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芦洲渚(zhǔ)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译文: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注释: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过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山鸟自呼泥滑滑¹,行过相对马萧萧²
译文: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注释:¹泥滑滑:山鸟鸣声。²萧萧:马鸣声。
十年长自青衿(jīn)识,千里来非白璧(bì)¹
译文: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注释:¹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握手祝君能强饭¹,华簪(zān)²常得从鸡翘³
译文: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注释:¹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²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³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见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见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切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见。“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熙熙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中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见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中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见《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sòngxiàngpànguān--wángānshí

duànzhōuzhǔluòfēngqiáokǒushāzhǎngguòcháo

shānniǎohuáhuáxíngrénxiāngduìxiāoxiāo

shíniánzhǎngqīngjīnshíqiānláifēibáizhāo

shǒuzhùjūnnéngqiángfànhuázānchángcóngqiào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边渡口,可以看到洲渚上衰败的芦草,以及江桥上飘落的枫叶,午潮已过,送君于江畔渡口。

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

我们两人年龄相差十岁,但亲如兄弟,初识时,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千里迢迢来此,并非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多多保重身体,将来定能美服华车,前途无量。

注释

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过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

泥滑滑:山鸟鸣声。

萧萧:马鸣声。

白璧招: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即以白璧招聘。

强饭: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

华簪:华,美也;簪,发簪。即华丽的服饰。

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开头两句写送别时所成的景物。首句“洲渚”是江此泥沙冲积而成的小洲,可成送别的地点是在江畔渡口。“断芦”和“落枫”点明时间是西风萧瑟的深秋季节。次句“沙长”与“午潮”密山相关,由于午潮已过,随着潮水的退落,原来被水淹没的岸边沙滩尽皆呈现眼前,显示送别的时间是过午以后。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两句记渡口所闻所成。“山鸟”是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鹃”,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泥滑滑”三字,是山鸡鸣叫的谐音,写得颇为有趣。第四句概括地描述了这个渡口车来马往,熟熟攘攘的情形。“萧萧马鸣”出自《诗经·车攻》;这里的“马萧萧”,源自杜甫《兵车行》此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诗句,与上句“泥滑滑”成对,也是谐音。作者运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熟极如流,写情写景,妙到毫瑞,却又各不相犯,足成其艺术手腕之高。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两句写与项判官的交谊以及项判官的为人。第五句包括了两个典故:“十年”用《礼记·曲礼》此的“十年以长,则兄事之”;“青衿”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矜。”据《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这句是说,两人的年龄大约相差十岁,亲如兄弟,最初认识的时候,彼此都还是没有官职的学子。第六句“白璧招”用《韩诗外传》“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事,指项判官为官廉洁,他千里迢迢来此,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两句,是临别赠言。第七句的“强饭”,用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说的话。卫皇后即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此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官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成《汉书·外戚传》)第八句的“簪”,指系发于冕的簪,“华”是形容词,言其美。“鸡翘”,是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保重身体,努力加餐,将来一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
译文:世间哪有如此的怪事,四十万人同一天去死。
注释:长平:战国时赵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赵,与赵军对垒于长平。当时,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任用“徒读父书”、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万人皆被白起坑杀于长平。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作汾流紫。
白骨高于太行雪¹,血飞迸(bèng)作汾(fén)²紫。
译文:堆积的白骨比长年积雪的太行山还要高,鲜血飞迸胜似汾水的溅激。
注释:¹太行雪:长年积雪的太行山。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海拔最高处为二千米。²汾流:指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中部。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
锐头竖子¹何足云,汝曹²自死平原君³
译文: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
注释:¹锐头竖子:指秦将白起。竖子,鄙贱的称谓,犹小子。²汝曹:你们这些人,指四十万被坑赵卒。³平原君: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平原君贪图韩之上党,是造成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之一。
乌鸦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乌鸦饱宿鬼车¹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译文:只是至今这里仍阴云密布,夜夜听得到乌鸦和鬼车的哭声。
注释:¹鬼车:传说中的妖鸟。《正字通》说:“一名九头鸟。”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zú)¹千年土花碧²
译文:耕田的农夫常常发现遗迹,那是千年前的武器上了苔痕。
注释:¹战镞:指当年长平之战时遗埋土中的武器。镞,箭头。²土花碧:指发掘出土的武器上的绿色锈斑。
即令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即令方朔¹²岂散,总有巫咸³招不得。
译文:东方朔也驱不散这里的晦气,巫咸也招不完这里的冤魂。
注释:¹方朔:东方朔,汉武帝时为大中大夫,性恢谐机智,善辞令,当时称为“滑稽之雄”。²浇:消除,即“浇愁”之“浇”,与上“愁云”句相应。³巫咸:古代传说中的神巫名,能占卜吉凶。招:招魂。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
君不见,新安¹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jiū)²
译文:新安演出了同样的悲剧,厉鬼一夜叫去了二十万秦军。
注释:¹新安:故城在今河南渑池东。²啾瞅:形容声音轻细凄惨。
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郭开¹卖赵赵高²出,秦玺(xǐ)³也送东诸侯。
译文:就这样郭开出卖赵国赵高出卖秦国,国家总被奸臣连累到献玺投降而灭亡。
注释:¹郭开:战国时赵悼襄王的宠臣。秦国派大将王翦攻赵,赵国名将李牧率兵抵抗。秦国派人用巨金收买郭开,郭开促使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把李牧杀死,赵军大败,赵王被俘,赵国灭亡。²赵高:秦宦官,本赵国人。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赵高诱同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独揽大权。后又杀死二世,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所杀。³玺:帝王的印章。《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时,曾系丝带于颈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于轵道旁。

