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桃子洛阳梨,更向增城问荔支。海内知君行欲遍,卷中多有故人诗。
上林桃子洛阳梨,更向增城问荔支。海内知君行欲遍,卷中多有故人诗。

sòngzhèngziyuánzhīxiāngshānèrshǒu--chéngōngyǐn

shànglíntáoziluòyánggèngxiàngzēngchéngwènzhīhǎinèizhījūnxíngbiànjuǎnzhōngduōyǒurénshī

陈恭尹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14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思花情,湖山应怪,先生又来。想旧时谈舌,依然解使,六丁奔走,驱斥风雷。翠袖传觞,金貂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人间世,算谪仙去后,谁是天才。
柳思花情,湖山应怪,先生又来。想旧时谈舌,依然解使,六丁奔走,驱斥风雷。翠袖¹传觞(shāng)²,金貂(diāo)换酒,痛饮何妨三百杯。人间世,算谪(zhé)仙去后,谁是天才。
译文:想要去寻花问柳感受湖上春意,假山可能要怪我,今天先生又来到此地和我一起游湖,回想当时我们一起谈论国家兴亡大事,现在我们像往常一样,依旧能使得神灵惊散,风雷涌动,快让侍女拿来酒杯,拿金貂裘换取上等的好酒,和同道之人喝酒,三百杯又怎么样呢?这人间,李青莲死后,谁才是真正的天才呢?
注释:¹翠袖:指女子。²传觞:传递酒杯。
碧窗画鼓船斋。胸次与乾坤一样开。试云间招手,下呼余子,逡巡去矣,但觉尘埃。若是花时,无风无雨,一日须来一百回。教人道。看玉山自倒,不用相推。
碧窗画鼓船斋(zhāi)。胸次¹与乾坤一样开。试云间招手,下呼余子,逡(qūn)²去矣,但觉尘埃。若是花时,无风无雨,一日须来一百回。教人道。看玉山自倒,不用相推。
译文:随着纱窗外港口画鼓声音阵阵,我的心也随着天地一起开阔,我要在白云间挥手,呼喊着其他同道,人生一刹那就消失了,不过和尘埃无别!要是花开时节,没有大风和暴雨,一天要来一百回才足够呀!告诉其他人,不用劝酒,我今天就在湖边烂醉。
注释:¹胸次:指胸怀。²逡巡:一刹那。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jǐn)¹丝管²日纷纷³,半入江风半入云。
译文: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注释:¹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²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³纷纷: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¹有,人间能得几回闻(wén)²
译文: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注释:¹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²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第一句“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锦官城,成都市的别名。丝,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丝管,代指音乐。日,这里是每日的意思。纷纷,形容音乐声络绎不绝。意思是说,锦官城里奏起管弦音乐,一天到晚响个不停。“丝管”二字点出全诗描写的对象。点明之后,便从各种角度对它进行描绘。先用“纷纷”二字写出其连绵、和谐、化无形的乐曲为有形之物,形象地写出管乐声与弦乐声相互交错、追逐的情景。

  第二句“半入江风半入云”。意思是说:音乐的响声一半散入江风中,一半散入云层中。“入江风”,是说声音广传地面;“入云”,是说声音上冲天空。从地到天,到处都传播着音乐的声响。两个“半入”重复使用,造成音律的回环、流畅,与那弥漫宇宙的音乐声正相和谐,具有很深的情趣。

  第三、四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说,这样的乐曲只能是天上才有的,人世间有能听到几回呢?古人认为,只有天上的仙乐才是最美妙的。作者把“此曲”看作是天上的仙乐,这就是极度写出它的不同凡俗;然后,又用人间的罕闻,进一步写出它的珍贵。这两句是在前面写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从虚处下笔,把“此曲”之美好推到绝伦的地步。虚实结合,互相照应,完美地表现出了乐曲的精绝。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首诗无疑是赞叹花敬定所赏音乐的高级,但仔细体味,其中是含有讽刺意思的。花敬定作为一名武将,立功之后终日以歌舞为乐,不再操练兵马,这是有失职分的。作者的讽意并没有诉诸字面,而是隐藏在赞叹乐曲的背后,闪闪烁烁,扑朔迷离,可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把它看成一首赞美音乐的作品,也可以玩味其中的含蕴。

参考资料:
1、 崔闽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1-532

zènghuāqīng

 tángdài 

jǐnchéngguǎnfēnfēn bànjiāngfēngbànyún 
zhǐyīngtiānshàngyǒu rénjiānnénghuíwén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画鼓¹声中昏又晓²。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³。神仙一曲渔家傲
译文:在一片动听响亮的画鼓声中,人们不知已经过去了整日。不像那易逝的时间,只会让人渐渐地老去。能享受短暂的欢乐时光,及时发现风光的无限美好。一齐放声歌唱。就是一曲美妙动人的《渔歌子》。
注释:¹画鼓: 有彩绘的鼓。²昏又晓:朝夕,整日。昏即天黑,晓即天明。³揭调:高调,放声歌唱。⁴渔家傲:本写渔家生活。渔家傲之名始于本词。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绿水悠悠天杳(yǎo)¹。浮生²岂得长(cháng)年少(shào)³。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译文:碧绿清澈的湖水悠远无尽,澄澈的天空缥缈绵长。人生又怎会一直停留在少年时代。不要惋惜那醉后的开怀大笑。需要知道的是。人间的万事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注释:¹杳杳:悠远渺茫。²浮生:人生。老庄学派认为人生在世空虚无定,故称人生为浮生。³长年少:青春常驻。
前阕首句“画鼓声中昏又晓”,人们在一片画鼓声中,由黄昏而达旦,真有点儿快乐不知时间过。“昏又晓”,黑夜与白天的更迭,形象表达时间的消逝。然而,“时光只解催人老”,时光不管你快乐与忧愁,只懂得催促人走向衰老 所以要“求得浅欢风日好”,及时地行乐,莫负光阴。后阕的“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再一次反复强调,抒发时光易逝、行乐须及时的感慨。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561页

jiāào ·huàshēngzhōnghūnyòuxiǎo

yànshū sòngdài 

huàshēngzhōnghūnyòuxiǎo shíguāngzhǐjiěcuīrénlǎo qiúqiǎnhuānfēnghǎo jiēdiào shénxiānjiāào 
绿shuǐyōuyōutiānyǎoyǎo shēngchángniánshào zuìláikāikǒuxiào xìndào rénjiānwànshìshíliǎo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人言 一作:此中)
(qú)¹(cáo)²十二滩³,人言道路古来难。
译文: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
注释:¹瞿塘:瞿塘峡,在今重庆市奉节县。²嘈嘈:水的急流声。³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¹平地起波澜。
译文: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注释:¹等闲:无端。

  这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险阻形势。从“十二滩”中可以想见其险绝情况。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诗人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37-841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84-486
3、 施蛰存.唐诗百话(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4:123-134
4、 李丽 刘志林.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北方文学(中),2016(11):66.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¹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ǒu)²身?
译文: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注释:¹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²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¹,风来蒿(hāo)(ài)²气如薰(xūn)³。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文: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¹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²蒿艾:两种草名。³薰:香草名。⁴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 ”,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738页

huànshā ·ruǎncǎopíngsuōguòxīn

shì sòngdài 

zhōushítánxiè dàoshàngzuòshǒu tánzàichéngdōngèrshí chángshuǐzēngjiǎnqīngzhuóxiāngyìng 

ruǎncǎopíngsuōguòxīn qīngshāzǒuchén shíshōushíǒugēngshēn 
nuǎnsāngguāng fēngláihāoàixūn shǐ使jūnyuánshìzhōng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