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鸠,纸剪马。飞山头,走山下。露贯殊,纫为襦。云裁衣,烂光辉。
木刻鸠,纸剪马。飞山头,走山下。露贯殊,纫为襦。云裁衣,烂光辉。
是耶非,孰辨之。六月桑,吐蚕丝。冬之蕙,茁新枝。尔所思,非其时。
是耶非,孰辨之。六月桑,吐蚕丝。冬之蕙,茁新枝。尔所思,非其时。
素者发,丹者泪。心恻恻,老已至。骨肉残,风雨驶。寸有长,尺有短。
素者发,丹者泪。心恻恻,老已至。骨肉残,风雨驶。寸有长,尺有短。
双轮驰,不可挽。我所急,天所缓。击瓦鼓,声乌乌。白云满天歌且呼,歌周四角旋中区。
双轮驰,不可挽。我所急,天所缓。击瓦鼓,声乌乌。白云满天歌且呼,歌周四角旋中区。
方登峄

方登峄

(1659—1725)安徽桐城人,字凫宗,号屏柘。方孝标侄。诸生。康熙间官工部主事。五十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戍黑龙江。在戍所种花赋诗。后奉诏赦归,则已死塞外。有《述本堂诗集》。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曩有狮子王,于深山攫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悦。豺以时而进,己亦攫得狸、兔自存。
(nǎng)¹有狮子王,于深山攫(jué)²一豺,将³食之。豺曰:“请为王月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悦。豺以时而进,己亦攫得狸、兔自存。
译文:从前有一只狮子王,在深山中抓到一只豺,准备吃掉它。豺说:“我请求为大王每月送来两只鹿,以此来赎回我的命。”狮子王很高兴。豺按照约定时间每月给狮子王进献两只鹿,自己也靠捕获狸、兔子来存活下去。
注释:¹曩:以往,从前。²攫:用爪抓取。³将:就要;将要。⁴之:代指豺。⁵以时:按一定的时间。
期年,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至汝,汝其图之!”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jī)¹,鹿尽,豺无可送者。狮子王遇豺,曰:“汝杀众生亦多矣!今次²至汝,汝其图³之!”豺无以对,遂为狮所食。
译文:一以后,鹿都被吃光了,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献给狮子王了。狮子王遇到豺,说:“你杀死的动物也太多了!这回轮到你了,你还是考虑怎么办吧!” 豺无言以对,于是被狮子王吃掉了。
注释:¹期以:一以。期,周以或满一定的时期。²今次:这回。³图:谋划,考虑。⁴遂:于是。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飞。
尊酒都门外,孤帆水驿¹飞。
译文:都门之外,我举起酒樽为你饯行,你乘一叶孤舟,从水路驿站飞驶而去。
注释:剡:今浙江省绍兴嵊州境内。¹水驿:水路驿站。
青云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青云¹诸老尽,白发几人归。
译文:老之已至,青云之志早已经消尽,白发满头,有几人能够回到故居?
注释:¹青云:比喻高官爵显。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衣。
风雨鱼羹饭,烟霞鹤氅(chǎng)¹
译文:我想,在和风细雨或烟霞满天中,你正吃着粗茶淡饭穿着布衣素服。
注释:¹鹤氅衣:鸟羽做成的外衣。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
因君动高兴,予亦梦柴扉(fēi)
译文:因你回剡地,触动了我高雅的兴致;我也梦到自己住进了简陋的茅屋。

sòngshíyòngháishàn--sònglián

zūnjiǔdōuménwàifānshuǐ驿fēi

qīngyúnzhūlǎojǐnbáirénguī

fēnggēngfànyānxiáchǎng

yīnjūndònggāoxìngmèngcháifēi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
剑阁横云峻,銮(luán)(yú)¹出狩²回。
译文:剑门山高耸入云,险峻无比;我避乱到蜀,今日得以回京。
注释:幸蜀西至剑门:幸蜀:驾临四川。剑门,古县名,今四川省剑阁东北,因剑门山而得名。此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乱时长安收复后从四川回京时,行至剑门时所写。¹銮舆:皇帝的车驾,此处是李隆基自指。²出狩:皇帝到外地巡视称出狩。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翠屏千仞合,丹嶂(zhàng)五丁开¹
译文:只见那如翠色屏风的山峰,高有千仞,那如红色屏障的石壁,全凭五位大力士开出路径。
注释:¹五丁开:传说中蜀道是由五个大力士(五丁)开通的。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
灌木萦(yíng)旗转,仙云拂马来。
译文:灌木丛生,好似缠绕旌旗,时隐时现;白云有如飞仙,迎面拂拭着马来。
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
乘时¹方在德,嗟(jiē)尔勒铭才²
译文:治理国家应该顺应时势,施行仁德之政,各位大臣,你们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注释:¹乘时:顺应时势。²勒铭才:建功立业的才能。西晋时张载作《剑阁铭》,晋世祖司马炎派人刻于石上。铭中有“兴时在德,险亦难恃”之语。

