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檐净流云,鲜月代秉烛。上有梧树枝,下有寒泉绿。
画檐净流云,鲜月代秉烛。上有梧树枝,下有寒泉绿。
夜深地复静,俯仰皆自足。
夜深地复静,俯仰皆自足。

xiánsānshǒusān--shēn

huàyánjìngliúyúnxiānyuèdàibǐngzhúshàngyǒushùzhīxiàyǒuhánquán绿

shēnjìngyǎngjiē

陆深

陆深

(1477—1544)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十八年进士二甲第一。授编修。遭刘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诛,复职。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工书。有《俨山集》、《续集》、《外集》。 ▶ 6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成礼¹兮会鼓²,传芭(bā)³兮代舞;
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
注释:¹成礼:指祭祀之礼完毕。²会鼓:急疾击鼓,鼓点密集。³芭:通“葩”,一种香草。
姱女倡兮容与;
(kuā)¹女倡²兮容与³
译文: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
注释:¹姱:美好。²倡:同“唱”。³容与:舒缓。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译文: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由于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称“礼神”而称“礼魂”。

  对此篇的理解,从题目到内容一直分歧较大。王逸《楚辞章句》云:“言祠祀九(十)神,皆先斋戒,成其礼敬,乃传歌作乐,急疾击鼓,以称神意也。”今人陈子展以为“这像是说《礼魂》是为祭祀十神成礼之后,又传歌作乐,以娱乐众神而作,不是为祭祀任何一神而作”(《楚辞解题》)。明汪瑗《楚辞集解》、清张诗《屈子贯》则宣称此篇是“前十篇之乱辞也”。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又认为:“此章乃前十祀之所通用,而言终古无绝,则送神之曲也。”清吴世尚《楚辞疏》、王邦采《九歌笺略》、王闿运《楚辞释》也持同样的观点,学术界一般认同此说。而姜亮夫《屈赋校注》又解“礼”为祀,解“魂”为“气之神也,即神灵之本名,故以之概九(十)神也”,“九祀既闭,合诸巫而乐舞,盖乐中之合奏也,……以总告诸神灵之前”。其说可从。

  诗篇以简洁的文字生动描绘出一个热烈而隆重的大合乐送神场面。一开始,先点出是“成礼”,使它和《九歌》各篇发生了联系。祀礼完成后,于是响起密集的鼓点,于是一边把花朵互相传递,一边更番交替地跳起舞。美貌女郎唱起歌,歌声舒徐和缓,从容不迫。这正是一个祭众神已毕时简短而又热烈的娱神场面。而春天供以兰,秋天供以菊,人们多么希望美好的生活能月月如此,岁岁如此。于是,大家从春供到秋,以时令之花把美好的愿望总告于众神灵,并许以长此不绝以至终古的供奉之愿,表达人们敬神事神的虔诚之心。

  在“成礼”的鼓声中,读者仿佛看到《东皇太一》中“扬枹兮拊鼓”、《东君》中“縆瑟兮交鼓”、《国殇》中“援玉枹兮击鸣鼓”诸种或庄肃或雍容或悲壮的场面。而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传花轮舞,读者无疑又会联想起《东皇太一》中“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云中君》中“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东君》中“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那流芬溢彩的神巫之舞。“姱女”的歌唱情景,自然也有《东皇太一》中“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少司命》中“临风怳兮浩歌”的叠影;而那“容与”之态,风神卓绝,不也宛然可见《湘君》、《湘夫人》中“聊逍遥兮容与”的湘水配偶神的身姿吗?“长无绝”的“春兰与秋菊”,则是对绿色植物所象征的生命力的讴歌。“蕙肴”、“兰藉”、“桂酒”、“椒浆”、“兰汤”、“桂舟”、“薜荔柏(箔)”、“蕙绸”、“荪桡”、“兰旌”、“桂櫂”、“兰枻”、“荷盖”、“荪壁”、“紫坛”、“桂栋”、“兰橑”、“辛夷楣”、“药房”、“蕙櫋”、“荷衣”、“蕙带”、“辛夷车”、“桂旗”、“杜若”、“芙蓉”、“白薠”、“苹”、“茝”、“石兰”、“杜蘅”、“疏麻”、“瑶华”、“麋芜”、“女萝”、“幽篁”、“松柏”,《九歌》中神灵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充满各种芳美植物的郁郁生气,突出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的礼赞。从这个意义上说,“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正可以作为《九歌》祀神祈福的主旋律。

