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处士骨已稿,尺素谁传双鲤鱼。宝藏尚有安抚印,遗藁元无封禅书。
咸平处士骨已稿,尺素谁传双鲤鱼。宝藏尚有安抚印,遗藁元无封禅书。
人清并遣乌亦好,字劲宛得梅之馀。东风古寺拭卷目,想像西湖云水居。
人清并遣乌亦好,字劲宛得梅之馀。东风古寺拭卷目,想像西湖云水居。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zhēn)¹断续风。
译文: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注释:¹寒砧: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无奈¹夜长人不寐²,数声³(hè)帘栊(lóng)
译文:无奈长夜漫漫难以入睡,一声声的砧声和着月光穿进帘栊,让人愁思百结。
注释:¹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²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不寐,不能入睡。³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⁴和月:伴随着月光。⁵到:传到。⁶帘栊: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

  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

  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

  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dǎoliànlìng ·shēnyuànjìng

 dài 

shēnyuànjìng xiǎotíngkōng duànhánzhēnduànfēng 
nàichángrénmèi shùshéngyuèdàoliánlóng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zhuó)¹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译文:窗外的丛竹挺拨直立,青翠中预示来年的春寒。
注释:¹擢擢:挺拔貌。
心贞徒见赏,箨小未成竿。
心贞徒见赏,箨(tuò)¹小未成竿。
译文:竹子的坚贞为人欣赏,因为竹笋还未长成长竿。
注释:¹箨: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吕太一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吕太一咏院中丛竹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这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守仁早年的诗作,以至于在王守仁诗集中寻访不到,然而《登大伾山》诗碑还矗立在大伾山顶禹王庙西侧,大字行楷,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正可谓“翩翩然凤翥而龙蟠”,清隽磅礴之气扑面而来。书法劲拔,神采苍秀,字里行间犹如黄河之水浪涛汹涌,观后令人激动不已。他虽善书法,但正如明代书画家徐渭所说:“古人论右军(指王羲之)以书掩人,新建先生(指守仁)乃不然,以人掩其书。” 就是说,由于其他方面的名气太大了,结果把他的善书之名掩盖掉了。因此,《登大伾山诗》虽然是王守仁早年诗作,但是从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来看,不愧为“诗书双璧”。

  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消息传到北京后,皇上很伤心,特意辍朝一日以示哀悼。1499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来到了大伾山。登山揽胜,他有感而发,写下了《登大伾山诗》。写诗的时间正如诗碑上落款是“己未仲秋朔”。这在《传习录》上还有演绎性的记载说“先生未第时尝梦威宁伯遗以弓剑。是秋钦差督造威宁伯王越坟,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时,暇即驱演‘八阵图’。事竣,威宁家以金帛谢,不受;乃出威宁所佩宝剑为赠,适与梦符,遂受之。”看来,王阳明登第之前已经和王越神交久矣,梦中赠剑,一个军事家刚刚逝去,另一个年轻军事家随即登场,这是大明王朝不幸中之千载幸事。

  《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

  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

  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 ,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

dēngshānshī--wángshǒurén

xiǎoyānqīngluánshānshūzhōngwànhán

qiānliúchéngniánshāshìfēngtuān

shuǐ穿chuānshíjiǎlónglíndòngràofēngtóudǐngkuān

gōngquēyúntiānběigāoqiūgèngshàngjiǔxiāokàn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衰柳白门湾¹,潮(cháo)打城²还。小长干接大长干³。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译文:衰败的杨柳围绕着建康城,潮水打着空城,又寂寞的返回。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依旧,而歌板声零零落落,酒帘子稀稀疏疏,昔日的繁华,如今只有孤寂的渔人在垂钓寒江。
注释: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旧称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¹白门湾:南京临江地方。白门,本古建康城的外门,后指代南京。²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³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秋草六朝寒¹,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²来又去,如此江山。
译文:六朝的繁华如今就如秋草枯败,雨花台也已空寂无人。独自一人在此处凭栏远眺。燕子在斜阳里翩翩飞舞,归来又飞去,江山已是如此景象。
注释:¹寒:荒凉。²燕子斜阳: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原诗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词为怀古伤今之作。上片写登雨花台远望之所见。白门、石头城、大小长干都是南京古代的繁华之地,只今却空接渔翁的钓竿,呈现出一派萧瑟、冷落,对比鲜明,不胜今昔之感。下片写雨花台之景色,笔法极其飘忽,将眼前之景与昔日之景混为一片,把内心的苍凉沉痛之情融入景物之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辞采清丽自然,声律和谐宛转,在萧瑟凄凉的意象中,寄托着作者深沉绵远的感慨。