  “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二句,开篇扣题,力度千钧。剑阁天险,銮舆人主,铢两悉称。“峻”是剑门山主要的特征,其它如道路险曲等,都由“峻”字生出。诗中不去写山,只抓住山腰“横云”这一特定景观来写:在平原高不可及的层云,此刻只是层层低徊于剑门腰际,足见山高岭峻路险。“横”字,描绘出层云叠起,横截青峰,与峻伟山势,共同构成一种浩然雄劲的气势。经过首句先声夺人的渲染,出句交待皇舆返京,经行剑阁情事。《春秋》为尊者讳,天子逃窜,每称“出狩”,用来不免难堪。但“出狩”下紧缀一个“回”字,又很能显出玄宗心境的爽朗和愉悦。两句一景一事,领起下文。

  颔联二句:“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互文见意。“屏”,“嶂”均指山峰,“翠”、“丹”渲染山色之美,玄宗回京经过剑阁,虽已是十月初冬时分,但南国天气,正是枫叶流丹、青松积翠的好季节。山路萦绕,只见座座山峦,红绿纷呈,丹翠辉映。“千仞合”写道路险阻。皇舆经行,抬头看去,剑门七十二峰拥挤堆叠,壁立千仞,仿佛扇扇闭合的大门。山势最险处,“峭壁中断,两岩相嵌,形似剑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所在,山也因此得名,“五丁开”形象道路之险,其中流传一个神奇的传说:

  秦惠王伐蜀不识道路,于是造五只石牛,置金牛尾下,扬言牛能屙金。蜀王负力信以为真,派五壮士拉牛回国,为秦开出通蜀的道路。

  “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落笔于事,事中见景。“灌木”句写道路之曲。太白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足见弯道众多。仪仗左转右转,旌旗摇动,乘舆前行,反觉是路边的树木山石在转移倒退。“仙云”呼应首联“横云”,山中之云;远看阴浓层叠,等到拂马而来,却丝丝缕缕,轻灵洁白,使人看了,顿觉澄洁清爽,加上地势之高,如入仙境。

  尾联“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是就剑阁石壁所勒张载铭文发议论,张氏在《剑阁铭》中明确提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恃”,并在文尾声明撰铭宗旨:“勒铭山阿,敢告梁益”,警告汉中和四川的不臣者,天命所钟,在德不在险。玄宗读罢铭文,深有同感。“乘时方在德”,“乘时”,是说眼前出现平叛的大好形势。他相信李唐王朝德在人间,也相信其子肃宗的仁智,祸患很快就会消除。当然,面对铭文,玄宗也不会忘记,他追求享受、滥用佞人,与这次动乱的发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免感叹自己昔日之非,不无悔恨。因此对张载的识见才华十分称赏:“嗟尔勒铭才”,“嗟”是赞叹之词。

  此诗格调庄严,笔力扛鼎。虽作于乱中,不失盛唐气象。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75-77页

xìngshǔ西zhìjiànmén

lóng tángdài 

jiànhéngyúnjùn luánchūshòuhuí 
cuìpíngqiānrèn dānzhàngdīngkāi 
guànyíngzhuàn xiānyúnlái 
chéngshífāngzài jiēěrmíngcái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一勺¹西湖水。渡江²来,百年歌舞,百年酣(hān)醉。回首洛阳花石³尽,烟百(miǎo)(shǔ)离之地。更不复、新亭(duò)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jí)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译文:眼前一湾湖水(西湖),似乎只有一勺那么大,目渡江以来,这里就成了君臣上下的偏安之地,在此整日歌舞沉醉,竟然已有百年,回头眺望古都,那洛阳的花石已化为灰烬,京都汴梁的宫殿已经是淹没在渺渺烟雾中的黍离之地。南渡以后,已经没有人再去记挂往日的故地,时间久了,连那些空发感叹的人也没有了。西湖上一片笙管笛箫之声,那精美的船只上仕女杂坐,笑声不断,歌舞不绝。而那像祖逖一样誓将中流击楫、收复中原的人却又在哪里呢?故土沉沦、帝王被掳之千古恨事,什么时候才能得到雪洗呢?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此调声情沉郁苍凉,宜抒发激越情感,历来为词家所习用。¹一勺:形容西湖湖小水浅。²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³洛阳花石:宋徽宗爱石,曾从浙中采集珍奇观赏石,号花石纲。⁴新亭:又名劳劳亭,建于三国吴时,位于南京。当年东晋渡江后,贵族每逢春光明媚的时节,便登上新亭赏景饮酒。一次有人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北望故国,相视而泣。(《世说新语》)⁵簇乐:多种乐器一起演奏。⁶千古恨:指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的靖康之耻。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pán)¹未遇,傅岩²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shì)。借问孤山林处士³,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译文:我像那个范滂一样,生平怀着收复失地、再振国威的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澄清中原,然而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如同那未遇到文王的姜尚,没被高宗举用的傅说。现在国事要依靠什么来支撑呢?这长江不过是只有一衣带宽而已,那些君王臣子却都说有此天险大可以安然无忧。那些士大夫们依然不问国事,我原本想要和他们议论时局、商讨国事,他们却学林逋隐居观梅,忘怀国事,寄情于山水,并以此相标榜。如此情状,天下大事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释:¹磻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²傅岩:相传傅说原是傅岩地方的一个筑墙的奴隶,后成了商王武丁重用的大臣。³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喻指那些不问国事的清高之士。

