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群木望秋零,独喜新松五鬣音。
他年城郭人非旧,我始携锄斸茯苓。
纷纷群木望秋零,独喜新松五鬣音。
他年城郭人非旧,我始携锄斸茯苓。
张嵲

张嵲

张嵲(1096—1184),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5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桐城¹之西北,连山²³数百里,及县治而迤(yí)。其将平也,两崖忽县,屏矗(chù)(yōng),崭(zhǎn)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译文: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注释: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¹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²连山:绵延的山峰。³殆:恐怕,大概。⁴及:到。⁵县治:县衙所在地,指桐城县城。⁶迤平:渐渐平伏。⁷屏矗墉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⁸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⁹径:通行的意思。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以岁¹三月上旬,步²循溪西入。积雨³始霁(jì),溪上大声漎(cóng),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cōng)、槐、枫、栗、橡,时有鸣巂(guī)。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liè)¹⁰宛首¹¹而顾其侣¹²。援¹³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译文: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注释:¹以岁:在这年。²步:步行。³积雨:长时间下雨。⁴霁:天放晴。⁵漎然:形容流水声响。⁶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⁷枞:树木名,又叫“冷杉”。⁸巂: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⁹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¹⁰振鬣: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¹¹宛首:转过头去。¹²侣:伙伴。¹³援:攀附。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¹若重(chóng)²,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³之垂云沜(pàn)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xià)生大树,荫(yìn)数十人¹⁰,前出平土,可布席坐¹¹
译文: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两层楼房,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注释:¹连石:崖上岩石连绵。²重楼:两层楼房。³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潜山人,字伯时,北宋元祐年间(—)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桐城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⁴沜: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⁵求:寻找。⁶公麟地:即指垂云沜。⁷识:辨认。⁸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⁹罅:裂缝。¹⁰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¹¹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¹摩崖²³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yāo)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cù)¹⁰起,肃振岩壁榛(zhēn)(mǎng),群泉矶石¹¹交鸣,游者悚(sǒng)¹²焉,遂还。
译文: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注释:¹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²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³书:书写。⁴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⁵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⁶方:正在。⁷为室:盖住房。⁸未就:还没有完工。⁹要:邀请。¹⁰卒:通“猝”,突然。¹¹矶石:水边突出的石头。¹²悚:恐惧,害怕。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是日,姜坞先生¹与往²,鼐从,使鼐为记。
译文: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注释:¹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进士,作者的伯父。²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这篇游记,虽然名为《游媚笔泉记》,实则更多的写了去媚笔泉一路情景。先叙桐城西北的山势,次叙沿小溪西入,沿路风光,然后,始写媚笔泉及酒宴。文章由远及近,层层写来, 逐步深入,写景绘物,神态生动,颇能引人入胜。

  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县,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不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不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不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参考资料:
1、 田磊主编.古诗文名篇鉴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214-216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想岁山¹前珠翠绕,蓬壶殿²里笙(shēng)歌作。到而今、铁骑³满郊畿(jī),风尘恶
译文: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注释:¹想岁山:即想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²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³铁骑:指金国军队。⁴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⁵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风尘:指战乱。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兵安在?膏¹²(è)³。民安在?填沟壑(hè)。叹江山如故,千村寥(liáo)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biān)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¹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²锋:兵器的尖端。³锷:剑刃。⁴沟壑:溪谷。⁵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⁶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⁷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99-1301
2、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11:第171页

