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译文: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锦过社¹燕方回。
译文: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注释:¹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锦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xù)往来。
译文: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
无那¹风光餐不得,遣(qiǎn)诗招入翠琼杯。
译文: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注释:¹无那:无奈。
竹边台榭(xiè)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译文: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想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译文: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qín)有喜声。
译文: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
只欠翠纱红映肉¹,两锦寒食负先生。
译文: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注释:¹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第一首诗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神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第二首诗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下数句,都是游览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所继承。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29-131
2、 黄珅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3-108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像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此时虽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但人却老了;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春天像青又像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正是初晴景象;就在这春空里,柳絮将飞又落下。

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酒杯中来吧。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想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

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

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

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注释

社:社日。古时祭灶神(土地神)之日,有春、秋二社,春社是向社神祈请丰锦之祭,秋社是收获后报谢社神之祭。

无那:无奈。

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92-593
鉴赏

  第一首诗开头点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海的海棠。俗话说,“日有开思,夜有开梦”。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从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也就是借“有开梦”,来表现“有开思”。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写梦只是一从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颔联、颈联写梦醒之后,眼前开见之景。第三句,“万物皆春”明点“春”字。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从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第四句,“一年过社”暗点“春”字。这里说的是春社。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海,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出句写空中浮云,时多时少,故天色像青像白、或浓或淡,正是初晴景象。对句以直白之语,将柳絮将飞又堕的诗态写出来。这柳絮像是要掉以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以以,来来往往,飘个不停。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海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海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海做的酒杯中来吧。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以去了。正是用这从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第二首诗首联拈出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上一首,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观察四周的景色。在这一首中,作者已由静观转入游赏,以以数句,都是游览开得,故其描写,更富有变化。“行”前加一“独”字,就突出了作者此时孤寂、无聊之情。中间两联,俱写眼前之景致,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眼前景色,固然很美丽,但诗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因此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海棠,对景生情,顿生感慨。结句言自己辜负了两个春天。诗中开写春天景象,非不美好,而作者却有枉抛光阴之叹,可见眼前景色,徒增烦恼。诗人重笔叠写,也只是为了衬托此时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以及对故园海棠的无限怀念。

  第一首以海棠起,第二首以海棠收,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明白自然,若信口而出,其实用字精准,化用前人诗句也浑然无迹,体现出深厚的诗学功底,从中也可看出杨万里对江西诗派并非全然抛却,而是有开继承。

参考资料:
1、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29-131
2、 黄珅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3-1084
创作背景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作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春天,当时作者离家宦游,正在广州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之职。一说这组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

参考资料:
1、 黄珅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83-1084
2、 章楚藩 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29-131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 47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月挂中天夜色寒¹,清光皎(jiǎo)皎影团团²。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译文:月亮挂在中天夜色多么寒凉,月光如此皎洁月轮分外团圆。诗人们月下吟常常雅兴勃发,漂泊的游子惹恨牵愁却不忍把她遥观。
注释:¹寒:寒冷。²团团:团圆。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翡翠楼边悬¹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²何用烧银烛,晴彩³辉煌(huáng)映画栏。
译文:月轮啊!你是翡翠楼边悬挂着的玉镜,月轮啊!你是珍珠帘外高挂着的冰盘。这美好的夜晚何必要点起蜡烛,辉煌的光彩映照着这画栋雕栏。
注释:¹悬:悬挂着。²良宵:美好的夜晚。³晴彩:辉煌的光彩。

  这是香菱所写的第一首咏月诗。

  作为学步的开头,此诗在技巧上显然是非常稚拙的。如借用宝钗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黛玉则讲得更为具体和明白:“意思却有,只有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

