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叶翦红绡,砌菊遗金粉。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秋尽。叶翦(jiǎn)红绡¹,砌(qì)²遗金粉³。雁字一行来,还有边庭信。
译文:秋天即将结束。叶子红得就像从红色薄绸上裁剪下来的一样,台阶旁的菊花洒落下点点金黄的花粉。大雁排成一字形飞来,捎来边塞之地的书信。
注释:甘草子:词牌名。¹叶翦红绡:秋天的植物叶子都变成了红色,落叶犹如裁剪下来的红丝绸一样。绡,生丝织成的绸子。²砌菊:栽种在门前台阶两边的菊花。砌,台阶。³遗金粉:撒落在地上的菊花花瓣或花粉,因菊花是黄色的花,因而称为金粉。⁴雁字:大雁飞行时所排列而成的字。⁵一行来:有一行大雁飞来。⁶边庭:边塞。
飘散露华清风紧。动翠幕、晓寒犹嫩。中酒残妆慵整顿。聚两眉离恨。
雁散露华¹清风紧²。动翠幕³、晓寒犹嫩。中(zhòng)残妆慵(yōng)整顿。聚两眉离恨¹⁰
译文:萧瑟的秋风吹散露珠,吹动翠色的帘幕,早晨的寒意还很轻微。醉酒后身体不适,妆容已残,懒得打扮。一双眉毛因对离别的幽怨而紧紧皱了起来。
注释:¹露华:露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光华。一作“落花”。²紧:急。此句是说清风把早晨凝结的露珠吹得雁散而去。³动翠幕:清风吹动绿色的帷幕。⁴晓寒:早晨的寒冷。⁵犹嫩:还不十分太冷。⁶中酒:喝醉酒身体不适。⁷慵:懒。⁸整顿:梳妆整理。⁹聚两眉:皱眉头,人在皱眉头时两眉相聚,所以称聚两眉。聚,一作“蹙”。¹⁰离恨:对离别的幽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秋天即将结束。叶子红得就像从红色薄绸上裁剪下来的一样,台阶旁的菊花洒落下点点金黄的花粉。大雁排成一字形飞来,捎来边塞之地的书信。

萧瑟的秋风吹散露珠,吹动翠色的帘幕,早晨的寒意还很轻微。醉酒后身体不适,妆容已残,懒得打扮。一双眉毛因对离别的幽怨而紧紧皱了起来。

注释

甘草子:词牌名。

叶翦红绡:秋天的植物叶子都变成了红色,落叶犹如裁剪下来的红丝绸一样。绡,生丝织成的绸子。

砌菊:栽种在门前台阶两边的菊花。砌,台阶。

遗金粉:撒落在地上的菊花花瓣或花粉,因菊花是黄色的花,因而称为金粉。

雁字:大雁飞行时所排列而成的字。

一行来:有一行大雁飞来。

边庭:边塞。

露华:露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的光华。一作“落花”。

紧:急。此句是说清风把早晨凝结的露珠吹得雁散而去。

动翠幕:清风吹动绿色的帷幕。

晓寒:早晨的寒冷。

犹嫩:还不十分太冷。

中酒:喝醉酒身体不适。

慵:懒。

整顿:梳妆整理。

聚两眉:皱眉头,人在皱眉头时两眉相聚,所以称聚两眉。聚,一作“蹙”。

离恨:对离别的幽怨。

柳永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 27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译文:此花浅黄而清幽,形貌温顺又娇羞。性情萧疏远离尘世,它的浓香却久久存留。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lán)开处冠中秋¹。骚(sāo)²可煞³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阑 通:栏)
译文: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花木中无双无俦。大诗人屈原啊,可真叫无情无义,在写到诸多花木的《离骚》里,为何岩桂不被收?
注释:¹“画阑”句: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画栏桂树悬秋香”之句意,谓桂花为中秋时节首屈一指的花木。²骚人、楚人:均指屈原。³可煞:疑问词,犹可是。⁴情思:情意。⁵何事:为何。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短短十四字却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上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下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据有关记载,桂树花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为丹桂。它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色黄而冠之以“轻”,再加上“暗淡”二字,说明她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秾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像一位恬静的淑女,自有其独特的动人风韵。令人爱慕不已。她又情怀疏淡,远迹深山,惟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以其高尚的德行情操,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参考资料:
1、 朱德才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203-1204
2、 管士光 选注.宋词精选.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115

