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日别,伤秋别意盈。白日每易徂,秋风复凄清。
去年秋日别,伤秋别意盈。白日每易徂,秋风复凄清。
兄归卧苫庐,我留愧承明。承明亦何为,载笔靡所营。
兄归卧苫庐,我留愧承明。承明亦何为,载笔靡所营。
陆沈类东方,渴病似长卿。苫庐泪欲枯,哀悴由中情。
陆沈类东方,渴病似长卿。苫庐泪欲枯,哀悴由中情。
双鹤鸣左侧,紫芝茁前楹。感此增郁纡,缅怀涕交缨。
双鹤鸣左侧,紫芝茁前楹。感此增郁纡,缅怀涕交缨。
所欣姜伯淮,同被共遗荣。
所欣姜伯淮,同被共遗荣。
韩日缵

韩日缵

明广东博罗人,字绪仲。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检讨。累迁至礼部尚书。时宦官用权,人皆畏其凶焰,独日缵坦然处之。后充经筵讲官,得熹宗称善。卒谥文恪。 ▶ 2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读《中兴碑》。
春风吹船著浯(wú)¹,扶藜(lí)²上读《中兴碑》。
译文:春风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边,我拄着拐杖上山,细细地读着崖上刻的《中兴碑》。
注释:¹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²藜:藜杖。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鬓成丝。
平生半世看墨《¹,摩(mó)(suō)²石刻鬓成丝。
译文:我一生中有半世都只见到这碑的拓本,今天终于能亲手抚摸着石刻,可怜我双鬓已雪白如丝。
注释:¹墨《:拓《。²摩挲:抚摸。
明皇不作苞桑计,颠倒四海由禄儿。
明皇不作苞桑计¹,颠倒四海由禄儿。
译文:唐明皇没有安定国家的深谋远虑,任由着安禄山,把天下搅得一塌糊涂,无法收拾。
注释:¹苞桑计:比喻牢靠的治国方略。苞桑:亦作“包桑”,根深蒂固的桑树。
九庙不守乘舆西,万官已作鸟择栖。
九庙¹不守乘舆(yú)西,万官已作鸟择栖(qī)²
译文:宗庙宫廷都沦陷敌手,明皇凄凉地逃往川西;百官们犹如乌鹊选择良木,纷纷投降伪朝,低声下气。
注释:¹九庙:指太庙,古天子庙九室。此代指京城。²乌择栖:指朝臣们另找靠山。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¹取大物²为?
译文:统率军队,守护国家,这是太子的本分,肃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难道不显得过分心急?
注释:¹趣:急忙。²大物:国家。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蹐还京师。
事有至难天幸耳,上皇蹰(jú)(jí)¹还京师。
译文:平定祸乱本来是很困难的事,能够取得胜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终于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师。
注释:¹跼蹐:无法舒展的样子。此指玄宗回国都后,受肃宗所制,无法舒展。
内间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
内间张后¹色可否?外间李父²(yí)指挥。
译文:从此后他失去了自由,在宫中要看张后的脸色行事,在宫外又要听从李辅国的颐指气使。
注释:¹张后:肃宗皇后张良娣,与李辅国勾结,干预朝政,牵制玄宗。后被废。²李父:李辅国。颐指挥:用脸部表情来示意指挥。
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南内¹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
译文:他在南内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后,事势便更加危急。
注释:¹南内:玄宗自蜀回,住南内兴庆宫,后迁西内软禁。高将军:高力士。
臣结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臣结¹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
译文:臣子元结在舂陵上书献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见到杜鹃再次下拜和泪作诗。
注释:¹臣结:指元结。元结曾任道州刺史,多次上表言事,并作有《舂陵行》诗,反映民间疾苦。臣甫:杜甫。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¹词。
译文:可怜世人有谁知道忠臣刻骨的悲痛,只是争相欣赏诗文中优美的文词。
注释:¹琼琚:华美的佩玉。此指文辞华丽。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
同来野僧六七辈,亦有文士相追随¹
译文:一起看碑的有六七个和尚,还有几位文士相随。
注释:¹“同来”二句:据《山谷先生年谱》,这次同游的有进士陶豫、李格,僧伯新、道遵等人。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为洗前朝悲。
断崖苍藓对立久,冻雨¹为洗前朝悲。
译文:我站在断崖边青苔上,一阵暴雨打来,仿佛要洗去前朝无尽的悲思。
注释:¹冻雨:暴雨。