mǎnjiānghóng ·dēnghuánglóuyǒugǎn

yuèfēi sòngdài 

yáowàngzhōngyuán huāngyānwài duōchéngguō xiǎngdāngnián huāzhēliǔ fènglóulóng wànsuìshānqiánzhūcuìrào péngdiàn殿shēngzuò dàoérjīn tiěmǎnjiāo fēngchénè 
bīngānzài gāofēngè mínānzài tiángōu tànjiāngshān qiāncūnliáoluò qǐngyīngruì biānzhíqīngluò quèguīlái zàihànyángyóu huáng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译文: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绿叶青跗(fū)¹映丹萼(è)²,与君裴(péi)³回上金阁。
译文: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注释:¹跗:花萼。²萼: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³裴:长衣下垂的样子。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影拂妆阶玳(dài)(mào)¹(yán)²,香飘舞馆茱(zhū)(yú)³幕。
译文:落花的跗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席,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注释:¹玳瑁: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²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³茱萸: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译文: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译文: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度,氛(fēn)(yūn)¹绕高树。
译文: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注释:¹氛氲: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译文: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qǐ)¹阁青台静且闲,罗袂(mèi)²红巾复往还。
译文: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注释:¹绮: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²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袂:本义指衣袖。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译文: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译文: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huán)¹
译文: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台上舞女跳起了美丽的舞蹈。
注释:¹双鬟: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luòhuāluò

wáng tángdài 

huāluò luòhuāfēn 
绿qīngyìngdānè jūnpéihuíshàngjīn 
yǐngzhuāngjiēdàimàoyán xiāngpiāoguǎnzhū 
luòhuāfēi liáoluànzhōngwéi 
luòhuāchūnzhèngmǎn chūnrénguīguī 
luòhuā fēnyūnràogāoshù 
luòhuāchūnfán chūnrénchūn 
qīngtáijìngqiěxián luómèihóngjīnwǎnghuán 
shèngniánzài gāozhīnánchóngpān 
shìdànyóuluòhuā 宿luòhuājiān 
jūnluòhuāyuàn táishàngshuānghuán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石渠之事既穷¹,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²,民又桥³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gèn)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kǔn)。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¹⁰,响若操琴。揭(qì)¹¹(xiǎn)¹²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¹³十八九居之。交络¹⁴之流,触激¹⁵之音,皆在床下¹⁶;翠羽之木¹⁷,龙鳞之石¹⁸,均荫¹⁹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lǚ)²⁰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²¹
译文:游览、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经结束,从石渠的桥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桥。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连不断的石头作为水的底部,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床,有的像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拎着衣服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皆在椅下;叶子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像鱼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到石涧的日子,与石渠相同。
注释:¹穷:毕,完成。²土山之阴:土山的北坡。古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³桥:架桥。⁴倍:多,增加。⁵三之一:即三分之一。⁶亘石:接连不断的石头。亘,横贯。⁷两涯:两岸,涯,水边。⁸限:门槛,这里作动词用,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⁹阃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¹⁰文:同“纹”,纹彩、花纹。¹¹揭:把衣服拎起来。¹²跣:光着脚。¹³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¹⁴交络:交织,形容水波像交织的纹理。¹⁵触激:撞击,激悦。¹⁶皆在床下:都发生在坐椅下面。¹⁷翠羽之木:叶子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翠羽,翡翠鸟的羽毛。¹⁸龙鳞之石:像龙鳞一样的石头。¹⁹荫:遮蔽。²⁰践履:本为足踏地之意,此指足迹。²¹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由渴()¹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lài)²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³。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译文:从袁家渴来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上山到这里的人,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的源头,在石城村的东南,路中间可以游览的地方还有好几个。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险峻,道路狭窄不能走到尽头。
注释:¹渴:即袁家渴,永州水名,位于今永州南津渡电站坝址所在地。²百家濑:水名,在永州古城南二里处。濑,急水从沙石上流过为濑。³数焉:有几处。数,很多。

  这篇游记紧承《石渠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七篇。文章着重写石态水容,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描绘了石涧溪石的千姿百态,清流激湍,翠羽成荫,景色美丽宜人,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同时又书写了胸中愤郁,对自己的遭遇表示叹息和苦闷。全文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物我交融,主体和客体并重;并且剪裁得体,收结巧妙。