   词的上片一开头,作者便调动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们看到的是“衰柳”,听到的是冰冷的潮水打着空城而退去声音。看上去作者是在写景,而实际上就像传感系统一样,作者非常敏锐地从“衰柳”上,从冷潮中,感到了苍凉冷落,并且把自己这种深沉的感慨,透露和传导给了读者。

  接着,作者举目远眺:“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接渔竿。”放眼望去,小巷大街依旧,而歌板声却零零落落,以至于听不到了;酒帘子稀稀疏疏,以至于看不见了,只接孤寂的渔人在垂钓寒江。写街巷不着笔于市鹰、铺面、人烟,而以“歌板酒旗”来点染。看上去,作者好像信手拈来似的,而实际上是从大量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是从前人的诗句中锻铸出来的。朱彝尊把“歌板酒旗”集中起来,先之以“零落”来描写,继之以“尽”字来述说:寥寥几笔便抹去了古都金陵昔日的歌舞升平,而造成一个萧条幽僻的境界,手法多么简炼、自然。

  词的下片以“秋草”起笔,点出了时序,这也与上片的“衰柳”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凋零衰败的画面。作者由眼前所见,回溯金陵的往昔。“六朝”的繁华不复存在了,就像那“秋草”一样枯萎了。“六朝寒”,凝练地概括了漫长的兴衰史,一个“寒”字,把视觉与感觉勾通起来,透露了作者吊古伤今的叹哨之情。写雨花台而着一“空”字,进而又写“空”到了“更无人”的地步。这就是说,此时此地,除了自己,再也没接别的人了。然而,作者就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独自倚着栏杆眺望的。

  接下去,一笔陡转,在“斜阳”里倏地飞来了“燕子”,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觉得似乎接了生机。然而,遗憾的是这燕子却是“来又去”了。看来,连燕子都感到雨花台衰败荒凉,到了不堪栖息的地步了,何况是人呢。这真是在绝无写处又生出了妙笔。最后,作者以“如此江山”直抒胸臆,把全部感慨着落在这四个字上。

  该词字字深含兴亡交替的感慨,句句流露世事变迁的叹息,全篇意境深远浑厚,情思忧戚缠绵。可以说全篇整体写景,又是整体抒情,景含情深,情以景出。笔力遒劲而醇雅,化用前人旧句,自然和谐,殊不见斧凿痕。

参考资料:
1、 马步云.景中寓情愫 澹中见丰腴——读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J].名作欣赏,1985,(第6期).
2、 张乃良.借古城之盛衰 写胸中之波澜——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读析[J].文史知识,1993,(第4期).

màihuāshēng ·huātái

zhūzūn qīngdài 

shuāiliǔbáiménwān cháochénghuán xiǎochánggānjiēchánggān bǎnjiǔlíngluòjìn shèngyǒugān竿 
qiūcǎoliùcháohán huākōngtán gèngrénchùpínglán yànxiéyángláiyòu jiāngshān 