  此诗在《九歌》在最短,几乎接近诗里的“风”诗,但寥寥数语,却把一个盛大集会的场面描写得如此激越和恢宏。随着激烈的鼓点和舞步,传递香草做着游戏上神灵快乐(这就达到了祁神许愿的目的)。诗末“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两句,完成了组诗的整体布局;用香草美人喻清平世界;用香草美人作为贯穿组诗各篇(除《国殇》)的联结线。这个香草即是总谱的五线谱(形式)又是总谱上的各个音符(内容),这种宏观构思是前无古人的。通过送神,展现了诗人矢志不渝的报国决心。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785-786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zhà)¹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译文:霅溪湾里一钓鱼为生的渔翁,舴艋小舟做家一会向西一会向东。
注释:渔父:一名“渔歌子”。¹霅溪:水名,在今浙江。
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江上雪,浦(pǔ)¹边风,笑着荷衣²不叹穷。
译文:江上的白雪,水滨的清风陪伴,面带笑容,身着荷叶做的衣服并不感觉自己贫穷。
注释:¹浦:水边、岸边。²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此处指隐士的衣服。

··yúnwāndiàowēng--zhāngzhì

zhàwāndiàowēngměngwèijiā西dōng

jiāngshàngxuěbiānfēngxiàozhetànqióng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日射纱窗风撼¹(fēi)²,香罗³拭手春事
译文:阳光照射到纱窗上,春风叩响了门扉,无聊赖地搓弄着香罗帕,愁看春光匆匆如流水。
注释:¹撼:撼动。²扉:门扇。³香罗:对手帕的美称。罗,丝织品。⁴春事:春光,喻青春年华。⁵违:辜负。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回廊¹四合²³寂寞,碧鹦鹉对红蔷(qiáng)薇。
译文:空落落的庭院回廊四合,锁满了一园寂寞,只有一只绿鹦鹉,面对着盛开的红蔷薇。
注释:¹回廊:曲折回绕的长廊。²合:围。³掩:遮蔽。⁴碧鹦鹉:青碧色的鹦鹉。
这首抒情诗写的是空闺少妇的怨情。同类题材在唐人诗中并不少见,如王昌龄《闺怨》就是著名的一首:“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末句点明离愁,是直抒其情的写法。可是此篇《日射》却不一样,它避开正面抒情,没有一个字涉及怨情,只是在那位闺中少妇无意识地搓弄手中罗帕的动作中,微微逗露那么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气息。整首诗致力于用环境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一、二句“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描写春景。映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及院子里盛开的红蔷薇花,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光逝去的初夏。三、四句“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描写女主人公仍置身于空寂的庭园中,重门掩闭,回廊四合,除了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别无伴侣。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趣盎然,构成奇异而鲜明的对比。作品尽管没有直接抒述情感,但将足以引起情绪活动的种种景物和整个环境再现了出来,也就不难窥测主人公面对韶华流逝伤感索寞的心理,通篇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有冷暖相形之妙。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现手法,正体现了诗人婉曲达意的独特作风。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南雁¹依稀回侧阵²,雪霁(jì)³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suì)灯生晕。
译文:天空中从南方飞回的大雁,斜行的雁阵隐约可见。雪后初晴,在阴暗的墙角处,兰草的嫩芽悄悄地从土里钻出来。半夜时分,我从梦中惊醒,醉酒带来的困意已经消除。香炉中烧过的香像卷曲的谷穗一样,昏暗的灯光发出一圈圈模模糊糊的光晕。
注释:蝶恋花: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风栖梧》,《草堂诗馀续集》有题“初春”。¹南雁:大雁自南方飞回北方。²侧阵:指雁阵斜行。³雪霁:雪后放晴。⁴墙阴:墙的阴影处,墙的阴暗处。⁵兰芽:兰的嫩芽。⁶中夜:半夜。⁷炉香:香炉里的香。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¹。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²
译文:美好的时光如流水一般一瞬即逝。往事悠悠,昔日的快乐还萦绕在心头,乱人心绪。腊月后春天就将来临,离花开的时间也越来越近了,那怒放的梅花已经告诉人们春风就要来了。
注释:¹萦方寸:宋本《醉翁琴趣外篇》作“成方寸”。方寸:心。²东风已作寒梅信:本句《珠玉词》作“寒梅己作东风信”。梅信:梅花开放所报春天将到的信息。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¹,讳²宗元。七世³祖庆,为拓(tuò)(bá)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shì),为唐宰相,与褚(chǔ)遂良、韩瑗(yuàn)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huì)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¹⁰,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¹¹,失御史。权贵人死¹²,乃复拜侍御史¹³。号为刚直¹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¹⁵
