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梢凝霜散寒蝶,檐角垂丝挂零叶。南溪别处渚连空,瘦绿愁山照波湿。
花梢凝霜散寒蝶,檐角垂丝挂零叶。南溪别处渚连空,瘦绿愁山照波湿。
细烟青锁雅尾长,淡日半入幽蟾黄。虚房未暝吹镫坐,露眼风踪吊曲廊。
细烟青锁雅尾长,淡日半入幽蟾黄。虚房未暝吹镫坐,露眼风踪吊曲廊。

qiūwàng--wángcǎiwēi

huāshāoníngshuāngsànhándiéyánjiǎochuíguàlíngnánbiéchùzhǔliánkōngshòu绿chóushānzhào湿shī

yānqīngsuǒwěizhǎngdànbànyōuchánhuángfángwèimíngchuīdèngzuòyǎnfēngzōngdiàoláng

王采薇

王采薇

(1753—1776)江苏武进人,初名薇玉,字玉瑛。孙星衍妻。性喜文史,工小楷,喜吟咏。有《长离阁集》。 ▶ 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谁翻乐府¹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xiāo)
译文:是谁在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风萧萧肃肃,雨潇潇洒洒,房里点燃的灯烛又短瘦了,一个凄苦孤独的一夜,在烛泪中逝去。
注释:¹翻乐府:指填词。翻,按曲调作歌词。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不知何事萦(yíng)怀抱¹,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²
译文:不知道是什么事萦绕心怀,难以放下,醒时醉时都一样无聊难耐,就是梦里也没有到过谢桥。
注释:¹萦怀抱:萦绕在心。²谢桥:谢娘桥。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谢娘,未详何人,或谓名妓谢秋娘者。诗词中每以此桥代指冶游之地,或指与情人欢会之地。

  纳兰的词中有一部分爱情词很朦胧,又无本事可寻,所以很难确定其所指。这首词便是这样。从词里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很像是对一位情人的深深怀念。通篇表达了一种百无聊赖的意绪。此阕《采桑子》无一字绮词艳语,而当中哀艳凄婉处又动人心魄,明说是“瘦尽灯花又一宵”,然而憔悴零落的又也止是灯花而已?不是不知也事萦怀抱,而是知道也无能为力。解得开的就不叫心结,放得下的又怎会今生今世意难平?纳兰容若这样深情的男子,哀伤如雪花,漫天飞舞不加节制,悼亡之作苏子之后有纳兰,可是容若之后谁还能做悼亡的凄凉曲?嫁了这样的男人不要想着白头到老,因为情深天也妒,注定要及早谢幕留爱情佳话来让人怀念。

  上阕侧重写景,刻画了萧萧雨夜,孤灯无眠,耳听着风声、雨声和着凄凉乐曲声的氛围与寂寞难耐的心情;

  下阕侧重写不眠之夜,孤苦无聊的苦情。词情凄惋徘恻,哀怨动人。下阕紧承上片“瘦尽灯花又一宵”,扣住彻夜未眠,进一步诉说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不知也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道也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那个人始终忘不掉。

  晏小山《鹧鸪天》词有“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句,不知是也因缘,连一贯严谨的理学家程颐都拜倒其冶艳之下,极之赞许。容若此处更翻小山语意:“梦也也曾到谢桥?”纵能入梦,就真能如愿到访谢桥,与伊人重聚吗?相较于小山的梦魂自由不羁能踏杨花与伊人欢会的洒然,容若的孤苦凄凉斑然若现,以此句结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整首词以清婉笔调写相思,相思也仿佛临风而动,萦人怀抱。风也萧萧,雨过天晴也萧萧,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又是凄凉又是缠绵,并非雕琢之语。灯光瘦尽亦是人神伤消瘦,一字镂尽风神,尽得其妙。