  诗中诗人将秦军制造的长平之坑与项羽制造的新安之坑这两件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历史事件加以精心的绾合,以涵蓄亭泳、开阖流宕的笔触巧妙地点明秦的暴虐残酷是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揭露了统治阶级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骇人听闻的深重灾难。全诗构思佳妙、文笔流丽、反思深刻、感叹沉雄。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是前十二句,是回忆长平惨案。诗的头两句如石破天惊,突兀而来。“怪”字,在此是令人惊骇之意。“白骨高于太行雪,血飞迸日汾流紫”两句,则是用夸张的笔法,极力渲染当时的惨状,因而有惊心动魄之效。“锐头竖子”两句,是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两句似乎天外飞来,一反上面惨烈凝重的气氛。诗人似乎从对当时血肉横飞、鬼哭神嚎场面的回想中突然醒悟,以异常轻松的口吻说道:“那白起算得了什么,你们这四十万人为平原君卖命,甘愿找死。”显然是正话反说,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白起)为人也,小头而锐,敢断行也。”故诗中以“锐头竖子”呼白起。

  以下两句又回到惨烈的气氛中。“乌鸦饱宿鬼车哭”一句是写当时深夜,专啄腐肉的乌鸦食饱尸肉,心满意足地缩头栖息枝头;月明星稀,那传说中专收人魂的九头恶鸟(鬼车)发出一声声凄厉的叫声。这是何等阴森恐怖的场景。“至今此地多愁云”一句是写现在。那四十万鬼魂不散,使近两千年后的此地,仍时时笼罩在鬼魂组成的阴云之下。此句承上启下,由历史过渡到现实。接下来的四句,又是一组轻松与凝重的对比。当地农夫们并不以为历史上的大悲剧有值得悲痛之处,而相反,以此为谈资。“即令方朔”两句,照应“此地多愁云”。

  第二部分是十三、四句,写新安惨案。诗人忽然宕开笔墨,记述了另一起惨绝人寰的大悲剧: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将秦将章邯部下的降卒二十余万人在新安(属今河南省)城南全部诛杀。诗人显然认为,这是长平惨案的再现。两事相隔仅仅半个世纪。

  第三部分是十五、六句,写了赵国与秦国的灭亡的相似。公元前229年,秦国攻伐赵国,秦国私下买通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散布谣言,赵王听信谗言,杀害忠臣,此后仅三个月,秦国大破赵军,赵国灭亡。赵高在秦始皇死后,指鹿为马,专权跋扈,使秦朝迅速灭亡,所以诗人认为,因“赵高出”而使“秦玺”易手。

  整首诗运用对比手法揭露了历史事件的惊人相似之处,发人深省。叙事详略得当,详写长平惨案而略写新安惨案,盖二事略类,不必重笔。“郭开卖赵赵高出”句巧妙运用顶针格,写出赵、秦痛史悲恨相续的意味,亦见意匠经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397-398页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千山落叶岩岩¹瘦,百尺危阑(lán)²寸寸愁。有人独倚(yǐ)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译文:一座座山峰木叶脱落,更显得山容消瘦;倚遍高楼的栏杆,每一寸都驱不去忧愁。但在黄昏,还是有位女子,独自倚着妆楼凝眸。楼外是憔悴的秋柳。人和柳叶都一样黯然,对这凄凉的秋令难以禁受。
注释:¹岩岩:劲瘦貌。²危阑:栏杆。

