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何事早追陪,莺未迁乔燕未来。
曲槛为逢春日暖,香苞先逐晓风开。
旋邀歌舞同侪乐,却叹光阴急景催。
可惜韶妍莫虚掷,馀芳留待使车回。
花期何事早追陪,莺未迁乔燕未来。
曲槛为逢春日暖,香苞先逐晓风开。
旋邀歌舞同侪乐,却叹光阴急景催。
可惜韶妍莫虚掷,馀芳留待使车回。
余靖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绿野(yě)¹堂开²占物华³,路人指道令公家。
译文: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
注释:¹绿野堂:唐代裴度的住宅名,故址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南。²开:创立,建设。³物华:万物的精华。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令公¹桃李²满天下,何用堂前更(gèng)种花。
译文: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注释:¹令公:即指裴度,令公是唐朝对中书令的尊称,裴度(765年至839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因为拥立文宗有功,进位至中书令。²桃李:代指学生。
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此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房子显眼气派)。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fènglìnggōng绿tángzhònghuā

bái tángdài 

绿tángkāizhànhuá rénzhǐdàolìnggōngjiā 
lìnggōngtáomǎntiānxià yòngtángqiángèngzhònghuā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伤怀¹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miǎo)²似波。
译文: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注释:¹伤怀:伤心。²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扁舟¹岸侧,枫叶²(dí)³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zhù)人间比梦间。
译文: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注释:¹扁舟:小船。²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³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李之亮注析 .欧阳修词选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37-38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5页

jiǎnlánhuā··shāng怀huáibào--ōuyángxiū

shāng怀huáibàotiānruòyǒuqíngtiānlǎoshìqīngmiǎoshì

biǎnzhōuànfēnghuāqiūsuǒsuǒxiǎngqiánhuānzherénjiānmèngjiān

投老归来供奉班,尘埃无复见钟山。
投老归来供奉班¹,尘埃无复见钟山²
译文:年纪渐老我从朝廷归居金陵,多年来朝务冗杂,如尘埃一样蒙住自性,一直没有再见过钟山。
注释:¹供奉班:指在皇帝左右供职的一班官员。²钟山:又称金陵山、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的东面。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即隐居金陵半山,钟山离诗人所居半山七二里。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何须更待黄粱熟¹,始觉人间是梦间。
译文:何必要等到黄粱饭烧熟呢?虽未像卢生一样入梦,却已经感到人间就是一场梦境。
注释:¹黄粱熟:即“黄粱一梦”的故事。唐代沈既济《枕中记》记载,卢生在邯郸客店中昼寝入梦,历尽荣华富贵。梦醒,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来因以比喻虚;幻的事和欲望的破灭。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自西山道口径北¹,逾(yú)²黄茅岭³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¹⁰,有若门焉。窥¹¹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¹²有水声,其响之激越¹³,良久乃已¹⁴。环¹⁵之可上,望甚远¹⁶,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¹⁷,益¹⁸奇而坚,其疏数(cù)(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¹⁹
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注释:¹径北:一直往北。²逾:越过。³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⁴西出:路向西伸去。⁵少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⁶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⁷横当其垠:横着挡在路的尽头。⁸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⁹梁欐: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¹⁰堡坞: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¹¹窥:注意,留心。¹²洞然:深深的样子。¹³激越:声音高亢清远。¹⁴已:停止。¹⁵环:绕道而行。¹⁶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¹⁷箭:指竹子。¹⁸益:特别。¹⁹“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密。偃,倒伏。类:好像。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噫!吾疑造物者¹之有无久矣。及是,愈²以为诚³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d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jì),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¹造物者:指创世神。²愈:更是。³诚:确实是,的确是。⁴“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⁵“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⁶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⁷“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名句赏析
  本文中写景的名句是:“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这里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但形象逼真,妙趣横生

诗作对比
  《小石潭记》和《小石城山记》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小石潭记》这首诗描绘了小石潭的石 水 鱼 树着意渲染了寂寞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看见小石潭美景时喜悦的心情。

