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车赴南岘,敝郊主东道。
高车赴南岘,敝郊主东道。
风采喜一见,布素情相好。
风采喜一见,布素情相好。
屈指四十秋,于今岁寒保。
屈指四十秋,于今岁寒保。
我起为君寿,善颂复善祷。
我起为君寿,善颂复善祷。
愿尽杯中物,薄言理可到。
愿尽杯中物,薄言理可到。
君子贵有终,功名非必早。
君子贵有终,功名非必早。
期端卿大夫,所尚贤而老。
期端卿大夫,所尚贤而老。
世虑久乃周,圣门深已造。
世虑久乃周,圣门深已造。
与君誓许国,无忝于祖考。
与君誓许国,无忝于祖考。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
洁如凤食竹,乐若鱼在藻。
安得长相亲,时时一绝倒。
安得长相亲,时时一绝倒。
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
不忘平生期,明月满怀抱。

yùnxiāngyángwángyuánshūlóngjiàn--fànzhòngyān

gāochēnánxiànjiāozhǔdōngdào

fēngcǎijiànqíngxiānghǎo

zhǐshíqiūjīnsuìhánbǎo

wèijūn寿shòushànsòngshàndǎo

yuànjǐnbēizhōngbáoyándào

jūnziguìyǒuzhōnggōngmíngfēizǎo

duānqīngsuǒshàngxiánérlǎo

shìjiǔnǎizhōushèngménshēnzào

jūnshìguótiǎnkǎo

jiéfèngshízhúruòzàizǎo

ānzhǎngxiāngqīnshíshíjuédào

wàngpíngshēngmíngyuèmǎn怀huáibào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3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¹,剪刀声、犹在银半²。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míng)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译文:想到你,泪水就将我的青衫衣襟打湿!你对我的真情和关慰,点点滴滴我又怎能忘记呢?半个月前你还带病而强打着精神做事,当时你剪灯花的声音现在还仿佛留在银灯边。回想起来,你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子里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冷冷的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了凄凉。我愿意为你的灵魂指路,让你的魂魄再一次到这回廊里来。
注释:¹扶病:带着病而行动做事。²银半:银灯。古代以油灯照明,贵族大家多用银制灯台,故称银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zhǐ)尺玉钩斜¹路,一般消受,蔓(màn)草残阳。判²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³。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dān)、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译文:你我近在咫尺,正一样地消受着这夕阳晚照下的荒原凄景。我愿用我的热泪和着祭祀的酒浆把你滴醒,让你又活转过来,可又怕你醒来后继续为我伤神,你定然会说:你书生命太薄,应该多多保重,不要再耽于儿女情了!但我却记得你我曾有过的密誓,现在想来那誓言真的难以实现了,想到这一切又怎能不叫人肝肠寸断呢?
注释:¹玉钩斜:随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这里是指亡妻的灵寝所在地。²判:同“拚”。此处甘愿之意。³椒浆:即椒酒,以椒实浸制之酒,多于元旦饮用。这里是指祭奠之酒浆。⁴幽泉:墓穴,代指亡妻。⁵将息:保重、调养之意。⁶怨粉愁香:粉香,代指女人。怨粉愁香是喻指男女间的恩怨私情,这里借指与妻往日的浓情密意。

  这首词,是纳兰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词。

  上片“青衫湿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词人悲痛的程度。眼泪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湿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凄凉,才能把衣服都湿透。“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凭你对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记呢。这开头的两句就把全词的那种哀伤的基调奠定了。“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时间才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前,她还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眼前,带着病在灯下,强打着精神做事。而今却是阴阳两隔,空留自己独自在回想。“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回忆起你从前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间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冰冷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凄凉。这几句体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挚爱以及对其浓烈的思念之情,于是词人把自己满腔的愁怀,全部都寄托在梦幻中,希望亡妻能认识回家的路,到梦中与自己相聚。

