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不负中秋夜,采石江头醉及晨。
独御凉风寻古迹,惊看明月照今人。
诗骚寂寞虽云久,光景推移岂解陈。
却怪悲鸣营度处,笔端何事竟无神。
此行不负中秋夜,采石江头醉及晨。
独御凉风寻古迹,惊看明月照今人。
诗骚寂寞虽云久,光景推移岂解陈。
却怪悲鸣营度处,笔端何事竟无神。
罗与之

罗与之

罗与之,字与甫,螺川(今江西吉安县)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本集卷一《下第西归》),遂弃去,浪迹江湖间。其诗为刘克庄称赏。有《雪坡小稿》二卷。 罗与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坡小稿》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江湖小集》本(简称江湖集)、顾氏读书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并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 ▶ 7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因公荐偶失意,便擬飘蓬作旅人。
莫因公荐偶失意¹,便擬(nǐ)飘蓬作旅人。
译文:不要因为没有被推荐成功不得志,便把自己当作像飘蓬一样的羁旅者。
注释:¹失意:不得志。
志壮任存题柱事,病多争向倚门亲。
志壮任存题柱事,病¹多争向²倚门³亲。
译文:你要心存壮志,终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忧愁太多的话,会使父母担忧。
注释:¹病:失意之情。²争向:怎奈。³倚门: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
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
危堤(dī)柳色休伤别,上苑¹杏花长自春。
译文:高高的堤岸上柳色青青,不要因离别而伤感,上林苑的杏花常开,春色也常在。
注释:¹上苑:指皇家园林。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
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zhuó)锦衣尘。
译文:更何况还有西湖美好的山水,等你归来的时候可以洗净衣上的尘埃。

shīzhāonányángxiùcái--lín

yīngōngjiànǒushī便biànpiāopéngzuòrén

zhìzhuàngrèncúnzhùshìbìngduōzhēngxiàngménqīn

wēiliǔxiūshāngbiéshàngyuànxìnghuāzhǎngchūn

kuàngyǒu西hǎoshānshuǐguīláiqiězhuójǐnchén

刺竹芭蕉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存。
刺竹芭蕉(jiāo)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¹存。
注释:¹古风:古代的风习。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科夜打门。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cuī)¹夜打门。
注释:¹催科:亦名“催征”。旧时对赋税的催收,主要指对田赋的催收。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此二首诗写儋耳郡农村风貌,其习俗简朴,人情敦厚,不见勒追赋税的现象,描绘出一派农家乐的景象。

yǒngdāněrèrshǒu

fāngxiàng míngdài 

zhújiāoluànjiécūn rénjiāyóuyǒufēngcún 
xiāngféngjìndàoniánláihǎo jiàncuīmén 

cūnběicūnnánmáng cūnqiáncūnhòudàohuāxiāng 
píngshuíshízhēnxiāo zhǐnánfāngzuòběifāng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译文: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注释: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fú)云堆¹上祝明妃²
译文: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注释:¹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²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349

