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足回阿。
息足回阿。
圆坐长林。
圆坐长林。
披榛即涧。
披榛即涧。
藉草依阴。
藉草依阴。

cǎishī--yuánhóng

huíā

yuánzuòzhǎnglín

zhēnjiàn

cǎoyīn

袁宏

袁宏

(328—376)东晋陈郡阳夏人,字彦伯,小字虎。袁猷孙。有逸才,文章绝美。少孤贫,以运租自业。因讽咏史诗而为谢尚所重,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使综书记。尝倚马作文,顷刻得七纸,殊可观。性刚直,故位不显。谢安为扬州刺史时,宏出为东阳太守。撰《后汉纪》。另有《竹林名士传》、《三国名臣颂》等。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山村病起帽围宽¹,春尽江南尚薄寒。
译文:山村生着病的人面容消瘦,帽围顿宽,江南的春天已过仍然有一点寒意。
注释:¹帽围宽:形容面容消瘦,帽围顿宽。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志士凄凉闲¹处老,名尚零落²雨中看。
译文:有志之士凄凉地在闲居中老去,看着名贵的花在雨中凋谢。
注释:¹闲:原作“何”,据钱仲联校注本改。²名尚零落:犹言好尚凋谢也。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断香¹漠漠便支枕²,芳草³离离悔倚(yǐ)
译文:空气中余香缭绕,我无所事事便倚靠着枕头;看到繁盛的香草后便后悔倚栏远望。
注释:¹断香:犹言余香缭绕。便,合适。²支枕:倚枕也。³芳草:香草。⁴阑:一作“栏”。
收拾吟牋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收拾¹吟牋(jiān)²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³
译文:放下酒碗整理诗笺,近年来遇到的事情引发了我的忧愁!
注释:¹收拾:整理。²吟牋:诗笺也。牋:一作“笺”。³忧端:忧愁之意绪。

  陆游的作品有其独特风味,总是能将悲愤激昂和闲适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融于一炉,而本首诗就是其代表作,尽管“闲”的意味跟足。

  这首律诗的主旨可以用曹植的“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两句诗概括。诗词作品中的“闲”常常和“愁”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最苦的万种“闲愁”。

  无论是“帽围宽”,“尚薄寒”,还是“香漠漠”,“草离离”,更不必说“志士凄凉”,“名花零落”,无不构成了“闲愁最苦”,虽然诗人用闲适的口吻,细腻的描写来表现,却始终无法掩盖心中悲愤苦闷的愁绪。

  钱钟书先生认为,南北宋交替时的许多爱国诗人,只表达对国事的忧愤或希望,缺乏陆游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的壮志和宏愿。上述见解在末句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只要“触事”就会“动忧端”,不只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更不会“收拾吟笺”,否则就没有此诗。

bìng--yóu

shāncūnbìngmàowéikuānchūnjǐnjiāngnánshàngbáohán

zhìshìliángxiánchùlǎomínghuālíngluòzhōngkàn

duànxiāng便biànzhīzhěnfāngcǎohuǐlán

shōushíyínjiāntíngjiǔwǎnniánláichùshìdòngyōuduān

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人去西楼雁杳(yǎo)。叙别梦、扬州一觉。云澹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
译文: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却被窗外鸟儿的啼声惊醒了。只见外面云淡星稀,天才刚刚拂晓,楚山迷蒙不清。
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雨外蛩(qióng)声早。细织就、霜丝¹多少。说与萧娘²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³人老。
译文: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夹杂着蟋蟀的哀鸣,仿佛织布机梭在来往穿行,织出了我那如同繁星般的满头白发。这种凄清艰苦的境况,即使我告诉伊人,恐怕也难以体会到我现在的心情。我遥望京师,独自一人对着一盏荧荧秋灯,怎能不百愁俱生,那丝丝白发,怎能不再添几茎?
注释:¹霜丝:指白发。²萧娘:女子泛称。³几:多么,感叹副词。
这首词是秋梦怀人之作,从“向长安”可知,词人所怀念的人是杭州姬妾。上片写梦中所见,叙别离而托之于梦境,虚处实写,颇有情致。首三句借用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诗意,写人去雁杳,是从别后写起,然后再补写别时情景:男女二人伫立河桥,执手话别,依依难舍。下片写离别后叹衰老而寄相思,词调清苦。“云淡星疏”四句,结构上有倒装。“听啼乌”三字本来应在最后,但用者将其放在中间,不仅公是用韵的需要,而且可以加重埋怨、遗憾的语气,也使句法变化生动,词意曲折,增加了趣味性。全词中情景兼融,韵致清雅。陈洵《海绡说词》云:楚山梦境,长安京师,是运典,扬州则旧游之地,是赋事;此时觉翁身在临安也。词则沉朴浑厚,直是清真后身。