参考资料:
1、 梦远主编,方鸣出版.纳兰词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134

cǎisāng ·shuífānyuèliáng

lánxìng qīngdài 

shuífānyuèliáng fēngxiāoxiāo xiāoxiāo shòujìndēnghuāyòuxiāo 
zhīshìyínghuái怀bào xǐngliáo zuìliáo mèngcéngdàoxièqiáo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金络¹青骢(cōng)²白玉鞍,长鞭紫陌³野游盘。
译文:金饰的笼头青白的色泽洁白似玉的马鞍,主人扬着长鞭在京郊大道上来回游荡。
注释:¹金络:即金络头。²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³紫陌: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¹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游日未阑²
译文:早晨奔驰在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久才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游地太阳尚未下山。
注释:¹朝:早晨。²阑:将尽。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dàn)(lǒng)阴寒。
译文:汗血宝马常跟随主人征战沙场艰苦卓绝,即使马蹄受伤也毫不畏惧边地的苦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译文:希望你能将这满满长城的泉窟一饮而尽,哪怕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

  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金络”,指用金装饰的马笼头,形容它的富贵与华丽。“青骢”,指马的毛色和品种,是产于西域的名马,有青白相间的色泽。“白玉鞍”,指洁白似玉的马鞍。开篇在读者眼前展现的就是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有着一身青白相间斑驳有致的色毛,装饰着金光闪闪的马络头,配以洁白玉石似的马鞍,主人骑着它,扬着长长的鞭子,在京郊的康庄大道上来回蹓跶,奔跑,气派十足。“金”、“青”、“白”,色彩的调配既富丽堂皇,又柔和舒适。用词造意,铺张夸饰,以突出骢马华饰的高贵和扬厉矫健的雄姿,使马的形象更为鲜明生动。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颈联刻划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汗血”,即“汗血马”,一种产在西域大宛国的千里马。据说此马在长途跋涉之中,至日中其汗从前肩髆小孔中流出,颜色如血。“每随”、“不惮”四字,表现了骢马艰苦卓绝、征战沙场、出生入死、为国捐躯的昂扬的战斗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颔、颈两联属对工致,气势开宕、豪迈,读后令人精神振奋。

  尾联写对骢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表达了主人对骢马的期望,正如杜甫“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之意。“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长城窟”,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简写,原属《相和歌·瑟调曲》。相传长城有泉窟,可以饮马。古辞原意为“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也。”“行路难”,原属《乐府·杂曲歌辞》,即“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乐府解题》)。结句引用乐府古题,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它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一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诗歌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沈德潜称这首诗“几可追步老杜咏马诗。”

