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攀条惜绛蕤。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功名归堕甑,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跎,林泉笑傲,诗酒飘零。人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功名归堕(duò)(zèng)¹,便拂袖,不须惊。且书剑蹉(cuō)(tuó)²,林泉笑傲³,诗酒飘零。书间事、良可笑,似长空、云影弄阴晴。莫泣穷途老泪,休怜儿女新亭。
译文:功名失去无法挽回,便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此洒脱而去,用不着大惊小怪。姑且让我搁置文武技艺,在山林野泉边逍遥自在过活,借诗酒宽慰这飘零人生。人世间的事情确实可笑至极,就像一阵风吹过,云遮月影,阴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样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老泪纵横,也不要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对泣悲伤。
注释:¹堕甑:指书洒脱大度,对己犯错误不加计较。比喻事已过去,无法挽回,不必再作无益的回顾。²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³笑傲:潇洒,逍遥。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浩歌一曲饭牛声。天际暮烟冥(míng)¹,正百二河山。一时冠带,老却升平。英雄亦应无用,拟风尘、万里奋鹏程。谁忆青春富贵,为怜四海苍生。
译文:我当在天际晚霞霭霭、薄暮冥冥的时候,像宁戚一样击牛角高歌。眼前这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去治理过,如今却只能坐视终老。真正的英雄不该如此,我打算迎着风尘,像大鹏一样奋飞万里。谁说这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的荣华富贵呢?我只是可怜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注释:¹冥:昏暗。

lánhuāmànzhēngnánsānshǒuèr--zhānghóngfàn

gōngmíngguīduòzèng便biànxiùjīngqiěshūjiàncuōtuólínquánxiàoàoshījiǔpiāolíng

rénjiānshìliángxiàoshìzhǎngkōngyúnyǐngnòngyīnqíngqiónglǎolèixiūliánérxīntíng

hàofànniúshēngtiānyānmíngzhèngbǎièrshānshíguāndàilǎoquèshēngpíng

yīngxióngyīngyòngfēngchénwànfènpéngchéngshuíqīngchūnguìwèiliánhǎicāngshēng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¹微。
译文: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注释:¹雨脚:即雨线之意。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天忽作晴山卷幔(màn),云犹含脚石披衣。
译文: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lǒng)¹高低紫燕飞。
译文: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注释:¹垅:同“垄”,土埂。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译文: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此诗首联写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颔联写雾消天晴之景;颈联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尾联从物写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写景生动,状物细致,写作手法含蓄,用语极工稳。

  此诗第一句是拗体,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写满天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这个“失”字用得很活。这里写的景色就像杜甫写的“孤城隐雾深”,但炼成“雾失江城”就不落套,而这个“失”字,正是从杜诗归云拥树失山村”学来。“雨脚微”是写大雾像细雨一样,这两句写出山城的特有景色,实际这是天晴的前兆。

  三四句写雾消天晴。苏轼《新城道中》云:“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三四两句较苏诗要凝炼曲折一些,每句都作两层,把静物写活了,即所谓拟人化。“天忽作晴”把天晴当作有意识的行动,“忽”字对上句“雨脚”来的,原来是作雨,忽然又“作晴”了,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第四句,天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极鞋。”纯粹是打油腔。而这里写成两层,把云和石都写活了,远非“山巾子”之喻所能比拟。这一联写的是大处远景。

  五六句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而“语”是听得,“飞”是看见。“烟村南北”写行中所见,村南听到,村北也听到,那末“出郊”的行动自在其中“麦垅高低”是山城近郊特色,表现地势不平。黄鹂紫燕的活动乐在其中,而在这里作者仍在衬托人的乐趣。农历二月二日春耕已开始,一早耕罢放牧归村,景色如画,使人想起唐人许多写牧童的诗句,如崔道融《牧竖》:“牧竖披蓑笠,逢人气做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后几句写出一幅农家乐图。

  七律中间两联易见精采,而尾联难于中间,首联尤难。此诗顺序而下,极有层次。第一联写初出郊时,大雾如雨,连城池都看不见了。三四两句写天忽放晴后四山的景色,这一联是从大处远处着眼,天云、山石,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而每句都是两层意思的复句,两句句法相对而意思相联,上句写山卷幔,应该云雾尽失,下句写云却留恋不去,那个“犹”字很用力,和“忽”字对得极工稳。律诗中间两联应有变化,这五六两句虽然也有烟村、麦垅、黄鹂、紫燕四种东西,但各为单句。这两句作者的视线从远处收到近处,从大的东西收到小的,从静物写到动物。在天晴之后,看到一片生机。结尾又从物收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感受,但是从笔下自然流露出一种热爱郊外人物的艳羡之情。

  这首诗以写景生动细致见长,和《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那种横眉怒目气壮山河的诗风,恰成对照,可以看出诗人触景生情,风格是多样的。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 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772页

