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桓邝将军,苦天久不雨。青黄不相续,斯民亦良苦。
桓桓邝将军,苦天久不雨。青黄不相续,斯民亦良苦。
忠诚自心出,虔祷遽如许!神灵亦阴相,青天雨如澍。
忠诚自心出,虔祷遽如许!神灵亦阴相,青天雨如澍。

sòngkuàngjiāngjūnyuánshuàiháichēnshīshíshǒu--liúè

huánhuánkuàngjiāngjūntiānjiǔqīnghuángxiāngmínliáng

zhōngchéngxīnchūqiándǎoshénlíngyīnxiāngqīngtiānshù

刘鹗

刘鹗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 3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¹后。花径²(liǎn)余红,风沼³(yíng)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xù)沾襟(jīn)袖。正佳时,仍⁵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译文: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注释:¹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²花径:花丛间的小径。³风沼:风中的池沼。⁴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波纹。⁵仍:连续。⁶著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频移带眼¹,空只恁²、厌厌³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译文: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离,相思依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永远亲密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注释:¹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²恁:这样,如此。³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⁴分付:交托。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开头三句,点出节令,中间隔过四句之后,又说“正佳时,仍晚昼”,继续点出黄昏时分。这样,所谓“正佳时”的“佳”字,才算有着落,有根据。可见章法针脚之绵密。上片写景,以“花径敛余红”等四个五言句子为主体的。这四句,笔锋触及了构成春天景物的众多方面,又各用一个非常恰当的动词把它们紧密相联,点得活生,有声有色,有动有静。“飞絮沾襟袖”一句里,已经暗示了“人”的存,为过片处的“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作一铺叙。著人,是“让人感觉到”的意思:“滋味”究竟是什么,却不能说得具体,只好用酒来比喻,而且又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那种“滋味”,从而把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可以体会、可以感悟。

  过片后的四个五言句,是这首词抒情部分的核心内容了。这四句写得深,写得细,它把“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逐对比较。冠以“为问”二字,表明这还只是一种认识,一种追求,只能祈之于天、谋之于人,可是“天不老,人未偶”,仍然不得解决。“天不老”,本于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天不老也就是天无情,不肯帮忙,于是“人未偶”,目前还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实没有办法,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分付,有交托之义。将相思别恨交付庭前垂柳,则留下了各式各样的思索的余地,正所谓含蓄而隽永。

参考资料:
1、 王双启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53-754

xièchíchūn ·cánhánxiāojìn

zhī sòngdài 

cánhánxiāojìn shūguò qīngmínghòu huājìngliǎnhóng fēngzhǎoyíngxīnzhòu yànchuān穿tíng fēizhānjīnxiù zhèngjiāshí réngwǎnzhòu zhuórénwèi zhēnnóngjiǔ 
píndàiyǎn kōngzhǐnèn yànyànshòu jiànyòuliáng jiànliǎohuánjiù wèiwènpínxiāngjiàn chángxiāngshǒu tiānlǎo rénwèiǒu qiějiānghèn fēntíngqiánliǔ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译文:春水溢满了田野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秋月扬明晖(huī),冬岭秀孤松¹
译文:秋月朗照,月光下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高岭上一棵青松在严寒中展现出生机勃勃。
注释:¹孤松:一作“寒松”。

shí

táoyuānmíng(shuōkǎizhī) wèijìn 

chūnshuǐmǎn xiàyúnduōfēng 
qiūyuèyángmínghuī dōnglǐngxiùsōng 
碧瓦楼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碧瓦¹楼头绣幙²(zhā)³,赤栏桥外绿溪斜。
译文:碧瓦楼头,锦绣的帘幕高高垂挂,小红桥外,绿色的小溪弯弯横斜。
注释:¹碧瓦:绿色的琉璃瓦。²绣幙:彩绣的帷帐。遮:楂,起韵。⁴赤栏:红栏杆。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无风杨柳漫天絮(xù),不雨棠梨¹满地花。
译文:即便风停,轻柔的柳絮仍满天飞舞,虽然无雨,地上已洒满细小的梨花。
注释:¹棠梨:又名白棠,蔷薇科。落叶亚乔木。

