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蕊斗攒金粉闹。青房暗结蜂儿小。敛面似啼开似笑。天与貌。人间不是铅华少。
叶软香清无限好。风头日脚乾催老。待得玉京仙子到。凭向道。红颜只合长年少。
宿蕊斗攒金粉闹。青房暗结蜂儿小。敛面似啼开似笑。天与貌。人间不是铅华少。
叶软香清无限好。风头日脚乾催老。待得玉京仙子到。凭向道。红颜只合长年少。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云想衣裳(cháng)花想容¹,春风拂槛(jiàn)²露华浓³
译文: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¹“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²槛:栏杆。³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非¹群玉²山头见,会³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释:¹“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²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³会:应。⁴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一枝秾(nóng)艳露凝香,云雨巫山¹枉断肠。
译文:贵妃美得像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注释:¹云雨巫山: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¹飞燕²(yǐ)新妆³
译文: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注释:¹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²飞燕:赵飞燕,西汉皇后。³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倚,穿着、依凭。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¹倾国²两相欢,长得³君王带笑看。
译文: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常常使得君王满面笑容不停观看。
注释:¹名花:牡丹花。²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³得:使。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解释¹春风²无限恨,沉香³亭北倚阑干
译文: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春愁春恨。
注释:¹解释:解散、消解之意。释,即消释、消散。一作“识”。²春风:指唐玄宗。³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沉,一作“沈”。⁴阑干:即栏杆。

  第一首诗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诗人首先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读解这一句,是可以双解的,或者说,看见天边的云彩就想起杨贵妃的衣裳,看见娇嫩的牡丹花儿就不由得想起杨贵妃的容颜。诗人通过“云”与“衣裳”,“花”与“容”的相似性,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衣着的绚丽轻盈,容颜的娇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样轻盈,容颜像花儿一样美丽可人。无论那种解读,诗人都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联想方法,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杨贵妃的富贵及其容颜之美。

  接着写道:“春风拂槛露华浓。”“拂”即轻轻擦过。“槛”即花圃的围栏。“华”通“花” 意思是说,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春风”一词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写自然环境之美,春天的风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杨贵妃受到皇帝的恩宠,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一句表面描写了环境之美,其实暗示了杨贵妃春风得意状态。特别是诗人抓住了杨贵妃那似如花儿上沾满了露水一样泽润容颜来突出了内心的骄人之态。可以说,诗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放大了杨贵妃的娇态与大红大紫(“华浓”)的美艳。

  第三句写道:“若非群玉山头见。”“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话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书中说,“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这里以西王母居处来指代仙界,诗人借此暗寓杨贵妃美貌似天仙。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如此天姿国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头”见到你是见不到的这样的美人的。诗人把杨贵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胧之美,这样,给人留下了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一句是在上面把杨贵妃的玉颜比作花儿而的过渡到写人的整体。此时的杨贵妃真有飘飘欲仙之美。

  最后写道:“会向瑶台月下逢。”“会向”即应在。“瑶台”也是西王母的居处。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这一句还是写杨贵妃是天仙。这一句与上一句是相互联系起来的,一个是“见”,一个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与“会向”相连,即“若非……会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说,杨贵妃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诗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诗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45-49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6-247

qīngpíngdiàosānshǒu

bái tángdài 

yúnxiǎngchánghuāxiǎngróng chūnfēngjiànhuánóng 
ruòfēiqúnshāntóujiàn huìxiàngyáotáiyuèxiàféng 

