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师安得老龙眠,写此西湖李郭船。谈麈生风看落屑,诗坛馀勇战空弮。
画师安得老龙眠,写此西湖李郭船。谈麈生风看落屑,诗坛馀勇战空弮。
拍堤春涨云空阔,夹岸桃蹊锦接连。到处聚观千万目,要公膏雨作丰年。
拍堤春涨云空阔,夹岸桃蹊锦接连。到处聚观千万目,要公膏雨作丰年。

yùnshǎoyùnèrshǒu--guò

huàshīānlǎolóngmiánxiě西guōchuántánzhǔshēngfēngkànluòxièshītányǒngzhànkōngquān

pāichūnzhǎngyúnkōngkuòjiāàntáojǐnjiēliándàochùguānqiānwànyàogōnggāozuòfēngnián

苏过

苏过

(1072—1124)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苏轼子。以荫任右承务郎。轼帅定武、谪岭南,唯过随行奉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轼卒,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颍昌小斜川,因以为号。历监太原府税,知郾城县,晚年权通判中山府。能文,善书画,人称“小坡”。有《斜川集》。 ▶ 24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¹始识景偁(chēng)于京师,与为²友,景偁以兄事余。既³数岁,已而北面承贽(zhì),请为弟子。余愧(kuì),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¹⁰之谓也。先生不为¹¹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shù)¹²焉。”
译文:我当初是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态度来照顾我。几年后,不久又向朝南坐的我下拜,请求做(我的)学生。我感到惭愧并谢绝了,但对方不同意。(景偁)说:“偁之所以跟随您,并不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图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注释:¹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²为:成为。³既:已经。⁴已而:不久。⁵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⁶为:做。⁷弟子:学生,门徒。⁸谢:拒绝。⁹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¹⁰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¹¹为:写。¹²庶几:有希望。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
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diàn)¹²(láng)(gān)³
译文:主家的莲花洞口幽阴清雅,飘着细细的烟雾;当此盛夏季节留我宴饮,坐在琅玕一样靑翠的竹席上。
注释:郑驸马:指郑潜曜,为杜甫老友郑虔的侄子。杜甫还有其他多首与郑驸马相酬之作,如《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等。¹夏簟:夏天用的竹席。此处喻竹。²清:一作“青”。³琅玕:珊瑚之类的美石。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春酒杯浓琥珀(pò)(bó),冰浆碗碧玛瑙寒。
译文:薄薄的琥珀杯中斟满浓浓的春酒,碧绿的玛瑙碗里盛上寒冷的冰水。
误疑茅堂过江麓,已入风磴霾云端。
误疑茅堂¹过江麓²,已入风磴(dèng)³(mái)薄端。
译文:草堂清凉无比,使人误以为正从江底通过,又好像沿着石磴凌风而上埋入云端。
注释:¹堂:一作“屋”。²麓:一作“底”。³风磴:指山岩上的石级。⁴霾:同“埋”。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自是秦楼¹压郑谷²,时闻杂佩声珊珊。
译文:自然这秦氏仙楼压过郑氏山谷,何况还时时听到珊珊的杂佩声响。
注释:¹秦楼:指公主。《列仙传》载,秦公将女儿弄玉嫁给萧史,每日于楼上吹箫作风声。一日,有凤落于其屋,夫妇骑风而去,此用其事以比郑潜曜。²郑谷:《扬子法言》载,谷口人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动京城。郑子真,汉成帝时人。

  这首诗为游宴之作,系杜甫在临晋公主、郑潜曜附马之山林中的莲花洞中所受的款待而赞美之辞。

  首联点出公主家园中洞内之景,颔联写公主家饮器之精美,颈联写洞中夏时景色,尾联用萧史弄玉典写饮宴乐事。全诗四联皆拗,奇景奇事,而以拗律出之,别开生面。

  首联首句点出公主家园中洞内之景,“细烟雾”,幽深而又阴凉,为拗句。二句“留客夏簟青琅玕”,则为夏天宴客所陈列之竹簟,浑似青青的琅玕,极为凉爽宝贵。也为拗句,以拗救拗。

  因首句为拗句,颔联承首联二句之留客。两句皆写饮器之精美,句法颇多变化。而其拗处,则在“琥珀薄”三仄声字,“玛瑙寒”的“瑙”字应平而仄,则为以拗救拗,成此拗联。颈联写洞中夏时景色,广阔高深。“过江麓”“霾云端”极写其清凉出尘,实为奇景。此联又为拗对,两句皆多平声字,下句三平落脚,尤为突出。

  尾联用典,《列仙传》:“秦穆公以女妻萧史,日于楼上吹箫作凤凰。凤止其屋。一旦夫妻皆随凤去。”以郑谷借指郑潜曜,杨子《法言》:“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句意为高楼下临郑谷,杂佩珊珊作响,风韵飘然,宛如仙界。饮宴其间,何等乐事。“压郑谷”“声珊珊”三仄三平相对落脚,尤显拗中声音之趣。