  这是一首通篇写景的七绝。乍看起来,是一首绝妙的春日即景小诗。作者笔下绚丽的暮春景色,犹如一幅色彩斑斓、富有生趣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前垂挂着锦绣的帷幕;远景,浓墨重彩的朱栏桥外,横斜着一泓清溪。在这无风无雨、气朗天清的春日里,桥下,绿水淙淙;空中,柳絮飞舞;地上,梨花铺雪。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以身历其境之感。读者可以从诗人描绘的优美图画中,享受到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

  这首诗难道仅仅是描写自然风光。从“碧瓦”这个别开生面的题目,我们可以窥视到作者的深意和奥妙。雕梁画栋的琉璃瓦楼房,不是富丽豪华的苑囿,就是王侯将相的宅邸。再联系诗中的绣幕、赤栏桥和附近大片的柳林梨园,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河山,在西湖歌舞升平,恰似燕雀筑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首诗描写的焦点。诗以“碧瓦”为题,意在导引读者由此去寻求题旨。

  首句“碧瓦楼”外观华丽、美轮美奂,却不知道楼里的人在做什么,被绣幕遮住了,人们看不见。诗人之所以不描摹幕后的情景,用心就在于让读者去想象:偏安一隅的王朝显贵,上至天子、下至宠臣,此刻都沉醉在一片笙歌酒色之中,中原的万里疆土,换来了他们的碧瓦楼。绣幕遮住的里面,肯定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也不值得一问。

  诗的下联看似风花雪月的景语,实为感情至深的情语。现在是无风无雨、气朗天清、柳絮飞天、梨花铺地,但若一番风雨后,匆匆春归去,又是一种什么情景呢。借辛弃疾《永遇乐》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不能长久的。诗人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坠绿残红、飞絮飘雪、落花流水之景,以此暗喻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意境与辛词相似,但笔调却更为凄婉。

  这首诗画外有音,意寓言外。读者如深一层去体会,便能领悟到言此意彼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宋诗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第604页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tuò)¹长竿²削玉开³,君看母笋(sǔn)是龙材
译文: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
注释:¹箨落:笋壳落掉。²长竿:新竹。³削玉开:形容新竹像碧玉削成似的。⁴母笋:大笋。⁵龙材:比喻不凡之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更容¹一夜抽千尺,别却²池园数寸泥。
译文: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
注释:¹更容:更应该。²别却:告别,离去。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zhuó)取青光写楚辞¹,腻(nì)香春粉²黑离离³
译文: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
注释:¹斫取句:刮去竹子的青皮,然后在上面写诗。楚辞:代指诗歌。²腻香春粉:言新竹香气浓郁,色泽新鲜。³黑离离:黑色的字迹。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有恨何人见¹,露压烟啼千万枝。
译文: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
注释:¹无情两句:写新竹虽无情思,却又似有恨,在春露烟雾中独自悲啼。此诗乃自负才华,感叹未遇知音之意。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家泉石眼¹两三茎,晓看阴根²紫脉³生。
译文: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早晨在郊野间大路上见到时有竹根露出地面并有不少新笋刚刚露头。
注释:¹石眼:石缝。²阴根:在土中生长蔓延的竹鞭,竹笋即从鞭上生出。³脉:一作“陌”。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今年水曲¹春沙上,笛管²新篁(huáng)³拔玉青
译文:今年水湾边春天的沙岸上,新竹会像青玉般地挺拔生长出来。
注释:¹水曲:水湾。²笛管:指劲直的竹竿。³新篁:新生之竹,嫩竹。亦指新笋。⁴玉青:形容新竹翠绿如碧玉。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古竹¹老梢(shāo)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译文: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注释:¹古竹:指老竹,相对新笋言之。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¹
译文: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注释:¹尊:同“樽”。

其一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诗。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由于这株笋有着如此美好的姿质,所以“母笋是龙材”的赞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上两句主要是写笋的外美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是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更容”一词的涵义很深刻,这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另外,“更容”一词的反面含意是,现在是“不容”,不能容许新笋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云。这就包含着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来自他不能尽情地生长。这一层含意则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新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二

  这首咏物诗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歌诗。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无可端倪,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