zhīnóngyànníngxiāng yúnshānwǎngduàncháng 
jièwènhàngōngshuí liánfēiyànxīnzhuāng 

mínghuāqīngguóliǎngxiānghuān chángjūnwángdàixiàokàn 
jiěshìchūnfēngxiànhèn chénxiāngtíngběilángān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昔众尝至一乡陬(zōu)¹,颓(tuí)然靡(mí)²,昏昏冥冥³,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hān)之方,甘旨之尝,以徜(cháng)以徉(yáng)¹⁰,是为醉乡。”
译文: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眼睛因此发花,心因此荒乱迷惑,身体因此衰败不堪。我向别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畅快舒适的地方,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这里便是醉乡。”
注释:¹乡陬:偏僻的地方。陬:隅,角落。²颓然靡然:颓唐萎靡的样子。该句以下七句,均系写酒醉时的状况。³昏昏冥冥:昏暗不明。⁴眩:眼花,看不清。⁵荒惑:恍惚迷惑。“荒”通“恍”,恍惚。⁶败乱:受到损害扰乱。⁷酣适:酣畅适意,指痛快饮酒。⁸方:地方,处所。⁹甘旨:美味。¹⁰徜徉:安闲自在。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¹之徒矣。当是时,神州²陆沉³,中原鼎沸(fèi),而天下之入,放纵恣(zì)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译文:啊!这里便是醉乡了吗?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我曾听说刘伶、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在那个时代,国土沦丧,中原纷乱,天下的人,放纵自己痛饮之后便颠颠倒倒,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据我所见,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如果是可以消除的,就不是真的忧愁;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那么,进入醉乡的人,都是没有忧愁的人。
注释:¹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与嵇康、向秀、王戎、山涛、阮瑀、阮咸等五人交好,世称“竹林七贤”。刘、阮好酒,刘伶尤甚。《晋书刘伶传》说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chā)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²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³陆沉:国家陷于灾祸,有如大陆沉沦。⁴鼎沸:形容局势不安定,有如鼎水沸腾。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⁵或以为可以解忧: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为始造酒者,曹操诗以杜康为酒之代称。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duò)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¹?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²,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译文:啊!自从刘伶、阮籍以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有了人,天下就没人了。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虽然不曾进去而被迷惑了想进去的人,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
注释:¹“其不入”二句:意谓不入醉乡而昏迷荒惑的清醒之士,还是有的。²“而荒原”二名:醉乡中的荒惑败乱者,不自知其昏迷颠倒,反指清醒者为可笑。

  文章起首一段极力描绘“醉乡”中的种种颠倒迷乱情状。从表层意义上看,所谓“醉乡”不过是酒醉后的荒唐情态;但总观全文,便可悟出,作者是以此暗指整个清代社会。由于文字狱的构陷和残酷的民族镇压,在这个社会里,“昏昏冥冥”,“天地易位”,“日月失明”,人们为这恐怖统治弄得“心荒惑”而“体败乱”,内心的愤懑只好借酒来排解乃至忘却.以期在醉态热絮中求得心灵的麻醉与自适。

  正因为出于这样一种立意,文章在对“醉乡”作了一番着意描绘之后,便进而改用议论的笔墨对这种处世态度进行分析。饮酒无度,以醉酒来逃避现实,这在中国是古已有之,西晋的刘伶与阮籍等即是如此。他们所以借酒浇愁,其原因便在于“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司马氏篡魏之后,为迫使曹魏旧臣拥戴新政权,承认它的合法性,便滥杀无辜,杀人之多,以致他们的后人东晋明帝司马昭闻之,都吓得“复面箸床”。政治的黑暗和恐怖,迫使土族知识分子纷纷设法全身远祸,“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写西晋意在影射现实,文章极隐蔽地揭示出主旨:产生作者所见“醉乡”的缘由,便是清军入关并建立异民族政权,清代统治者和西晋王朝的统治者一样的凶残。对处于严酷专制下的臣民来说,这完全是不见底的深渊。至此,文章一笔折转,斩钉截铁地说:“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所谓“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倘以祥”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而亡国的苦痛,民族的耻辱是绝不可能真正被忘却的。然后,文章再推进一层,剖析“可以解忧”的说法,“夫忧之可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可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这节议论,激切峻急,纵横恣肆,语语转,笔笔紧,层层推进,剖析入微。

  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主旨所在,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意在针砭荒惑败乱者,唤醒尚有爱国良知者,称扬那些“不入而迷”者,鼓动人们起来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所以他沉痛呼号:“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社会尽管已是如此,但志节之士依旧大有入在,作者厉声斥骂那些荒惑败乱者为“真醉乡之徒”时,就是号召人们做那清醒而坚定的志节之士。