  下片仍是抒发了词人的哀婉深情。“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这里作者猜想,此时的你,一定也和我一样,“一般消受”这肝肠寸断之苦了。“咫尺”两字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之意,似有东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态,然而后者还能“相顾”,前者却是天人永隔了。

  至此词人对其妻子的思念达到了高潮,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疯狂的思念着亡妻,竟然幻想着用眼泪去唤醒她和自己相见。“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这里词人的笔锋一转,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又怕长眠地府的妻子还在为自己神伤。定会说,书生你太命薄,应该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误于儿女情长了!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词人记得夫妻俩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经不能够实现,想到这真是令人肝肠寸断。这整首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词人那种凄楚的心境。而纳兰的词风的婉丽凄清也正是来自于他们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长。“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诗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读来更是让人令人荡气回肠。这些意象大都是一种忧伤的感觉,透出一些悲凉的气氛,单看这些词,一种凄清感就扑面而来。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纳兰词全编全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320-322页

qīngshān湿shībiàn··dàowáng--lánxìng

qīngshān湿shībiànpíngwèirěn便biànxiāngwàngbànyuèqiántóubìngjiǎndāoshēngyóuzàiyíngāngshēngláixiǎodǎnqièkōngfángdàoérjīnbànhuāyǐnglěngmíngmíngjǐnliángyuànzhǐhúnshíjiàoxúnmènghuíláng

zhǐchǐgōuxiébānxiāoshòumàncǎocányángpànzhǎngmiánxǐngqīnglèijiǎojiāojiāngyōuquánháiwèishénshāngdàoshūshēng簿mìngjiāngzàixiūdānyuànfěnchóuxiāngliàozhòngyuánshìnánjìncùnlièróucháng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
译文:来的乡人虽然不认识但乡音格外熟悉,挑尽寒灯一直交谈至深夜。
故旧凭君休更说,老怀容易便沾襟。
故旧凭¹君休更说,老怀²容易便沾襟(jīn)
译文:故旧去世的消息请你不要再说起,老年人总是容易伤感泪湿衣襟。
注释:¹凭:请求。²老怀:老年人的心怀。

  李昌祺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九岁成进士,入仕途,居官北京和广西、河南,到六十多岁才告老归家,一生游宦三十多年。古人重乡土。在外地的日子越长,越是怀念故乡,一旦能晤乡人,即使彼此素不相识,也觉得特别亲热,有说不完的话。李昌祺活了七十多岁。当他老年居官异地时,故乡的许多亲朋已经谢世;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音书梗阻,这些人的消息他无法一一知道;一旦听到故乡来人说起,老人便不禁伤心泪落,不忍卒听。这首小诗写的就是这种心情。诗中“故旧凭君休更说”的“凭”是请求的意思,“凭君”犹言“请你”,唐宋诗词中常用此义。

  不忍心听故旧死亡的消息,是老年人共同的心态。一来,人到老年,心多慈软,不能承受这种刺激;二来,故旧飘零,往往勾起老人许多辛酸往事,陷入复杂痛苦的回忆中,容易引起感伤;再则,亲朋一个个死了,他这位幸存者能不想到自己的来日无多吗?对此,年龄越大的人,越发敏感。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具有广泛的典型意义。

  但是,有趣的是:故旧死亡的消息老人不忍闻,故乡的近事老人却特别想听,哪怕只是一丘一壑的变迁,一时一事的兴革。诗把这两种心情写得非常生动突出。“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来的这位乡人,尽管老人从不认识,但他那满口乡土语音,老人听来却格外熟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长期在广西、河南游宦,几曾听到过江西吉安人的口音?贺知章说:“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特殊的乡土文化的印记;在天涯异域,听到乡音便倍感亲切,彼此的心自然靠近了,而且有了共同的话题。今晚,这话题是那样富于吸引力,把老人带入了色彩斑斓的世界。天尽管寒冷,夜尽管深沉,老人却听得津津有味,挑尽寒灯,毫无倦容。诗句对此只作了平静的叙述,我们却借着那“寒灯”的微光,看见了这位老人兴奋的脸色,激动的童心。