cōng

wànchǔ tángdài 

jīnluòqīngcōngbáiān chángbiānyóupán 
zhāodōngdàochénhéngmiè dàoyuánwèilán 
hànxuèměisuíbiān shāngdànlǒngyīnhán 
jūnnéngyǐnchángchéng wèibàotiānshānxíngnán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pán)¹彼鸒(yù)²³,归飞提(shí)。民莫不穀(gǔ),我独于罹(lí)。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译文:寒鸦拍打着翅膀多么快乐,成群结队飞回来多么安娴。天底下的人个个都交好运,唯独我自己深深陷于忧患。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苍天?更不晓得为什么罪大无边?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不知到底该如何得以排遗?
注释:¹弁:通“般”、通“昪”,快乐。²鸒: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³斯:语气词,犹“啊”、“呀”。⁴提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⁵榖:美好。⁶罹:忧愁。⁷辜:罪过。⁸伊:是。⁹云:句首语气词。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cù)¹周道²,鞫(jū)³为茂草。我心忧伤,惄(nì)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chèn)如疾首
译文:原本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现如今早已阻断遍布荒草。我内心里禁住深深地忧伤,七上八下犹如舂杵不停捣。我在和衣而卧中长长叹息,岁月如此深忧更易催人老。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那深痛犹如刺痛我的头脑。
注释:¹踧踧:平坦的状态。²周道:大道、大路。³鞫:阻塞、充塞。⁴惄:忧伤。⁵假寐:不脱衣帽而卧。⁶永叹:长叹。⁷用:犹“而”。⁸疢:病,指内心忧痛烦热。⁹疾首:头疼。如:犹“而”。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维桑与梓¹,必恭敬止²。靡(mǐ)³(zhān)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lì)于里¹⁰?天之生我,我辰¹¹安在?
译文: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哪个对父亲无不充满尊敬,哪个对母亲无不深深依恋!到如今却外不和皮毛相接,里也不和心腹血肉紧相连。老天爷你生我来到人世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时来运转?
注释:¹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²止:语气词。³靡:不。⁴瞻:尊敬、敬仰。⁵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⁶依:依恋。⁷属:连属。⁸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⁹罹:一作“离”,通“丽”,附着。¹⁰里:指衣服之里子。¹¹辰:时运。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wǎn)¹彼柳斯,鸣蜩(tiáo)²(huì)³,有漼(cuǐ)者渊,萑(huán)(pèi)(pèi)。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huáng)假寐。
译文: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我的心啊就像那小舟漂摇,茫茫然不知终将漂向哪里。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竟没有片刻闲暇懒卧和衣。
注释:¹菀:茂密的样子。²蜩:蝉。³嚖嚖:蝉鸣的声音。⁴漼:水深的样子。⁵渊:深水潭。⁶萑苇:芦苇。⁷淠淠:茂盛的样子。⁸届:到、止。⁹不遑:无暇,顾不得。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鹿斯之奔,维¹足伎(qí)²。雉(zhì)³之朝雊(gòu),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译文:你看原野里的小鹿在奔跑,四只小腿是那样舒缓灵巧。漂亮的公野鸡清晨就鸣叫,还不是为招引心仪的雌鸟。我的心啊就像那病死的树,因为身染沉疴落尽了枝条。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难道就没有个知心人明了!
注释:¹维:犹“其”。²伎伎:鹿急跑的样子。³雉:野鸡。⁴雊:雉鸣。⁵坏木:有病的树。⁶疾:病。⁷用:犹“而”。⁸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¹彼投兔²,尚或先³之。行(háng)有死人,尚或墐(jìn)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译文:你看那兔儿自投进罗网里,还有好心人帮它解难脱灾。通衢大道上突然有人倒毙,还有好心人为他收尸掩埋。我的君王啊你所持的态度,竟是这样硬心肠使得出来。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肝肠寸断珠泪双流落尘埃。
注释:¹相:看。²投兔:入网的兔子。³先:开、放。⁴行:路。⁵墐:掩埋。⁶秉心:犹言居心、用心。⁷维:犹“何”。⁸忍:残忍。⁹陨:落。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君子信谗,如或酬(chóu)¹之。君子不惠,不舒²³之。伐木掎(jǐ)矣,析薪(chǐ)矣。舍彼有罪,予之佗(tuó)矣。
译文:我的君王啊偏听偏信谗言,就好像嗜饮美酒一样沉迷。我的君王对我不理又不睬,对谗言也不慢慢深究根底。伐树尚需支拄树冠防砸伤,劈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我的君王偏偏放掉有罪人,把罪囚的黑衣往我身上披。
注释:¹酬:劝酒。²舒:缓慢。³究:追究、考察。⁴掎: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⁵析薪:劈柴。⁶扡:顺着纹理劈开。⁷佗:加。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莫高匪山,莫浚(jùn)¹匪泉。君子无易由²言,耳属³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gǒu)。我躬不阅¹⁰,遑¹¹(xù)¹²我后。
译文:没有比那座山更高的大山,也没有比那眼泉更深的泉。我的君王啊不要轻信谗言,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不要到我捕鱼的梁坝上去,不要偷着打开我的鱼篓看。我现如今连自身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身后百事难缠!
注释:¹浚:深。²由:于。³属:连接。⁴垣:墙。⁵逝:借为“折”,拆毁。⁶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⁷发:打开。⁸笱:捕鱼用的竹笼。⁹躬:自身。¹⁰阅:被收容。¹¹遑:闲暇。¹²恤:忧虑。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呼天自诉总起,先言“我独于罹”的忧伤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归飞提提”的景象为反衬,以“民莫不谷,我独于罹”为对比,以“心之忧矣,云如之何”为感叹,充分揭示他内心沉重的忧怨之情。他无罪被逐,只有对天呼喊:“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见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平坦大道上生满了杂乱的茂草,象征他平静的生活突然产生了祸端。他愤怼悲伤,“惄焉如捣”,卧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颜早衰,诗句形象地展示出他忧怨交织的心情。第三章叙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虽然面对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对父母怀有恭敬孝顺之心,但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属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无奈地归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语言极其沉痛。第四、五两章又以在外所见,叙述自己苦无归依、心灰意懒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却“譬彼舟流,不知所届”;“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欢畅而富有生机,而自己却“譬彼坏木,疾用无枝”。他孤苦一身,漂荡无依,其内心的痛苦忧伤,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更见逐子失亲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亲残忍,不念亲子之情。他说,野兔投网还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还有人埋葬他,而父亲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陨之”了。第七章指责父亲,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谗”,不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结果颠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诗人的内心也由“忧”进而“怨”了起来。最后一章,进一步叙述自己被逐后的谨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灾祸背景就像山泉那样高深难测,因而警惕自己“无易由言”。因为“耳属于垣”,会随时让坏人抓住把柄、进谗陷害。但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们不要再去触犯他,又心灰意懒地感到后事难卜、前途渺茫。这四句亦见于《邶风·谷风》,可能是当时习用之辞,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复杂心情的比拟说法。由此可见,这首诗以“忧怨”为基调,对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倾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词恳切,致使忧怨哀伤之情充满纸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或即眼前之景以兴内心之情,或以客观事物的状态以比喻自己的处境。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忧思结合,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12-417