lánmiào

 tángdài 

wāngōngzhēngzhànzuònánér mèngcéngjīnghuàméi 
guīhuánjiǔ yúnduīshàngzhùmíngfēi 
人亡有此忽惊喜, 兀兀对之呼不起。
人亡有此¹忽惊喜, 兀(wù)(wù)²对之³呼不起。
译文:突然发现已失去的人有遗像感到很惊喜,用心的看着它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
注释:¹此:指遗像。²兀兀:用心的样子。³对之:看着它。
嗟余只影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嗟余¹只影²系人间, 如何同生不同死?
译文:感叹余生孤零零的一个人,为什么一起活着却不一起死呢?
注释:¹嗟余:感叹余生。²只影:孤零零的一个人。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同死焉能两相见, 一双白骨荒山里。
译文:一起死了还能够在地下相见,我们的白骨还可一起埋在荒山中。
及我生时悬我睛, 朝朝伴我摩书史。
及我生时悬我睛¹, 朝朝伴我摩书史²
译文:等到投胎出生时悬挂着我的眼睛,看着你每天陪伴着我研究书画史书。
注释:¹悬我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悬挂我的眼睛。²摩书史:研究书画史书。
漆棺幽閟是何物? 心藏形貌差堪拟。
漆棺幽閟¹(bì)何物? 心藏形貌差²³
译文: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是什么?心里面你的声容相貌跟实际的的差不多啊。
注释:¹漆棺幽閟:紧紧关闭的漆黑棺材。²差:差不多。³堪:可以。⁴拟:相似。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
去年欢笑已成尘, 今日梦魂生泪泚(cǐ)¹
译文:上一次的欢笑早已是很久以前,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泪水。
注释:¹泪泚:流下清泪。
此诗是陈师曾为继室汪春绮所作,全诗纯用白描,感情跌宕起伏,是悼亡诗中的杰作。前二句,人虽已故,犹有遗像在焉,犹可朝夕相对,这是一喜,然终日相呼而不得一应,翻成悲怆。三四句承上,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五六句再承上句,用顶真格,句法密不透风,然则即便同死,亦不得相见,惟留一双白骨没于荒山而已。六句间感情大开大阖,令人动容。后六句宕开一笔,极写夫妻感情之深。悬睛,本用伍子胥典,此处仅用其字面。伊人虽逝,音容笑貌宛在,而梦魂中偶念旧事,亦不禁流下清泪。全篇字字血泪,师曾可谓深于情者。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
(lǘ)¹称雄日,渔阳²适戍(shù)³人。
译文:贫民出身的陈胜起兵称雄的时候,不过是被遣发到渔阳守边的人。
注释:¹闾左:居住在里巷之左的贫民。²渔阳:古郡名,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³适戍:被发遣防守边疆。
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
王侯宁¹有种?竿木²足亡秦。
译文:成为王侯难道需要王侯的苗裔吗?砍树木为兵器,举旗杆为旗帜,足可以消灭秦国。
注释:¹宁:岂。²竿木:指起义,语本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
大义呼豪宁,先声仗¹鬼神。
译文:正义唤醒了陈胜这样豪宁,先制造声势,假托鬼神。
注释:¹仗:依仗。
驱除功第一,汉将可谁伦?
驱除¹功第一,汉将可谁伦²
译文:为(汉高祖刘邦)扫清道路,陈胜居功第一位,汉朝的将领中有谁能够和他相提并论呢?
注释:¹驱除:指为汉高祖的成功扫清了道路。语本《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²伦:比。
陈胜只是一个出身贫苦的普通百姓,贾谊说他是“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过秦论》),但他胸怀奇志,年轻时曾同一起耕地的雇工们说:“如果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人们嗤笑他,他却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所以他后来敢于对抗强秦,成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此诗的前四句就突出了他的这种精神,说他以一个闾左的平民而称雄天下,本来只是谪守边疆的戍卒,但起事时他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他蔑视权威、主张平等的思想。正因为陈胜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他虽然手无寸铁,揭竿而起,却足以推翻强大的秦王朝。“大义呼豪杰”一句是指陈胜起义时托名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部队。因公子扶苏本来是王位的继承者,被秦二世所篡杀;项燕则是楚国的宿将,在楚国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用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是符合大义的。“先声仗鬼神”即指陈胜、吴广起事前曾假托鬼神取信于民。他们在帛上用朱砂写上“陈胜王”三字,然后放置在鱼肚子里,人们买鱼烹食,发现了鱼腹中的字,即以为是上天的预示;又使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征戍的人听到后都以为是陈胜是应合天命,得鬼神获佑的,这就是“仗鬼神”的内容。最后两句说陈胜的起义,为汉高祖刘邦的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其首事之功不可没,所以论功的话,陈胜当为第一,汉朝的那些开国功臣是无法与他相比的。其实诗人的这种观点也来自《史记》,司马迁在《陈涉世家》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已隐约地肯定了他开启汉高祖帝业的功绩,而诗中“驱除”而据更加凝练而明晰地揭示出了这层意思。
参考资料:
1、 王镇远.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chénshèngzhuàn

jūn míngdài 

zuǒchēngxióng yángshìshùrén 
wánghóunìngyǒuzhǒng gān竿wàngqín 
háojié xiānshēngzhàngguǐshén 
chúgōng hànjiāngshuīl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