  黄庭坚七古,起首一般采取两种手法,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倾泻而下;一是平平而起,语迟意缓,遒劲老苍。这首诗的起首,用的是后一种手法。诗用叙事语气展开,很自然地入题,说自己来到了浯溪,拄着拐杖上山,细读《中兴碑》,想到生平见过许多此碑的拓《,今天真正见到原碑,却已年龄老了。这四句是开端,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细细琢磨,却有很深的意味。前两句写见碑,是直写;后两句写见碑的感慨,用旁衬。因了平生看见碑的许多墨《,对碑的内容必然很熟悉,对原碑定然很向往,极欲一见;今天见到了,一定很高兴;然而诗说自己已经苍老,到现在才见到原碑,流露出恨见太晚的感慨。

  黄庭坚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中兴颂》素有研究,且上文已明陈“半世看墨《”,于是下文不再具体写碑,不说碑文经风沥雨所留下的沧桑痕迹,也不评颜真卿字体如何苍劲有力,却一连用十六句,倾吐由碑文内容而引起的怀古之思与感慨。《中兴碑》是记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收拾残局,使唐中兴事,所以诗以唐明皇为中心。前四句写安史之乱的缘起是由于明皇失政,宠用安禄山,终于酿成国变,自己逃入西蜀,大臣们纷纷投靠新主。次四句写唐肃宗恢复事,说他匆忙即位,徼天之幸,得以战胜,明皇成了太上皇,局促不安地回到京城。又次四句,写唐明皇在南内苟活,内被张后欺负,外受李辅国颐指,日子十分难过,自高力士被赶走后,处境更加困难。末四句,写臣子元结、杜甫等忠君报国,但世人都不理解,只欣赏他们优美的文辞。这十六句,是《诗的主体,写尽了玄宗、肃宗二朝的史事。从所举史实及所作评论来看,黄庭坚既对唐明皇荒淫失国表示批判,又对他晚年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唐肃宗,黄庭坚以“何乃趣取大物为”一句作诛心之论,说他急于登上皇帝的宝座,逾越了《分;又举元结文及杜甫诗来说明当时社会并不安定,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肃宗也不是个好皇帝。言下之意,对“中兴”二字持否定态度。黄庭坚对肃宗的看法,在当时及后世都引起过争论,元刘壎《隐居通议》称赞这论点说得好,全诗“精深有议论,严整有格律”。宋范成大《骖鸾录》批评说诗“不复问歌颂中兴,但以诋骂肃宗为谈柄”,使后来不少人跟着他走入歧途。陈衍《宋诗精华录》也认为诗“议论未是”。

  “同来野僧六七辈”至末四句是一段,也是诗的煞尾。这段犹如古代游记笔法,在最后交代同游人,在风格上与首段遥相呼应。诗收得很平稳,说自己与同行人一起看碑,在断崖前经受着风雨的袭击,思念着唐朝这一段不堪回首的悲凉故事。“前朝悲”三字,总结了前面一大段怀古的内容。当时,宋徽宗重用蔡京等奸臣,民间怨声载道,国家日益混乱,金人在北方又虎视眈眈。诗人敏锐地感受到,宋徽宗正在步唐明皇的后尘,这前朝悲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今朝悲。所以诗的末段看似写景叙事,却使人感受到诗中笼罩着一股悲凉之气。

  这首诗是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诗人这时驾驭语言的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全诗洗尽铅华,归于自然,结构严谨,章法井然,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概括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史实。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576-579页

shūbēihòu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ūnfēngchuīchuánzhuó shàng zhōngxīngbēi  
píngshēngbànshìkànběn suōshíbìnchéng 
mínghuángzuòbāosāng diāndǎohǎiyóuér 
jiǔmiàoshǒuchéng西 wànguānzuòniǎo 
jūnjiānguótàishì nǎiwéi 
shìyǒuzhìnántiānxìngěr shànghuángchúhuánjīngshī 
nèijiānzhānghòufǒu wàijiānzhǐhuī 
nánnèiliánggǒuhuó gāojiāngjūnshìyóuwēi 
chénjiéchūnqiūèrsān chénjuānzàibàishī 
ānzhīzhōngchéntòngzhì shìshàngdànshǎngqióng 
tóngláisēngliùbèi yǒuwénshìxiāngzhuīsuí 
duàncāngxiǎnduìjiǔ dòngwéiqiáncháobēi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东风¹作意吹杨柳,绿到芜(wú)²第几桥?
译文: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杨柳,这满眼的翠绿该是蔓延到当年话别的芜城亭桥了吧?
注释:¹东风:春风。²芜城:古城名。即广陵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萧萧。
译文:想要攀折一枝赠与你,以寄相思之意,隔江对岸突然飘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