  这篇《醉乡记》和《河墅记》、《芝石记》等一样,都是浑然而一、神气流通的作品。终天不没的浩然正气和独特的结构形式全然混合为一,显得特别完美。为了避免文字狱,作者匠心独运,采用以虚写实的手法,通篇不离“醉乡”,又笔笔都在写现实,写醉乡是虚,写现实是实。既含蓄深沉又痛快淋漓,充分展现出了作者内心既想归隐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沦的矛盾和苦痛。

参考资料:
1、 王琦珍著.翰墨天下雄: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01月:41-45
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
¹伯庸²之末胄(zhòu)³兮,谅之屈原。
译文:我是伯庸的传人啊,拥有正直诚信美德的屈原。
注释:¹伊:他。²伯庸:有说屈原父亲的字。³末胄:最后的后代。⁴谅:诚信。⁵皇:出身皇族。⁶直:正直。
云余肇祖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
¹²(zhào)³于高阳兮,惟楚怀之婵连
译文:我的始祖是古帝高阳氏,与楚怀王同根相连。
注释:¹云:说。²余:我。³肇祖:始祖。⁴高阳:高阳帝颛顼。⁵婵连:族亲相连。同祖父的关系。
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
¹²受命于贞节³兮,鸿永路有嘉名。
译文:我秉受天地正气而生啊,拥有美名和远大前程。
注释:¹原:屈原自称。²生:生来。³贞节:忠贞不二的节操。⁴鸿:鸿达,鸿大。⁵永路:长远道路。
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
齐名字于天地兮,并¹光明于列星。
译文:我的名字与天地相齐啊,美好德行堪比天上群星。
注释:¹并:并列。
吸精粹而吐氛浊兮,横邪世而不取容。
吸精粹¹而吐氛浊²兮,横³邪世而不取容
译文:我吸入精华吐出浊气啊,身处浊世却难以容身。
注释:¹精粹:精华。²氛浊:尘浊之气。³横:横行。⁴邪世:邪恶世界,乱世。⁵取容:讨好以取得容身。
行叩诚而不阿兮,遂见排而逢谗。
行叩诚¹而不阿²兮,遂见排³而逢谗(chán)
译文:我行为忠诚刚直不阿啊,于是遭到谗害受到排挤。
注释:¹叩诚:款诚,真诚。²不阿:不阿谀奉承。³见排:被排挤。
后听虚而黜实兮,不吾理而顺情。
¹²虚而黜(chù)³实兮,不吾理而顺情。
译文:君王听信谗言贬斥忠良,只亲近奸佞却对我不理。
注释:¹后:君王。²听:一作吸。³黜:废黜。⁴不吾理:不理我。
肠愤悁而含怒兮,志迁蹇而左倾。
肠愤悁(yuān)¹而含怒兮,志迁蹇(jiǎn)²而左倾³
译文:我心怀愤恨满腔怒火啊,意志颓丧犹豫不定。
注释:¹愤悁:愤怒。²迁蹇:委屈貌。³左倾:颓丧不振。
心戃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心戃(tǎng)¹²不我与³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译文:不被信任我内心悲伤,不被亲近我孤苦伶仃。
注释:¹戃慌:忧愁慌乱。²其:代词,他,那。³与:相与。交好。⁴速速:迅速貌。
辞灵修而陨志兮,吟泽畔之江滨。
¹灵修²而陨志³兮,吟泽畔之江滨
译文:辞别君王我心灰意冷啊,低吟悲歌在泽畔水滨。
注释:¹辞:辞别。²灵修:有修德之神灵。这里指君主。³陨志:陨失志向。志意堕落。⁴吟:行吟也。⁵泽畔:湖泽岸边。⁶江滨:江边。
椒桂罗以颠覆兮,有竭信而归诚。
椒桂¹²以颠覆³兮,有竭信而归诚
译文:花椒桂树纵使遇害遭难,依然竭尽忠信一片诚心。
注释:¹椒桂:椒料和桂菌。皆调味香料。²罗:网罗。³颠覆:颠仆;跌落。⁴竭信:竭尽忠信。⁵归诚:归于诚心也。
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谗夫蔼蔼¹而漫著²兮,曷其³不舒予情。
译文:奸佞嘁嘁喳喳抑人扬己,为什么不让我抒发真情!
注释:¹蔼蔼:浓烈貌。²漫著:弥漫显著。³曷其:何其。⁴予:我的。
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涂而叛之。
始结言¹于庙堂兮,信中涂²而叛之。
译文:当初我们曾在庙堂约定,如今却听信谗言中途变心。
注释:¹结言:用言辞订约。口头约定。²中涂:中途。
怀兰蕙与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怀兰蕙(huì)与衡芷兮,行中野而散之。
译文:我怀揣兰蕙和衡芷啊,却被抛弃荒野不用。
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
声哀哀而怀高丘¹兮,心愁愁而思旧邦。
