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¹初见面。重(chóng)²歌韵响琤(chēng)(cóng)³,入破舞腰红乱旋
译文: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注释:¹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²重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³琤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⁴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⁵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玉钩¹阑下香阶(jiē)²(pàn),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³,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¹玉钩:帘钩的美称。²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³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⁴点检:查验。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lánhuā ·chítángshuǐ绿fēngwēinuǎn

yànshū sòngdài 

chítángshuǐ绿fēngwēinuǎn zhēnchūjiànmiàn chóngtóuyùnxiǎng cóng yāohóngluànxuàn 
gōulánxiàxiāngjiēpàn zuìhòuzhīxiéwǎn dāngshígòngshǎnghuārén diǎnjiǎnjīnbà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园里池塘泛着碧波,微风送着轻暖;曾记得在这里和那位如玉的美人初次相会。宴席上她唱着前后阕重叠的歌词,歌声如鸣玉一般。随后,她随着入破的急促曲拍,舞动腰肢,红裙飞旋,使人应接不暇。

如今在这白玉帘钩和栅门下面,散发着落花余香的台阶旁边,我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日已西斜,天色渐晚。当时和我一起欣赏美人歌舞的人们,如今详查,大多数早已离世。

注释

玉真:仙人,借指美丽的女子。

重头:词的上下片声韵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

琤琮:象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时所发出的声音。

入破:唐代大曲最精彩的部分。各种乐器合作,曲调由缓转急,舞者进场而舞,节奏逐渐加快,因繁弦急响喻为破碎,故名入破。

乱旋:谓舞蹈节奏加快。

玉钩:帘钩的美称。

香阶:飘有花香的台阶。

共我赏花人:和自己一同观看玉真歌舞的人。

点检:查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8-61
2、 郁贤皓.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53-39
鉴赏

  这是一首怀旧之作。本词追忆早年初见美人时的喜悦与欢欣及今日物是人非的惆怅,在对比中抒发好景不长的人生感慨。词中以往昔“歌韵琤琮”、“舞腰乱旋” 的欢乐场面与今日“点检无一半”的凄清境况对比,抒发了强烈的人生无常的伤感之情。词中所写景物:池塘、绿水、阑干、香阶,均兼关昔今。物是人非,更兼日斜时暮,遂使词人汕然而生故交零落、人生如梦之感。全词以极优美的文辞来流露出词人关于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景物依然,物是人非的凄然感慨。

  最折磨人的感觉,不是痛苦,而是惆怅的情绪;最令人伤感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景色依然,人已天涯云杳。“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古典的诗意世界,已经远离现实的生活。只希望那些梦里飘飞的花瓣,洋洋洒洒地永远飘落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沉湎在回忆中,感觉人生是孤独的,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寂寞的旅行,没有人可以陪你走到最后。所有的痛苦和美好,都终将随着岁月慢慢远去。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再回首,往事却已随风而去,了无痕迹,最后,还剩下些许淡淡的忧伤和回忆。

赏析

  此词以往日之“歌韵琤琮”、“舞腰乱旋”的热烈场面,对照当日之孤独寂寞,上下片对比强烈,思念之情自然流露出来。全词采用前后互见的手法,有明写,有暗示,有详笔,有略笔,写得跌宕有致,音调谐婉,意韵深长。

  首句“池塘水绿风微暖”中的“水绿”、“风暖”两个细节暗示出时令为春天,好风轻吹,池水碧绿。这一句是通过眼观身受,暗示词人当时正漫步园中,这眼前景又仿佛过去的情景,所以引起“记得”以下的叙写。此句将“风”与“水”联一起,又隐隐形成风吹水动的迷人画面,同时又由池水的波动暗示着情绪的波动,可谓蕴含丰富。

