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乔木下,送汝一含杯。大泽秋声早,长河曙色开。
柴门乔木下,送汝一含杯。大泽秋声早,长河曙色开。
阴风韩信庙,紫雾汉王台。后夜芒山气,谁寻吊古才。
阴风韩信庙,紫雾汉王台。后夜芒山气,谁寻吊古才。
胡应麟

胡应麟

(1551—1602)明金华府兰溪人,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更号石羊生。万历间举人,久不第。筑室山中,购书四万余卷,记诵淹博,多所撰著。曾携诗谒王世贞,为世贞激赏。有《少室山房类稿》、《少室山房笔丛》、《诗薮》。 ▶ 3117篇诗文

猜您喜欢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耕¹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译文:做官时食俸并不是我的意愿,耕作植桑才是我的本行。
注释:¹代耕:旧时官吏不耕而食,因称为官食禄为代耕。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躬亲¹未曾替,寒馁(něi)常糟(zāo)(kāng)²
译文:我亲自耕种未曾停止,仍常常饥寒交迫只能吃粗劣食物。
注释:¹躬亲:指亲自;亲身从事。²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¹期过满腹,但愿²饱粳(jīng)³
译文:哪里敢奢望能够吃饱,只希望米粮能解决温饱。
注释:¹岂:哪里。²但愿:只愿,只希望。³粳粮: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
御冬¹足大布,粗絺(chī)²已应阳。
译文:有粗布抵御冬天的饥寒,有葛布遮挡夏日骄阳。
注释:¹御冬:抵御冬天的饥寒。²粗絺:粗葛布。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正尔¹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译文:正是这些也很难得到,实在时令人心哀伤。
注释:¹正尔:正是这些。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人皆尽获宜,拙生¹失其方。
译文:他人皆已得其所,我太笨拙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注释:¹拙生:笨拙。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shāng)
译文:天理不通无可奈何,只能举杯痛饮忘掉忧愁。
饬装侵晓月,奔策候残星。
(chì)¹装侵晓月²,奔策³残星。
译文:拂晓时分我就整理行装准备出发,伴着天上点点残星便扬鞭远行。
注释:易阳:今河北永年县西。¹饬:整顿,整理行装。²侵晓月:即拂晓。与下句的“候残星”相对,二句犹言披星戴月。³奔策:策马疾行。⁴候:迎候。
危阁寻丹障,回梁属翠屏。
危阁¹²丹障(zhàng)³,回梁翠屏
译文:道路两旁山峰耸立,层峦叠嶂时时映入眼帘,红色绿色的屏风形的山峰上偶尔有一座楼阁,有一间房屋。
注释:¹危阁:高阁。指阁道。²寻:依附。³丹障:如朱色屏障的山岭。⁴回梁:曲折的桥粱。⁵属:依托。⁶翠屏:形容峰峦排列的绿色山岩。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
译文:突然山中云雾缭绕,连树形都看不清楚;再放眼望去,远处的山峰也失去它原来的挺拔之姿,迷迷蒙蒙一片。
复此凉飙至,空山飞夜萤。
复此凉飙(biāo)¹至,空山飞夜萤。
译文:秋风吹起才知夜晚已经悄然降临,只见空山之中,萤火虫飞来飞去。
注释:¹凉飙:一作“商风”,即秋风。

  这首诗布局巧妙,展示出全天的旅行过程,但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注重写景角度的交错变换,从不同时间、不同的光影效果加以描写,因而诗人笔下的景物变幻多端,瑰丽神奇。

  首联通过对出行时天空景色“晓月”、“残星”的描写,突出时间尚早,诗人旅途艰辛,长途跋涉不辞劳苦。“饬装”、“奔策”又把出行动作化、具体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笔势突兀,句法挺拔,不落俗套,气势壮阔,起到振起全篇的作用,也是古人所谓的“突起”。因而明代陆时雍评价说:“如此起句,是大家数。”(《古诗镜》)

  颔联从山顶上的“危阁”、“回梁”写起,描写旅途中见到的景色,突出其特点:奇、险。蜀地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被赋予诗人的感受——“危”、“回”,准确而新颖。“丹障”、“翠屏”描绘出山峰的不同形态、不同色彩,表现出诗人新颖独到的写景技巧。

  颈联写诗人透过云雾观景,大树、山峰都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具有隐约朦胧之美。“迷”、“失”写出诗人对山中特有景物的奇妙感受,写景角度的不同,从“云间”、“雾里”观峰看树,突出一种迷离朦胧的状态。

