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君归去不胜情,共国犹悬两月程。黎母山前开晚照,苏公楼外正秋清。
送君归去不胜情,共国犹悬两月程。黎母山前开晚照,苏公楼外正秋清。
槟榔过雨垂空地,玳瑁乘潮上古城。到日从容问耆旧,为予再拜海先生。
槟榔过雨垂空地,玳瑁乘潮上古城。到日从容问耆旧,为予再拜海先生。

sòngchénrénbáiwángwènguīqióngzhōu--chéngōngyǐn

sòngjūnguīshèngqínggòngguóyóuxuánliǎngyuèchéngshānqiánkāiwǎnzhàogōnglóuwàizhèngqiūqīng

bīnlángguòchuíkōngdàimàochéngcháoshàngchéngdàocóngróngwènjiùwèizàibàihǎixiānshēng

陈恭尹

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 148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shuò)¹硕鼠,无²食我黍(shǔ)³!三岁(guàn)(rǔ),莫我肯顾。逝将去(rǔ),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¹⁰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照顾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土有幸福。那莫土啊那莫土,才是我的好去处!
注释:¹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²无:毋,不要。³黍:黍子,也叫黄米,谷类,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⁴三岁:多年。三,非实数。⁵贯:借作“宦”,侍奉。⁶逝:通“誓”。⁷去:离开。⁸女:同“汝”。⁹爰:于是,在此。¹⁰所:处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¹。逝将去女,适彼乐国²。乐国乐国,爰(yuán)得我直³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优待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国有仁爱。那莫国啊那莫国,才是我的好所在!
注释:¹德:恩惠。²国:域,即地方。³直:王引之《经义述闻》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女 通 汝)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¹。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²永号(háo)³?(女 通 汝)
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不肯慰劳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莫郊有欢笑。那莫郊啊那莫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注释:¹劳:慰劳。²之:其,表示诘问语气。³号:呼喊。

  《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此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此篇稍有不同。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此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此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参考资料:
1、 肖复兴主编,梁士朋改编 .中学生必背优秀诗文 .太原 :希望出版社 ,2009.1 :4 .
2、 蒋立甫 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217-219 .

shuòshǔ

míng xiānqín 

shuòshǔshuòshǔ shíshǔ sānsuìguàn kěn shìjiāng shì  yuánsuǒ 
shuòshǔshuòshǔ shímài sānsuìguàn kěn shìjiāng shìguó guóguó yuánzhí 
shuòshǔshuòshǔ shímiáo sānsuìguàn kěnláo shìjiāng shìjiāo jiāojiāo shuízhīyǒngháo  (tōng )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落絮(xù)残莺半日天¹,玉柔花醉²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注释:¹半日天:中午时分。²玉柔花醉:形容美人倦怠的形象。玉柔,指女人洁白柔软的身体或手。”“花”指女子之面,“醉”,形容状态。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倚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独掩画屏¹愁不语,斜倚瑶枕²(jì)(huán)偏,此时心在阿谁边³
注释:¹掩画屏:意思是人为画屏所遮掩。²瑶枕:精美的枕头。³阿谁边:谁那边?阿谁:谁,哪个。“阿”,名词的词头。

  上片首句点明春末日午;次句“玉柔花醉”,以物喻人,用字妍丽;“惹窗”句写在室内外一片幽静中入睡了。下片“独掩”二句,正面写这妇人午睡后的慵倦神态;最后一句写妇人心思茫然,用疑问句表达出来,耐人寻味。

huànshā··luòcányīngbàntiān--ōuyángjiǒng

luòcányīngbàntiānróuhuāzuìzhǐmiánchuāngyìngzhúmǎnyān

yǎnhuàpíngchóuxiéyáozhěnhuánpiānshíxīnzàiāshuíbiān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律转鸿钧(jūn)¹佳气²同,肩摩³(gǔ)乐融融
译文:季节变换,岁序更新,普天下洋溢着节日同一的祥瑞气氛。路上行人车辆往来拥挤,大家都快乐融洽。
注释:¹律转鸿钧:季节变换,岁序更新。律,用竹管或金属制成的定音或候气的仪器。分为十二律,分别与十二月相配。西汉刘向《别录》:“燕有寒谷,黍稷不生,邹衍吹律,暖气乃至,草木皆生。”转,运转。鸿钧:大钧。常用来比喻上天或大自然。钧即陶钧,制作陶器时用的转轮。²佳气: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³肩摩:肩与肩相摩擦,形容游人多。⁴毂击:击车轮相碰,形容车辆多。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用以插轴的圆孔。此处代指车轮。⁵乐融融:形容和乐融洽,大家都很高兴。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不须¹迎向东郊²去,春在千门万户³中。
译文:不必到郊外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春意已经来到了千家万户中。
注释:¹不须:不用,不必。²东郊:东边的郊野。古代有“立春之月,天子迎春于东郊”(《礼记》)的仪式。³千门万户:形容人户众多。

  这是一首歌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诗。

  描绘了民间庆贺春节的盛况和迎接新春的欢悦之情。春回人间,天下太平,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诗人认为不必走向东郊去迎春,因为千家万户都有春天的气息。全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新春佳节的无穷意蕴,令人读之顿觉春就在身边。