译文: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跋,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都得罪了武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了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注释:¹子厚:柳宗元的字。作墓志铭例当称死者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称字。²讳:名。生者称名,死者称讳。³七世:史书记柳宗元七世祖柳庆在北魏时任侍中,入北周封为平齐公。子柳旦,任北周中书侍郎,封济阴公。韩愈所记有误。⁴拓跋魏:北魏国君姓拓跋(后改姓元),故称。⁵侍中:门下省的长官,掌管传达皇帝的命令。北魏时侍中位同宰相。⁶曾伯祖奭:字子燕,柳旦之孙,柳宗元高祖子夏之兄。当为高伯祖,此作曾伯祖误。柳奭在贞观年间(—)为中书舍人,因外甥女王氏为皇太子(唐高宗)妃,擢升为兵部侍郎。王氏当了皇后后,又升为中书侍郎。年(永徽三年)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位相当于宰相。后来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韩瑗和褚遂良力争,武则天一党人诬说柳要和韩、褚等谋反,被杀。⁷褚遂良:字登善,曾做过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尚书右仆射等官。唐太宗临终时命他与长孙无忌一同辅助高宗。后因劝阻高宗改立武后,遭贬忧病而死。⁸韩瑗:字伯玉,官至侍中,为救褚遂良,也被贬黜。⁹皇考:古时在位皇帝对先皇的尊称,后引申为对先祖的尊称,在本文中指先父。¹⁰太常博士:太常寺掌宗庙礼仪的属官。柳镇在唐肃宗时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辅佐郭子仪守朔方。后调长安主薄,母亲去世后守丧,后来命为太常博士。柳镇以有尊老孤弱在吴,再三辞谢,愿担任宣城(今属安徽)县令。这里说“以事母弃太常博士”,可能是作者的失误。¹¹权贵:这里指窦参。柳镇曾迁殿中侍御史,因不肯与御史中丞卢佋,宰相窦参一同诬陷侍御史穆赞,后又为穆赞平反冤狱,得罪窦参,被窦参以他事陷害贬官。¹²权贵人死:其后窦参因罪被贬,第二年被唐德宗赐死。¹³侍御史:御史台的属官,职掌纠察百僚,审讯案件。¹⁴号为刚直:郭子仪曾表柳镇为晋州录事参军,晋州太守骄悍好杀戮,官吏不敢与他相争,而柳镇独能抗之以理,所以这样说。¹⁵所与游皆当世名人:柳宗元有《先君石表阴先友记》,记载他父亲相与交游者计六十七人,书于墓碑之阴。并说:“先君之所与友,凡天下善士举集焉。”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dài)其父时¹,虽少年,已自成人²,能取进士第³,崭(zhǎn)(xiàn)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俊杰廉悍(hàn)¹⁰,议论证据今古¹¹,出入¹²经史百子,踔(chuō)厉风发¹³,率¹⁴常屈¹⁵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¹⁶,交口¹⁷荐誉之。
译文: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聪敏,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赶上他父亲在世时,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为进士,突出地显露出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能扬名显姓的后人了。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的官职。他才能出众,方正勇敢,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诸子典籍,议论时才华横溢,滔滔不绝,常常使在座的人折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想让他成为自己的门生,异口同声的推荐赞誉他。
注释:¹逮其父时:在他父亲在世的时候。柳宗元童年时代,其父柳镇去江南,他和母亲留在长安。至十二、三岁时,柳镇在湖北、江西等地做官,他随父同去。柳镇卒于年(贞元九年),柳宗元年二十一岁。逮,等到。²已自成人:柳宗元十三岁即作《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刘禹锡作集序说:“子厚始以童子,有奇名于贞元初。”³取进士第:年(贞元九年)柳宗元进士及第,年二十一。⁴崭然:崭意指突出,然指什么什么的样子,在这里指突出有所成就。⁵见:同“现”显现。在这里指出人头地。⁶有子:意谓有光耀楣门之子。⁷博学宏词:柳宗元于年(贞元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年二十四。唐制,进士及第者可应博学宏词考选,取中后即授予官职。⁸集贤殿:集贤殿书院,掌刊辑经籍,搜求佚书。⁹正字:集贤殿置学士、正字等官,正字掌管编校典籍、刊正文字的工作。柳宗元二十六岁授集贤殿正字。¹⁰廉悍:方正、廉洁和坚毅有骨气。¹¹证据今古:引据今古事例作证。¹²出入:融会贯通,深入浅出。¹³踔厉风发:议论纵横,言辞奋发,见识高远。踔,远。厉,高。¹⁴率:每每。¹⁵屈:使之屈服。¹⁶令出我门下:意谓都想叫他做自己的门生以沾光彩。¹⁷交口:异口同声。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¹²拜监察御史³。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¹⁰,益自刻苦,务记览¹¹,为词章,泛滥¹²停蓄(xù)¹³,为深博无涯涘(sì)¹⁴。而自肆¹⁵于山水间。