yóugōng ·rén西lóuyànyǎo

wényīng sòngdài 

rén西lóuyànyǎo biémèng yángzhōujiào yúndànxīngshūchǔshānxiǎo tīng qiáo huàwèiliǎo 
wàiqióngshēngzǎo zhījiù shuāngduōshǎo shuōxiāoniángwèizhīdào xiàngchángān duìqiūdēng rénlǎo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梅蕊(ruǐ)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译文:腊月前梅蕊已破,新年后梅花正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绝知¹春意好²,最奈客愁何。
译文:明知此地啊春光美好,可心怀客愁而又无可奈何!
注释:¹绝知:明知。²好:一作“早”。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雪树知¹同色,江风亦自波。
译文:江梅和白雪原来同此一色,春风也徒自节江水漾动清波。
注释:¹知:原是。一作“能”。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故园不可见,巫岫(xiù)¹(yù)(cuó)(é)²
译文:故乡的春色渺不可见,苍郁的巫山空自巍峨。
注释:¹巫岫:巫山。岫,山。²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首联从梅蕊初绽到梅花盛开,从腊前到年后,写了时序变化,让作者似乎看到了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写了梅花的开放过程,又好似体现了诗人天天看花,关注盼望的心情。从梅花次第之中表现的是诗人盼春惜春之情。

  颔联承首联写春意浓,然再好的春光春色也无法排遣“客愁”。这是见江梅而有感所写的诗,形容梅、描写春不是诗人的目的,借以抒情才是真正目的。因此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客愁”二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越是深知春意盎然,越是对客愁无可奈何。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哀。这里利用情与景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颈联又稍一停顿,不顺势抒情而写景。梅花满树与雪同一颜色,春风拂煦,春江微波正与岸边梅花相漾发。江中波映江边梅,岸上梅逐水中波。江水岸花一派融融乐乐的春景。何义门说:“破题二句,已非‘江梅’不可。”(引自《瀛奎律髓汇评》)未免过早,“江梅”之意至此才补足。

  在此大好春光之中却不能尽情享受,其中原因在尾联道出。尾联将“客愁”之意重申。春水春花,春光春色,虽然赏心悦目,但“都非故园春色,是以对巫岫而添愁耳。”(仇兆鳌《杜诗详注》)杜甫出川早有计划,刚刚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就有过返乡路线的草图:“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滞留夔州实属不得已。夔州是杜甫居川的最后一站,出三峡就可北上回故园了。越是要回故乡越是思念故乡;越是不能返故乡也越发思念故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秋思是故乡,春思也是故乡。故乡情也是爱国情,因为是动荡的时局,血腥的战争逼得他背井离乡漂泊西南。带来希望与生机的春天又来了,可是却不能见到可爱的故乡。面对巫山峰峦,更觉其高峻险恶,也更觉故乡山水可爱可亲。