  尾联诗人强调夜色降临,暗示一天的辛苦将告结束。这两句极为巧妙,没有直接道来,而是借凉风的不期而至,诗人才意识到时间已晚,才看到夜萤乱飞。此联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游兴正浓,兴致勃勃,陶醉忘时的情态。行文巧妙,凉飙至、夜萤飞唤起诗人的时间观念,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人已完全沉醉在大自然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此诗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它既有永明体写景生动、锤炼精工的特点,又吸取了魏晋古诗的气骨,是王勃诗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首。

参考资料:
1、 姜剑云.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43-44页

yángzǎo--wáng

chìzhuāngqīnxiǎoyuèbēnhòucánxīngwēixúndānzhànghuíliángshǔcuìpíng

yúnjiānshùyǐngshīfēngxíngliángbiāozhìkōngshānfēiyíng

愁展翠罗衾,半是馀温半泪。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愁展翠罗衾(qīn)¹,半是馀(yú)²温半泪。不辨坠欢³新恨,是人间滋味
译文:在思愁中展开绿色的丝被,上面还留有爱人的体温和我的泪水。不能分辨这是往日的欢娱还是新生的离愁,但这一定是人世间的滋味。
注释:¹翠罗衾:绿色的丝织品制成的被子。²馀:即“余”的异体字。³坠欢:往日的欢乐。南朝宋鲍照诗云:坠欢岂更接,明爱邈难寻。⁴新恨:新产生的怅惘。⁵人间滋味:尘世的苦乐感受。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几年辨守¹郁金堂²,草草³浑闲事。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译文:几年的夫妻生活,以前没有把这种温馨的日子当会事。当一个人独自走到树林下,望着远处车马扬起的飞尘,祈盼着爱人的回来。
注释:¹辨守:谓夫妻厮守。²郁金堂:郁金,一种珍贵的植物,可为香料。“郁金堂”,言堂中炷着郁金之香。³草草:匆忙仓促或指草率。⁴浑闲事:视为寻常事。⁵西风林下:秋风中的树林之下。⁶红尘:指马走时扬起的飞尘。这里代指纷扰的人世。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于写实,其中首句“愁展翠罗衾”是小词中常用的词语,比较直白。但接下来的“半是馀温半泪”写得就比较巧妙了。一方面写了女子自己留在罗衾上的馀温和泪痕,说明她整夜都在枕上流泪。另一方面描述的馀温也可以是回忆丈夫在家的温馨,更突出了下面的“半泪”,从以往的余温到现在的寂寞眼泪。于是这里有了一种时空的交混,而引出了下一句的“不辨坠欢新恨”,指新近离别的憾恨,往日欢乐的记忆增强了新近离别的憾恨,而新近离别的憾恨又格外令人怀念往日团聚的欢乐。苦与东互为因果,令人说不清到底是“欢”还是“恨”。妙就妙在“是人间滋味”一句,作者本来是在写思妇的哀怨,但无意之中就流露出自己的口吻,俨然一幅“偶开天眼觑红尘”的姿态。如果说前三句有“花间词”风味的话,那么这最后一句回归到作者《人间词》的本身上来了。

  词的下半片,更多的是在描述精神层次。“几年辨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点明了过去几年作者与爱人厮守在家中,自认为夫妻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的,所以并没有特别的珍惜,但没想到这种生活结束了。现在你离开我在外,我才体会到当年那些团聚的日子是多么珍贵难得。人,总是在思念过去和向往未来中,惟独不知道珍惜现在。“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两句结尾特妙:前达都是写女子的情,惟独这两句在写情的同时还描绘出一幅“景”的画面。画中思妇遥望着远方征尘中的一人一骑。因为有了“红尘”与“林下”的对比,列多的引申为忧愁烦恼的人世。“林下”可以是幽静的林下,也可能是古人说的“归隐林下”。作者写思妇站在林下,征人没入红尘,突出了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本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王国维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6:21-24

hǎoshìjìn··chóuzhǎncuìluóqīn--wángguówéi

chóuzhǎncuìluóqīnbànshìwēnbànlèibiànzhuìhuānxīnhènshìrénjiānwèi

niánxiāngshǒujīntángcǎocǎohúnxiánshìxiàng西fēnglínxiàwànghóngchén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水绕陂(bēi)¹竹绕篱,榆(yú)²落尽槿(jǐn)花稀。
译文:流水环绕着水田,篱笆外种满了绿竹;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
注释:¹陂田:山田。²榆钱:即榆荚,形如钱,色白成串,故俗称榆钱。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¹归。
译文:夕阳西下,牛背上没有牧童骑卧,只带着成对的乌鸦,漫步在回村的小路。
注释:¹两两:成双成对。