  这是一首怀友诗。陈伯玑名允衡,江西建昌人,与作者称得上知音。正当初春时节,五万复苏,柳枝新绿。作者见柳树而思好友,所以写下这首抒情之作。

  “东风作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以乐景写哀情和煦的春风情意绵绵地吹拂着青青杨柳,在这柔柔春光中,绿意铺展开来。优美的景致反衬出思念之情的忧伤,而这忧伤中又带着丝丝甜意,这真是“甜蜜的忧愁”。“绿到芜城第几桥?”以设问句式提出,显得别有情趣:杨柳该是绿到当年话别的桥头了吧?“芜城”即指扬州。东风杨柳等景物渲染出一种美好的氛围,绿满天涯的景象更是烘托出一种旷远的境界。

  于是就有了“欲折一枝寄相忆”的念头。折杨柳赠别是古来风俗,诗人循此古风,欲折一枝而赠与友人,以寄相忆之情,这是很自然的,未足称奇。但本句的意义承接和构思之所以显得平平,正是为了突出下一句的神来之笔。“隔江残笛雨潇潇”,这是本诗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诗人所标举的“神韵”究竟为何物,最耐人寻味:正当诗人动起相忆之念时,从长江的对岸,也传来了断断续续的笛声。这笛声在此际出现,显得多么发人遐思!或许,这是知心的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为大江所阻,但他们心气相通,好友已想到了诗人正在忆念自己,故虽然东风还只绿到芜城,杨柳还未出现于金陵,他也为了回报诗人的相思,吹奏起了清越的长笛。若确是如此,诗人自该是激动万分了,但在末句中,却没有丝毫激动的情绪,只有一片惆怅的烟雾:毕竟这笛声是“残笛”,被潇潇的江天细雨吹打得零散不成乐章了,诗人辨不出那是不是友人惯吹的曲子,也听不分明笛声里有怎样的心曲包含着,他闻笛时的心情,也一如春雨一般迷茫惆怅。

  整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寄寓在东风、杨柳、隐隐笛音、潇潇春雨等景物之中,深沉的情感与清丽而优美的景物融为一体,蕴意绵长,言近旨远。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64页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买臣¹之贵也,不忍其去妻²,筑室以居之³,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译文: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注释:越妇:指汉武帝时朱买臣的前妻,因朱买臣的家乡,春秋时属越国,故称越妇。¹买臣:朱买臣(?一前115),西汉人,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²去妻:前妻。³居之:让她居住。居,此处为使动用法。⁴活:养活。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一旦¹,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²曰:“吾秉箕(jī)(zhǒu)³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¹⁰。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jué)¹¹以命¹²之,衣锦以昼之¹³,斯亦极矣¹⁴。而向¹⁵所言者,蔑(miè)¹⁶无闻¹⁷。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¹⁸(duó)¹⁹者耶?以吾观之,矜(jīn)于一妇人²⁰,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²¹!”乃闭气而死²²
译文: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注释:¹一旦:一天。²近侍:身边的侍从。³秉箕帚:拿着扫帚、簸箕,指做洒扫庭除之事。意思是为人妻。⁴翁子:古代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翁,翁子是对丈夫的委婉称呼。⁵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⁶通达:做高官。⁷匡国:匡正国家。⁸致君:使君尊贵,即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的君主。致,使。⁹济物:救济百姓。物,这里指人。¹⁰心期:心愿,志愿。¹¹疏爵:赐给爵位。疏,分、赐。¹²命:任用。¹³衣锦以昼之:意思是让他衣锦还乡。衣:穿。锦和绣同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官服。昼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荣归故里。¹⁴斯亦极矣:这也达到顶点了。¹⁵向:过去,以前。¹⁶蔑然:泯灭、消失的样子。¹⁷无闻:指没有听到实现。¹⁸未假:不暇,没空闲。假,通“暇”。¹⁹度:思考。²⁰矜于一妇人:在一个女人面前夸耀自己。矜,夸耀。²¹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²²闭气而死:自缢而死。