译文: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按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注释:¹蓝田:今属陕西。²尉:县府管理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吏。³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整肃朝仪诸事。⁴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柳宗元得做此官是王叔文、韦执谊等所荐引。⁵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唐顺宗做太子时,王叔文任太子属官,顺宗登位后,王叔文任户部侍郎,深得顺宗信任。于是引用新进,施行改革。旧派世族和藩镇宦官拥立其子李纯为宪宗,将王叔文贬黜,后来又将其杀戮。和柳宗元同时贬作司马的共八人,号“八司马”。⁶例出:按规定遣出。年(永贞元年),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⁷例贬:依照“条例”贬官。⁸永州:今湖南零陵县。⁹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掌管军事的副职,唐时已成为有职无权的冗员。¹⁰居闲:指公事清闲。¹¹记览:记诵阅览。此喻刻苦为学。¹²泛滥:文笔汪洋恣肆。¹³停蓄:文笔雄厚凝炼。¹⁴无涯涘:无边际。涯、涘,均是水边。¹⁵肆:放情。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¹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²。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³?”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¹⁰¹¹相侔(móu)¹²,则没¹³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¹⁴,悉¹⁵令赎(shú)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¹⁶其佣¹⁷,足相当¹⁸,则使归其质¹⁹。观察使²⁰下其法²¹于他州,比²²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²³以南为²⁴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²⁵可观。
译文:元和年间,他曾经与同案人一起奉召回到京师,又一起被遣出做刺史,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后,他慨叹道:“这里难道不值得做出政绩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为柳州制订了教谕和禁令,全州百姓都顺从并信赖他。当地习惯于用儿女做抵押向人借钱,约定如果不能按时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金相等时,债主就把人质没收做奴婢。子厚为此替借债人想方设法,都让他们把子女赎了回来;那些特别穷困没有能力赎回的,就让债主记下子女当佣工的工钱,到应得的工钱足够抵消债务时,就让债主归还被抵押的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推广到别的州县,到一年后,免除奴婢身份回家的将近一千人。衡山、湘水以南准备考进士的人,就把子厚当做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讲授和指点的人所写的文章,全都可以看得出是合乎规范的。
注释:¹偕出:年(元和十年),柳宗元等“八司马”同时被召回长安,但又同被迁往更远的地方。²柳州:唐置,属岭南道,即今广西柳州市。³是岂不足为政邪:意谓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是的意思是这,这里,岂的意思是难道,足指值得。⁴因:顺着,按照。⁵土俗:当地的风俗。⁶教禁:教谕和禁令。⁷顺赖:顺从信赖。⁸质:典当,抵押。⁹不时赎:不按时赎取。¹⁰子:子金,即利息。¹¹本:本金。¹²相侔:相等。¹³没:没收。¹⁴与设方计:替债务人想方设法。¹⁵悉:全部。¹⁶书:写,记下。¹⁷佣:当雇工。此指雇工劳动所值,即工资。¹⁸足相当:意谓佣工所值足以抵消借款本息。¹⁹质:人质。²⁰观察使:又称观察处置使,是中央派往地方掌管监察的官。²¹下其法:推行赎回人质的办法。²²比:及,等到。²³衡湘:衡山、湘水,泛指岭南地区。²⁴为:应试。²⁵法度:规范。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¹刘梦得²禹锡亦在遣中,当诣³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chóng)得罪¹⁰,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¹¹,梦得于是改刺¹²连州¹³。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¹⁴,诩(xǔ)¹⁵(qiǎng)¹⁶笑语以相取下¹⁷,握手出肺肝相示¹⁸,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¹⁹,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²⁰,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jǐng),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yí)(dí)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译文:他被召回京师又再次被遣出做刺史时,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被遣之列,应当去播州。子厚流着泪说:“播州不是一般人能住的地方,况且梦得有老母在堂,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他没有办法把这事告诉他的老母;况且绝没有母子一同前往的道理。”向朝廷请求,并准备呈递奏章,情愿拿柳州换播州,表示即使因此再度获罪,死也无憾。正遇上有人把梦得的情况告知了皇上,梦得因此改任连州刺史。呜呼!士人到了穷境时,才看得出他的节操和义气!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像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他们听到子厚的高尚风节,也应该觉得有点惭愧了!