  第一段先交代石涧的方位,接着描绘石涧的风光。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写石。作者用贴切的明喻,把铺满水底的石头描绘得如同一个房舍整齐、家什完备的家庭,充满了生活气息,散发看屋室的温馨。这里的泉水也奇妙无比。这段文字,使石涧的奇妙一下就显出情味来,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丽、明朗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着双脚,渡水过去。这里,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借喻和整齐对称的四字句,构思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如果说前面作者写的清泉美石,是用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这里写的则是用心灵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这奇丽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发出感慨。这些感慨,包含着作者的复杂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又有难言的忧伤和哀怨,更多的则是借石润的美好景色来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览石涧的时间,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体描述了几处游览胜地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和沿途的风景。从袁家渴过来,先到石渠,后到石涧;从百家濑向上游过来,先到石涧,后到石渠。石涧可以找到的源头。都来自石城村的东南,这一带可以游乐的地方有好几处。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来越陡峭艰险,道路太窄不能走到尽头。

  这篇游记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写出奇景。其实,作者笔下的石润,只不过是一条乱石纵横、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涧,它既无险壑奇石之趣,也无激流飞瀑之观,甚至说不上有一点点异于其他任何一条山涧的特别之处,在一般游人看来绝不起眼。但正因为作者感情倾注,慧眼独到,故小小石涧无不成景,每一景致无不奇妙。作者是这样描写石涧的:“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这一连串的博喻,形象生动,不仅将石渠写得美,而且写得富有情节,富于联想,写得令人心馋。若床,若堂,若筵席,若阃奥,写出了石涧尺幅千里的空间的无限变化;流若织文,写出了这一空间在时间作用下的平面拓展;响若操琴,则是这一空间的立体扩散;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则是这一特定空间的限制和回归。这条小小的山涧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有平面美,有立体美,有图画美,有音乐美,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石涧记》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剪裁得体:详处极尽石涧之奥妙,笔触细腻,毫发不爽;略处行云流水,天地一览,如“其间可乐者数焉”“道狭不可穷也”等,无限风光,尽藏其中。其次,这篇游记的结尾不同凡响,收得十分高妙,妙就妙在结与不结之间。“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前句犹是铺扬开去,后句却陡然合起。一方面,与开头“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相照应,完整地表述了石涧之游的结束,可以乘兴而归了另一方面,“道狭不可穷也”埋藏着很多潜台词,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068-1070
2、 马 亮.柳宗元作品鉴赏.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26-228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58-459

shíjià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shízhīshìqióng shàngyóuqiáo西běixiàshānzhīyīn mínyòuqiáoyān shuǐzhī bèishísānzhī gènshíwéi liǎng ruòchuángruòtáng ruòchényán ruòxiànkǔnào shuǐpíngshàng liúruòzhīwén xiǎngruòcāoqín xiǎnérwǎng zhézhújiàn sǎochén pái luóchuángshíjiǔzhī jiāoluòzhīliú chùzhīyīn jiēzàichuángxià cuìzhī lónglínzhīshí jūnyìnshàng zhīrényǒu hòuzhīláizhěyǒunéngzhuīzhījiàn zhī shítóng 

    yóuérláizhě xiānshí hòushíjiàn yóubǎijiālàishàngérláizhě xiānshíjiàn hòushí jiànzhīqióngzhě jiēchūshíchéngcūndōngnán jiānzhěshùyān shàngshēnshānyōulínqiāoxiǎn dàoxiáqióng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高堂粉壁¹图蓬瀛(yíng)²,烛前一见沧洲³清。
译文: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
注释: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¹粉壁:白壁。²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³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洪波汹涌山峥(zhēng)(róng),皎(jiǎo)¹若丹丘²隔海望赤城³
译文: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
注释:¹皎:清楚。²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³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光中乍喜岚气¹灭,谓峥山阴²晴后雪³
译文: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
注释:¹岚气:山中雾气。²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³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回溪¹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kuī)花源²
译文: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
注释:¹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²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译文: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¹
译文: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
注释:¹明发:黎明、天明。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却顾¹海客²扬云帆³,便欲因之向溟(míng)(bó)
译文: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注释:¹却顾:再看。却,副词,再。²海客:海上的船客。³云帆:船帆。⁴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王启兴,张金海注评.唐代艺术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3月第1版:2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