗:薄薄的罗纱,指丝绸衣服。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花瓣到兰房。
蜂蝶不知春已去,又衔(xián)花瓣到兰房¹
注释:¹兰房:兰香氤氲的精舍。特指妇女所居之室。此处指智生坐禅修行的斋室。
智生诗多清新淡雅,一如其端庄为人。这首吟咏夏景之诗,尤为新颖可喜。写的是琐碎小事,平凡生活,却能巧出新意,令人击节赞叹。观察的细致入微,描写的准确生动,使这样一首短短的绝句,能经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永久流传。

xià

zhìshēng qīngdài 

yánwēitiānpiāncháng hànshī湿qīngluóhuàchuāng 
fēngdiézhīchūn yòuxiánhuābàndàolánf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