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佛性深如海,中边见各异。道在有无间,语论皆儿戏。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几多名利僧,妄习诸家气。贪嗔尚缠牵,生灭何由离。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舍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
三世古今佛,岂离根本智。舍此觅菩提,谁證菩提位。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吾师识自心,有为皆委弃。冥坐不知年,了了忘言意。

yóushānsānzèngqīnglínānzhǔ--jìng

xìngshēnhǎizhōngbiānjiàndàozàiyǒujiānlùnjiēér

duōmíngsēngwàngzhūjiātānchēnshàngchánqiānshēngmièyóu

sānshìjīngēnběnzhìshěshuízhèngwèi

shīshíxīnyǒuwèijiēwěimíngzuòzhīniánlelewàngyán

余靖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¹。解与诗人意同。辞柯²霜叶,飞来就我题红³
译文: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注释:¹芙蓉:指荷花。²辞柯:离开枝干。³题红:在红叶上题诗。

  一提到“秋”,大多数人的脑海里便会浮现出马致远那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殊不知,元曲中有诸多关于“秋”的作品,其中不乏别出机杼的曲子,好比朱庭玉的这首《天净沙·秋》。

  此小令开头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然后写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全篇用典构思别出机杼,结尾处用典,所表达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开头便描绘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庭院前尽是飘落在地的梧桐叶,水边的荷花也早已凋零。“尽”“彻”二字是起首两句的关键所在,突出秋天树枝萧瑟,水面凋敝的惨淡景色,这与作者脑海中秋天来临前的荷花盛开、绿叶环绕的繁盛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两句对仗描写,写出作者由眼前秋景而生发出悲秋的情感。他四处寻觅,徘徊不定,目之所及皆为一片衰败的景象,内心不由产生无可奈何的悲痛。

  “解与诗人意同”,与前两句的伤感基调不同。这一句提到景色为了迎合作者的情感才自愿衰败。通过前后的对比和拟人的手法,反衬出作者此时内心悲秋的伤感和对园林往日美好景色的喜爱。

  前面三句的基调都略为沉重,接下来的四、五句则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末尾两句写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边,不舍离去。这两句与上句的“意同”一样,都是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霜叶以生命。在作者看来,流连在他身上的霜叶具有丰富的生命力,“飞来就我题红”化用典故,写出作者在这萧瑟秋景中所体现出的乐观态度和旺盛的生命意志。一“辞”一“就”,使全曲的基调为之改变,与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为“同调”。

  小令结尾处不同于常人悲秋伤感的奋起和豪情,使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和感染力,同时词句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体现出作者较强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29页

tiānjìngshā ·qiū

zhūtíng yuándài 

tíngqiánluòjìntóng shuǐbiǎnkāichèróng jiěshīréntóng shuāng fēiláijiùhóng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biàn)¹东流虎眼文²,清淮(huái)晓色鸭头春³
译文:汴水往东流去,河水泛着很细的水波纹,清清的淮河早晨显出鸭头绿的春色。
注释:¹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²虎眼文:文通纹。形容水波纹很细。³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译文:您看渡口流水淘沙的地方,渡过了人世间多少人。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与《竹枝词》相比,此组诗中民歌情味减少,文人气息增多。

làngtáoshā ·sān

liú tángdài 

biànshuǐdōngliúyǎnwén qīnghuáixiǎotóuchūn 
jūnkànkǒutáoshāchù quèrénjiānduōshǎorén 
棹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草共依依,雨微,鹧鸪相逐飞。
(zhào)举,舟去,波光渺渺,不知何处?岸花汀(tīng)草共依依,雨微,鹧鸪相逐飞。
译文:片帆孤舟,举棹远去,茫茫水国,渺无涯际。在苍茫之中,唯有鹧处相逐而飞,点缀着生意。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独无聊,魂消,小炉香欲焦。
天涯离恨江声咽,啼猿切,此意向谁说?倚兰桡(ráo)¹,独无聊,魂消,小炉香欲焦²
译文:心情惆怅,仿佛江水也在呜咽,猿声更加悲切。心中依依的乡恋,无处可诉。在百无聊赖时,只好倚栏消遣。此刻,时已晚,香将燃尽。
注释:¹兰桡:兰舟。²欲焦:将要烧成灰烬。