zhètiān ·guìhuā

qīngzhào sòngdài 

àndànqīnghuángxìngróu qíngshūyuǎnzhǐxiāngliú qiǎnshēnhóng shìhuāzhōngliú 
méidìng yīngxiū huàlánkāichùguànzhōngqiū sāorénshàqíng shìdāngniánjiànshōu  (lántōng lán )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juàn)¹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译文:回忆拜访友人的情景,新安江确实值得珍视。
注释:新安江:源出江西省婺源县西北率山,东流经休宁、歙县入浙江省境至建德县合兰溪水东北流为浙江。¹眷言:犹“睠然”,怀顾貌。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译文:无论深处还是浅处,江水都清澈缥碧;无论春天还是冬天,江水都皎若明镜。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千仞(rèn)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译文:千仞高的乔木在岸边生长,万丈深的水底可以看见游鱼。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沧浪¹有时浊,清济²(hé)无津。
译文:沧浪之水有时也会浑浊,清澈的济水干涸时也失去了渡口。
注释:¹沧浪:水名。²济:济水,源出河南省王屋山,其故道过黄河而南,东流入山东省境,与黄河并行人海。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lín)磷。
译文:不如乘船顺流而去,俯身看见映在水中的鳞次栉比的石头。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纷吾隔嚣(xiāo)¹,宁假濯(zhuó)衣巾。
译文:自己既然离去京邑,和嚣尘相隔,不必借此水洗濯衣巾。
注释:¹嚣滓:犹“嚣尘”。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愿以潺(chán)(yuán)水,沾君缨上尘。
译文:希望用这缓缓流淌的水,拭去你帽缨上的尘土。

  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写景抒情,形神兼备。在对新安江清澄空明的景色的描写中,实际上渗透着诗人对喧闹都市和仕途的厌倦之情。

  古诗开始两句破题,诗人乘舟溯流,泛临新安江上,发现江上风景非常优美,心情为之一振,不由发出“兹川信可珍”的由衷感叹。

  接下四句,即承“兹川信可珍”意,铺陈描写。无论深处还是浅处,江水都清澈缥碧,略无一点一滴浑浊;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江水都皎若明镜,不沾一丝一毫尘埃。江水简直清澈透了。所以,透过千仞江水,沿江山峰上苍松碧树的身影仍然清晰可见;俯视百丈水府,神情自若、倏忽往来的游鱼也络绎分明。“千仞”、“百丈”,极言江水之深——江水深深如许,而仍能映见乔树,忽闪游鱼,则一湾碧如玉清如月的新安江水,宛然可见。“写”、“见”二字,逼现水底奇景异观,直将江水之清莹缥碧反映出来。总此四句,诗人通过绘写江水之“深”,衬写出江水之“清”,以至使人感到虽深犹浅。这就是诗题中点出的“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的韵致。新安江之“信可珍”,正在于它的“清”。

  京官外发,一般都具有贬的意味。沈约此后曾致书徐勉,中有“出守东阳,意在止足”之语(见《梁书》本传),颇有点自宽自慰自我解嘲的意思,可见当时他的心情还是比较低沉的。世事浑沌,祸福难倚,万物皆空矣,由此,修行励志、洁身自好的独善其身的念头便油然而生。接下六句便是抒发这一情怀。

  七、八二句分用两个典故。沈约用此二典,前句顺用,后句反用,都为一意:沧浪之水有混浊的时候,清济之水也有干涸的时候。既然如此,那么“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诗人想到,既然自己时运如此不济,既然自己不能随世沉浮,那么,此次前往东阳,便与京师嚣世自然隔绝了,可以自由自在徜徉山水,泛咏皋壤,过上一段清静优闲的日子了,就不必还要假藉沧浪之水来洗濯衣巾、涤神爽志了。正点出此旨。细加品味,诗人言语之间颇有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般的庆幸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自“沧浪”句以下,诗已转入抒情;但紧跟“岂若乘斯去”,却落“俯映石磷磷”一句,又回到写景,似颇突兀。实际上,这正是匠心独运之笔。抒情伊始,嵌入一句写景,首先便将诗意荡漾开去,在诗法上,恰似淡云出岫,显得舒展自如,张弛有度,而且,磷磷水中之石,棱角分明,自有一种清峻坚劲的品格在,诗人俯瞰其貌,不期然唤起了崇敬和向往之意,仿佛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依托,映现出了自己的影子。所以,突入此句,实在是一种精神的宣言和戛戛独造的峥嵘品格的展现,暗寓了诗人此去东阳的人生追求。谓之神来之笔,殆不为过。

