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公¹四岁而孤²,家贫无资。太夫人以³(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士人家借而读之,或¹⁰¹¹而抄录。抄录¹²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¹³。自幼所作诗赋文字¹⁴,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太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¹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²孤:小时候失去父亲。³以:用...来干什么。⁴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⁵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⁶及:等到。⁷稍:稍微。⁸闾里:乡里、邻里。⁹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¹⁰或:有的时候。¹¹因:趁机,借……的机会。¹²抄录:抄写。¹³务:致力。¹⁴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太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注释

欧阳修苦读: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以:用...来干什么。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及:等到。

稍:稍微。

闾里:乡里、邻里。

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此指读书人。

或:有的时候。

因:趁机,借……的机会。

抄录:抄写。

务:致力。

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zhuō)¹彼甫²田,岁取十千³。我取其陈,食(sì)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yún)或耔(zǐ)。黍(shǔ)(jì)¹⁰(nǐ)¹¹,攸¹²¹³攸止¹⁴,烝¹⁵我髦(máo)¹⁶
译文:就是这片一望无际的田地,每年打的粮食数也数不清!我只需拿出往年的库存粮,就能养活我治下的老百姓!从古以来就是这样好年景!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垄,黍米高粱长得都非常茂盛。就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行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
注释:¹倬:广阔。²甫:大。³十千:言其多。⁴陈:陈旧的粮食。⁵食:拿东西给人吃。⁶有年:丰收年。⁷适:去,至。⁸耘:锄草。⁹耔:培土。¹⁰黍稷:谷类作物。¹¹薿薿:茂盛的样子。¹²攸:乃,就。¹³介:长大。¹⁴止:至。¹⁵烝:进呈。¹⁶髦士:英俊人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以我齐(zī)¹,与我牺²羊,以³以方。我田既臧(zāng),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yà)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gǔ)¹⁰我士女¹¹
译文:贡上我用五谷烹制的美食,献上我纯白羔羊的牺牲品,祭祀皇天后土感谢四方神。我普天王土一派五谷丰登,这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幸运。弹起琴弦敲起大鼓响天震,一起来迎接农事的始祖神。我们虔诚地祈求天降甘霖,保佑来年五谷杂粮大丰收,养活我治下万千男女子民。
注释:¹齐明:即粢盛,祭祀用的谷物。²牺:祭祀用的纯毛牲口。³以:用作。⁴社:祭土地神。⁵方:祭四方神。⁶臧:好,此指丰收。⁷御:同“迓”,迎接。⁸田祖:指神农氏。⁹祈:祈祷求告。¹⁰穀:养活。¹¹士女:贵族男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¹来止²,以其妇子。馌(yè)³彼南亩,田畯(jùn)至喜(chì)。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¹⁰
译文:周王满怀喜悦来田间巡视,与他的贵妇和儿子们同行,带来精美的食物慰劳百姓。管农业的官吏见了真高兴,招呼身边的农夫们聚拢来,大家一起分享美味好心情。庄稼长势茂盛遮蔽了田垄,今年定是五谷丰登好年景。周王喜在心头不发天威怒,农夫们感恩戴德勤于农功。
注释:¹曾孙:周王自称,相对神灵和祖先而言。²止:语助词。³馌:送饭。⁴田畯:农官。⁵旨:美味。⁶易:治理。⁷终:既。⁸有:富足。⁹克:能。¹⁰敏:勤快。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曾孙之稼,如茨(cí)¹如梁²。曾孙之庾(yǔ)³,如坻(chí)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周王土地上收割下的庄稼,堆得密如茅屋高如车顶梁;粮食装满周王座座米粮仓,高得赛过那丘陵和小山岗。还需要再建造一千座仓库,还需要再打造一万辆车厢。年年黍米稷稻粱五谷丰登,普天下的老百姓幸福无量。祈求上苍赐予我大福厚禄,保佑大我周王室万寿无疆!
注释:¹茨:屋盖,形容圆形之谷堆。²梁:桥梁,形容长方形之谷堆。³庾:露天粮囤。⁴坻:小丘。⁵京:冈峦。⁶箱:车箱。⁷介福:大福。

  这首诗可分四章。第一章首述大田农事。这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收获上万担米粮。靠着储存在仓内的谷物,养活了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人,并取得了自古以来年复一年的好收成。这天土地的拥有者兴致勃勃地来到南亩巡视,只见那里的农人有的在锄草,有的在为禾苗培土,田里的小米和高粱已密密麻麻地长满了。他心里一高兴,眼前仿佛出现了庄稼成熟后由田官献上时的情景。这一章铺述事实,在整首乐歌中为以下几章的展开祭祀作铺垫。