译文:怀念故土高山声声哀叹啊,思恋祖国家乡满怀愁情。
注释:¹高丘:高山。隐含狐死首丘之意。
愿承闲而自恃兮,径婬曀而道壅。
愿承闲¹而自恃²兮,径婬(yín)(yì)³而道壅(yōng)
译文:我本想找机会自能竭尽忠心,但道路堵塞前途黯淡。
注释:¹承闲:继承伦理道德的规范、界限。²自恃:自恃闲德也。³淫曀:多水昏暗。
颜霉黧以沮败兮,精越裂而衰耄。
颜霉黧(lí)¹以沮败兮,精越裂²而衰耄³
译文:面目黧黑人憔悴啊,身老力衰没精神。
注释:¹霉黧:发霉污黑。²越裂:消散分裂。³衰耄:衰老糊涂。
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裳襜(chān)¹而含风兮,衣纳纳²而掩露。
译文:阵阵冷风吹动我的裙裳啊,浓浓寒露打湿我的衣裙。
注释:¹襜襜:飘动貌。²纳纳:沾湿貌。
赴江湘之湍流兮,顺波凑而下降。
赴江湘之湍流¹兮,顺波凑²而下降。
译文:奔赴湍急的长江和湘水啊,顺随波涛向下漂行。
注释:¹湍流:急而回旋的水流。²波凑:凑聚的波涛。
徐徘徊于山阿兮,飘风来之汹汹。
徐徘徊于山阿¹兮,飘风²来之汹汹。
译文:我慢步徘徊在山窝啊,山风阵阵回旋凶猛。
注释:¹山阿:山的曲折处。²飘风:旋风,暴风。
驰余车兮玄石,步余马兮洞庭。
驰余车兮玄石¹,步余马兮洞庭。
译文:驾起我的车向玄石山奔驰,让我的马儿在洞庭山徘徊。
注释:¹玄石:山名。在洞庭湖西。
平明发兮苍梧,夕投宿兮石城。
平明发兮苍梧¹,夕投宿兮石城²
译文:黎明我从苍梧山出发啊,傍晚我投宿在石城山顶。
注释:¹苍梧:苍梧山,又名九嶷山,在湖南南部。²石城:城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
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而玉堂。
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阙(quē)¹而玉堂²
译文:荷花车盖菱花车啊,紫贝楼台白玉厅。
注释:¹阙:阙车。游车补阙者曰阙车。²玉堂:玉装饰的车堂。
薜荔饰而陆离荐兮,鱼鳞衣而白霓裳。
薜荔¹饰而陆离²³兮,鱼鳞衣而白霓(ní)(cháng)
译文:薜荔为装饰美玉做卧席啊,五彩的上衣,洁白的裙裳。
注释:¹薜荔:木莲。²陆离:形容色彩绚丽繁杂。³荐:垫子。
登逢龙而下陨兮,违故都之漫漫。
登逢龙¹而下陨²兮,违³故都之漫漫
译文:登上逢龙山向下眺望啊,离开故都道路多么漫长。
注释:¹逢龙:山名。²下陨:下落。³违:久违。⁴漫漫:广远无际貌。
思南郢之旧俗兮,肠一夕而九运。
思南郢(yǐng)¹之旧俗兮,肠一夕而九运²
译文:想起那郢都的风物习俗啊,一夜之间九转愁肠。
注释:¹南郢:郢城南部。²九运:九转。
扬流波之潢潢兮,体溶溶而东回。
扬流波之潢潢¹兮,体溶溶²而东回。
译文:波高流急茫茫一片啊,浪涛翻滚奔向东方。
注释:¹潢潢:水势浩大的样子。²溶溶:缓缓流动貌。
心怊怅以永思兮,意晻晻而日颓。
心怊(chāo)¹以永思兮,意晻(ǎn)²而日颓。
译文:心惆怅止不住的思念啊,精神郁闷一天天倍觉神伤。
注释:¹怊怅:惆怅。²晻晻:无日光,黑暗貌,抑郁貌。
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
白露纷以涂涂¹兮,秋风浏²以萧萧。
译文:霜露一片白茫茫啊,秋风急吹萧萧响。
注释:¹涂涂:浓厚的样子。²浏:风疾貌。
身永流而不还兮,魂长逝而常愁。
身永流而不还兮,魂长逝而常愁。
译文:身随水流不回返啊,灵魂远逝愁难当。
叹曰:
叹曰:
译文:可叹啊:
譬彼流水,纷扬磕兮。
¹彼流水,纷²³兮。
译文:你正如那奔腾的江水,轰轰隆响啊。
注释:譬¹:比如。²纷:纷纷。³扬:激扬。⁴磕:水石撞击声。
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波逢汹涌,濆(pēn)¹(pāng)²兮。
译文:风卷大水,波浪翻滚,浩浩荡荡啊。
注释:濆¹:喷涌。²滂沛:水大充沛,波澜壮阔。
揄扬涤荡,漂流陨往,
揄扬¹(dí)²,漂流陨往,
译文:大风鼓荡搏击,层层波浪下流而去。
注释:¹揄扬:挥扬。²涤荡:荡洗。冲刷。陨往:下流而去。
触崟石兮,龙邛脟圈,
触崟(yín)¹石兮,龙邛(qióng)²(luán)圈,
译文:撞击巨石啊,激流回旋动荡。
注释:¹崟:《五音集韵》:崟,高险也。²龙邛:水波互相撞击之貌。脟圈:挛曲。
缭戾宛转,阻相薄兮。
缭戾(lì)¹宛转,阻相薄兮。
译文:水流盘旋不前,终究被阻挡啊。
注释:¹缭戾:缭绕屈曲。
遭纷逢凶,蹇离尤兮。
遭纷逢凶,蹇¹离尤²兮。
译文:正如你遇到了无穷的祸害,遭受了罪过和诽谤。
注释:¹蹇:楚方言。²离尤:逢祸,遭罪。
垂文扬采,遗将来兮。
垂文¹扬采²,遗将来兮。
译文:我要留下清词丽句美篇,以待后人体会和感慨。
注释:¹垂文:焕发文采。²扬采:使文采流传。