  该词上片劈头三句,即作当头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统治阶级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西湖面积并不小,作者为什么说只是“一勺”呢。或以为这是作者登高俯瞰时的一种视觉,其实不然。西湖代指临安,临安又隐寓东南半壁。南宋统治者耽乐于狭小的河山范围之内,全然将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大业置之度外,作者有愤于此,故云“一勺”,亦犹昔人讽刺蜗角触蛮,井底之蛙,眼界狭窄,心志低下,明眼人不难看出选择这两个字中所寓托的讥讽愤激之意,接以“渡江来”两句,作者的用心更觉显豁。“回首”两句,由眼前所见遥想早已沦亡的中原故土。“洛阳”,借指北宋故都汴京,亦借以泛指中原。宋徽宗曾派人到南方大肆搜括民间花石,在汴京造艮岳,这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北宋已矣,花石尽矣,如今只剩下了渺渺荒烟,离离禾黍。历史的教训是如此惨痛,然而如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连在新亭哀叹河山变色而一洒忧国忧时之泪的人也找不到了。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说:“过江诸人(指晋室南迁后的统治阶级上层人物),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三国吴时所建,在今南京市南),藉卉(坐在草地上)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这里就是用的这个事典。“更不复、新亭堕泪”,语极沉郁。东晋士人南渡后,周侯等人尚因西晋灭亡,山河破碎而流泪,现在就是这样的人也没有,他们只知一味“簇乐红妆摇画舫”,携带着艳妆的歌妓,荡漾着华丽的游船,纵情声色于水光山色之中,还有谁人能像晋代的祖逖一样,击楫中流,誓图恢复呢。“千古恨,几时洗?”故意用诘问语气出之,其实则是断言当权者如此耽于佚乐,堪称千古恨事的靖康国耻便永无洗雪之日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几于目眦尽裂。

  换头三句转写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愤懑之情,既与上片歌舞酣醉,不管兴亡、毫无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鲜明的对比,又同上片“问中流、击楫何人是”一句相呼应。“余生”句用《后汉书·范滂传》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作者在这里自比范滂。“更有谁”两句,用姜子牙、傅说两人的事典。相传姜子牙隐居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垂钓,周文王发现他是人材,便用为辅佐之臣,后终于佐武王消灭了商朝。相传傅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筑墙,殷高宗用为大臣,天下大治。姜、傅两人,在这里代表当代“未遇”、“未起”的人材。三句意为当今人材多的是,问题在于统治者没有发现、没有起用而已。国势危殆,人材不用,统治阶层凭借什么来抵御强大的元蒙军队。“国事”两句,自问又复自答:只是倚仗“衣带一江”罢了。朝廷不依靠人材,徒然凭借长江天险,甚至还可笑地说是“江神堪恃”。这里再一次对当权者进行了无情的冷嘲热讽。朝廷重臣颟顸昏聩,像北宋初期“梅妻鹤子”、隐居孤山的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又如何。“但掉头、笑指梅花蕊!”问他们救亡之事,他们却顾左右而笑道:“你看,梅花已经含苞待放了!”作者对这些人深表不满之意,与有澄清天下之志,有姜、傅之才具的爱国志士又是一个对比。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揭露、对比,最后逼出“天下事,可知矣”六字收束全篇,在极端悲愤之中,又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浩叹,读之令人扼腕,使人发指。