  于是我们看到:这首小诗揭示了一种有趣的矛盾心态——又是爱听,又是怕听。“爱听”的心情,通过“挑尽寒灯”四字写得盎然欲滴,老人仿佛小孩瞪着大眼,托着腮帮子听人讲故事一样,形象十分鲜明。“怕听”的心情,通过“凭君”二字,也显得深沉迫切,老人的形象又变得皱纹满脸,灯光下老泪纵横。正是这种有趣的矛盾,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形象,使这首小诗充满了喜剧情调。你读着它,将止不住发出幑再一想,又不禁感到凄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写得如此自然浑成,你找不到什么“诗眼”,也找不到什么“警句”,诗人只是叙写了这次夜话的过程,他只是顺着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写一己之哀乐,却无意之中表现出了老年人的普遍的心态,勾画出从童心盎然到老怀凄怆的形象变化。诗,真有不可思议的魅力!

苜蓿阑干满上林,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
(mù)(xu)阑干满上林¹,西风残秣独沉吟。遗台何处是黄金²
译文:散乱的首蓿长满了上林苑,西风里天马望着剩料独自沉吟:到哪里把招贤的黄金台遗迹找寻?
注释:丁兵备:丁日昌,兵备指其任苏松太道。后官至江苏巡抚。¹上林:上林苑,汉代长安苑囿,汉武帝自西域引入苜蓿,植于上林苑以饲马。²“遗台”句:用郭隗说燕昭王千金购马骨故事。昭王后筑黄金台以待贤。
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空阔¹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夕阳山影自萧森。
译文:已没有在空阔地奔驰千里之志,也白白怀过驰驱百年之心,与夕阳下的山影相衬,自然更显萧条衰飒令人寒心。
注释:¹空阔:反用杜甫诗“所向无空阔”句。
此词借咏马自诉怀才不遇。用典自然。“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亦马亦人,语意双关。抒写了内心的感慨。“夕阳山影自萧森。”飘逸、空灵,为全词增添情致。
弊裘尘土压征鞍鞭倦袅芦花,弓剑萧萧,一径入烟霞。动羁怀西风木叶秋水兼葭,千点万点老树昏鸦,三行两行写长空哑哑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湾鱼网纶竿钓槎,断桥东壁傍溪山竹篱茅舍人家。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伤感凄凉时候,离人又在天涯。
弊裘(qiú)¹尘土压征鞍(ān)²,鞭倦袅(niǎo)芦花³。弓剑萧萧,一竟入烟霞。动羁(jī)怀西风禾黍,秋水蒹(jiān)(jiā)。千点万点,老树寒鸦。三行两行,写高寒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边,近水涡(wō)¹⁰鱼网纶竿¹¹钓艖(chā)¹²;断桥东下,傍溪沙疏篱茅舍¹³人家。见满山满谷,红叶黄花。正是凄凉时候,离人¹⁴又在天涯!
译文:骑在马上,衣衫破弊,满身的灰沙尘土;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佩带着冷清清的弓剑,一直走往晚云深处。西风把庄稼吹得哗哗作响,寒澄的秋水掩映着苇芦,这一切都拨动了久客他乡的愁绪。瑟缩的乌鸦,黑压压地站满了路旁的老树。三两群雁阵,在高天中排列成字,又呀呀地俯冲着,在平旷的沙滩上驻足。曲岸西边,水流在急速地打转,张设着渔网和钓竿,还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泊住。断桥东头的溪滩上,茅舍疏篱,望得见几家村户。红叶黄花,缀满了秋天的山谷。这一切都已悲凉不堪,况且客子漂泊在天涯的长途!
注释:双调:宫调名。蟾宫曲:曲牌名。¹弊裘:一作“敝裘”,破旧的衣裘。²征鞍:远行的鞍马。³鞭倦袅芦花:意为游子显得疲惫不堪,手中的马鞭就像水边的芦花柔弱无力地摇动着,懒得举起来。袅,摇曳的样子。⁴萧萧:冷落貌。⁵一竟:一直。⁶羁怀:游子久客他乡思乡的情怀。羁,在外作客,或指在外做客的人。⁷蒹葭:芦苇。⁸写高寒:排列成行的大雁,就像是一行行写在空中的文字一样。高寒,指天空。⁹呀呀:雁叫声。¹⁰水涡:水流旋转处。¹¹纶竿:用青丝线做钓绳的鱼竿。¹²钓艖:小渔船。¹³疏篱茅舍:南宋扬无咎《柳梢青》词中有“茅舍疏篱”句。¹⁴离人:处于离别中的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首小令写羁旅愁怀。开头四句隐含旅愁,接着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薄暮图,篇末才点明“离人又在天涯”,把离愁乡思一气呵出。全篇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其主要特色首先是捕捉形象的手法高明,其次是善于运用反衬的手法,其三是衬字多,但多而不杂,运用得圆转灵活,体现了郑光祖散曲创作的某些特色。