xiǎobiàn

míng xiānqín 

biàn  guīfēishíshí mín  tiān zuì xīnzhīyōu yúnzhī 

zhōudào wéimàocǎo xīnyōushāng yāndǎo jiǎmèiyǒngtàn wéiyōuyònglǎo xīnzhīyōu chènshǒu 

wéisāng gōngjìngzhǐ zhānfěi fěi zhǔmáo  tiānzhīshēng chénānzài 

liǔ míngtiáohuìhuì yǒucuǐzhěyuān huánwěipèipèi zhōuliú zhīsuǒjiè xīnzhīyōu huángjiǎmèi 

鹿zhībēn wéi zhìzhīzhāogòu shàngqiú huài yòngzhī xīnzhīyōu nìngzhīzhī 

xiàngtóu shànghuòxiānzhī hángyǒurén shànghuòjìnzhī jūnbǐngxīn wéirěnzhī xīnzhīyōu yǔnzhī 

jūnxìnchán huòchóuzhī jūnhuì shūjiūzhī  xīnchǐ shěyǒuzuì zhītuó 

gāofěishān jùnfěiquán jūnyóuyán ěrzhǔyuán shìliáng gǒu gōngyuè huánghòu 

金溪尉汪君名遘,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为射亭。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金溪尉汪君名遘(gòu),为尉之三月,斥其四垣¹为射亭²。既成,教士于其间,而名之曰饮归之亭。以书³走临川,请记于予。请数反不止。予之言何可取?汪君徒深望予也。既不得辞,乃记之曰:
译文:金溪县尉汪遘,担任县尉三个月时,拆除了他家的四面墙作为习射之亭。已经建成,在这里教导青年射箭,而命名这座亭子叫饮归亭。他写信寄到临川,请我作记,多次请求被我拒绝后还没有停止。我的话哪有什么可以值得赞许学习的?汪君白白对我寄予厚望了。既然不能推辞,就作记道:
注释:¹垣:墙。²射亭:习射之亭。³书:书信。⁴数:屡次。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而弓矢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射之用事已远,其先之以礼乐以辨德,《记》之所谓宾、燕、乡饮(yǐn),大射之射是也;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古者海内洽和,则先礼射¹,而弓矢²以立武,亦不废于有司。及三代衰,王政缺,礼乐之事相属而尽坏,揖让³之射滋亦熄。至其后,天下尝集,国家尝闲暇(xiá)矣。先王之礼,其节文皆在,其行之不难。然自秦汉以来千有余岁,衰微绌塞,空见于六艺之文,而莫有从事者,由世之苟简者胜也。争夺兴而战禽攻取之党奋,则强弓疾矢巧技之出不得而废,其不以势哉?
译文:习射这件事已经很久远了,它的前身是用礼乐来分辨德行高低,也就是《礼记》所说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的射礼;射技以力量为重而崇尚技巧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就是《礼记》所谓四季教导青年射穿铠甲的射技。古人希望国家和谐,就先兴起礼乐射技,而用弓箭来树立习武的风尚,也不会被官吏废除。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就都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到了这之后,天下安定,国家平安无事。古代帝王的礼节仪式都还在,要推行并不困难。然而从秦汉以来一千多年,这些礼仪困厄闭塞,只能在六艺这些文章里看到,而没有被奉行,被那些草率而简略的礼仪超过了。于是争斗夺取滋生而用战争擒拿攻占一类方式普遍出现,因此强弓快箭的精巧技艺的推行不得已废除,难道不是因为时势么?