chuán··zhào--xiòng

zhàozhōuguāngmiǎomiǎozhīchùànhuātīngcǎogòngwēizhèxiāngzhúfēi

tiānhènjiāngshēngyànyuánqièxiàngshuíshuōlánráoliáohúnxiāoxiǎoxiāngjiāo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qī)¹去故里,悠悠²赴交河。
译文: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注释:¹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²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公家¹有程期²,亡命婴(yīng)祸罗。
译文: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注释:¹公家:犹官家。²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译文: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译文: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¹
译文: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注释:¹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¹脱辔(pèi)²,手中挑青丝³
译文: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注释:¹走马:即跑马。²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³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jié)¹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²旗。
译文: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注释:¹捷下:是飞驰而下。²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磨刀呜咽(yè)¹,水赤刃伤手。
译文: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注释:¹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欲轻¹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译文: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注释:¹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¹(shì)许国²,愤惋复何有!
译文: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注释:¹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²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译文: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送徒既有长¹,远戍(shù)²亦有身³
译文: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注释:¹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²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³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译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逢相识人,附书¹与六亲。
译文: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注释:¹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译文: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tiáo)¹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译文: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注释:¹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译文: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河¹见胡骑,倏(shū)²数百群。
译文: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注释:¹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²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¹功勋。
译文: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¹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亦有限¹,列国自有疆(jiāng)²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天雨雪¹,军行入高山。
译文: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注释:¹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径危抱寒石,指落¹层冰间。
译文: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注释:¹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已去汉月¹远,何时筑城还。
译文: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注释:¹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译文: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单于¹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译文: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注释:¹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雄剑四五动¹,彼军为我奔²
译文: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注释:¹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²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掳其名王¹归,系颈授辕(yuán)²
译文: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注释:¹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²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译文: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从军十年余,能无¹分寸功。
译文: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注释:¹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¹贵苟得²,欲语羞雷同。
译文: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注释:¹众人:一般指将士。²苟得:指争功贪赏。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译文: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家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49-251页 .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ángdài 

 yōuyōujiāo 
gōngjiāyǒuchéng wángmìngyīnghuòluó 
jūnjìng kāibiānduō 
juéēn tūnshēngháng 

chūményuǎn shòu 
ròuēnduàn nánérshí 
zǒutuōpèitóu shǒuzhōngtiǎoqīng 
jiéxiàwànrèngāng shēnshìqiān 

dāoshuǐ shuǐchìrènshāngshǒu 
qīngchángduànshēng xīnluànjiǔ 
zhàngshìguó fènwǎnyǒu 
gōngmínglín zhàndāngxiǔ 

sòngyǒucháng yuǎnshùyǒushēn 
shēngxiàngqián láochēn 
féngxiāngshírén shūliùqīn 
āizāiliǎngjuéjué tóngxīn 

tiáotiáowàn lǐngsānjūn 
jūnzhōng zhǔjiàngnìngjìnwén 
jiàn shūshùbǎiqún 
shǐwéi shíshùgōngxūn 

wǎngō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tiānxuě jūnhánggāoshān 
jìngwēibàohánshí zhǐluòcéngbīngjiān 
hànyuèyuǎn shízhùchénghuán 
yúnnánzhēng wàngpān 

chánkòulěi bǎifēngchénhūn 
xióngjiàndòng jūnwéibēn 
míngwángguī jǐngshòuyuánmén 
qiánshēnbèihángliè shènglùn 

cóngjūnshínián néngfēncùngōng 
zhòngrénguìgǒu xiūléitóng 
zhōngyuányǒudòuzhēng kuàngzāiróng 
zhàngfāngzhì ānqióng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¹歌舞几时休²
译文: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注释:¹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²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xūn)¹得游人醉,直²把杭州作汴(biàn)³
译文: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注释:¹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²直:简直。³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来,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5
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
3、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línān

línshēng sòngdài 

shānwàiqīngshānlóuwàilóu 西shíxiū 
nuǎnfēngxūnyóurénzuì zhíhángzhōuzuòbià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