èryuèèrchūjiāo

wángtíngguī sòngdài 

tóuchūwèichūshí shījiāngchéngjiǎowēi 
tiānzuòqíngshānjuǎnmàn yúnyóuhántàishí 
yāncūnnánběihuáng màilǒnggāoyànfēi 
shuítiánjiāzhí érchuīkuàniúgu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盗贼¹浮生²困,诛(zhū)³异俗贫。
译文: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注释: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惟的山。¹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²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³诛求:指官府盘剥。⁴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译文: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步壑(hè)¹风吹惟,看松露滴身。
译文: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注释:¹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远山¹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译文: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注释:¹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东归复得采真¹游,江水迎君日夜流。
译文:你此番东归故里,又可以作庄子所说的采真之游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是在欢迎你回去,为你高兴。
注释:江州:州名,治所初在豫章,后移浔阳。客:作者友人,生平不详,似为一位弃官归隐者。¹采真: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后多指求仙修道。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家旧在白鸥洲。
客舍不离青雀舫(fǎng)¹,人家旧在白鸥洲²
译文:你食宿不离那画有青雀的船舫,你的家就在那白鸥翔集的沙洲之上。
注释:¹青雀舫:即画有青雀的船只。²白鸥洲:指白鸥翔集的沙洲。此处借指客之家乡。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
风吹山带¹遥知雨,露湿荷裳(shang)²已报秋。
译文:清风吹拂着山间如带的白云,那是要下雨了,露珠沾湿了你荷叶做成的衣裳,提醒着你秋天已至。
注释:¹山带: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²荷裳:即用荷叶做的衣服,以示高洁。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闻道泉明¹居止近,篮舆(yú)相访为²淹留³
译文:听说陶渊明居住的地方就在附近,你乘着竹轿,前往拜访,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¹泉明:指晋陶渊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故称泉明。²为:一作“会”。³淹留:停留。

  “东归复得采真游,江水迎君日夜流。”诗人开篇点明题旨,送客东归故里。“复”字,写出了客人隐居乡里学采真之游的喜悦心情。言“江水迎君”,更是以景衬情,以水助兴。江水日夜东流不停,暗示客人归心似箭,归程片刻不能迟缓。其终得还日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客舍不离青雀舫,人日旧在白鸥洲。”颔联中,诗人称客人吃住在船上,亦即“不离青雀舫”正好照应次句之江水“日夜流”,可见其归程迅疾,恨不得早日即到日乡。船为“青雀舫”,日在“白鸥洲”,这是诗人称赞客人旅舟华美,日乡景色喜人。实际上亦是称赞客人自己。

  “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湿荷裳已报秋。”颈联乃诗人想象客人回到日中后,贫玩山野的隐逸情景,风吹山带,这是客人看到的如画美景。遥知雨,乃是其心中感受。合在一起,显见其已与自然融为一体。客身着荷裳,何其雅洁。荷裳为甘露沾湿,可见他对山野美景的喜爱。而寒凉的露水也在提醒他寒秋已至,对其关爱有加。自然与客人的界线已淡然消去,客人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尾联效仿陶渊明,乘着“篮舆”,并去探访陶的故居,乐而忘返。这既是呼应起句之“采真游”,又点明客人是辞官归隐,回归自然,身心自然愉悦。

  综观全诗,前两联点明主旨,写归途中的情景,写景叙事明白晓畅。后两联写归后隐居中的生活情景,照应起句的“复得采真游”。其中,“林风吹山带遥知雨,君湿荷裳已报秋”两句,文笔省净,意境深幽,既有杜甫七律遗风,又有王维山水诗之韵味,颇见锻锤之功。尾联扣合渊明,用典贴切。全诗境界清新,淡然有味,回味悠长,不愧佳篇。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7-238
2、 冯兆平.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31