  起首两句对仗,托出了“秋望”的题面。两句的角度不同,前句是望中的秋景,后句是秋望的所在地与望者的心情。但两者又是互为映发的,其间的维系就是一种悲秋的情调。先看前句。“千山落叶”是深秋常见的景象,而作者则强调其“瘦”的特征,且谓“岩岩瘦”,简直是嶙峋骨立。但同样的景象,前人也有“落木千山天远大”(黄庭坚《登快阁》)的感受,可见景语本身无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再看次句,“百尺危阑寸寸愁”,就明白地点出了“愁”的无处不在。这一句写的是人物的感想,登高望远,处处见山川萧瑟,时令肃杀,倚遍阑杆,始终心情黯然。“寸寸”二字,见出了伤愁的细腻多端,令人遐想。这样,前句的写景便成了愁意的外化,后句的言愁也有了物象的衬托,从追寻两者的联系来看,甚而会使读者产生望山的愁人也是“岩岩瘦”的联想:这就是词曲常用的“暗映”手法。

  第三句补明了“百尺危阑寸寸愁”的主角形象,用语清疏,而同样弥漫着哀怨悱恻的气氛。“晚妆楼”显示了主人公是一名年轻女子,“晚”虽是“妆”的修饰词,却同时有着时近黄昏的暗示意味。“晚妆楼”前着“独倚”二字,清楚地表明了她独守空闺的思妇身份,令人联想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望江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等前人诗词的意境。全句是一幅人物剪影,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回应并揭示了前两句的句外之旨,使读者恍然理解了她登楼远望、倚遍危阑的真正用心是在于怀人,而不只是悲秋。

  结尾二句毫不松懈,将“秋望”的哀怨之意推到了十分。“楼外柳”是女子引领注视所在,既然“千山落叶”,柳叶“不禁秋”自是意料中事。但古人又常以柳喻女子眉,所谓“人言柳叶似愁眉”、“芙蓉如面柳如眉”,则末句的“眉暗不禁秋”就成了巧妙的双关。“瘦”、“愁”、“独倚”、“不禁秋”,至此便传神地完成了女子本身形象的写照。

  古人有“词密曲疏”的说法,其实在宋词的小令中,也常以清疏之笔收韵远隽永之效。这支散曲小令就绰有宋词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惜芳春·秋望
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
秀色发江左¹,风流奈若何²
译文:秀美的容色多生在南国,你风雅潇洒,真令人无话可说。
注释: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西北。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¹江左:即江南。²奈若何:谁能和你相比。若:汝,你。
仲文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仲文¹了不还,独立扬清波。
译文:殷仲文一去而不回还,唯有你独立于世,激扬清波。
注释:¹仲文:指晋人殷仲文。据《晋书·殷仲文传》“殷仲文,南蛮校尉颧之弟也。少有才藻,美容貌”。
载酒五松山,颓然白云歌。
载酒五松山,颓(tuí)¹白云歌²
译文:带着酒来到五松山上,醉中高唱《白云歌》。
注释:¹颓然:感伤之意。²《白云歌》:又名《白云谣》。相传穆天子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因首句为“白云在天,山陵自出”,故名《白云谣》。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中天度落月,万里遥相过。
译文:中天的月亮已经偏西,但仍遥隔万里拜访你我。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跎。
抚酒惜此月,流光畏蹉(cuō)(tuó)¹
译文:手把酒壶流连这轮明月,唯恐把大好的时光蹉跎。
注释:¹蹉跎:指虚度光阴,任由时光流逝却毫无作为。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嵯峨。
明日别离去,连峰郁(yù)¹(cuó)(é)²
译文:明天你就会离我而去,只剩下高峻的山岭连绵不绝。
注释:¹郁:阻滞。²嵯峨:山高峻貌。

  这是一首颇有新意的离别诗,一首贮满友情和才情的诗歌。

  诗一开首,先夸对方的才情。好友殷淑“秀色”江南,“风流”无比,真像才貌双全的殷仲文再生。诗人以“送别”为这首诗诗情的触发点,却未吐离情别绪,反倒特写好友的才华,颇有离题之嫌。其实,其妙需要推敲。首先,写才情是为了突出友情。不平凡的才华和“独立扬清波”的傲岸不羁的性格是双方彼此深入了解并引为同调、至交的不寻常友谊的纽带。友情来自才情,来自相互吸引。其次,友情的深厚引起刻骨铭心的离情之苦:好友一去,知音难觅,还有谁能如此理解和慰抚自己。因此,诗人开头用了曲笔,看似曲折绕远写来,其实却把诗人离别时复杂的痛苦心情含蓄而细腻地表达出来。这样写绕了个弯子,为诗人情感蕴集、积聚做了铺垫。