  这首诗写的是农村秋日黄昏的小景,前两句是具体描写村居,后两句是从村居以外来描写村居,意象非常丰富。农家的情况,见诸于诗的已经不计其数,很难写出新意来。这首诗采用远近交替的写法,重在对场景气象的渲染烘托,以大特写的手法,提供带有暗示性的画面,所以后来者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诗前两句采用当句对,以便于把很广泛的题材浓缩成集中的平面。诗说水田环绕的人家,篱笆外种满了竹子,院落里的榆树钱已经落尽,槿花也都稀疏了。写出晚秋季节里斜阳照耀着的农舍,水竹清华,落木萧萧的景色,充满了和平静穆的气氛。诗仅写了村居外围,而村居本身即可由此想象,成功地避开了熟见的茅檐、白门、蓬窗、桑圃等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同样,诗没有写人,而通过环境,也可表现住在村居里的人的品藻趣味。

  三、四句是传颂的名句。诗将薄暮景色作了高度浓缩。夕阳西下,照着原野,也照着上面所说的村居、水田,诗在这儿仅以“夕阳”二字,回照上文,增加前两句的形象。而在整个村野中,诗只捕捉住回村的老牛这一中心写,说牛背上没有牧童,牛儿在夕阳中不慌不忙地自己沿着归路,往村里走来;在牛背上,双双乌鸦伫立着,悠闲自在,仿佛是老牛正把它们带回村庄。整个画面没有一个人,虽然是写动,但节奏很缓慢,表现出大自然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观。读着这诗,很自然地令人想到《诗经》所写的“日既夕矣,羊牛下来”那幅原始的自然美的风光来。

  全诗虽然写的是一组小景,由于诗人本身是个画家,所以很具有画意。诗所选的景物,都有典型性,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用的都是深色调,与夕阳暮霭相统一。在写作手法上,前两句直接写静,后两句是动中显静,在同一画面上配合得很和谐。牛背上站着乌鸦的情况,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同时人诗中也有,如苏迈诗“叶随流水归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贺铸诗“水牯负鸲鹆”。由于张舜民把这一景象与整诗所表现的境界融成一片,所以更为成功。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0-301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2-83

cūn

zhāngshùnmín sòngdài 

shuǐràobēitiánzhúrào qiánluòjìnjǐn槿huā 
yángniúbèirén dàihánliǎngliǎngguī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宿醉¹离愁慢²(jì)(huán)³,六铢衣薄惹轻寒,慵(yōng)红闷翠掩青鸾(luán)
译文: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带着离别的愁绪慢慢整理环形发髻,轻如蝉翼的衣服让身子有一点点寒冷,慵懒地照着镜子涂口红穿翠衣。
注释:¹宿醉:隔夜犹存的余醉。²慢:胡乱,随便。³髻鬟:环形发髻。古代中国妇女发式。⁴六铢衣:中国古代计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极言其轻。也指仙人之衣。⁵青鸾:青鸟。古代创说中能帮人传递信息的仙鸟。这里指青铜鸾镜。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罗袜况兼金菡(hàn)(dàn)¹,雪肌仍是玉琅(láng)(gān)²,骨香腰细更沈檀³
译文:装着蚕丝袜和装饰金莲花头饰,如雪肌肤在薄薄的纱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润泽,在沉香与檀香的氛围下露出杨柳小纤腰婀娜的身姿。
注释:¹菡萏:指莲花。²玉琅玕:玉石。³沈檀:沉香与檀香。“沈”通“沉”。

  该词为典型的“香奁体”词,为最早的《浣溪沙》,题材为“艳情”题材,抒情风格细腻深曲,文辞丽美。

  上片主要描写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态、发髻、衣服、面容等内容。“愁”字写出女子的情绪,“慢”写出了女子的动作,“寒”烘托了环境冷暖,“红”和“翠”也出了颜色。

  下片主要描写女子体态、身姿、腰身、肌肤、和腿部。“罗袜”、“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体态、肌肤的质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觉感受。

  全词共六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全方位描写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辞表现了女子的形态美和装饰美,但更重的是她的“离愁”,因离愁而醉酒、慵懒,失了生活的趣味却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却掩饰着内心的苦涩。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2168页
2、 阮忠著.《宋代四大词人群落及词风演化 》:凤凰出版社, 2015年:34页

huànshā ·宿zuìchóumànhuán

hán tángdài 

宿zuìchóumànhuán liùzhūqīnghán yōnghóngmēncuìyǎnqīngluán 
luókuàngjiānjīnhàndàn xuěréngshìlánggān xiāngyāogèngchént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