注释:¹中山:今河北定县。²刘梦得:名禹锡,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中山为郡望。其祖先汉景帝子刘胜曾封中山王。王叔文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这次召还入京后又贬播州刺史。³诣:前往。⁴播州:今贵州绥阳县。⁵亲在堂:母亲健在。⁶穷:困窘。⁷大人:父母。此指刘禹锡之母。句谓这种不幸的处境难以向老母讲。⁸拜疏:上呈奏章。⁹以柳易播:意指柳宗元自愿到播州去,让刘禹锡去柳州。¹⁰重得罪:再加一重罪。¹¹“遇有”句:指当时御史中丞裴度、崔群上疏为刘禹锡陈情一事。¹²刺:用作动词。¹³连州:唐属岭南道,州治在今广东连县。¹⁴征逐:往来频繁。征:约之来。逐:随之去。¹⁵诩诩:夸大的样子,讨好取媚的样子。¹⁶强:勉强,做作。¹⁷取下:指采取谦下的态度。¹⁸出肺肝相示:譬喻做出非常诚恳和坦白的样子。¹⁹背负:背叛,变心。²⁰如毛发比:譬喻事情之细微。比,类似。陷穽圈套,祸难。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前时少¹年,勇于为人²,不自贵重顾籍³,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yì)。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¹⁰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¹¹,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¹²,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译文:子厚从前年轻时,勇于帮助别人,自己不看重和爱惜自己,认为功名事业可以一蹴而就,所以受到牵连而被贬斥。贬谪后,又没有熟识而有力量有地位的人推荐与引进,所以最后死在荒僻的边远之地,才干不能为世间所用,抱负不能在当时施展。如果子厚当时在御史台、尚书省做官时,能谨慎约束自己,已像在司马时、刺史时那样,也自然不会被贬官了;贬官后,如果有人能够推举他,将一定会再次被任用,不至穷困潦倒。然而若是子厚被贬斥的时间不久,穷困的处境未达到极点,虽然能够在官场中出人投地,但他的文学辞章一定不能这样地下功夫,以致于象今天这样一定流传后世,这是毫无疑问的。即使让子厚实现他的愿望,一度官至将相,拿那个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一定能有辨别它的人。
注释:¹少:稍微。²为人:助人。此处有认为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是政治上的失慎之意。所以下面说“不自贵重”。³顾籍:顾惜。⁴立就:即刻获得。⁵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⁶废退:指远谪边地,不用于朝廷。⁷有气力:有权势和力量的人。⁸推挽:推举提携。⁹穷裔:穷困的边远地方。¹⁰台省:御史台和尚书省。¹¹自力:自我努力。¹²为将相于一时:被贬“八司马”中,只有程异后来得到李巽推荐,位至宰相,但不久便死,也没有什么政绩。此处暗借程异作比。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
子厚以元和¹十四年十一月八日²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³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¹⁰,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¹¹。遵,涿(zhuō)¹²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¹³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¹⁴其家,庶几¹⁵有始终者。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去世,终年四十七岁;在十五年七月初十安葬在万年县他祖先墓地的旁边。子厚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周六,才四岁;小的叫周七,是子厚去世后才出生的。两个女儿,都还小。他的灵柩能够回乡安葬,费用都是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先生付出的。行立先生为人有气节,重信用,与子厚是朋友,子厚对他也很尽心尽力,最后竟仰赖他的力量办理了后事。把子厚安葬到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舅弟卢遵。卢遵是涿州人,性情谨慎,做学问永不满足;自从子厚被贬斥之后,卢遵就跟随他和他家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也没有离开;既送子厚归葬,又准备安排料理子厚的家属,可以称得上是有始有终的人了。
注释:¹元和:唐宪宗年号(—)。十四年,即年。²十一月八日:一作“十月五日”。³万年: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⁴先人墓:在万年县之栖凤原。见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⁵周七:即柳告,字用益,柳宗元遗腹子。⁶河东:今山西永济县。⁷裴行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县)人,时任桂管观察使,是柳宗元的上司。⁸节概:节操度量。⁹重然诺:看重许下的诺言。¹⁰尽:尽心,尽力。¹¹卢遵:柳宗元舅父之子。¹²涿:今河北涿县。¹³从而家:跟从柳宗元以为己家。¹⁴经纪:经营、料理。¹⁵庶几:近似,差不多。
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铭曰:“是惟¹子厚之室²,既固既安,以利其嗣(sì)³。”
译文: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注释:¹惟:就是。²室:幽室,即墓穴。³嗣人:子孙后代。