  诗中间直抒离情。诗人描绘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送别场面,引出一幅“五松山月夜送友图”。诗人送友精心选择了月夜五松山这典型环境是颇具匠心。清幽的五松山是美的,月夜的五松山更是妩媚。而一对好友身临其境,勾起漫步山麓,谈诗论文,长啸抒怀,高歌述志的美好友情的回忆。酒、月是诗人李白诗中的宠物。而今五松惜别,诗人又借酒、月写景抒情,颇见奇效;好友举杯话别,“别语缠绵不成句”(黄大临《青玉案》);临别痛饮,对月把酒而歌《白云》;醉不成欢,颓然相对而离情油然而生,坐看月落,别情依依,难舍难分……这幅诗人精雕的“送友图”,景情相生、相融。

  尾句“连峰郁嵯峨”除加重了万山阻隔的别离痛苦的沉闷气氛外,还巧妙地抒发了诗人长期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抚酒惜此月”,借酒、月过渡,巧妙自然;借月色流光之喻,发时光飞逝、壮志不遂之牢骚,画龙点睛。

  这首诗诗首以夸好友才情为开始,结尾以自己才情无法施展结穴点题,令全诗主旨豁然显露。

参考资料:
1、 铜陵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铜陵文史资料 第4辑 铜都历代诗粹.铜陵市: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年:19-20页

sōngshānsòngyīnshū

bái tángdài 

xiùjiāngzuǒ fēngliúnàiruò 
zhòngwénliǎohuán yángqīng 
zàijiǔsōngshān tuíránbáiyún 
zhōngtiānluòyuè wànyáoxiāngguò 
jiǔyuè liúguāngwèicuōtuó 
míngbié liánfēngcuóé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少室¹众峰几峰别²,一峰晴见³一峰雪。
译文:少室山峰数有三十六,而这其中有几峰尤为独特。一座峰在晴朗的阳光下,犹如被光辉照射,光彩熠熠;另一座峰则铺满皑皑的白雪,宛如银装素裹。
注释:¹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王宁:生卒事迹不详。²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别:格外不同。³见:同“现”。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隔城半山¹连青松,素色峨(é)²千万重。
译文:远隔城市,遥望山半高,无数青松在山间错落有致,相互交织成连绵的绿色画卷。
注释:¹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隔城:有城郭阻隔。²峨峨:盛多貌。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过景¹斜临不可道²,白云欲尽难为容³
译文:夕阳的余辉斜照,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美妙得难以言表。白云几缕飘浮,山光景色变幻多端。
注释:¹过景:落日余辉。²不可道:妙不可言。³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行人¹与我玩幽(yōu)²,北风切切³吹衣冷。
译文:王宁与我都兴致勃勃,纵情欣赏幽境,不禁忘记了旅途的起程。北风呼啸,声音凄厉,吹在身上令人透骨的冷。
注释:¹行人:指王宁。²幽境:清幽的胜境。³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惜别浮桥驻(zhù)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译文: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站在浮桥上,紧紧勒住马的缰绳,让它无法前行。不忍心离开,频频回首,含情眺望着南山岭。

  这是首送别诗,诗人先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后写送别王宁,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勾勒出少室山错落有致的众多山峰,展示出雪后初晴的独特景致。少室山以其三十六峰,各具特色,其中包括“九顶莲花砦”和“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素有盛名的“少室晴雪”,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

  然而,诗人并非专注于描绘少室山峰的各异形态,而是关注少室山雪后的独特美景。在雪后初晴的时刻,少室山众峰呈现出各异的景象。有些山峰因阳光的照耀而积雪融化,显现出青翠秀美的原貌;而其他一些山峰则依然披着银装,被白雪覆盖,与日光的映照下呈现出红装素裹的美丽姿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出少室山峰的个性,更在细节中体现出众峰同异,各具特点的景观。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这两句诗如同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然而,这两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诗人在城中远望少室诸峰。由于城墙的遮挡,只能看到山的上半部,而这半山上繁茂的青松苍翠挺拔,成千上万的树影交相辉映。而周围的山峦则叠叠重重,都被白雪覆盖,呈现出朴素的素色,青翠和白雪相互映衬,山峰在银装素裹中展现出婉约的美。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面的几句描绘了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宁静之美,而这两句则展现了其动态之美。夕阳的余辉倾斜地照在山峰上,那红光如画笔般涂抹,将山峰逐一点染,使其颜色不断变幻,难以形容其奇异绚烂;同时,山巅漂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不停改变形态,生气盎然,姿态各异。诗人通过精湛的描绘,将少室诸峰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同时又恰到好处地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能够在想象中感受这幅动态的壮丽画面。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张军主编.历代旅游诗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31-33