  第二章即写为了祈盼丰收,虔诚地举行了祭神仪式。周王派人取来祭祀用的碗盆,恭恭敬敬地装上了精选的谷物,又让人供上肥美的牛羊,开始了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隆重祭祀。农人们也因田里的庄稼长得异常的好,个个喜笑颜开地弹起了琴瑟,敲起了鼓,共同迎接农神的光临。大家都在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求上天普降甘霖,使地里的庄稼能得到丰厚的收获,让男男女女丰衣足食。从这章的描写中,可以想见远古时代的先民,对于土地是怀着怎样一种崇敬的心情;而那种古老的祭祀仪式,也反映出当时民风的粗犷和热烈。

  第三章进一步写主祭者,也就是周王在仪式之后的亲自督耕。和他一起来到田间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女。他们为辛勤劳作的农人带来了亲手做的饭菜。正在地里察看的田官见了欣喜异常,连忙叫来身边的农人,一起来尝尝饭菜的滋味。周王这时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景象,脸上也露出了舒心的微笑,不断称赞农人的辛劳勤勉。与前章相比,这章的内容颇有生活气息;周王的馌田,亦为后来历代帝王劝农所效法,被称为德政。

  末章则专记丰收景象及对周王的美好祝愿。到了收获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果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不但场院上的粮食堆积如屋,而且仓中的谷物也装得满满的,就像一座座小山冈。于是农人们为赶造粮仓和车辆而奔走忙碌,大家都在为丰收而庆贺,心中感激神灵的赐福,祝愿周王万寿无疆。这一章的特点是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让人不觉沉醉在一种满足和欢乐之中。

  以往的研究总认为《小雅》多刺幽、厉,而思文、武,这一般来说没有问题;但是对这首《小雅·甫田》诗来说,则有些牵强。从诗中读到的分明是上古时代汉族先民对于农业的重视,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对与农业相关的神灵的无限崇拜;而其中夹杂对农事和王者馌田的描写,正反映了农业古国的原始风貌。因此这首乐歌的价值,与其说是在文学方面,倒不如说更多地体现在史学方面。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60-463

tián

míng xiānqín 

zhuōtián suìshíqiān chén nóngrén yǒunián jīnshìnán huòyúnhuò shǔ yōujièyōuzhǐ zhēngmáoshì 

míng yáng shèfāng tiánzāng nóngzhīqìng qín tián gān jièshǔ shì 

zēngsūnláizhǐ  nán tiánjùnzhì rǎngzuǒyòu chángzhǐfǒu cháng zhōngshànqiěyǒu zēngsūn nóngmǐn 

zēngsūnzhījià liáng zēngsūnzhī chíjīng nǎiqiúqiāncāng nǎiqiúwànxiāng shǔdàoliáng nóngzhīqìng bàojiè wànshòu寿jiāng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可怜秋,一帘疏(shū)雨暗西楼,黄花¹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²。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译文:在可悲可叹的秋天,帘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楼变得昏暗幽寂。重阳节后,菊花渐渐凋零,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将心事说与花听,花默默无语,却暗自替人惆怅。
注释:殿前欢:曲牌名,又名《风将雏》,元曲还名 《凤引雏》、《燕引雏》、《小妇孩儿》。双调,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通叶一仄韵,后片两平韵、通叶两仄韵。¹黄花:菊花。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²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此曲所要描写的不是菊的高洁,而是作者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重阳过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此曲赞扬了菊花不畏风霜的坚强品格。此曲词明白如话,表现曲的“贵浅显”的特色。它宛转相生,一波三折,一层深入一层,“问花不语,花替零愁。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是说西风碎减叶飘零,作者推开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帘幽梦,而是凄风疏雨,从楼瓦淌下,化作雨帘。重阳节后,菊花凋零,曾经鲜艳夺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对黄花零自羞,花依旧,零比黄花瘦。”是说花虽败落,但那些依然在枝头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风采,张养浩再看看自己,却已瘦得不成零形。最后两句“问花不语,花替零愁。”他忍不住问花,自己该如何是好,花虽不语,想必它也在为自已感到忧愁。该曲以通感的手法来结束,一句“花替零愁”,顿使曲子中的愁情变得更加浓郁。张养浩的自怜自惜赫然在目,令零也想化作秋菊,成为倾听他的对象。

  在《殿前欢》的曲子中,他本认为猬零的花应比他更自怜,但实际上菊花耐秋风的能力远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张养浩才想,也许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纷纷凋谢。

  此曲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零比黄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词《醉花阴》“帘卷西风,零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则是引自欧阳修词《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全句的引用,以旧词生新意,用法新颖。

  张养浩之所以写“对菊自叹”,其实还有另一层深意。菊花是陶渊明的最爱,陶渊明经常对菊咏叹,表明心迹。张养浩选用菊花,自然是说自己也想如陶渊明一样,成为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居者。往日的宦海风波已成过去,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时的陶公何等惬意,张养浩也想成为另一个陶公,过着池鱼在故渊的生活。