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鸟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当九秋¹之凄清,见一鹗(è)²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³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hé),肃肃逸响;杳(yǎo)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zhì)¹⁰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译文:正当凄凉冷清的深秋时节,一只大雕冲天而上。它自负材具非凡,横穿寒秋独来独往。劲健的毛羽,发出肃肃的声响,刹那间便远得看不见,踪影难寻,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那个不知何处的生命,今日碎裂在它的指掌。那些鸷鸟即使数以百计,岂敢与它同日而语,一争雄长?这是的大致情况。
注释:¹九秋:九月之秋。²鹗:雕。³横:充满。⁴杀气:秋天肃杀之气。⁵梢梢:象声词,形容雕翅掠空的声音。⁶翮:羽茎。⁷肃肃:象声词。⁸杳:飘忽不见踪影的样子。⁹俊无留赏:形容雕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¹⁰鸷鸟:猛禽。
若乃虞人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阴秉甲子;河海荡潏,风云乱起;雪冱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用此时而椓杙,待弋者而纲纪;表狎羽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欻捷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解腾攫而竦神,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数备而已。
若乃虞(yú)¹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²,阴秉甲子³;河海荡潏(yù),风云乱起;雪冱(hù)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¹⁰。用此时而椓(zhuó)(yì)¹¹,待弋(yì)¹²而纲纪¹³;表狎(xiá)¹⁴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¹⁵。欻(xū)¹⁶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zī)¹⁷;解腾攫(jué)¹⁸而竦(sǒng)¹⁹,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²⁰,数备而已。
译文:如果虞人要捕捉大雕,须在寒冷的严冬时节,阴气随着岁时而至。河海汹涌,风云四起,大雪封闭,群山暗晦,层冰纠结,树木冻死。大雕迷失了方向,停止了万里高飞。白天没有食物充饥,夜晚找不到原来的住地。困顿得只能凄厉呼叫,觅取食物确实要有凭依。在这个时候打桩设网,待大雕到来以罗网捕取。放出驯化的鸟儿并暗中窥探,顺应着雕的动意。大雕迅捷地飞出丛林,先用利嘴袭击。虞人见雕腾跃飞扑而神情激切,打开罗网而心中欢喜。献纳珍禽的赋税,数目足够才能完毕。
注释:¹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圃、田猎的官,负责驯养猛禽。²玄冥:玄冥是孟冬之神,气禀玄冥意为禀受冬神的寒气。³阴秉甲子:一年中的阴寒季节。甲子指日期。⁴荡潏:汹溃起伏。⁵冱:冻结。⁶迷向背:分不清南北阴阳。⁷绝飞走:飞禽走兽绝迹。⁸违:离开,错过。⁹蹭蹬:困顿。¹⁰依倚:徘徊不去。¹¹椓杙:捶钉小木桩,用于张网捕雕。¹²弋者:猎人。¹³纲纪:结网。¹⁴表狎羽:设置诱饵。狎羽,驯养狎熟的禽鸟。¹⁵拟:预定,预计。¹⁶欻捷:迅捷。¹⁷觜:鸟喙。¹⁸腾攫:雕落网后挣扎挠抓之态。¹⁹竦神:敬畏,神情肃然。²⁰课:赋税。
及乎闽隶受之也,则择其清质,列在周垣;挥拘挛之掣曳,挫豪梗之飞翻。识畋游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风枪累,用壮旌门。乘舆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喧繁。观其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豁堵墙之荣观,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及乎闽隶¹受之也,则择其清质²,列在周垣(yuán)³;挥拘挛(luán)之掣(chè)(yè),挫豪梗之飞翻。识畋(tián)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qiān)。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tuán)¹⁰枪累¹¹,用壮旌(jīng)¹²。乘舆(yú)¹³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¹⁴喧繁。观其夹翠华¹⁵而上下,卷毛血¹⁶之崩奔¹⁷;随意气而电落,引¹⁸尘沙而昼昏。豁¹⁹堵墙²⁰之荣观²¹,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译文:等到养鸟官闽隶接收了雕,则拣选其中仪态清俊者,置放皇家苑圊。闽隶牵动拘系它的绳索,剪束它赖以翻飞的劲羽,直到游猎时懂得听从使唤,然后置之马背,让它独自飞翔。再用珠玉加以装饰,呈献给皇帝。让它从枪剑丛中乘风直上,在猎场施展威风。天子车驾或是抵达行宫,射猎原野,深秋的草地空旷无边,鲜明的仪仗队喧腾不止,只见大雕环绕旌旗忽上忽下,猎物毛羽飘洒,鲜血崩流。大雕惬意地闪电似的落下,卷起漫天尘沙,白昼也显得昏暗。它无意于万众围观的荣耀,舍弃功劳而不愿称道,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闽隶:官名,掌役畜养鸟。²清质:形态清秀。³周垣:设在宫殿外围的机构,这里指皇家苑囿。⁴拘挛:痉挛,抽搐。⁵掣曳:牵引。⁶豪梗:豪放倔强。⁷畋遂:打猎、郊游。⁸孤骞:离傲的样子。⁹至尊:皇帝。¹⁰抟风:乘风而上。¹¹枪累:篱笆。¹²旌门:皇帝出游,旌旗排列如门,称旌门。¹³乘舆:皇帝的车驾。¹⁴霜仗:如霜雪一般发亮的仪仗。¹⁵翠华:翠羽装饰的旗帜。¹⁶毛血:被雕击杀的鸟兽的毛与血。¹⁷崩奔:四散纷飞。¹⁸引:卷起,带起。¹⁹豁:开,冲开。²⁰堵墙:围观的人群像堵墙一样。²¹荣观:荣耀壮观的景象。