shǎoshìxuěqíngsòngwángníng--

shǎoshìzhòngfēngfēngbiéfēngqíngjiànfēngxuě

chéngbànshānliánqīngsōngé((éé))éqiānwànzhòng

guòjǐngxiélíndàobáiyúnjǐnnánwèiróng

xíngrénwányōujìngběifēngqièqièchuīlěng

biéqiáozhùshítóushìwàngnánshānlǐng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¹。三生²溪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注释:¹心期:心灵契合的欢快之情。²三生:佛家语,指前生、今生、来生。杭州北山有三生石,传为释圆观转世后与故友李源相会处(袁郊《甘泽谣》)。
鸿飞。烟水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鸿飞。烟水弥弥¹。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²,孤山鹤怨³,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注释:¹弥弥:茫茫。²吴江鹭忆:彭传师于吴江筑亭,有句云:“猛拍栏杆呼鸥鹭”句。此指祖皋之去处。³孤山鹤怨:林和靖养鹤孤山,以此自娱。此指诗僧的居所。

  词的上半阕写主客晤对的清欢。一起三句将诗酒清游的胜概写出,便有一种笼罩全篇的力量。“嫩寒催客棹”,不说自己起了游兴,而说是好天气催动了我的作客之舟。这种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风日之美,有一种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嫩寒”,已被人格化,一个“嫩”字给瑟瑟的轻寒赋予一种令人爱赏的色彩,是通感技法的又一佳例。

  “红叶”两句,复笔写景。山上是满林红叶,石间有潺潺清泉,绘声绘色,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漱石”一句,不只是写出了水漱石根的清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卢祖皋在此用典,就将一种脱落簪绂,息影山林的心愿诉诸其中了。“多少心期”,即多么快慰的意思。<

  当读者正随着词人的妙笔徜徉于林泉清美的意境中时,作者却将我们带入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世界,即天竺寺后有三生石,与冷泉亭、合涧桥相距不远,是有名的景观。然而词中所述,不限于景物的铺陈,而是一种两面关合的用典。作者写带有佛家轮回色彩的传说,除了符合杭州实景而外,还切合对方的和尚身份,好像这眼前的景物与两位诗僧,都是前生所熟知的,都是具有宿缘的。卢祖皋在此强调了他对这种山林清致的向往和依恋。“依薜萝犹惹翠云衣”,个“惹”字尤能将无情草木化为有情。作者这样运笔,不但使文气跌宕,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唤起人们绵绵无尽的离情别绪来。歇拍两句,再将笔势收拢,点出今番之帝城醉梦,不如溪山之云水徜徉。“不似”意即“不如”。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那颗高尚的心灵在追求着一种清远,超脱,然而现实的黑暗龌龊,使他转向山林,转向自然,去寻求人性的复归。

  下片设想离别后的思念,文笔活泼,妙喻联翩,意思是说:鸿鸟已飞向烟水茫茫的远方,只有你们才知道它留下的痕迹。这是以鸿鸟比喻自己漂泊无定的行踪。接下去,作者以错综之笔就自己与诗僧两面关锁写来,脉络清晰。“吴江鹭忆”,指作者的去处。“孤山鹤怨”,指二僧挂搭之地。林和靖梅妻鹤子隐于孤山,与二僧相近,故移以指二僧。这样写来便觉清超,也显示了词人高超的功力。

  “高峰”句妙在奇思,高峰云起,并不稀奇,一经“梦醒”二字点染,便成了奇笔。把朝云出岫比作高峰睡醒,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山河。“瘦吟”句是写对诗僧的忆念,暗用李白《戏赠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瘦”字又形象地表达了相思的苦怀。歇拍二句,自相问答,饶有趣味。什么时候再相聚会呢?那就请你寄来报春的梅花吧。这样的结尾,更显得雅致,有韵味。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