  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逃避现实的士大夫。这些揭露和鞭笞,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苏轼.《豪放词》.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4:241

xīnláng··西--wénwēng

sháo西shuǐjiāngláibǎiniánbǎiniánhānzuìhuíshǒuluòyánghuāshíjǐnyānmiǎoshǔzhīgèngxīntíngduòlèihóngzhuāngyáohuàfǎngwènzhōngliúrénshìqiānhènshí

shēngchéngqīngzhìgèngyǒushuípánwèiyánwèiguóshìjīnshuízhàngdàijiāngér便biàndōudàojiāngshénkānshìjièwènshānlínchùshìdàndiàotóuxiàozhǐméihuāruǐtiānxiàshìzhī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山舍¹初成病乍轻,杖藜(lí)巾褐²称闲情。
译文:山舍刚刚建成,顿时觉得病体轻松了很多。高兴之余,手拄拐杖,戴着头巾,像山野农夫一般漫步山头,十分惬意。
注释:病:未必是色身之病,或为五蕴烦恼之病亦未可知。¹山舍:山中的精舍。不详所指。²杖藜巾褐:以藜木为杖,以褐巾裹头,形容生活俭朴,穿着随意。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褐,粗布衣,因以为贫贱人的代称。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juān)¹安朽质,终²³宗远问无生
译文:我真想像长生不老的彭祖和涓子一样永存于世,还想像宗炳和慧远一样求佛隐居。
注释:¹彭涓:彭祖和涓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有长生不老之术。相传彭祖活了八百八十岁,实际寿命当为一百四十六岁,因为根据古时大彭氏国实行的“小花甲计岁法”推断,六十天即为一年。涓子传为齐国人。²终:终了,最后。³期:期望。⁴宗远:宗炳和慧远。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征他做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慧远(334—416),东晋高僧。俗姓贾,雁门楼烦(约在今山西朔城)人,初学儒、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今河北曲阳西北)参见道安,听讲《放光般若》,豁然开悟后,以为佛教远胜儒、道,遂出家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曾结社专修“净土”之法,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⁵无生: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晋王该《日烛》:“咸淡泊于无生,俱脱骸而不死。”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yì)¹²中累,贪合鱼龙³构强名
译文:为什么要被纷繁复杂的世事所牵绊,胡乱地去追寻那些勉强得来的名声呢?
注释:¹役役:形容奔走操劳之状。《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²尘:佛教谓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引伸为尘世如红尘,尘俗。³鱼龙:比喻品质不一的人混杂在一起。⁴强名:勉强而成的名声。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诗前四句写山中精舍建成后的清爽心情及身边之物,有闲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后四句点透主旨,追求宗炳和慧远那样的境界,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隐,无意于鱼跃龙门。全诗善用典故,语言明快,形象生动。

  这首诗通常被认为作于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即位之前,是迫于韬晦而赋之。诗中的山舍应当是李煜在城外筑建的用来赏玩、避世的山庄。周振甫认为“李煜有《病起题山舍壁》,当是在过隐居生活时写的”(《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此诗表露了李煜仿古隐士贤人远离凡尘的想法。隐匿于世俗纷争喧嚣 之外,做一个吃穿不愁、求仙问道的贤人,大概是诗人当时的理想。

  此诗前四句写身边之物,有闲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开头说山中的精舍建成后,觉得病爽然轻松了许多。“杖藜巾褐称闲情”一句意为不愿穿龙袍,只甘心做一个普通人。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诗云:“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李煜在此实有王维诗意。接着“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两句是李煜形容他隐居山舍的闲情悠静生活,给人以确实跳出红尘烦恼世界的感觉。诗的后四句点透主旨,表明自己安于山林之隐,无意于鱼跃龙门。颈联出句是说人的寿命长也罢,短也罢,其实都只是暂时的寄居色身。色身早晚要坏朽的。对句是说,他最后一定要像慧远大师那样皈依净土而进入极乐世界。意谓无意过问朝政。最后两句表明,与人勾心斗角是很累人的,他自己不愿做徒劳无益的事,不要勉为其难去竞争贪图那些毫无意义的虚名。李煜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历来是以长为嗣,自己排行第六,嗣帝位对他来说那是非分之想,这与鲤鱼想入龙门的幻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鲤鱼化龙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没有必要去累自己而“役役”了。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和《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刻意剖白自己无意于宫廷斗争的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言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94-97
2、 陈默.李煜梦意象的美学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5):104-106

bìngshānshè

 dài 

shānshèchūchéngbìngzhàqīng zhàngjīnchēngxiánqíng 
kāixiǎohuǒshēnhuínuǎn gōuyǐnxīnliúshēng 
zànyuēpéngjuānānxiǔzhì zhōngzōngyuǎnwènshēng 
shuínéngchénzhōnglèi tānlónggòuqiángm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