  此拗体七律虽为杜甫早期之作,四联皆拗,出手不凡,为一良好的开端。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论杜甫的拗体七律[J].杜甫研究学刊,1998(01)
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
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
译文:北风吹吹打着飞翔的海雁,一路南飞鸣声寒彻。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译文:客游潇湘,对此秋景感叹不息,流浪的凄楚心情与雁共鸣。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¹
译文:胸中系念的是仙境沧洲,想着能如飞霞那般游赤城。
注释:¹赤城:赤城山,一名烧山,东卿司命君所居。洞周围三百里,上有上王清平天。
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
始探蓬壶¹事,旋觉天情轻。
译文:开始探讨蓬莱仙事,旋既感觉天地为轻。
注释:¹蓬壶:蓬莱。
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
(dàn)¹吟高秋,闲卧瞻(zhān)太清²
译文: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澹然吟咏,闲卧着遥望太清仙宫。
注释:¹澹然:恬静的样子。²太清:道家天师道最高神太上所居。
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
萝月¹掩空幕,松霜结前楹(yíng)²
译文:天幕中明月在藤萝间躲闪,高松结霜月光照在堂前柱子上。
注释:¹萝月:藤萝间的明月。²前楹:殿堂前部的柱子。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译文:心念寂灭,万物归元,微妙至精自显。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译文:桃花源流水潺潺,我将在这里养生。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竹似贤,何哉?竹本¹²,固以树³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德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dǐ)(lì)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¹⁰,故君子人多树¹¹之,为庭实¹²焉。
译文: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注释:¹本:根。²固:稳固。³树:树立。⁴倚:偏颇。⁵体道:体悟仁德。⁶虚受:虚心接受。⁷贞:坚定。⁸砥砺:磨练,锻练。⁹名行:名节操行。¹⁰如是:像这样。¹¹树:种植竹子。¹²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贞元十九年¹春,居易以德萃²选及第,授校书郎³,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lǚ)及于亭之东南隅(yú),见丛竹于斯,枝叶殄(tiǎn)(cuì),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i)者斩焉,彗(huì)(zhǒu)者刈(yì)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ěng)茸荟(huì)¹⁰,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ān)(yì)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译文: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德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注释:¹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²德萃:唐代考中进士,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授官。白居易三十二岁这年,以“德萃”登科。³校书郎:秘书省属官,管理校勘和整理国家图书典籍。⁴常乐里:长安的里名。⁵关相国:疑为德宗时的宰相关播。⁶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殄:灭绝,此指摧残。瘁:劳伤,此指毁坏。关氏之老,关家旧人,如老仆,管家之类。⁷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⁸篲箒:都是扫箒。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⁹寻:古时八尺为一寻。¹⁰菶茸荟郁:形容草木繁盛茂密。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¹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²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译文: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注释:¹封:培土。²斯:指这所房子。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文章以竹喻贤人,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高贵品质,决心坚定不移、正直无私、虚心体道、砥砺名行的志向,同时渴望当权者善于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使他们得以施展才华,对于人才不被重视的现实流露了隐忧。文章描绘竹之形态,观察入微,抒发感慨,真挚动人;行文流畅,语言朴素,不事雕琢,意境新颖。文章风格与其诗歌一样,通俗平易,有为而作。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的心情和盼望执政者善待贤才的意愿。通篇率真自然,不事雕琢,文字省净,意境清新。

参考资料:
1、 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隋唐五代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9,:第708页
2、 于志斌编著.千古杂记: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第17页

yǎngzhú

bái tángdài 

    zhúxián zāi zhúběn shù jūnjiànběn shànjiànzhě zhúxìngzhí zhíshēn jūnjiànxìng zhōngzhě zhúxīnkōng kōngdào jūnjiànxīn yīngyòngshòuzhě zhújiézhēn zhēnzhì jūnjiànjié míngxíng xiǎnzhìzhě shì jūnrénduōshùzhī wéitíngshíyān 

    zhēnyuánshíjiǔniánchūn cuìxuǎn shòujiàoshūláng shǐchángānqiújiǎchù chángguānxiàngguózhīdōngtíngérchùzhī míng tíngzhīdōngnán jiàncóngzhú zhītiǎncuì shēng xúnguānshìzhīlǎo yuē xiàngguózhīshǒuzhízhě xiàngguójuānguǎn rénjiǎ yóushìkuāngfěizhězhǎnyān huìzhǒuzhěyān xíngzhīcái chángxúnyān shùbǎiyān yòuyǒufáncǎoshēngzhōng běngrónghuì yǒuzhúzhīxīnyān chángjīngchángzhězhīshǒu érjiànjiànrénzhī jiǎnruòshì běnxìngyóucún nǎishānhuì chúfènrǎng shūjiān fēngxià zhōngér shìchūyǒuqīngyīn fēngláiyǒuqīngshēng rán xīnxīnrán ruòyǒuqínggǎn 

    jiē zhúzhí rényǒuzāi yǒuxiánérrénàizhī fēngzhízhī kuàngzhēnxiánzhě ránzhúzhīcǎo yóuxiánzhīzhòngshù  zhúnéng wéirénzhī xiánnéng wéiyòngxiánzhězhī zuò yǎngzhú  shūtíngzhī hòuzhīzhě wénjīnzhīyòngxiánzhěyún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¹,鞍(ān)²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¹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²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朱绂(fú)¹问大夫,紫绶(shòu)或将军。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官才能用。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¹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注释: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樽罍(léi)溢九酝(yùn)¹,水陆罗八珍²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²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洞庭橘¹,脍(kuài)²天池鳞(lín)³
译文:有太湖中洞庭山所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²脍切:将鱼肉切做菜。³鳞池鱼: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¹,酒酣(hān)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注释:¹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qú)¹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¹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

qīngféi

bái tángdài 

jiāomǎn ānguāngzhàochén 
jièwènwéizhě rénchēngshìnèichén 
zhūjiē shòuhuòjiāngjūn  (huòzuò  )
kuājūnzhōngyàn zǒuyún 
zūnléijiǔyùn shuǐluózhēn 
guǒdòngtíng kuàiqiētiānchílín 
shíbǎoxīnruò jiǔhānzhèn 
shìsuìjiāngnánhàn zhōurénshí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