  “记得”以下词人写了一个回忆中春日赏花宴会上歌舞作乐的片断。首先以详笔突出了当时宴乐中最生动最关情的场面:“记得玉真初见面。”“玉真”即绝色女子之代称。紧接着“重头歌韵响琤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写这位女子歌舞之迷人。这是此词中脍炙人口的工丽俊语。上下句式音韵完全相同名“重头”,“重头”讲究回环与复叠,故“歌韵”尤为动人心弦。唐宋大曲末一大段称“破”,“入破”即“破”的第一遍。演奏至此时,歌舞并作,以舞为主,节拍急促,故有“舞腰红乱旋”的描写。以“响琤琮”写听觉感受,以“红乱旋”写视觉感受,这一联写歌舞情态,虽未著一字评语,却赞美之意顿出。

  下片第一句“玉钩阑下香阶畔”,点明一个处所,大约是当时歌舞宴乐之地。故此句与上片若断实联。“醉后不知斜日晚”,作乐竟日,毕竟到了宴散的时候,这句仍写当筵情事。同时,黄昏斜日又象征人生晚景。所以,此句又关当时及往昔,这样就为最后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张宗橚《词林纪事》中说:“东坡诗:‘樽前点检几人非’,与此词结句同意。往事关心,人生如梦,每读一遍,不禁惘然。”的确,此词结句“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留给读者的回味和思索是深长的。

创作背景

  据考,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晏殊赴永兴军(今陕西长安)任职,张先随其为通判。故晏殊所写这位歌舞妓,当为张先《醉垂鞭》所写的“初相见”的那位女子。

参考资料:
1、 江天.《中国才子文化集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402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8-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3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莲湖上棹船回,风约湘裙翠。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采莲湖上棹(zhào)¹船回,风约²湘裙翠³。一曲琵琶数行泪,望君归,芙蓉一尽无消息。晚凉多少,红鸳白鹭,何处不双飞。
译文:荷花湖上,采莲女子划船返回,晚风轻轻把那翠绿裙儿吹得紧紧裹住身体。江上突然传来衰怨的琵琶声,引得人伤心流泪。盼着远方的人归来,可是荷花都开过凋谢了还没有消息。傍晚时分有多少凄凉的心事涌上心头,看那鸳鸯、白鹭,随时随地哪有不双宿双飞!
注释:¹棹:桨,作动词用,犹“划”。²约:束,裹。³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的裙子。⁴芙蓉:荷花的别名。谐“夫容”,一语双关。

xiǎotáohóng ·cǎiliánshàngzhàochuánhuí

yángguǒ yuándài 

cǎiliánshàngzhàochuánhuí fēngyuēxiāngqúncuì shùhánglèi wàngjūnguī róngkāijìnxiāo wǎnliángduōshǎo hóngyuānbái chùshuāngfēi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军门¹频纳²受降书,一剑横(héng)行³万里馀。
译文: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注释: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¹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²频纳:频频接纳。³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祖¹谩夸²娄(lóu)敬策³,却将公主嫁单(chán)于⁴。
译文: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注释:¹汉祖:指汉高祖刘邦。²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³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⁴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家¹旌(jīng)(zhì)²满阴山³,不遣⁴胡儿⁵匹马还⁶。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注释:¹汉家:借指唐朝。²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³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⁴不遣:不使,不让。⁵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⁶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得¹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²玉门关³。
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¹得:能。²生入:活着归来。³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这组诗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几处用典似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万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万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万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万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万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第二首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格调很高,一派豪气。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万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汉家旌帜”,极写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斗志的旺盛,有了这样的队伍戍边御敌,哪有不胜之理?“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正因为唐军占了优势,才有消灭一切来犯敌人的决心,才发出“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言壮语。阴山是唐代西北边防重地,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万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诗句,都是说祖国边境绝不允许侵略者越过半步,倘若有人斗胆来犯,定会叫他有来无回。对于狡猾而又强悍的敌人,绝不能让他们有逃走的机会,否则还会不时地进行侵扰,后患无穷,所以古代就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战役。这两句是从总体上写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万士发自肺腑的声音。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万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万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何须生入玉门关”用的是东汉名万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当地各族人民,晚年上书乞归:“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这两句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写爱国的诗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现了戍边万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2、 吕进主编. 爱我中华诗歌鉴赏 古代一分册[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337-338.

