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fēi)¹。溶溶漾(yàng)²白鸥飞。两忘机。
译文:绿色纯净,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门。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尘世烦争。
注释:¹柴扉:柴门。²溶溶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guì)鱼肥。
译文: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绿色纯净,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门。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尘世烦争。

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

注释

柴扉:柴门。

溶溶漾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324-325
2、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7-99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
皇晋遘阳九¹,天下横氛雾。
注释:¹阳九:厄运。
秦赵值薄蚀,幽并逢虎据。
秦赵值薄蚀¹,幽并逢虎据。
注释:¹薄蚀:日月相掩食。此指灾难。
伊余荷宠灵,感激狥驰骛。
伊余荷宠灵,感激狥驰骛。
虽无六奇术,冀与张韩遇。
虽无六奇术,冀与张韩遇。
宁戚扣角歌,桓公遭乃举。
宁戚扣角歌,桓公遭乃举。
荀息冒险难,实以忠贞故。
荀息冒险难,实以忠贞故。
空令日月逝,愧无古人度。
空令日月逝,愧无古人度。
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
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
投袂既愤懑,抚枕怀百虑。
投袂既愤懑,抚枕怀百虑。
功名惜未立,玄发已改素。
功名惜未立,玄发已改素。
时哉苟有会,治乱惟冥数。
时哉苟有会,治乱惟冥数。

  刘琨是西晋末年的爱国将领,也是诗人。现存刘琨诗仅《扶风歌》、《答卢谌》等三首,都写于他后期同少数民族入侵者的斗争中,反映的是他立志报国的雄心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钟嵘《诗品》说他的诗“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刘勰《文心雕龙》也说他的诗“雅壮而多风。”强烈的报国愿望与严酷的现实环境使刘琨诗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征。在当时诗坛上,他的诗是独树一帜的。江淹这首拟作试图再现刘琨的这一风格特征。

  诗题为“伤乱”,这正是刘琨后期诗歌常见的题材。诗开首四句点明了诗题中的乱:大晋王朝遭逢厄运,外族入侵,天下纷乱。北方秦、赵、幽、并等地灾祸不断,战乱频仍,处于分裂状态之中。这是对当时中原地区形势的概括。刘琨《答卢谌》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厄运初遘,阳爻在六,乾象栋倾,坤仪舟覆,横厉纠纷,群妖竞逐,火燎神州,洪流华域。”江淹拟作开首四句就是从这里化出的。

  紧接着“伊余”二句表明了刘琨报效国家的决心:承受着晋朝的恩宠,国家遭受厄运时,自然要感奋而起,为国奔走献身。为了从战乱中拯救国家,刘琨艰苦转战,备尝艰辛,甚至遇害前仍念念不忘抗击入侵之敌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为了国家,他确实做到了奋不顾身。

  刘琨年轻时就被人目为豪杰,他自己也有远大的志向,在他自己的《重赠卢谌》诗中,他列举了姜尚、管仲、陈平、张良等古代辅佐君王建立功业的人,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像他们那样建立功名。江淹这首拟作也选择了类似典故来表现刘琨的志向:“六奇术”指陈平为汉高祖刘邦六出奇计。张良、韩信是刘邦重要的谋臣武将。“冀与张韩遇”和刘琨自己说的“想与数子游”(《重赠卢谌》)是一个意思,表明他希望建立古人那样的业绩。宁戚是春秋卫人,因家贫给人挽车,至齐,扣牛角而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常人,立即任用了他。用这个典故可以说明刘琨羡慕古人有机会施展才能。荀息是晋献公儿子奚齐的师傅,曾说臣当以忠贞事君。献公死后奚齐为君,奚齐被杀后,荀息即以死实践自己的诺言。江淹用这个典故很能体现刘琨的献身精神,并且充满了悲壮色彩。国家的动乱、古人的事迹激励着刘琨。诗至此在情绪上是激昂慷慨的。

  然而从“空令”二句起,诗的情绪转入了低沉悲凉,紧扣了题中的“伤”字。刘琨诗中立志报国的雄心与壮志难酬的悲愤是交织在一起的,江淹这首拟作也如此。事实上,刘琨未能实现理想并不是他没有古人那样的才干,而是时势使他难以施展才干。眼看岁月无情流逝,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也与日俱增。刘琨自己诗歌提到古人的业绩一则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再则也是用古人的功成名就和自己的一无所成作对照,以显示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悲愤。江淹对此深有体会,故拟作中的用典和刘琨《重赠卢谌》中的用典非常相像。