  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820),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桴鼓相应的领袖。私交甚深,友情笃厚。柳宗元卒于元和十四年,韩愈写过不少哀悼和纪念文字,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柳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对他长期迁谪的坎坷遭遇,满掬同情之泪。然而对于宗元早年参加王叔文集团,企图改革政治的行为,却极为之讳,措词隐约,表现了作者的保守思想。文中,韩愈肯定了柳宗元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并揭示出柳文愤世嫉俗之情及其现实意义。全文写得酣姿淋漓,顿挫盘郁,乃韩愈至性至情之所发。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文章通常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序文,叙述死者的姓氏、爵里、世系和生平事迹;后一部分是铭文,缀以韵语,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颂赞。这一篇墓志铭的铭文极短,是一种变格。

  从全文中可看出两个比较含蓄之处:其一是暗示做人与做文的关系。其二是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合二为一,也就是要以人品为本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文化中的核心问题,韩愈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他特别敬重柳宗元的为人,所以本文也就一直围绕着“人的品质”这个关键问题演进、发展,尽管自然段落较多,但上述中心思想却是脉络清晰,贯彻始终的。

  此文之所以脍炙人口,千载流传而不衰,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浸透和倾注了丰沛的情感。由此,愤激之笔频出,不平之鸣屡见,行文之中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传统碑志文的形式,形成了夹叙夹议、议论横生、深沉蕴藉、诚挚委婉的特殊风格韵味。这一特点即便在最后一段铭文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铭文自古用四言韵文连缀而成,大都用来概括前面所述之事。可是韩愈却有意识地只写了三句有韵角却失体例的奇句单行,便就此搁笔。这难道仅仅是出于改革文体的考虑吗?如果后人能够理解到柳宗元对孱弱幼子的眷恋之心,那么韩愈这三句铭辞,也就是对死者最恰如其分,也最能使死者安息的话了。

  作为文体之一的墓志铭自有其体例,例如前需追述墓主先代,后需交代身后安厝及子女情况,这都是为名人写墓志时不可省的笔墨。在写此类文章时,能积极利用体例,又不完全受它的限制方为上策。此文先述子厚先世,重在表现其刚直的节操风骨。后写裴行立、卢遵二人对子厚后事安排和家属抚恤的尽心尽力,表现他们生死不变的友情,这些都可与墓主风概相映照,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沈德潜评语说:“噫郁苍凉,墓志中千秋绝唱!”对此文概括得颇为到位。