  此曲一开头,就勾勒出一幅倦客行旅图。“弊”、“倦”、“萧萧”等字眼,显示了征人长途跋涉的经历。而“一竟入烟霞”,则含有漫无目的、不知所之的迷茫意味。这样的起笔,自然引起了读者对征人的关注。

  “烟霞”除解释烟云外,还有“野景”的释义,所以“一竟入烟霞”也是为下文集中写景所作的过渡。从第五句起,作者的笔就跟上了游子,从他的眼里来看待面前的野景。时节正是清秋,弓风掠动着田野上的庄稼和水面旁的芦苇。“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弓风里的禾黍使人感到衰凉,秋水边的兼葭使人感到寒凛,对征人来说,这一切就是“动羁怀”,这三字决定了他审视秋景的黯淡心理。向前方看是几株老树,停栖着数不清的缩头垂翅、无精打采的乌鸦。仰望天空,是几阵南归的大雁,呀呀地啼叫着投向沙岸暂息。“千点万点”与“三行两行”在视觉上形成了密与疏的对比,但触发的愁意却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这样的秋景连读者也感到凄凉,征人惹动客愁,不堪忍受,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着出现了水村山郭。水流南折,产生了旋涡,渔夫设网张竿,等着鱼儿上钩。写出渔具钓船而不见主人,当是时辰已暮,各自归家造饭。再远一些,小桥尽头的溪岸边,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溪沙上不见浣洗的人影,看来也是同样的缘故。极目遥望溪后的山谷,血红的丹枫,金黄的野花,尽扑眼帘。色彩如此明丽,可知是留住了夕阳的影子。这一段秋景若让读者欣赏,应当承认说疏朗清丽,大可流连。但对于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征人来说,除了凄凉断肠,还能有什么感想。末两句点明题旨的感慨,可以说是征人迸发着血泪的呐喊。这同马致远的名作《天净沙·秋思》一样,都是在写景之末点明“人在天涯”,用景色来衬现旅愁。但由于两者篇幅不同,便自有铺陈与含蓄的区别。

  金代董解元《弓厢记诸宫调》有一首《赏花时》:“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瞥见个孤林端入画,篱落萧疏带浅沙。一个老大伯捕鱼虾,横桥流水,茅舍映荻花。”该曲与之有相近之处。可见元散曲选取典型景物的写法,是继承了民歌与民间说唱文学的传统。