sàishàngèrshǒu

dàishūlún tángdài 

jūnménpínshòuxiángshū jiànhéngxíngwàn 
hànmánkuālóujìng quèjiānggōngzhǔjiàchán 

hànjiājīngzhìmǎnyīnshān qiǎnérhuán 
yuànshēnchángbàoguó shēngménguān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¹
译文:切勿嫁作商人妇,常把金钗当占卜的金钱。
注释:¹卜钱:占卜的金钱。金钱两面的图案不同,古人以为投掷金钱,观察它落地后的状况即可预测吉凶或归期。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译文:每天都在江口盼望,几次都错认他人船。

  这首诗写商妇因盼归不归而产生的怨情。第一首怨水恨船,当然并不是真正怨恨所在,到第三首才点出真正怨恨的对象原来是她的夫婿,而夫婿之可怨恨,因为他是“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商人去后,自然盼其归来,而又不知归期何日,就只有求助于占卜。

  《云溪友议》所举刘采春的唱词中有一首于鹄的《江南曲》,后两句是“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也写占卜归期。这里用金钗代替金钱,想必为了取用便利,可见其占卜之勤。而由于归期无定,就又抱着随时会突然归来的希望,所以在占卜的同时,还不免要“朝朝江口望”。但望了又望,带来的只是失望,得到的只是“错认几人船”的结果。这位少妇既以金钗权当卜钱,又朝朝江口守望,足以说明其望归之切、期待之久,而错认船后的失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3-745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
花映(yìng)垂杨汉水¹清,微风林里一枝²轻。
译文:垂杨倒映,鲜花如锦,汉水澄澈碧波漾;春风轻拂,林中微吹,一朵花儿轻盈地绽放,释放着芬芳馥郁的气息。
注释:¹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流经陕西南部,湖北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²一枝:指一枝花。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
即今¹江北还²如此,愁(chóu)³江南离别情。
译文:而如今,面对江北的景色,心情仍然无法宁静;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美,离别之情将更使远行人愁杀。
注释:¹即今:当今,现在。²还:尚且。³愁杀:亦作“ 愁煞 ”。谓使人极为忧愁。杀,表示程度深。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这两句以岸上和水中的视角,精彩地勾勒出江北春天的美景:汉水澄清,水面倒映着垂垂的杨柳,微风吹拂下,林中的一枝轻轻摇曳。诗人用简洁的笔墨,展现了春日的鲜丽景象,阳光明媚,微风和煦,杨柳和花朵交相辉映,汉水波光粼粼。通过写景的方式,诗人没有过多地渲染别离的忧伤,而是以鲜明的春景,为离别创造了一种愈加难舍的氛围。两句写出花、垂杨、水、风、林五种景物,由于组合巧妙,并无堆砌之嫌。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为下文离别愁情失落气息作铺垫。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这两句在写完江北春景后,通过“如此”一词反映出诗人心情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江北春光的映衬,即便如此美好,却不能减轻他对友人离别的忧愁之情。这里的“还”字,点明了诗人在面对春光时的感叹,将离别的愁绪更加深化。而第四句“愁杀江南离别情”更进一步,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即将远行的友人面对江南更浓的春色时,离别之情更加令人伤感,仿佛愁苦之情已将人“杀”死。通过这两句虚实结合的写法,诗人将送别的心情透彻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深切的离别之情。

  全诗以淡彩绘景,以重笔写情,结尾点题,天然朴实,率直真诚,毫无妆束之态。以情景交融之妙笔,实虚转化,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愁杀苦闷。

sòngwénliù--chángjiàn

huāyìngchuíyánghànshuǐqīngwēifēnglínzhīqīng

jīnjiāngběiháichóushājiāngnánbiéqíng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¹²
译文: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注释:¹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²田:一作“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去雁(yàn)¹远冲云梦²³,离人独楚洞庭船。
译文: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楚了北去的航船。
注释:¹去雁:北飞的大雁。²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³雪:一作“泽”。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连 一作:悬)
风波尽日依山转¹,星汉²通霄(xiāo)向水连。
译文:友人归去,一路楚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注释:¹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²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零落梅花过残腊(là)¹,故园归醉及新年²
译文: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楚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¹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²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