liǔhòuzhìmíng

hán tángdài 

    hòu huìzōngyuán shìqìng wéituòwèishìzhōng fēngyīngōng zēngshì wéitángzǎixiàng zhǔsuìliáng hányuànzuìhòu gāozōngcháo huángkǎohuìzhèn shìtàichángshì qiúwéixiànlìngjiāngnán hòunéngmèiquánguì shīshǐ quánguìrén nǎibàishìshǐ hàowéigāngzhí suǒyóujiēdāngshìmíngrén 

    hòushàojīngmǐn tōng dàishí suīshàonián chéngrén néngjìnshì zhǎnránxiàntóujiǎo zhòngwèiliǔshìyǒu hòuxuéhóng shòuxiándiàn殿zhèng lántiánwèi jùnjiéliánhàn lùnzhèngjīn chūjīngshǐbǎi chuōfēng shuàichángzuòrén míngshēngzhèn shíjiēzhījiāo zhūgōngyàorén zhēnglìngchūménxià jiāokǒujiànzhī 

    zhēnyuánshíjiǔnián yóulántiánwèibàijiāncháshǐ shùnzōngwèi bàiyuánwàiláng yòngshìzhězuì chūwéishǐ wèizhì yòubiǎnyǒngzhōu xián  lǎn wéizhāng fànlàntíng wéishēn érshānshuǐjiān 

    yuánzhōng chángzhàozhìjīngshī yòuxiéchūwéishǐ érhòuliǔzhōu zhì tànyuē  shìwéizhèng  yīn wéishèjiàojìn zhōurénshùnlài nánzhìqián yuēshíshú běnxiàngmóu wéi hòushèfāng lìngshúguī yóupínnéngzhě lìngshūyōng xiàngdāng shǐ使guīzhì guāncháshǐ使xiàzhōu suì miǎnérguīzhěqiěqiānrén héngxiāngnánwéijìnshìzhě jiēhòuwéishī jīngchénghòukǒujiǎngzhǐhuàwéiwénzhě yǒuguān 

    zhàozhìjīngshīérwéishǐ zhōngshānliúmèngzàiqiǎnzhōng dāngzhōu hòuyuē  zhōufēirénsuǒ érmèngqīnzàitáng rěnmèngzhīqióng báirén qiěwànwǎng  qǐngcháo jiāngbàishū yuànliǔ suīchóngzuì hèn yǒumèngshìbáishàngzhě mèngshìgǎiliánzhōu  shìqióngnǎixiànjié jīnpíngxiàngxiàngyuè jiǔshíyóuxiàngzhēngzhú qiángxiàoxiàngxià shǒuchūfèigānxiàngshì zhǐtiān shìshēngxiàngbēi zhēnruòxìn dànlínxiǎohài jǐnmáo fǎnyǎnruòxiàngshí luòxiànjǐng yǐnshǒujiù fǎnzhī yòuxiàshíyānzhě jiēshì qínshòusuǒrěnwéi érrénshìwéi wénhòuzhīfēng shàokuì 

    hòuqiánshíshàonián yǒngwéirén guìchóng wèigōngjiù zuòfèituì退 tuì退 yòuxiàngzhīyǒuwèizhětuīwǎn qióng cáiwéishìyòng dàoxíngshí shǐ使hòuzàitáishěngshí chíshēn néngshǐshí chì chìshí yǒurénnéngzhī qiěyòngqióng ránhòuchìjiǔ qióng suīyǒuchūrén wénxuézhāng néng zhìchuánhòujīn  suīshǐ使hòusuǒyuàn wéijiāngxiàngshí  shúshúshī yǒunéngbiànzhīzhě 

    hòuyuánshíniánshíyuè niánshí shíniányuèshí guīzàngwànniánxiānrén hòuyǒunánèrrén zhǎngyuēzhōuliù shǐsuì yuēzhōu hòunǎishēng èrrén jiēyòu guīzàng fèijiēchūguāncháshǐ使dōngpéijūnxíng xíngyǒujiégài chóngránnuò hòujiéjiāo hòuwéizhījìn jìnglài zànghòuwànniánzhīzhě jiùzūn zūn zhuō涿rén xìngjǐnshèn xuéwènyàn hòuzhīchì zūncóngérjiāyān dài wǎngzànghòu yòujiāngjīngjiā shùyǒushǐzhōngzhě 

    míngyuē  shìwéihòuzhīshì ān 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