  《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

参考资料:
1、 雅瑟,舟东编著.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364.
2、 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182.
3、 王春红编著. 元曲三百首[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50.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丹阳¹²里送行舟³,一别心知两地秋。
译文:我在丹阳城外送你上船,这一分别,使得我们感受两个不同地方的深秋。
注释:¹丹阳: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者地理位置相近。²郭:古代在城外围环城而筑的一道城墙。³行舟:表示友人将从水路离去。⁴别:离别。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日晚¹江南望江²北,寒鸦³飞尽水悠(yōu)
译文:天色已晚我还站在江头遥望江北,寒鸦已经归巢,江水依然无语东流。
注释:¹日晚:日暮,此处暗示思念时间之久。²江:长江。³寒鸦:也叫慈乌,体型较小,背部为黑色。⁴悠悠:长久遥远。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无限思念的深情。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dānyángsòngwéicānjūn

yánwéi tángdài 

dānyángguōsòngxíngzhōu biéxīnzhīliǎngqiū 
wǎnjiāngnánwàngjiāngběi hánfēijìnshuǐyōuyōu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莫道¹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²
译文:不要说秋江离别使人难堪,明日解缆开船便驶向长安。
注释:¹莫道:不要说。²是长安:就要到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吴姬(jī)¹²舞留君³醉,随意青枫(fēng)白露寒。
译文:看吴姬轻歌曼舞你我尽情酣饮,不要去管青枫白露秋夜凄寒。
注释:¹吴姬:吴地的侍妾。²缓:慢。³君:李评事。⁴随:任随。

  诗写得很别致。对于友人的离去,他送过一次之后,离情别绪更加浓烈,于是就趁着友人还没起程,又摆下酒宴安排歌舞,与之“重别”。按照常情,这次相别,一定是两情相依恋恋不舍,“骊歌愁绝不忍听”。但是诗人为了减轻朋友的痛苦,却抢在前面先说:“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秋江离别”,在读书人心中,似乎早就有许多伤情的沉淀,其“难忍之情”恐怕是公认的。何况目下,又是他和李评事遇到的现实。然而诗人却不让说这些,用“莫道”一下子把话题引向他处。说你明日就踏上去往长安的路途,哪里有什么难?既然不难,当然也就不要说什么难了。这话是极巧妙的。友人明日登程,可逗留的时间很短。诗人抓庄这一点,把离别之快转换成了走得容易:把不忍分离之“难”的内涵完全抽去了。这样,“秋江离别”便无“难”可言,且以人们乐意接受的姿态出现在面前。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诗人以诙谐的巧言把李评事的思绪引升之后,便开始热情地劝他开怀畅饮,尽欢至醉了,说出来的都是热情话,没有吐出半个愁字。但是不言愁并不等于不存在愁。诗人所以不言,正表明他内心藏着深深的愁情,也正是因为他有愁情,才偏偏让人“莫道”,怕朋友勾起愁绪。而怕朋友愁自己就强压愁绪这种作法又使人感到了昌龄对朋友的一腔挚情。

  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他在芙蓉楼送辛渐,是话别通宵。这次送李评事,是一别再别。同是相别之情,表现方法却不一样。《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先是“寒雨”、“楚云”给蒙上一层愁网,然后在感情逆转中,更显其光明磊落之心;这首“重别李评事”,则是在欢情的推进里显现抑制的别绪。近人刘拜山评论说:“别在明朝,留在今宵,而今宵之缓舞延歌,正为明朝之远别,特见缠绵至深。”这“缠编”之情,说穿了,还是首句中“秋江离别难”的那个“难”字。诗人有意压它,反使它更加明显。看来诗人是很幢得反作用这个理的。

  诗以逆振开篇,接下第二句正说“不难”.第三句因“不难”故以吴姬缓舞留醉,第四句既醉则忘情而适意。全诗借第一句逆振取势,语意顺流而下,婉曲的表达出对友人依恋之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116页
2、 蔡干军.近代唐诗例解 第四辑 第九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2:第53页

zhòngbiépíngshì--wángchānglíng

dàoqiūjiāngbiénánzhōuchuánmíngshìzhǎngān

huǎnliújūnzuìsuíqīngfēngbáihán

其八
其八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
其八十三
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
其八十七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
其一百三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参考资料:
1、 傅璇琮.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426-430

hàishī sānbǎishíshǒuxuǎn 

gōngzhēn qīngdài 


tàihángmàizǒuyūnwān mǎngmǎng西dūn 
sòngyáobiānjìngdōng shānkànzhōngyuán 

shísān
zhǐchóulǎnshíduō suànqiānsōu 
céngméitàicāng wénlèipāngtuó 
 yuèshíèrhuáizuò 

shí
rénhénghǎibàijiāngjūn nántiānwèichǎnxūn 
yǒuyīnsānbǎi wánnánxióngwén 

bǎisānshí
táoqiánlóngháo wànxúnyángsōnggāo 
xìnshīrénjìngpíngdàn èrfēnliángfēnsā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