  所谓“意思却有”,大概是指此诗咏月而不离题,还能运用形象语言及比喻等技法来描绘月轮的形象。但其缺点也正在于“措词不雅”和构思被缚等方面。

  诗的首联写了寒秋之夜天宇上一轮皎洁的明月,用吴刚月中伐桂这一古老的传说,来暗点眼下这桂子飘香的晚秋时节。但除了这里有一点意蕴外,其它的如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诗的颌联显得形象单薄,支离破碎,说诗人们往往借月来助长诗兴,山野的过客不忍对她而平添愁恨,意思显豁,别无余韵。且“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诗的颈联,本应是另转新意,但此处仍原地踏步,仅仅堆砌一些华艳的词藻来装点门面。什么“翡翠楼边”、“珍珠帘外”之类,对偶固然精切,仍不免有肥辞瘠义之嫌。至于“玉镜”、“冰盘”之喻,也已变成诗中多余之赘疣。而诗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由此可见,作为刚刚学诗的香菱,即使为一首好诗而整日苦思冥想,“越发弄成呆子一般”,但毕竟初次尝试,还是免不了要有失败的教训。作者故意把这首诗弄得如此蹩脚,使之符合人物的学识和身份,这别出心裁的安排,实在是多么不容易!

xiānglíngyǒngyuè··--cáoxuěqín

yuèguàzhōngtiānhánqīngguāngjiǎojiǎoyǐngtuántuánshīrénzhùxìngchángwántiānchóurěnguān

fěicuìlóubiānxuánjìngzhēnzhūliánwàiguàbīngpánliángxiāoyòngshāoyínzhúqíngcǎihuīhuángyìnghuàlán

暮景萧萧雨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
暮景¹萧萧²雨霁(jì)³。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liàn)(yàn)无际。冷浸书帷(wéi)梦断,却披衣重起。临轩砌(qì)
译文:傍晚雨过天晴,庭院里一片寂静。天高云淡,微风细细。在这如水月光中,星光与之交相辉映,仿佛没有边际一般。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来到台阶前。
注释:¹暮景:傍晚的景色。²萧萧:萧条,寂静。³雨霁:雨过天晴。⁴月华:月光。⁵金波:本谓月光,月光浮动若金之波流,借指月亮。⁶银汉:银河。⁷潋细: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星光月光交相辉映。⁸书帷:书斋中的帷帐,代指书斋。⁹轩砌:屋前台阶。
素光遥指。因念翠蛾,杳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素光¹遥指。因念翠蛾²,杳(yǎo)³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mèi)。渐晓雕阑独倚。
译文:月光高照。因为想念远方的妻子,远隔千里的音信在何处,同时望着天上的明月。尽凝视。寂寞无法入睡。天色将明,仍独自倚着阑干。
注释:¹素光:月光。²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泛指美女。³杳隔:远隔。⁴音尘:音信,消息。⁵凝睇:凝望,注视。⁶厌厌:无精打采。⁷雕阑:用彩画装饰的阑干。

  上片先写夜景。“暮景萧萧雨霁”两句写玉宇在暮雨初霁之后的恬静、幽美和辽阔。“云淡天高”让人体味出阔大,而只有在静境中才会感觉到“风细’。前句的“萧萧雨霁”作为时间背景也烘托了后句的环境氛围。正是“萧萧”雨声之止才让人更鲜明地体察到“云淡天高风细”之景。下面三句紧承“暮景”二字,着力描写月色,“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细无际”。夜空中,明月与银河交相辉映,波光闪闪,在这如水的月色中,天地如同浸入水中的玻璃世界。“月华”、“银汉”原本既是博大又壮丽的自然意象,词人在这里更以“潋细无际”四字来有意识地突出它们的浩瀚与无限。柳永是善于描写月色的,像流传千古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融情入景,在一弯残月中寄托了万种离情;而《倾杯乐·皓月初圆》一词又在“皓月初圆,暮云离散,分明月色如晴昼”中写尽了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这首词则以如水的月光多方烘托词人的怀人之情。接下来,“冷浸书帷梦断”三句写词人因冷气侵入房中而从梦中醒来,披衣来到台阶上。这三句远承“风细”二字,由自然景物写及人的认为方式,以“冷浸书帷”来体现“风细”,并修饰“梦断”,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词人因难耐月夜的清冷之气,而从梦中醒来,其实不然,下面一句“披衣重起”的“重”字暗示了其中端倪。“重”是又一次,再次的意思,说明词人在这一夜中已不是第一次“梦断”而起。那么,词人为何一次次地从梦中醒来?不停打断他梦境的又是什么?

