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
玉树微凉,渐觉银河影转。林叶静、疏红欲遍。朱帘细雨,尚迟留归燕。嘉庆日、多少世人良愿。
楚竹惊鸾,秦筝起雁。萦舞袖、急翻罗荐。云回一曲,更轻栊檀板。香炷远、同祝寿期无限。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祖席¹离歌,长亭²别宴(yàn)。香尘³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sī),行人去棹(zhào)依波转。
译文:饯隔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隔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隔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注释:¹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²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³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称香尘。⁴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¹遍。
译文: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注释:¹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咏别情。上片写饯行的情景,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对行者的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此词起二语,写在饯行的酒席上别情依依。“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

  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431-432 .

suōxíng ·

yànshū sòngdài 

 chángtíngbiéyàn xiāngchényóuhuímiàn rényìnglín xíngrénzhàozhuǎn 
huàhúnxiāo gāolóuduàn xiéyángzhǐsòngpíngyuǎn qióngjìnshìchóu tiānjiǎoxúnbiàn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故笔法超绝。王阮亭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其高傲如此。继而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执不可。又托人数请,先生鉴其诚,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读竟,略加数评,使者仍持归。时人服先生之高品,为落落难合云。
蒲留仙¹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²左史、龙门³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tuò)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yīng),中贮苦茗(míng),具淡巴菰(gū)¹⁰一包,置¹¹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pàn)。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¹²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¹³。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¹⁴告蒇(chǎn)¹⁵。故¹⁶笔法超绝。王阮亭¹⁷闻其名,特访之,避不见,三访皆然。先生尝曰:“此人虽风雅,终有贵家气,田夫不惯作缘也。”其高傲如此。继而渔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¹⁸之,执不可。又托人数请,先生鉴¹⁹其诚,令急足持稿往,阮(ruǎn)亭一夜读竟,略加数评,使者仍持归。时人服先生之高品,为落落难合云。
译文: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文中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同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蒲松龄先生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着浓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铺设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看到有人经过,一定极力拉住他们和他交谈,搜罗奇异的传说,讲述离奇的故事,只要路人知道的就行;渴了就给路人喝茶,有时递上烟,一定让路人尽情地说完才结束。每当听说一件奇异的事,回去就加工润色记录下来。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王阮亭听说先生的大名后,特地来拜访他,他却避而不见,拜访了三次都是如此。先生曾经说过:“这个人(指的是王阮亭)虽然风流儒雅,但终究是富贵气象,我是一介农夫不方便与其来往。”可见先生品格是多么高尚。后来王阮亭(号渔洋山人)想花三千金买下先生的稿件,替他刊登,他执意不肯。王阮亭又找人几次去请先生,先生感激他的诚恳,于是让使者赶快步行去给他送稿件。阮亭一晚上就把稿件读完又略微加以批注,使者仍将批注完的稿件带回。当时的人们都佩服先生的高雅品格,认为他特别突出,与世俗难合。
注释:¹蒲留仙: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清代作家。²抗于:学习某人欲与之匹敌,称抗于。³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 于龙门。⁴落拓无偶:因不随从世俗之见,显得孤傲。无偶:没有朋友。一说无比,不能匹敌。⁵尤: 格外,十分。⁶临:到,来。⁷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⁸贮:储藏、装着。⁹具:准备。¹⁰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¹¹置:放置。¹²或:有时。¹³已:止,停止。¹⁴方:才。¹⁵蒇:完成。¹⁶故:所以,因此。¹⁷王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下文“渔洋”即指他。¹⁸刊:出版。¹⁹鉴:了解,感到急足;急行传达信件的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¹。夜阑(lán)风细得香迟。不道晓近开遍、向南枝²
译文: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注释:¹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近临。²开遍向阳南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玉台弄粉¹花应妒。飘到眉心住²。平生个里³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¹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²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³个里:个中、此中。⁴去国:离开朝廷。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参考资料:
1、 黄庭坚原著.《意林》.北京市:意林杂志编辑部,2010年第15期:第47页
2、 蒋方 编选.黄庭坚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53-255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¹,孤(gū)云独去闲²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注释:¹尽:没有了。²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唯有)
相看两不厌(yàn)¹,只有敬(jìng)亭山²。(只有 一作:唯有)
译文: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¹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²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0-351

zuòjìngtíngshān

bái tángdài 

zhòngniǎogāofēijìn yúnxián 
xiāngkànliǎngyàn zhǐyǒujìngtíngshān  (zhǐyǒuzuò wéiyǒu )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旧书不厌¹百回读,熟读深思子²自知。
译文:读过的旧书要一遍遍地再去诵读,书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意思。
注释:¹厌:嫌弃;憎恶。²子:你。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他年¹名宦²恐不免,今日栖(qī)³那可追。
译文:你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漂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注释:¹他年:将来,以后。²名宦:居官而名声地位显赫者。³栖迟:飘泊失意。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我昔¹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译文:我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注释:¹昔:从前,过去。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qiè)¹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
译文: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注释:¹朅:离去。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狂谋谬算百不遂¹,惟有霜鬓(bìn)²来如期。
译文: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注释:¹遂:顺心;称意。²霜鬓:白色的鬓发。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译文: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是要两手合抱了。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译文: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jiē)(zī)¹
译文: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注释:¹嗟咨:慨叹。

sòngāndūnxiùcáishījiě西guī

shì sòngdài 

jiùshūyànbǎihuí shúshēnzhī 
niánmínghuànkǒngmiǎn jīnchízhuī 
jiāduànháiwǎng zhùshūkuīyuánkuí 
qièláidōngyóurénjué jiùxuécóngér 
kuángmóumiùsuànbǎisuì wéiyǒushuāngbìnlái 
shānsōngbǎijiēshǒuzhòng xíngqiěgǒngguīshí 
wànshìzǎozhījiēyǒumìng shíniánlàngzǒunìngfēichī 
jūnwèijiàoshī línbiéwéiyǒuchángj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