诗作分析
  这篇散文共计221个字,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描写景物和寓含情感却恰到好处,真是一字不可增添,一字不可删减。
  为什么小石城山会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呢?这当然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试想,不是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心理的人,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又有谁能和这小山产生心理共鸣呢?也只有柳宗元,也只有被贬的柳宗元。他从唐朝的都城长安走来,眼睛一亮,发现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发现了它非同寻常的美。
  柳宗元的眼光是独具慧智的,因为他有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柳宗元的胸怀是饱含怜惜之情和沧桑之感的,因为他有着与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只有柳宗元能发现它,也只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会放射出美丽的光彩,而且成为声名播世的美山。小石城山的美是他人不能掩盖的,因为那是天赐,谁嫉妒也白费劲。小石城山尽管处在偏僻荒远之地,但它却有幸遇见了柳宗元,于是成名。这或许是偶然,但不能说不是必然,是历史的必然。而柳宗元不知道需要遇见谁才能走出这被贬的偏僻荒远之地,他的必然又在哪里。偏僻产生荒凉,荒凉产生空旷,空旷产生幽静,幽静产生忧郁,而忧郁产生思虑,有思虑就有美。世人很少能见的美,才是奇特的美。有时一个特殊的人物与自然之景就这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心心相通,人从自然中得到慰藉,自然之景又从人的思维中升华了美。
  那就看一看这小石城山的奇特之景之美。它的形,上边好似垛墙望楼,旁边犹如耸出的天然城堡,且有城门;(这大概就是此山叫做小石城山的原因吧。)它的色,有树和竹的翠绿,闪动着一种生命所特有的坚韧、刚毅与追求之光,还有浓黑的洞穴,很神奇,也很神秘,里边一定盛着好多好多沉睡已久的故事;它的声,投进小石子,洞穴中就有咚咚的水声,声音十分响亮,很久才消逝,那肯定是一曲美妙的音乐,在等人赏鉴并取名;它的貌,无土壤却生长着树木和竹子,且坚实葱郁,疏密相间,俯仰成趣,像是有才智的人布置的,但又比人布置的精妙,可谓鬼斧神工;而它的高度,环绕登到山顶,就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像是小石城山也在探视外面的世界,打听外面的消息。你能说这小山之景不美吗?不奇特吗?它的美与奇特,就在于它的简单。它自然质朴,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它孤独但并不渲染孤独,寂寞却不虚张寂寞,这就是小山的品质与性格。小山在这里呆了多少年,连小山自己也不知道。它真地有些郁闷,但心情总是很平静的,因为它正在等待一个人发现它,而它相信迟早会有一个人发现它。这个人终于走来了,他就是柳宗元。这小山的奇特之景之美,终于被柳氏的妙手点化成一颗璀璨耀眼的星,点缀在了世界和历史的天空,与群星一起,给人带来欣悦。而这小小的石城山,没有被上天安排在繁华喧闹的中原,却被安置在偏僻荒远之地,是上天有意考验它的耐力与意志吗,还是想看看到底是哪位贤达智人首先发现它呢?那个所谓的上天究竟存在不存在呢?柳宗元的说法似乎有些自相矛盾。他先说更加相信这一切有上天的特意安排,却又对上天这样的安排不理解,觉得上天不应该做千百年的美景不被人识的事。当有人对上天的做法做了解释,柳宗元还是不相信。如果按理解与相信的角度讲,山水的命运全在乎上天的安排了,山水也有受宠的和不受宠的,这和人一样嘛,像柳宗元这样才德都很美好出众的人,不就是因为改革失败了就被皇上贬到这僻远之地来了吗?而优美的小石城山,肯定也是遭上天的贬谪了,至于什么原因,或许是由于这小石城山也有什么改革上天章法或所辖秩序的想法。小小的一座石城山,能管得了那么多吗?你想显露出自己不俗的才华、美好的品质和远大的抱负,那会有众多的天神圣仙不能容你的,而上天又一贯听从他们的意见。柳宗元的心里模糊,是他困惑的表现,古人迷信,特别是在遭受不幸时,更会把不可思议的事情归结到天上去。其实他不相信才是对的。但不管怎样,小石城山和柳宗元相似的际遇让他俩相遇确实是一件幸事,在那个时代相遇,在这个地方相遇,于是在大千世界上,在滚滚历史中,产生了一篇美文,也产生了一座美山。文是短小的,山是小巧的。

诗作寓意
  这篇山水游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喻自己。作者很耿直,很执着,他笔下的山也是如此。文如其人,山亦如其人。小山如此之美,却无人赏,但小山并不因无人赏而失掉自己的美。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读文首先要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为人之道,做一个正直的、品德高尚的人。如此,才能将文章读透,对自己有所启发。如果只是就文章论文章,只是去研读文章的字词句等表面上的东西,那将会事倍功半,且永远达不到做学问的深度。

xiǎoshíchéngshā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shāndàokǒujìngběi huángmáolǐngérxià yǒuèrdào 西chū xúnzhīsuǒ shāoběiérdōng guòshízhàng duànérchuānfēn yǒushíhéngdāngyín shàngwéi liángzhīxíng pángchūbǎo yǒuruòményān kuīzhīzhènghēi tóuxiǎoshí dòngrányǒushuǐshēng xiǎngzhīyuè liángjiǔnǎi huánzhīshàng wàngshènyuǎn rǎngérshēngjiāshùměijiàn érjiān shūyǎnyǎng lèizhìzhěsuǒshīshè 

     zàozhězhīyǒujiǔ shì wéichéngyǒu yòuguàiwéizhīzhōngzhōu érlièshì gēngqiānbǎiniánshòu shìláoéryòng shénzhětǎngshì guǒ huòyuē  wèixiánérzhě  huòyuē  zhīlíng wéiwěirén ,érwéishì chǔzhīnánshāorénérduōshí  shìèrzhě wèixìnzh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三年¹(jī)²客,今日又南冠(guān)³
译文: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注释:¹三年:作者自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1647年(顺治四年),共三年。²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³南冠:被囚禁的人。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 一作:河山)
译文: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知泉路¹近,欲别故乡难。
译文: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注释:¹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毅魄¹归来日,灵旗²空际看。
译文: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注释:¹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²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山河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参考资料:
1、 周志恩,夏完淳《别云间》赏析,语文天地,2001(14)

biéyúnjiān

xiàwánchún míngdài 

sānnián jīnyòunánguān 
xiànshānlèi shuíyántiānkuān  (shānzuò shān )
zhīquánjìn biéxiāngnán 
guīlái língkōngk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