  最后,诗人似乎意犹未尽,寄语京城中的朋友:“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言语之中,颇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得。此句收束全篇,照应诗题,显得周到而严密。诗人的精神似乎获得了解放,他不但洋溢出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抑制不住透露出一种俯视人寰的超脱和自豪之感。

  诗人是久经官场沉浮了,对于一般的荣辱升迁,似乎并不特别放在心上。他以极平静的心情,欣赏新安江的清绮风光,描绘新安江水的清浅透澈,从而折射出诗人的清思洁想。而只是在游览的观想和反思之中,才逐渐流露出了身世之感和隐退之意,并由此反映出由苦闷、沉郁到解脱、轻松的复杂的思想历程,沉稳,老到。反映到文思上,便显得从容不迫,纡徐有致。从写景到抒情,从构句到用典,笔调细腻,婉转多姿,转换贴切自然,景、情、理络绎生辉。在庄重、澹淡的风貌中,显现出圆熟、深沉和隽永的神韵。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第170页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¹天。
译文:古人认为秋天是悲伤的,我却认为未必如此,轻微的寒意,正好是令人舒适的天气。
注释:¹可人:合人意。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绿池落尽红蕖(qú)¹²,荷叶犹开最小钱³
译文:绿色池塘里的荷花虽然都落尽了,但还有新长出来的如铜钱那么圆的小荷叶。
注释:¹红蕖:蕖是荷花。红蕖,就是红色的荷花。²却:在这里是完、尽的意思。³最小钱:新出荷叶才像小铜钱那么大。
这首小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于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

qiūliángwǎn

yángwàn sòngdài 

qiūkānbēiwèirán qīnghánzhèngshìréntiān 
绿chíluòjìnhóngquè yóukāizuìxiǎoqián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译文:白鹭鸶拳着一条腿,单足立在冰凉的秋水中,月光明如秋水洒满大江。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译文:白鹭鸶受人惊吓以后,高飞而起,直向波涛汹涌的使君滩飞去。

báisòngsòngshàosānxiá

bái tángdài 

báiquán yuèmíngqiūshuǐhán 
rénjīngyuǎnfēi zhíxiàngshǐ使jūntān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客舍¹并州²已十霜³,归心日夜忆咸(xián)
译文: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注释:¹舍:居住。²并州:即今太原一带。³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⁴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无端¹更渡桑(sāng)干水²,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¹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²桑干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在许多诗集中,这首诗都归在贾岛名下,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贾岛是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不是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而在贾岛自己的作品以及有关这位诗人生平的文献中,从无他在并州作客十年的记载。又此诗风格沉郁,与贾诗之以清奇僻苦见长者很不相类。《元和御览诗集》认为它出于贞元间诗人刘皂之手。虽然今天对刘皂的生平也不详知,但元和与贞元时代相接,《元和御览诗集》的记载应当是可信的。因此定其为刘作。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朔方始见《尚书·尧典》,即北方。但同时又是一个地名,始见《诗经。小雅。出车》。西汉置朔方刺史部(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及陕西省的一部分,所辖有朔方郡),与并州刺史部(当今山西省)相邻。桑乾河并不流经朔方刺史部或朔方郡,所以和朔方之地无关。并州在唐时是河东道,桑乾河由东北而西南,流经河东道北部,横贯蔚州北部,云、朔等州南部。这些州,当今雁北地区。由此可见,诗题朔方,乃系泛称,用法和曹植《送应氏》“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一样。而刘皂客舍十年之并州,具体地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无名氏《杂诗》云:“浙江轻浪去悠悠,望海楼吹望海愁。莫怪乡心随魄断,十年为客在他州。”虽地理上有西北与东南之异,但情绪相同,可以互证。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似乎是惟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突了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与将来交织在一处,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9-980 .

shuòfāng--liúzào

shěbìngzhōushíshuāngguīxīnxiányáng

duāngèngsānggànshuǐquèwàngbìngzhōushìxi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