参考资料:
1、 杜朝光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611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3-55

shuāngdiàobǎizhéguìlìng--báibēn

qiúchénzhēngānbiānjuànniǎohuāgōngjiànxiāoxiāojìngyānxiádòng怀huái西fēngqiūshuǐjiānjiāqiāndiǎnwàndiǎnlǎoshùhūnsānxíngliǎngxíngxiězhǎngkōngyànluòpíngshāàn西biānjìnshuǐwānwǎnglún竿gāndiàocháduànqiáodōngbàngshānzhúmáoshěrénjiāmǎnshānmǎnhónghuánghuāzhèngshìshānggǎnliángshíhòurényòuzàitiān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¹。当场只手²,毕竟还我万夫雄³。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qióng)庐拜,会向藁(gǎo)街逢
译文:不见南方的军队去北伐已经很久,金人就胡说中原的人才已一扫而空。当场大事,只手可了,毕竟我还是万夫之雄。我们堂堂汉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远东流那样,年年向金廷求和?这次遣使往贺金主生辰,是因国势积弱暂且再让一步,终须发愤图强,战而胜之,获彼王之头悬于藁街。
注释:¹北群空:指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²当场只手:当场大事,只手可了。³毕竟还我万夫雄:毕竟我还是万夫之雄。我:指章德茂。⁴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我们汉使哪肯年年去朝见金廷。得似,哪能像。⁵且复穹庐拜,会像藁街逢:且去再拜你一拜,将来必将把你抓到我们的国家来。穹庐,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圆顶毡房,这里借指金廷。藁街:汉朝长安城南门内给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汉将陈汤曾斩匈奴郅支单于首悬之藁街。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yáo)之都,舜之壤,禹之封¹。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²!万里腥(xīnɡ)(shān)³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páng)(bó)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译文:那本就是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生活在那片土地。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万里河山充斥着金人游牧民族的腥膻之气,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金国的命运用不着多问,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必将获得最后胜利。
注释:¹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那本就是我汉族所有的国土,尧、舜、禹那些先祖都曾生活在那片土地。都,定都。壤,土地。封,疆界。²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那里总有几个有骨头,以向异族俯首臣称为耻的!耻臣戎:指以投降敌人为耻辱的爱国志士。戎,指戎狄,这里就是指金人。如许,如此的意思。³腥膻:代指金人。因金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⁴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千古以来,英雄们所发挥的浩然正气,几时才有人能和他们的精神相通呢!磅礴,这里指的是浩然的气势。⁵胡运:金国的命运。⁶赫日自当中: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赫,光明的样子。

  以论入词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说:“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在《与章德茂侍郎》信中说:“主上有北向争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释,庸非天下士之耻乎!世之知此耻者少矣。愿侍郎为君父自厚,为四海自振!”这首《水调歌头》便是他这些政治言论的艺术概括。叶适《书龙川集后》说陈亮填词“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可见他以政论入词,不是虚情造作或抽象说教,而是他“平生经济之怀”的自觉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热情的自然喷发。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认为这类作品“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我们既承认情感越发真,越发神圣;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这些话,可能有过甚其辞之处,但对理解和欣赏这首词还是有启发的。陈亮此词正是他鲜明个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种表现。 

  在抒发爱国豪情壮志、促进词体发展的大合唱中,陈亮高亢雄壮的歌喉征服了千百年来的“听众”。在陈亮所有的爱国词中,这首送章德茂的《水调歌头》独树一帜,写得颇具特色。整篇立意深远,章法整饬,同时体现了南宋抗金派词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的特点。这种词使人振奋,使人鼓舞,带有积极浪漫主义的气息。

shuǐdiàotóu··sòngzhāngmàoqīng使shǐ--chénliàng

jiànnánshījiǔmànshuōběiqúnkōngdāngchǎngzhǐshǒujìngháiwànxióngxiàotángtánghàn使shǐshìyángyángshuǐjiùzhǐliúdōngqiěqióngbàihuìxiànggǎojiēféng

yáozhīdōushùnzhīrǎngzhīfēngzhōngyīngyǒubànchǐchénróngwànxīngshānqiānyīnglíngānzàibàngshítōngyùnwèndāng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