  这首诗一、三联相连,以景为主,二、四联相连,以情为主,既有江梅的婀娜美丽,也有作者凄凉落寞之情,很有法度。纪昀说此诗不出色,未免过苛。

参考资料:
1、 刘维治.古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9-10

jiāngméi

 tángdài 

méiruíqián méihuāniánhòuduō 
juézhīchūnhǎo zuìnàichóu 
xuěshùyuántóng jiāngfēng 
yuánjiàn xiùcuóé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虐,国人谤(bàng)¹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²,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³敢言,道路以目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注释:¹谤:指责,公开的批评。²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³莫:没有谁。⁴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¹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zhàng)²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³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qīng)¹⁰至于¹¹列士¹²献诗¹³,瞽(gǔ)献曲¹⁴,史献书¹⁵,师箴(zhēn)¹⁶,瞍(sǒu)¹⁷,矇(méng)¹⁸,百工¹⁹(jiàn),庶(shù)人传语²⁰,近臣尽规²¹,亲戚补察²²,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²³,而后王斟酌焉²⁴。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²⁵。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²⁶;犹²⁷²⁸²⁹(xí)³⁰之有衍(yǎn)³¹³²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³³也,善败于是³⁴乎兴³⁵。行善而备³⁶败,其³⁷所以³⁸(fù)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³⁹而行⁴⁰之,胡⁴¹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⁴²⁴³能几何?”
译文: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注释:¹弭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²障:堵塞。³壅:堵塞。⁴溃:水冲破堤坝。⁵为:治。⁶决:挖开,排除。⁷导:疏通。⁸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⁹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¹⁰公卿:三公九卿。¹¹至于:以及。¹²列士:上士,中士,下士。¹³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¹⁴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¹⁵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¹⁶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¹⁷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¹⁸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¹⁹百工:百官。²⁰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²¹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²²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²³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²⁴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²⁵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²⁶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²⁷犹:如同。²⁸其,指代土地。²⁹原:宽阔。³⁰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³¹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³²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³³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³⁴于是:从这里面。³⁵兴:暴露出来。³⁶备:防备。³⁷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³⁸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³⁹成:成熟。⁴⁰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⁴¹胡:怎么。⁴²其:代词,那。⁴³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¹²王于³(zhì)
译文: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¹乃:终于,副词。²流:流放,放逐。³于:到,介词。⁴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shàogōngjiànwángbàng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wángnüè guórénbàngwáng shàogōnggàoyuē  mínkānmìng  wáng wèi shǐ使jiānbàngzhě gào shāzhī guóréngǎnyán dào 

    wáng gàoshàogōngyuē  néngbàng nǎigǎnyán  shàogōngyuē  shìzhàngzhī fángmínzhīkǒu shènfángchuān chuānyōngérkuì shāngrénduō mínzhī shìwéichuānzhějuézhīshǐ使dǎo wéimínzhěxuānzhīshǐ使yán tiāntīngzhèng shǐ使gōngqīngzhìlièshìxiànshī xiàn shǐxiànshū shīzhēn sǒu méngsòng bǎigōngjiàn shùrénchuán jìnchénjìnguī qīnchá  shǐjiàohuì àixiūzhī érhòuwángzhēnzhuóyān shìshìxíngérbèi mínzhīyǒukǒu yóuzhīyǒushānchuān cáiyòngshìchū yóuyuánzhīyǒuyǎn shíshìshēng kǒuzhīxuānyán shànbàishìxīng xíngshànérbèibài suǒcáiyòngshízhě mínzhīxīn érxuānzhīkǒu chéngérxíngzhī yōng ruòyōngkǒu néng  

    wángtīng shìguóréngǎnchūyán sānnián nǎiliúwángzhì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gǎo)¹临江誓灭胡²,雄师³十万气吞吴。
译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注释: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金陵:今南京市。¹缟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²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³雄师:英勇的军队。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试看天堑(qiàn)¹投鞭²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译文: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注释:¹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²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晋书·符坚载记》:“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写军旅众多,力量强大,抗清必胜,失地“中原”一定会收复,明朝江山依在。诗中字字句句显出军人风、英雄气、爱国情,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中华诗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第212页

chūshītǎomǎnguāzhōuzhìjīnlíng

zhèngchénggōng míngdài 

gǎolínjiāngshìmiè xióngshīshíwàntūn 
shìkàntiānqiàntóubiān xìnzhōngyuánxìngzh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