  诗的后半部是写景与直接抒情。刘琨《扶风歌》也有不少写景之句,描写了他赴并州刺史任时沿途所见的凄惨景象,反映了他沉重的心情。江淹这首拟作也吸取了刘琨诗的这一特点,插入了写景诗句。城濠、沙漠、白日、寒树,呈现出一片萧条荒凉的景象。战乱使诗人心情沉重,然而更使他愤懑的是,他的抗敌行动并没有得到晋朝内部的有力支援,统治者中的一些人甚至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希望他成功,使他常常孤军奋战,屡屡受挫。拟作刻画了英雄受困时的情景:投袂即甩袖,这个动作反映了刘琨内心的强烈悲愤,“抚枕”是说他满怀忧虑以致夜不能寐。“功名惜未立,玄发已改素”,眼看头发由黑变白,而功名依然未建,这对怀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是极痛苦的事。这两句也和《重赠卢谌》中“功名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如出一辙。最后以“时哉苟有会,治乱惟冥数”作结。也许能够遭逢天时,有所成就,但这毕竟没有多少希望,天下的治与乱,是被冥冥之中的命运所操纵着的。天下动乱激起报国的壮志,壮志难酬引起无限悲愤,无奈之余只能归之于命运,最后两句语似平静,实则隐含了更深的悲伤,悲剧色彩愈浓。

  将这首拟作和刘琨现存三首诗对照起来看,可以发现拟作几乎是刘琨后期诗歌的浓缩。整首诗从题材、思想感情、用典、结构布局直到字句的运用和刘琨自己的诗基本吻合,而且浑然一体,毫无拼凑之感。江淹准确地把握了刘琨当时的心理特征,紧紧抓住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所造成的痛苦作为诗歌情感起伏发展的线索,因而较成功地再现了刘琨诗歌特有的思想感情和慷慨悲凉的风格特征。

liútàiwèikūnshāngluàn--jiāngyān

huángjìngòuyángjiǔtiānxiàhéngfēn

qínzhàozhíbáoshíyōubìngféng

chǒnglínggǎnxùnchí

suīliùshùzhānghán

níngkòujiǎohuángōngzāonǎi

xúnmàoxiǎnnánshízhōngzhēn

kōnglìngyuèshìkuìrén

yǐnchūchéngháoběiwàngshā

qiānxiāotiáobáiyǐnhánshù

tóumèifènmènzhěn怀huáibǎi

gōngmíngwèixuángǎi

shízāigǒuyǒuhuìzhìluànwéimíngshù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鼓雷震。
战城南,冲黄尘,丹旌电烻¹鼓雷震。
注释:¹烻(yàn):兴盛貌。
勍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¹敌猛,戎马殷,横阵亘野若屯云。
注释:¹勍(qíng擎)敌:强敌。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仗大顺,应三灵,义之所感士忘生。
长剑击,繁弱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长剑击,繁弱¹鸣,飞镝炫晃乱奔星。
注释:¹繁弱:亦作“蕃弱”,古之良弓名。
虎骑跃,华眊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虎骑跃,华眊¹旋,朱火延起腾飞烟。
注释:¹眊(mào):用羽毛做的装饰物,这里指兜鍪上的装饰。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骁雄斩,高旗搴,长角浮叫响清天。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落惠咏来苏。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¹落惠咏来苏²
注释:¹黎:黎民。²来苏:谓因其来而获得休养生息。苏,苏息。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

  何承天的《战城南》诗是他于“晋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末私造”《鼓吹铙歌》十五篇中的一首。铙歌,即“短箫铙歌”,本为军乐。何承天的这组《鼓吹铙歌》,“虽有汉曲旧名,大抵别增新意,故其义与古辞考之多不合”(郭茂倩《乐府诗集》)。作者以颂扬赞美态度来描写战争,旨在“建威扬德,劝士讽敌”。其诗主题格调与表现形式,均与汉乐府古辞迥然有别。