  过片首句继续写景,“素光遥指”,但“遥”字已透出念远怀人之意。“因念翠蛾”三句道出了上片词人梦断重起的真正原因,所思的女子远在千里,音讯难通。一同沐浴着如水的月光,“杳隔音尘”的她显得若近若远,若即若离,这正契合了词人此刻思之而不得的惆怅。接下来一句“相望同千里”,远承“月华”,近承“素光”,从双方着笔,同望明月,借月传情。典出自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又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柳永不是苏轼,他是没有苏轼的旷达的,所以他“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一直注视着夜空中的明月,孤独惆怅,难以入眠,天色将明,仍独倚雕阑,其内心的哀伤由此可见。

  全词以明月为主线贯穿情思,虽叙相思,却逸怀超尘,语言清雅,乃柳永词中之佳作。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129-131
2、 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广州市: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22-323

jiārénzuì··jǐngxiāoxiāo--liǔyǒng

jǐngxiāoxiāoyúndàntiāngāofēngzhèngyuèhuáshuǐjīnyínhànliànyànlěngjìnshūwéimèngduànquèzhònglínxuān

guāngyáozhǐyīnniàncuìéyǎoyīnchénchùxiāngwàngtóngqiānjǐnníngyànyànmèijiànxiǎodiāolán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ē)与那(nuó)¹!置²我鞉(táo)³
译文: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注释:¹猗与那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美盛之貌。与,同“欤”,叹词。²置:植,竖立。³鞉鼓:一种立鼓。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奏鼓简简¹,衎(kàn)²我烈祖³
译文: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注释:¹简简:象声词,鼓声。²衎:欢乐。³烈祖:有功烈的祖先。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汤孙¹奏假²,绥(suí)³我思
译文: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注释:¹汤孙:商汤之孙。²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³绥:赠予,赐予。⁴思:语助词。⁵成:成功。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táo)鼓渊渊¹,嘒(huì)²³声。
译文: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注释:¹渊渊:象声词,鼓声。²嘒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³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qìng)¹声。
译文: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注释:¹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wū)¹(hè)²汤孙!穆穆³(jué)声。
译文: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注释:¹於:叹词。²赫:显赫。³穆穆:和美庄肃。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¹鼓有斁(yì)²,万舞³有奕(yì)
译文: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注释:¹庸:同“镛”,大钟。²有斁:即“斁斁”,乐声盛大貌。³万舞:舞名。⁴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yì)¹
译文: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注释:¹亦不夷怿: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 夷怿:怡悦。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¹
译文: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注释:¹作:指行止。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温恭朝夕,执事¹有恪(kè)²
译文: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注释:¹执事:行事。²有恪:即“恪恪”,恭敬诚笃貌。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¹予烝(zhēng)²尝,汤孙之将³
译文: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注释:¹顾:光顾。²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³将:佑助。

  与《颂》诗中的大多数篇章不同,《那》主要表现的是祭祀祖先时的音乐舞蹈活动,以乐舞的盛大来表示对先祖的尊崇,以此求取祖先之神的庇护佑助。郑觐文《中国音乐史》云:“《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先秦诗史,基本上是音乐文学史,而今天从音乐文学史的研究角度看,可以说《那》具有比其他《诗经》作品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此诗不但本身就是配合乐舞的歌辞,而且其文字内容恰恰又是描写这些乐舞情景的。诗中所叙述的作为祭祀仪式的乐舞,按照先奏鼓乐,再奏管乐,再击磬节乐,再钟鼓齐鸣,高唱颂歌跳起万舞这样的顺序进行;最后,主祭者献祭而礼成。按《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诰告于天地之间也。”此诗的描写,与《礼记》的记载是相吻合的。