  这首诗以概述屈原身世、名字、德操为开篇,倾诉了屈原空怀美德而不被信任任用的苦闷,以及被楚王放逐以后思君、念国、怀乡的情怀。全诗以浪漫之笔调,借古人之杯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这首诗一共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从首句到“并光明于列星”。这一层,如屈原《离骚》的开头一段,夸耀屈原的血脉、身世、高贵的出身、姓名、美好的德行。如果,换了一个人这么说,那一定是狂妄的自我标榜。但这是屈原,凸显了屈原对自己极高的自我期许,同时,也是空前的自我要求。实际上,这也是屈原宁屈不弯、宁肯投江也不能不肯沆瀣一气、同流合污、得过且过的心理基础。

  第二层是从“吸精粹而吐氛浊兮”到“躬速速其不吾亲”。这一层描写了屈原由于不愿意同流合污,导致受到权贵的排挤,受到奸邪的中伤。但屈原真正痛苦、忧伤、郁闷、失意和愤懑的,是失去了楚怀王的信任。而这,是屈原对自己原先特别期许为国分忧的高贵品德所不能容忍的。

  第三段是从“辞灵修而陨志兮”到“魂长逝而常愁”。这一层描写了屈原在流放过程当中的情感跌宕,正因为屈原有着高洁的品德,却遭逢混乱浊世,为庸众所排挤,为谗佞所中伤,为昏君所不信,报国无门,志不得申,所以屈原更感到示意和伤感。