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我往来,趑趄我场圃。虽有青骹载角,白鼻如瓠;蹙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哮其音,飒爽其虑;续下鞲而缭绕,尚投迹而容与。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跎而就擒,亦造次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至如千年孽(niè)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¹我往来,趑(zī)(jū)²我场圃(pǔ)³。虽有青骹(qiāo)载角,白鼻如瓠(hù);蹙(cù)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jù);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xiāo)(xiāo)其音,飒(sà)爽其虑¹⁰;续¹¹下鞲(gōu)而缭绕¹²,尚投迹¹³而容与¹⁴。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cuō)( tuó)¹⁵而就擒,亦造次¹⁶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sù)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译文:至于多年妖狐,具备三个巢穴的狡兔,倚仗着古墓上荆棘丛生,饱餐废墟的露水,迷惑往来行人,徘徊在人家园地。虽然青胫之鹰爪上套着骨角,白鼻之鹰肥如葫芦,时而迫近狂奔的野兽俯视,时而展翅迅飞而远瞩。尽管预料稳操胜券,发觉逼近猎物岂能有所畏惧,但是屡屡抓取都被逃脱,就像它们有神帮助。于是大雕放声长鸣,振奋精神,接着离开臂鞲缭绕腾空,却盘旋不下,仍然神态安闲。尔后奋起神威追逐逃敌,旋展巧技而无需凭依。奔亡者刚一失足就被擒捉,仓促之下难以逃离。一施奇巧突然抓获猎物,连连取胜功绩显赫。妖狐狡兔往日机诈多端,今日寂寞凄凉又在何地。这又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回惑:迷惑。²趑趄:犹豫不前。³场圃:打场种菜的地。⁴骹:指胫骨下段。⁵瓠:指瓠籽。⁶蹙:踢。⁷遐寓:从远处望。⁸遽:窘迫。⁹哓哮:凄厉的叫声。¹⁰飒爽其虑:神情矫健。¹¹续:接着。¹²缭绕:盘旋。¹³投迹:止步不前。¹⁴容与:从容。¹⁵蹉跎:失足,摔倒。¹⁶造次:仓猝。
尔其鸧鸹凫鶂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臻。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尔其鸧(cāng)(guā)(fú)(yì)¹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²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qūn)³。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chuán)(zhēn)。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译文:那些鸽鸹、野鹏,水鹏一伙飞禽,无益于事物,徒有躯体,俯啄遗穗,体大如人,肉多有什么用处,味道不值得珍贵。它们轻视鹰隼而神态自若,依托大雁结为近邻。它们如同壮士一样意气激昂,却远离强敌止步不前。大雕意欲摧折其中首先呜叫的特异者,刚刚飞起就迅速到达,忽然又远飞天外,终于离开水边。岂是袭击群鸟而尽数捕获,不过是暂求快意以惊奇动人。这又是一时的美事。
注释:¹鸺鸹凫鶂:几种禽鸟的名称。²联拳:一个接一个的样子。³逡巡:迟疑不前。⁴拉先鸣之异者:攻击首先鸣叫的凡鸟。拉:摧折。⁵遄臻:迅速跑掉。⁶掩群:一网打尽。⁷快意而惊新:因新奇刺激而感快意。
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夫其降精于金¹,立骨如铁;目通于脑²,筋入于节³。架轩楹(yíng)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qiāo)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译文:雕是金的精灵降世,骨头像钢铁铸成,眼睛与大脑相通,长筋直入骨节,落在高高的柱子上,纯黑如漆,乌光闪亮;腾跃在梁柱之间,寒风凛冽。脚趾千般移动,遍及林间岭上万孔洞穴,扑击久久封闭的林莽,触及树木权而全都折断,又有着冲击邪恶的意义。
注释:¹降精于金:是说雕是五行中金气之精华的化身。傅玄《鹰赋》:“受金刚之纯精。”²目通于脑:写雕眼之有神。³筋入于节:写雕爪之劲健。⁴趾蹻:踪迹。趾,脚趾;蹻,草鞋。⁵丛薄:草木丛生之处。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必使乌攫之党,罢钞盗而潜飞;枭怪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¹。必使乌攫(jué)²之党,罢钞盗³而潜飞;枭(xiāo)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译文:大雕长期服事辛劳,可使众鸟畏服。一定能让乌鸦一伙强取豪夺之徒,停止抢掠而偷偷飞走;枭一类怪异之辈,想到它的非凡气概就立即坠落。岂能和那些空自施展力量,徒然占据高位,一样摩云高飞却只求自我安适的黄鹄、以及只能突过榆树而无所事事的学鸩相提并论呢?
注释:¹呀畏:赞叹敬畏。呀,一作“吁”。²乌攫:乌鸦一类的鸟。³钞盗:抄掠。⁴枭怪:猫头鹰之类。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嵲,养子青冥。倏尔年岁,茫然阙庭。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割鲜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jié)(niè),养子青冥。倏(shū)尔年岁,茫然阙(què)¹。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tǎng)割鲜²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jiōng)³
译文:所以,它如果不被重用,白天就翱翔在险峻的山谷,晚上就停立在长长的江岸。来时虽然自视甚高,离去时又好像没有形迹。在高高的山崖上安置巢窝,在高空抚育子孙。时间飞逝,朝廷遥远,不能一用钩抓,一任斗转星移。许多小鸟在金殿分食鲜肉,而大雕却已老死在山窟。
注释:¹阙庭:宫廷。²割鲜:分割美味。³岩扃:山洞。