  此诗以叙阵战为主,采用整齐的三、三、七句式,每三句为一层意思,全诗二十四句,可分作四段来看。

  开头三句为第一段。首句“战城南”系套用乐府古辞语。作者起笔拉开战幕,描绘出大战的场景。“勍敌猛”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分别从敌我两方来写。前三句言敌方兵强马众,攻势凶猛;后三句写己方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仗大顺”,谓依顺天道民心。“应三灵”,指得日、月、星三灵垂象之应。如陈琳所谓“当天符之佐运,承斗刚而曜震。”(《军武赋》)古称“明王之征”,必顺天命以伐无道。战前先“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祷于后土、四海神祇、山川冢社;乃造于先王”(《司马法》)而后命将兴师。作者在此强调己方乃“正义”之师,将士激于义愤,争相赴敌。“长剑击”至“长角浮叫”九句为第三段,写战场交锋。最后六句为第四段,写扫平“敌寇”,尽歼“逆徒”,余黎沾惠,百姓讴歌及班师回朝,庆功祝捷。

  古代诗歌叙写战争,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雅诗中就有如《常武》(《大雅》)、《六月》、《采芑》(《小雅》)等名篇,屈原《九歌·国殇》亦是一篇写战争的杰作。《诗经》雅诗之叙战事,多赞美周室功德,铺扬威烈。一般不在诗中直接描写作战场面,而是着重表现己方军威气势。如《大雅·常武》篇写周宣王征徐夷,第五章正叙兵事,云“王师啴啴(tān tān,众盛貌),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苍,如川之流”。以一连串比喻表现周军进击时排山倒海,一往无前之势,显得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九歌·国殇》有一节描写两军交锋,车列毂错,短兵相接,写得悲壮慷慨。然诗人意在祭悼战败死国的楚将士亡灵,而非耀武扬威,因而诗中叙阵战只是作为抒哀思的陪衬。何承天此诗则有与《诗》、《骚》等战事诗不同的特色。作者在诗中对阵战展开正面描写,既有鸟瞰式的宏大场面,又有形象具体的战斗描绘;运用写实兼比喻、夸张及声、色渲染等表现手法。诗中有的地方写得较简炼概括,有的地方着力铺张描状。如第二段写双方对阵情势,“横阵亘雷若屯云”一句,表现敌方“百校罗峙,千部陈列”,弥原盖雷,如黑云压城的强大阵势。写敌方的强大,既见战争情势之险恶与严酷,又反衬己方严阵以待,临危不惧。作者接下不对己方军容阵势作相应的描写,而以“义之所感士忘生”一句有力地表现将士们同仇敌忾,“师直为壮”。这样避免了单调与重复,又突出晋军克敌制胜的原因,文笔简洁,有较强的概括和表现力。

  两军正面冲突,交兵接战,是全诗用笔墨最多,也写得较出色处。作者善于抓住最能体现战斗特点的“声”与“色”,用浓墨重彩加以描绘。如第一段写战争大场面,首先展示出黄尘滚滚,砂石飞扬,天昏地暗的背景,以这片灰蒙昏沉的色调衬托出如银蛇狂舞,电闪大作的火红旌旗;似雷霆万里,声震天地的隆隆战鼓,格外令人触目惊心。第二段写“飞镝炫晃”与朱火飞烟,光色相映;剑击弓鸣与“长角浮叫”,声响交加,种种光色音响交织一体,使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生动地再现一场大规模混战的紧张激烈情景,渲染出浓烈的战争气氛。作者还着重从动态来描写交战。第二段写兵来将往的厮杀格斗;雪刃纷飞,箭矢如雨,铁骑奔突,华眊急旋。这一幅幅硝烟弥漫,金戈铁马的战斗画面,使人想起曹丕诗:“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黎阳作诗三首》之三)这段共用六个短句:“长剑击、繁弱鸣”;“虎骑跃,华眊旋”;“骁雄斩,高旗搴”,每句都用动词结尾,读来给人以一种连续、动荡不已和如火如荼之感。