注释:¹礼射:上古礼仪之一。在一定的礼节要求下,依循乐声而射矢。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²弓矢:弓箭。³揖让: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⁴绌塞:困厄;闭塞。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攻,骇惊闾巷,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今尉之教射,不比乎礼乐而贵乎技力。其众虽小,然而旗旄(máo)¹镯鼓,五兵之器,便习之利,与夫行止步趋迟速之节,皆宜有法,则其所教亦非独射也。其幸而在乎无事之时,则得以自休守境而填卫百姓。其不幸杀越剽(piāo)²,骇惊³(lǘ),而并逐于大山长谷之间,则将犯晨夜,蒙雾露,蹈厄驰危,不避矢(shǐ)石之患,汤火之难,出入千里,而与之有事,则士其可以不素教哉?今亭之作,所以教士,汪君又谓古者师还必饮至于庙,以纪军实。今庙废不设,亦欲士胜而归则饮之于此,遂以名其亭。汪君之志,与其职可谓协矣!
译文:现在汪县尉教导射技,不能跟礼乐相比而重在技巧与力度,学的人虽然少,但是旌旗镯鼓、矛、戟、弓、剑,戈五种兵器,去熟悉它们的锋利,和行走止步疾缓的节奏,都应该有方法,所以汪遘教授的不仅仅是射箭啊。他幸运在生活于国家安定之时,得以安逸地卫护辖区镇守百姓。要是他不幸生活在(贼人)杀人越货,惊扰民间,而相互追逐于深山峡谷间的时候,就要顶着早晨黄昏,蒙着露珠雾气,奔赴危险之地,不回避利箭、石块、沸水、烈火的危难,出兵千里之外,与敌人恶战,那么平时能不告诉他们如何应对么?现在建造这座亭子用来教导青年的原因,是汪遘又说古代军队凯旋后必定会在庙堂宴饮,来纪念战斗成果。现在庙堂废弃没有设立了,也希望青年们胜利归来时就在这里宴饮,于是用饮归命名这个射亭。汪君的志向,跟他的职位可以说是一致啊!
注释:¹旗旄:亦作“旂旄”。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军将所建。²剽攻:抢劫;掠夺。³骇惊:犹惊骇。⁴闾巷:借指民间。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搢笏,使士民化、奸宄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或谓汪君儒生,尉文吏,以礼义禁盗宜可止,顾乃习斗而喜胜,其是与?夫治固不可以不兼文武,而施泽于堂庑之上,服冕(miǎn)(jìn)(hù)¹,使士民化、奸宄(guǐ)息者,固亦在彼而不在此也。然而天下之事能大者固可以兼小,未有小不治而能大也。故汪君之汲(jí)汲于斯,不忽乎任小,其非所谓有志者邪!
译文:有的人说汪君是一介儒生,县尉这个官职又是文官,用礼仪道义禁止盗贼应该可以止住,而他竟然学习格斗而喜好胜利,这样正确么?治理百姓本来不能不文武兼施,而在府堂上给予恩惠,穿冕服插玉笏,使士兵变得跟平头百姓一样,作奸犯科的人不再为乱社会,本来也在于管理者而不在于施政方式。然而天下能做大事的人本就可以兼顾小事,没有小事不能处理而能处理大事的人。所以汪君急切地投身于教射,不在意他的官职卑微,这难道不是有志向的人么!
注释:¹搢笏:插笏。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枝红。谁家刻烛待春风。
收取闲心冷处浓,舞裙犹忆柘(zhè)¹红。谁家²刻烛³待春风。
译文: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注释:¹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传入内地,初为独舞,后演化为双人舞,宋时发展为多人舞。²谁家:哪一家,此处指自家。³刻烛:在蜡烛上刻度数,点燃时以计时间。
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风流端合倚天公。
竹叶¹(zūn)枝翻采燕²,九枝灯³(xiè)颤金虫。风流端倚天公。
译文:竹叶酒已经喝尽了,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灯烛已经熄灭了,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如此风流快乐,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注释:¹竹叶:指竹叶酒。²采燕:旧俗于立春时剪彩绸为燕子形,饰于头上。³九枝灯:一干九枝的烛灯。⁴灺:熄灭。⁵金虫:比喻灯花。⁶端:真。⁷合:应该,应当。