  诗首句便用两嗟叹之词,下文又有相当多的描绘乐声的叠字词“简简”、“渊渊”、“嘒嘒”、“穆穆”,加上作用类似叠字词的其他几个形容词“有斁”、“有奕”、“有恪”,使其在语言音节上也很有乐感,这当是此篇成功的关键。虽然它不像后世的诗歌在起承转合的内部结构上那么讲究安排照应,但是其一气浑成的体势,仍使它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孙鑛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其工处正如大辂。”(陈子展《诗经直解》引)他所谓的“工妙”,读者应当从诗的整体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其艺术性;所谓“大辂”,应是一辆完整的车子,而不是零碎的一辕一轴。

  六经皆史,从以诗证史的视角说,此诗是研究音乐舞蹈史的好资料。诗中出现的乐器有四种:衎鼓、管、磬、镛,分属中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法的革、竹、石、金四大类,出现的舞蹈有一种:万舞。《诗经》各篇对鼓声的摹仿是极其生动的,可以使读者从中初步领略原始音乐的力度、节奏和音色。如《小雅·伐木》的“坎坎鼓我”,《小雅·鼓钟》的“鼓钟将将”、“鼓钟喈喈”,《大雅·灵台》的“鼍鼓逢逢”,《周颂·执竞》的“钟鼓喤喤”,《周颂·有駜》的“鼓咽咽”,此篇的“奏鼓简简”、“衎鼓渊渊”,这些摹声的双音叠字词,前一字发重音,后一字读轻声,通过强——弱次序体现了鼓声的力度,又通过乐音时值的组织体现了长短的节奏。从传世实物和考古发掘看,鼓有铜面和兽皮面两大种类,“逢逢”、“简简”、“渊渊”应是对兽皮鼓声的摹仿,“将将”、“喈喈”、“喤喤”则应是对金属鼓声或钟鼓合声的摹仿,它们形象地再现了或深沉或明亮的不同音色。从这一点上说,《诗经》中描绘乐声的叠字词是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类描写的滥觞。《那》一诗中所用之鼓为衎鼓,据文献记载,衎鼓有两种类型,一种大型的竖立设置,名为楹或立鼓;一种小型的类似今日之拨浪鼓,较晚起。《那》中之衎鼓当为立鼓,按《释名·释乐器》云:“衎,导也,所以导乐作也。”可知其作用是在祭祀歌舞开始时兴乐起舞。而祭祀时跳的万舞,又见于《邶风·简兮》、《鲁颂·閟宫》。从《简兮)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万舞包括武舞(男舞)和文舞(女舞)两部分,男舞者孔武有力,手执驭马的绳索,女舞者容光焕发,手执排箫和雉鸟羽翎。笔者以为万舞是一种具有生殖崇拜内涵的舞蹈。按“万(万)”与“虿”字相通,《说文解字》释“虿”为毒虫,又称“蚳”,是一种有毒的蛙,则“万舞”一名当关联于蛙的崇拜。而据现代学者研究,蛙在上古信仰中是孕育和繁殖力的象征。此诗所描写的万舞是在鼓声中进行的,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古代铜鼓上铸的正是青蛙的形象,这些塑像常呈雌雄交媾状或母蛙负子状以表现生殖崇拜内涵,并且《简兮》所描述的“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万舞形象也常见于铜鼓腰部的界格上,这些都是万舞的原始信仰意义的明证。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717-719页

nuó

míng xiānqín 

ēnuó zhìtáo 
zòujiǎnjiǎn kànliè 
tāngsūnzòu suíchéng 
táoyuānyuān huìhuìguǎnshēng 
qiěpíng qìngshēng 
tāngsūn juéshēng 
yōngyǒu wànyǒu 
yǒujiā  
zài xiānmínyǒuzuò 
wēngōngzhāo zhíshìyǒu 
zhēngcháng tāngsūnzhījiāng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téng)影风摇拂槛(jiàn)¹垂。
译文:清晨,我远望匡山,但见青山如画,青翠的颜色深浅不一,树木参差不齐。藤影随风飘动,垂到栏杆上。
注释:¹槛:当指大明寺之栏干。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译文:山间的小路上,行人大都带着一只家犬行走,晚归的农民们都背负着柴薪。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看云客倚(yǐ)啼猿树,洗钵(bō)僧临失鹤池¹
译文:猿在树上喧叫,我倚树而立,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在失鹤池中洗吃饭的钵盂。
注释:¹失鹤池:《彰明县志》作饲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莫怪¹无心恋清境²,已将书剑³许明时。
译文: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
注释:¹莫怪:《彰明县志》作莫谓。²清境:《彰明县志》作清景。³书剑:指文才武艺。明时,谓政治开明之时代。