  这篇小品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叙述朱买臣“贵”后对其前妻表示的“仁者之心”;第二段记述“越妇”之言,揭露朱买臣“匡国济民”是假,“急于富贵”是真,本质虚伪。全文借古讽今,言辞犀利,借朱买臣前妻之口,表达对封建官僚的讽刺之意,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朱买臣的故事在《汉书·朱买臣传》中是这样写的:朱买臣未得志时家中贫穷,不治产业,砍柴为生,讴歌道中,他的妻子感到没有面子,多次劝他,他更加高唱不止。他的妻子就离开他,改嫁别人。其后,朱买臣独自行歌道中,在山坟担柴。前妻与夫家上坟时看见买臣饥寒,给他饭吃。后来,朱买臣当上会稽太守,衣锦还乡,官府为迎接他差遣人打扫道路,他的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也在其中。朱买臣收养了他们,一个月后,他的前妻上吊而死。在《汉书》中,这个故事是用赞美朱买臣不计前嫌、不忘旧情、感恩图报的笔调来叙述的;而他的前妻也只是一个见识短浅、不能吃苦的普通妇女。她是在惭愧悔恨中自杀的。罗隐在这篇短文中却反其意而用之,引申发挥,虚拟了朱买臣妻的表白,朱买臣成了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他一旦得到富贵就只贪图享受,不思匡国安民了;而他的前妻却是一个有见识、有气节的妇女。她不但敢于对近侍批判朱买臣,揭露他通达后不思“安民济物”,却“急于富贵”的虚伪本质;并且表现了不“食其食”“闭气而死”的可贵气节,从而揭露批判了晚唐时期的封建士大夫借口“匡国”“安民”,实则热衷功名利禄、言行不一的虚伪本质。

  这篇文章一事一议,借古讽今,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作者善于运用委婉的判断语气和反问语气加强讽刺意味。文章短小精悍,文笔生动,言辞犀利,发人深思,正如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中所说的那样,“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这正是罗隐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参考资料:
1、 刘琦 编著.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11:159-160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夏,会于葵(kuí)¹,寻盟²,且修好,礼也。
译文: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注释:¹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一说在民权县东北。当时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会。²寻盟:重温旧盟。齐桓公曾在曹国的洮会合过鲁、宋等诸侯,故称“寻盟”。寻,通“爝(jué)”,把冷了的东西重新温一温,引申为重续或重温。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¹使宰孔²赐齐侯胙(zuò)³,也:“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也:“且有后命。天子使孔也:‘以伯舅耋(dié)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也:“天威不违¹⁰(zhǐ)¹¹,小白¹²¹³¹⁴¹⁵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¹⁶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译文: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恐有失做臣下的礼仪,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注释:¹王:周襄王。²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³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⁴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⁵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⁶周,姬姓;齐,姜姓。耋老:老迈,年高。⁷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⁸加劳:加上有功劳。一说重加慰劳。⁹违:离。¹⁰颜:面。¹¹咫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¹²小白:齐桓公名。¹³余:我。¹⁴敢:怎敢。¹⁵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¹⁶陨越:坠落。指违背礼法。

  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是不应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赐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是为什么?齐桓公虽已年迈功高,且当着众诸侯的面,坚持要“下拜”受赐,绝不违礼法,又是为什么?文章围绕“下拜”二字,一波三折,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也反映了当时还普遍存在尊周意识。

  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室的生存与面子。他未必不觉屈辱、难堪,心中酸苦唯有自知。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这时已任诸侯盟主数十年,功高年迈,傲视群雄,称霸中原。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但他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与其说他的言行带有矫揉的成分,毋宁说他的表演相当成功。霸主尊周,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表演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与不在场的诸侯看,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后世曹孟德一类奸雄的祖师爷。

  《左传》刻画人物,往往着墨不多,很少客观地描绘,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附带说一句,《左传》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与当时儒家“尊王”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在平稳朴实中仍可见到作者对齐桓公的赞许。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蜗牛角上争何事¹,石火光中寄此身。
译文:人活在世界上,就好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角上,空间是那样的狭窄,还有什么好争的呢?人生短暂,就像石头相撞时迸发出的一点火光,转瞬即逝。
注释:¹何事:什么事情。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随富随贫且¹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译文:人生不论贫穷富有,应放开眼界,随遇而安,笑口常开,极乐自在。
注释:¹且:暂且,姑且。

duìjiǔshǒuèr--bái

niújiǎoshàngzhēngshìshíhuǒguāngzhōngshēnsuísuípínqiěhuānkāikǒuxiàoshìchī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