  上片写年末岁尾,各家皆翘首以待新春第一个黎明的到来。“收取闲心冷处浓”,开篇第一句话就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应该抛开所有,放下一切,静心等待,但浓郁的闲情却是冷处偏浓。在一片本应该繁花着锦的情境中,纳兰却似有一种无言的忧伤。“舞裙犹忆柘枝红”,此情此景让纳兰回忆起了当年观看柘枝舞的情景,气氛热烈,婀娜婉转。“谁家刻烛待春风”,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在文人墨客的眼中,这就是十分风雅的事情了。这两句看似是回忆,却也道出了纳兰在除夕夜的一种怀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写守岁时的场景。富贵人家的除夕夜别有一派富贵景象:“竹叶樽空翻采燕,九枝灯灺颤金虫”,竹叶酒喝尽了,头戴采燕装饰的人们欢歌笑语,兴高采烈。九枝灯即将燃尽,余光之中贵妇们头上的金虫头饰与摇曳的烛光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两句用酒杯、彩燕和灯几种意象来衬托除夕夜的热闹,反映出整个除夕夜的欢腾的情景。这两句还是对仗句。“竹叶樽”对“九枝灯”,“空”对“灺”,“翻彩燕”对“颤金虫”,很是工整,这些丰满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庆气氛。在这样风流快活的场景中,纳兰是沉默的,冷峻的,“风流端合倚天公”,要成为与前贤比肩的“风流人物”,去建功立业,却只能赖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强求,这句也表明了纳兰对当年逍遥自在生活的无限回忆。

  通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纳兰对往年除夕的回忆,词中着力描写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风流,也深隐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全词情寓于景,清空而灵动。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何灏等注析,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9:第43页

huànshā··gēngshēnchú--lánxìng

shōuxiánxīnlěngchùnóngqúnyóuzhèzhīhóngshuíjiāzhúdàichūnfēng

zhúzūnkōngfāncǎiyànjiǔzhīdēngxièchànjīnchóngfēngliúduāntiān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