  全诗叙阵战,笔墨铺张扬厉,句式长短相间,排偶齐整,颇有气势,然略嫌辞赋味太浓,缺乏诗歌韵致。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lù)¹
译文:我听说甘泉居这个住所,近处与长满菊花的山坡脚相连接。
注释:¹麓:山脚。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¹
译文:十年来的劳顿,甚至(把愁苦)夜思梦想,到现在终于舒畅了心目。
注释:¹心目:指内心或视觉方面的感受。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徘徊欲移家¹,山南尚堪屋。
译文:来回走动,想把家迁到这里,山的南面尚可建造房屋。
注释:¹移家:搬家;迁移住地。
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译文:渴了就喝甘泉的泉水,饿了就吃菊花坡的菊花。
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译文:反复的看罗浮山的云,我的心凭此又充实满足了。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台¹,北山有莱(lái)²。乐只君子,邦家之基³。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译文:邦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君子很快乐,为国立根基。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期。
注释:¹台:通“薹(tái)”,莎草,又名蓑衣草,可制蓑衣。²莱:藜(lí)草,嫩叶可食。³基:根本。⁴只:语助词。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bāng)¹之光²。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译文:邦山生绿桑,北山长白杨。君子很快乐,为国争荣光。君子真快乐,万年寿无疆。
注释:¹邦家:国家。²光:荣耀。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杞(qǐ)¹,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²。乐只君子,德音³不已。
译文:邦山生枸杞,北山长李树。君子很快乐,人民好父母。君子真快乐,美名必永驻。
注释:¹杞:枸杞。²父母:意指其爱民如子,则民众尊之如父母。³德音:好名誉。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栲(kǎo)¹,北山有杻(niǔ)²。乐只君子,遐(xiá)³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译文:邦山生鸭椿,北山长菩提。君子真快乐,高年寿眉齐。君子真快乐,美德充天地。
注释:¹栲:树名,山樗,俗称鸭椿(chūn)。²杻:树名,檍树,俗称菩提树。³遐:何。⁴眉寿:高寿。眉有秀毛,是长寿之相。⁵茂:美盛。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南山有枸(jǔ)¹,北山有楰(yú)²。乐只君子,遐不黄耇(gǒu)³。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译文:邦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
注释:¹枸:树名,即枳椇。²楰:树名,即鼠梓,也叫苦楸。³黄耇:毛传:“黄,黄发;耇,老。”⁴保艾:保养。

  全诗五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草木起兴,民歌味十足。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正如国家之拥有具备各种美德的君子贤人。兴中有比,富有象征意义。但是兴语的作用还有为章节起势和变化韵脚以求叶韵的作用。在此诗中,这两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直说“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等,则显得突兀和浅直,加上“南山有台,北山有莱”等后,诗顿时生色不少,含蓄而委婉,诗的韵律也由此而和谐自然。兴语之后,是表功祝寿。每章两次直呼“乐只君子”,可以见出祝者和被祝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前三章“邦家之基”“邦家之光”“民之父母”三句,言简意赅,以极节省的笔墨为被颂者画像,从大处落笔,字字千金,为祝寿张本。表功不仅是颂德祝寿之所本,而且本身也是其中的必要部分。功表得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诗的主旨。正因为前面的功表得得体而成功,后面的祝寿才显得有理而有力。四、五两章用“遐不眉寿”“遐不黄耇”两个反诘句表达祝愿:这样的君子怎能不长眉秀出大有寿相呢!这样的君子怎能不头无白发延年益寿呢!这又是以前三章的表功祝寿为基础的。末了,颂者仍不忘加“保艾尔后”一句。重子嗣,是中国人的传统,由祝福先辈而连及其后裔,是诗歌的高潮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虽单纯,但结构安排相当精巧,五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间隔粘连,逐层递进,具有很强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选词用字,要言不烦、举重若轻、颇耐咀嚼,表现出歌词作者的匠心独运。作为宴享通用之乐歌,其娱乐、祝愿、歌颂、庆贺的综合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46-348

nánshānyǒutái

míng xiānqín 

nánshānyǒutái běishānyǒulái zhǐjūn bāngjiāzhī zhǐjūn wànshòu寿 
nánshānyǒusāng běishānyǒuyáng zhǐjūn bāngjiāzhīguāng zhǐjūn wànshòu寿jiāng 
nánshānyǒu běishānyǒu zhǐjūn mínzhī zhǐjūn yīn 
nánshānyǒukǎo běishānyǒuniǔ zhǐjūn xiáméishòu寿 zhǐjūn yīnshìmào 
nánshānyǒu běishānyǒu zhǐjūn xiáhuánggǒu zhǐjūn bǎoàiěrhòu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译文:秋风夹杂着秋雨吹过南楼,立秋这一天,夜晚比以往更凉快一些。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宝鸭¹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²
译文:鸭形状香炉里的沉香已消散火星已消灭,侍女们闲暇时间自顾自弹奏着箜篌。
注释:¹宝鸭:即香炉。因作鸭形,故称。²空侯:即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