  李白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式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之壮美,诸如《蜀道难》之类;一种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之优美。此诗应属后一类。

  另外,此诗也透露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诗人思想中有很深的隐逸情结,所以把家乡描绘得极其优美,且环境清幽,适于隐居。但毕竟身处大唐盛世,男儿志在四方,立志报国,所以最终“无心恋清境”,离开家乡,“已将书剑许明时”。

  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次句“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人们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中间两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作者常倚树休息,没看云卷云舒,聆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最后两句描绘出一幅匡山虽美、无心留恋、决心奉献文才武艺的雄心壮志图。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匡山虽美,我却要离开了。不是我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我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此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匡山的自然美景,雄奇、秀丽、清幽,可见其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尾联则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不是不热爱家乡与大自然,只是因为早已有了在盛世施展才能的抱负了。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既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一切。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7
2、 李白.中华诗坛双璧:李白·杜甫名师名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1日:8-10
3、 郭宝玉,浮伟忠,张海波编著.唐诗宝鉴 壮志凌云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03:45-46

biékuāngshān

bái tángdài 

xiǎofēnghuàcēn téngyǐngfēngyáojiànchuí 
jìngláiduōjiāngquǎnbàn rénjiānguīwǎndàiqiáosuí 
kànyúnyuánshǔ sēnglínshīchí 
guàixīnliànqīngjìng jiāngshūjiànmíngshí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
译文:君子枉自清高,不知人云亦云的迷惑。
离家来几月,络纬鸣中闺。
离家来几月,络纬鸣中闺。
译文:我离开家乡来贵县已经几个月了,家中的妻子孤独听着凄凉的蟋蟀声声。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
译文:你是有道德的君子,所以来投奔你的人特别多。
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
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
译文:你不用好语善言,我都知道你的美好的内心。
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
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
译文:我心怀珍贵的绿宝石,长期埋没在泥土里。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
译文:一般的人,把他看成是容易污损的假玉。
摭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
摭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
译文:我把它擦拭干净,想把它献给朝廷,可惜没有进献的途径。
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
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
译文:有人把白猪和山鸡当作珍贵动物献给君王,却把真正的凤凰抛弃。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译文:我却怀抱宝玉,因为没有进献的途径而痛哭流涕。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译文:我只好落寞回乡,像张仪一样让妻子看看,我的三寸不烂之舌还在吗?在就好,就有希望。
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
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
译文:范县令不沽名钓誉,弹琴唱歌,清净高雅。
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
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
译文:你用无为之道治理县政,心境犹如冰壶之水清澈见底。
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译文:你治理的县境,没有盗窃,每家都是男耕女织。
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
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
译文:没有游荡闲逛的人,风气淳朴,客至如宾,殷勤招待。
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
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
译文:我来贵县,深深为你的政绩感动,不由献给你一曲颂歌。

zèngfànjīnqīngèrshǒu--bái

jūnziwǎngqīngpànzhīdōngzǒu

jiāláiyuèluòwěimíngzhōngguī

táojūnyánpānhuāyuànchéng

néngfāngxìnhuìhǎoxiāngzhāoxié

yǒujié绿zhēnjiǔcángzhuóshuǐ

shírénnǎiyànmín

zhíshìzèngzhīshēnméi

liáodōngcánbáishǐchǔxiūshān

yǒuxiànqínxīnzhōngliú

zhǐyīngsuǒliúshéshìshān

fànzǎimǎimíngxiánduìqiányíng

wèibānghuàjuébīngqīng

bǎiquǎnjìngqiānzhùmíng

rénshǎodàngàiduōféngyíng

yóuzijiāzhèngyīnzhītīngsòng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