  第四层是从“叹曰:譬彼流水”到末句。整段就是一个意思:表达了屈原为国砥柱,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的高贵精神。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296-1338
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汀蘋¹白,苕(tiáo)²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³携手看春色。 萤火而今,飞破秋夕。
译文:汀上蘋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每逢花开即寻芳,随处设席情酣畅。分别前曾携手观赏春光。而今已是秋夕时,夜晚里萤火虫乱飞。
注释:惜琼花:词牌名,双调,六十四字,上片六仄韵,下片五仄韵,均七句。¹汀蘋:一作“汀苹”。²苕水:即苕溪,流经词人故乡浙江吴兴,以风光秀美著称。³别时:分别时,离开时。
旱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biàn)¹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²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 楼上徘徊,无尽相忆。
译文:汴河远去,蜿蜒如带。纵然身轻似落叶,又有什么办法回归故里?无奈的是,凭阑眺望却只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和天尽头的一座青山。楼上久久徘徊,无尽思念萦心间。
注释:¹汴河:古河名,流经开封。汴,一作“旱”。²计:办法。

  此为怀人思归之词。全词大开大合地转换时空,将怀人思归之情节序交替和情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当日异乡秋色的萧索加以比照,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当日的独倚危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通过今昔对比的总体布局,从纵的方面加强了情感的深度、力度。

  上片追忆昔日游春、欢宴和别离的情景,通过景物色调、环境气氛的映衬比照,展现今昔生活的巨大变化。首二句以当日春景起兴,兼点时令、地点。“苕水”即苕溪,作者家乡浙江吴兴。苕溪一带,向以风光秀美著称。词写故乡春色,独取白苹、碧水等色调鲜明的景物,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汀上苹花盛开,洁白似雪;苕溪青波涟涟,水色如碧。“白”、“碧”二字,设色浓淡相宜,点染出江南的无限春意。三、四句因景及人,着意描绘昔日当此良辰美景,徜徉于花前,寄情于山水,陶醉于筵席的种种赏心乐事。两句中“每逢”从时间上说,“随处”从空间上说,强调时时处处,逢花则乐,遇席则欢,以此提挈笔势,推进感情,其纵情游赏的怡然之乐,溢于纸外。接着用“别时携手看春色”,挽住对旧游的追忆。由欢会而别离,词情因之一转。此句承上启下,暗中转折,直跌出上片煞拍处的“萤火”二句。昔日的故乡欢会,忽成当日的异乡独处;记忆中的旖旎春光,忽成眼前秋夕流萤的惨淡景象。转瞬之间,情景陡变。上片前五句虚景实写,层层开宕;后二句由昔而今,落到现况。

  下片“汴河流,如带窄”两句景情缘生,融情入景,将蜿蜒远去的滔滔河水与长流不尽的绵绵乡思融化一起,营造出流水不息,思乡不已的意境。底下“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正是即景而生的无限盼想。波上之叶,本与水俱往,叶随水去,可漂流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但作者说即使河如带窄,身轻似叶,仍难归去,则更深一层地写出欲归不得,的凄苦情怀。接着转换笔锋,由俯视写到仰视。作者望乡心切,凝神远眺,然而望尽寥廓的天宇,唯见断云悠悠飘浮,孤鹜渐渐远去;天之尽头,更有一抹青山,遮住望眼。从全词看,此句造境尤高远阔大。词中所展拓的境界愈阔大,所引逗的情思往往愈绵邈深长。这句中,云是飘浮无依的“断云”,鹜是离群失所的“孤鹜”,以此映衬自己的飘零身世和孤寂处境,可谓妙合无垠。而天之尽头的青山远影,则给人以归路迢迢、归期渺茫之感。词末由凭高临眺之景,自然过渡到凭高临眺之人。煞拍“无尽相忆”一句,感情份量极重。“相忆”二字,与上片遥相呼应,传达出一种相思而不能相见的惆怅。回首昔日,欢宴难再,往事成空;思想眼前,楼上徘徊,归思难收。全词以徘徊楼上的自我形象作结,凄惋动人,有余而不尽之韵。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 等 .《宋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chóugāo使shǐjūnxiāngzèng--

sēngláoluòkōngfángréngōnglínshěyuánshū

shuāngshùróngtīngsānchēkěnzàishūcǎoxuángǎnhuòs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