其三

  这首诗写竹的生命力旺盛、一片生机。“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原先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清晨看墙外的大路旁,已窜出竹根。“紫脉”,一作“紫陌”。紫陌通常指帝都郊野的道路。李白《南都行》谓:“高楼对紫陌,甲弟连青山。”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李贺的家乡福昌县在唐代东都洛阳的近郊,故其乡间大路可称紫陌。竹鞭的滋生能力极强,无论是岩缝、墙壁、坚硬的土块,它都可穿过。诗中以“家泉”与“紫脉”对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竹鞭已从院墙底下穿过而长到墙外去了。竹鞭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是盛夏到初秋时节,如同竹笋状的竹鞭头部在表土较薄的地方常窜出地面,很快又弯成弓状,鞭头又重新钻入泥土中。诗人以“两三茎”与“紫陌生”对举,也显示出竹的顽强,两三茎不起眼的竹枝,很快长到墙外通衢大道上。见此情景使人不难设想:“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情景虽非实景,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笛管”,言新篁之材。“玉青”,言新篁之色。绘形绘色,如在目前。

  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在这首诗中,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其四

  这首诗以司马相如归卧茂陵自喻,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清贫生活。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李贺虽忝为唐王室的后裔,但一生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甚至因为父名的缘故,连进士考试也不能参加,与李商隐一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辞官家居后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以至两年后在贫病中死去,一“叹”字,感慨万分。“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雨啸”,非雨声,而是风吹竹声,仿佛雨啸。这是大片竹林才有的现象,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竹叶也可制成叶笛,吹奏起来声音嘹亮悦耳。千亩之竹,其情景气魄自与“家泉石眼两三茎”之竹不同,风吹过后声浪如排山倒海;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皎皎者易污,峤峤者易折”,这于竹枝却不然,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而被与松柏一起称作“岁寒三友”。

  苏轼曾夸张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往今来,喜竹、咏竹、画竹的骚客、丹青手是颇多的,而这组诗在众多的咏竹佳作中也堪称上乘。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3-62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
3、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5-1026

chāngběiyuánxīnsǔnshǒu--

tuòluòzhǎng竿gānxuēkāijūnkànsǔnshìlóngcái

gèngróngchōuqiānchǐbiéquèchíyuánshùcùn

zhuóqīngguāngxiěchǔxiāngchūnfěnhēi

qíngyǒuhènrénjiànyānqiānwànzhī

jiāquánshíyǎnliǎngsānjīngxiǎokànyīngēnmàishēng

jīnniánshuǐchūnshāshàngguǎnxīnhuángqīng

zhúlǎoshāoyúnmàolíngguītànqīngpín

fēngchuīqiānyíngxiàoniǎozhòngzhījiǔzūn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意气骄满路¹,鞍(ān)²光照尘。
译文: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注释:¹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²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¹
译文: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注释:¹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近臣,这里指臣官。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朱绂(fú)¹问大夫,紫绶(shòu)或将军。
译文: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注释:¹朱绂: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官才能用。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军¹中宴,走马去如云。
译文: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注释: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樽罍(léi)溢九酝(yùn)¹,水陆罗八珍²
译文: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注释:¹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²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果擘洞庭橘¹,脍(kuài)²天池鳞(lín)³
译文:有太湖中洞庭山所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注释:¹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²脍切:将鱼肉切做菜。³鳞池鱼:大海的鱼。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食饱心自若¹,酒酣(hān)气益振。
译文: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注释:¹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是岁江南旱,衢(qú)¹人食人。
译文: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¹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太监专权。这首诗就是讽刺宦官的。诗题“轻肥”,取自《论语》,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读者不禁要问: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自然骄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奢。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写出了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使全诗顿起波澜,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此诗采用了写书的风格,白描的写法,真切地展示了社会的不公。文学作品应反映生活的真实,这首诗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7-858

qīngféi

bái tángdài 

jiāomǎn ānguāngzhàochén 
jièwènwéizhě rénchēngshìnèichén 
zhūjiē shòuhuòjiāngjūn  (huòzuò  )
kuājūnzhōngyàn zǒuyún 
zūnléijiǔyùn shuǐluózhēn 
guǒdòngtíng kuàiqiētiānchílín 
shíbǎoxīnruò jiǔhānzhèn 
shìsuìjiāngnánhàn zhōurénshí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