  前两句写大自然不断变化,春回人间,天下太平,佳节引人。因而路上“肩摩毂击”,人挤人,车撞车,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乐融融”地迎接春天的到来。盛况空前,喜形于色,到处洋溢着和乐融洽的气氛。

  写到这里,诗人妙笔一转,用“不须”二字领起,说不必到郊外田间、湖畔、山麓去寻春迎春,因为大地回春,无一处没有春天的气息,无一家没有春天的景象。“春在千门万户中”的潜台词是,大自然的春天固然来到了,大自然的春光固然明媚,值得热烈欢迎,但人间的春却来得更早,春光却更美好,春意却更浓烈,天地间一片太平盛世,更值得热烈欢迎。满院春光、春遍人间的动人美景,新春莅临时的无限喜悦之情,妙含于此通俗易懂、意味无穷的七字中。

参考资料:
1、 姜葆天,韦良成选注. 常用古诗 第3辑[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5:437-438.
2、 王远国,佘克勤著. 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61.
3、 卢焱主编. 徜徉于我们的节日[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6:8.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愈与李贺¹书,劝贺举进士²。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³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shí)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译文: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注释:¹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²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³毁:毁谤,攻击。⁴察:仔细看。⁵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⁶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⁷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⁸且:将要。⁹得罪:蒙受坏名声。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¹曰:“二名不偏讳(huì)²。”释之者³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qiū)’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¹⁰,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¹¹,康王钊(zhāo)之孙,实为昭王¹²。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¹³。周之时有骐期¹⁴,汉之时有杜度¹⁵,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¹⁶?汉讳武帝¹⁷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zhé)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¹⁸名雉(zhì)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hǔ)、势、秉、机¹⁹也。惟宦(huàn)官宫妾,乃²⁰不敢言谕²¹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²²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²³也?今考²⁴之于经,质²⁵之于律,稽(jī)²⁶之以国家之典²⁷,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译文:《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注释:¹律:这里指《礼记》。²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³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⁴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⁵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⁶“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⁷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⁸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¹⁰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¹¹《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¹²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¹³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¹⁴骐期:春秋时楚国人。¹⁵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¹⁶“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¹⁷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¹⁸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¹⁹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²⁰乃:竟。²¹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²²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²³法守:效法和遵守。²⁴考:考察。²⁵质:询问,对照。²⁶稽:考核,考查。²⁷典:文献典籍。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¹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²矣。今世之士,不务³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¹讥:指责,非难。²止:到顶。³务:致力。⁴不务行曾参……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⁵卒:终于,到底。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huìbiàn

hán tángdài 

    shū quànjìnshì jìnshìyǒumíng zhēngmíngzhěhuǐzhī yuēmíngjìn jìnshìwéishì quànzhīzhěwéifēi tīngzhěchá érchàngzhī tóngrán huángshíyuē  ruòmíngbái qiězuì  yuē  rán  

    yuē  èrmíngpiānhuì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yán zhēng chēng zài  yán zài chēng zhēng shì  yuē  huìxiánmíng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      qiū  qiū zhīlèishì  jīnmíngjìn jìnshì wéifànèrmíng wéifànxiánmíng míngjìn jìnshì ruòmíngrén wéirén huìshǐshí zuòzhìjiàotiānxiàzhě fēizhōugōngkǒng zhōugōngzuòshīhuì kǒngpiānhuìèrmíng  chūnqiū huìxiánmíng kāngwángzhāozhīsūn shíwéizhāowáng zēngshēnzhīmíng zēnghuì zhōuzhīshíyǒu hànzhīshíyǒu huì jiānghuìxiánsuìhuìxìng jiānghuìxiánzhě hànhuìmíngchèwéitōng wényòuhuìchēzhézhīzhéwéimǒu huìhòumíngzhìwéi wényòuhuìzhìtiānxiàzhīzhìwéimǒu jīnshàngzhāngzhào wénhuì shì bǐng  wéihuànguāngōngqiè nǎigǎnyán wéichùfàn shìjūnyánxíngshì suǒshǒu jīnkǎozhījīng zhìzhī zhīguójiāzhīdiǎn jìnshìwéi wéi 

    fánshì zēngshēn  zuòrénzhōugōngkǒng zhǐ jīnshìzhīshì xí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zhīxíng érhuìqīnzhīmíng shè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 jiànhuò 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shèng shèng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 nǎihuànzhěgōngqiè shìhuànzhěgōngqièzhīxiàoqīn xián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zhě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老我无心出市朝¹,东风林壑(dú)²自逍遥。
译文:老朽我不想置身名利场的喧嚣,却乐于在东风拂煦的山林间独自逍遥。
注释:¹市朝:此指闹市。“市”,本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朝”,指官府治事的场所。²林壑:树林和山谷。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一犁(lí)好雨秧(yāng)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译文:春耕时节趁着好雨犁地种下秧苗,当清冽的泉水涌出立即把药草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放犊(dú)¹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译文:清早放牧小牛儿登上白云外的田埂,爱听黄莺鸣啭常常闲立在绿杨下的小桥。
注释:¹犊:小牛。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池塘见说生新草¹,已许吟魂入梦招。
译文:听说池塘里已悄悄长出春草,我已准备有诗魂在梦里相招。
注释:¹“池塘”句“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句,清新自然,历来传诵。相传谢灵运作诗终日不成,梦族弟惠连,即得此二句。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