  这篇赋先总述雕“以雄才为己任”,展示了骠悍骁勇的雄姿;接着笔锋一转,插叙捕雕的情景和驯雕的过程;然后叙雕“奋威逐北”之令人称羡、使异类震惊之杰出本领及其敢于“触邪”的刚正气质;结尾写雕“不见用”而飘然远逝,在自伤怀才被弃的坎坷命运中,对“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的昏庸官僚进行了嘲讽。全赋借雕自况,吐露怀抱,章法谨严。

  全篇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以写实之笔略述雕之俊异,喻士之负有雄才。“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开篇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勇悍绝伦的雕像图。

  第二层借言取雕于“愁呼”,“蹭蹬”之时,暗喻取士当于困顿窘迫之际。

  第三层言雕先调习而后可试,喻得士当先养而后可用。

  第四层以雕可逐灭孽狐、狡兔,喻负有奇才之士方能剪除国之巨奸。

  第五层言雕不击凡鸟,喻土不与庸才之人争能。

  第六层借雕以强健之力勇于触邪,喻士以凛然正气敢于斥奸。“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赋中短短片言,又再展雕之威凛神韵,令人叹止。

  第七层言有雕之飞翔,而枭怪之鸟藏匿,喻正人之士得用而小人之奸必去。

  第八层借离不得识终将茫然而去,喻士不得用必悲伤潜身。

  全赋一波三折,深沉雄浑,悲壮激昂,写雕言己,喻志抒情,铺写详尽而章法井然,描绘生动而形神毕现,从观雕、得雕、试雕、任雕及弃雕之中,尽言取士之法,育人之道,任才之效,笔力苍劲,精神悲壮,在结构、排布上,留有明显的雕琢痕迹,在语言上避免模仿汉赋那种呆板句式,而以散文的笔法御领全篇,句式或四四相俳,或六六成偶,灵活舒展,在骈丽之中,又寓古文之气,虽有雕琢之笔,却又绝不失风骨之力,毫无靡繁之气,读来使人为之振奋。

  此外,此赋全篇俱属比喻。正是这种比喻,形成此赋的结构独特性,即不像作者的三大礼赋那样,模仿汉赋,铺陈名物,而是着墨于雕,立意于志,以意御文,层层相扣,段段紧关,结构严谨简练,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主编.历代名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161-166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191-120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