sòngguījiāngzhōu--hánhóng

dōngguīcǎizhēnyóujiāngshuǐyíngjūnliú

shěqīngquèfǎngrénjiājiùzàibáiōuzhōu

fēngchuīshāndàiyáozhī湿shīshangbàoqiū

wéndàoquánmíngzhǐjìnlánxiāng访fǎngwèiyānliú

绣帏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藻井凝尘,金梯铺藓。寂寞凤楼十二。风絮纷纷,烟芜苒苒,永日画阑,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春残悄归骑。
绣帏(wéi)¹睡起。残妆浅,无绪匀红²补翠³。藻井凝尘,金梯铺藓(xiǎn)。寂补凤楼十二。风絮(xù)纷纷,烟芜(rǎn)¹⁰苒苒¹¹,永日¹²画阑¹³,沈吟独倚。望远行,南陌¹⁴春残悄归骑¹⁵
译文:从绣帏里睡醒起来,妆已残褪浅淡,却也无意重新打扮。天花板尘埃积聚,金饰楼梯覆盖着苔藓,凤楼闺房十分的寂补。柳絮在空中纷纷飘落,烟雾中的草丛苒苒茂盛,整天独自倚栏深思。遥望出远门的人,去洛阳的南面道路已是春天将尽,忧伤地盼望远人早归。
注释:¹绣帷:绣帐。指闺房内的床帐。²匀红:涂抹胭脂。³补翠:一作“铺翠”,意谓画眉。⁴藻井:绘有纹彩状如井口的天花板。⁵凝尘:凝满灰尘。⁶金梯:对台阶的美称。⁷藓:苔藓。⁸凤楼:本指宫中楼阁,此指女子闺房。⁹十二:即十二重,言闺房之深。¹⁰烟芜:云烟迷茫的草地。¹¹苒苒:长势茂盛的样子。¹²永日:从早到晚。¹³画阑:雕花的阑干。¹⁴南陌:南面的道路。¹⁵悄归骑:即归骑悄,意谓不见思念的人骑马归来。
凝睇。消遣离愁无计。但暗掷、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凝睇(dì)¹。消遣(qiǎn)离愁无计。但暗掷(zhì)²、金钗买醉。对好景、空饮香醪(láo)³,争奈转添珠泪。待伊游冶归来,故故解放翠羽,轻裙重系。见纤腰围小,信人憔悴。
译文:只有凝望,而没有办法消除离别的忧愁。只好暗自抛金沽酒痛饮。面对良辰美酒,徒然独饮,无奈反倒增添眼泪,更加悲伤。待你出游寻乐归来,故意解开外衣,又重新系上薄纱下裳,让你看看我瘦小的细腰,诚实的人那憔悴的模样。
注释:¹凝睇:凝望,注视。²暗掷:默默地拿了。³醪:酒。⁴争奈:怎奈。⁵游冶:出游寻欢。⁶故故:故意,特意。⁷解放:打开系着或束着的东西。⁸翠羽:即翠云裘,用翠羽编织成的云纹衣裙。⁹信人:诚实的人。

  词中的女主人公思念着离她而去的远行人,与一般闺怨诗词不同的是,这位远行人不是去求仕、戍边、经商,而是去“游冶”,这就使女主人公处在更为悲惨的境地:相思之苦加上被弃之痛。

  词从“绣帏睡起”开端,写了一整天的情况,实际是女主人公在爱人远行后长长一段时间的缩影。看似平淡无奇,却为下文尽情展衍留足余地。“藻井凝尘”言室内凌乱,无心洒扫,“金梯铺鲜”言室外冷落,无人来往,这是写她生活的环境。“寂寞凤楼十二”一句中的“寂寞”二字,可说是对刚才的总结,也是上片的核心。“风絮”二句以反衬的手法写美丽的春景,与“藻井凝尘,金梯铺鲜”形成鲜明的对比。“永日画阑,沉吟独倚"是她一天寂寞生活的概括,突出女主人公无心欣赏美景的心态。“望远行”二句写女主人公登高望远,希望游子会回到自己的身边。春已归却不见远人归影,着一“悄”字,说明女主人公不知几度登高又几度失望,这是寂寞中的希冀与希冀后的失落,失落自然更加重了她的寂寞。

  过片换头“凝睇”二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不是她凝神远望归骑的目光,而是盼望落空后那失神而凝滞的目光,这目光又开启下片抒发内心情愫的一连申行动。她想排遣离愁,但却苦于“无计”;只有拔下头上的金钗换酒,求助于酒醉后的解脱,无奈无聊的自斟自饮反更添愁情以至珠泪涟涟。愁中的醉,醉后的泪,欲昏反醒,欲笑反泪。“待伊游冶归来”五句为女主人公的心理想法,最后她还是寄望于远行人的重归,待那时,要故意换下宽大的衣饰,束紧薄薄的丝裙,让那薄情人看看瘦减的“纤腰”,让他相信我因思念他而变得如此憔悴。此五句虽化用了武则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意,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思妇恨游子不归,盼游子快归,幻想游子归来之后悲喜交加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

  这下片自“凝睇”开端以后,先以“无计”,继之“但……”、“空……”、“争奈……”、“待……”,一连串行动,从纪实写到设想,从行动写到内心,写出了这个女子怨而不怒、徒劳挣扎的整个过程。但这个远行人会不会归来呢?设若他真的归来了,会不会因为女主人公的憔悴而动了怜爱之心从此不再去“游冶”呢?词结束了,女主人公的悲剧却并没有结束。

  柳永作为一个男性词人,极真实地写出了被弃的善良弱女子可悲的无助的境遇,这是基于柳永对女性深切的了解和同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31-33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