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苑飞花恋客裾,美人天上叹离居。万年春在龙池树,一代名收虎观书。
蓟苑飞花恋客裾,美人天上叹离居。万年春在龙池树,一代名收虎观书。
马骨崚嶒悲顾眄,赋才沦落愧吹嘘。词垣最羡贤臣颂,长日风云护禁庐。
马骨崚嶒悲顾眄,赋才沦落愧吹嘘。词垣最羡贤臣颂,长日风云护禁庐。

zàitàishǐ--xiāng

yuànfēihuāliànměiréntiānshàngtànwànniánchūnzàilóngchíshùdàimíngshōuguānshū

léngcéngbēimiǎncáilúnluòkuìchuīyuánzuìxiànxiánchénsòngzhǎngfēngyúnjìn

区大相

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桃花帘外东风软¹,桃花帘内晨妆懒(lǎn)²
译文:帘外桃花绽开春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情绪慵懒无心梳妆。
注释:¹桃花帘外东风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²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¹不远。
译文: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和桃花相隔不远。
注释:¹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东风有意揭帘栊(lóng)¹,花欲窥(kuī)²人帘不卷。
译文:春风像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注释:¹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²窥:观看。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桃花帘外开仍旧¹,帘中人比桃花瘦²
译文: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注释:¹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²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花解¹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²风吹透。
译文: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注释:¹解:懂得,知道。²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¹
译文: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注释:¹伤情:即忧思之感。伤:悲伤。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闲苔院落¹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译文: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注释:¹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¹²傍桃花立。
译文: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注释:¹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²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桃花桃叶乱纷纷¹,花绽²新红叶凝碧。
译文: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的,花儿吐出了新红叶儿翠绿如碧。
注释:¹纷纷:杂乱貌。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雾裹(guǒ)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¹红模糊。
译文:桃花盛开时桃树好像被烟雾笼罩,如火似荼的桃花映红了楼台,照红了墙壁模糊一片。
注释:¹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花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天机¹烧破鸳鸯锦²,春酣(hān)³欲醒移珊枕
译文:织女的织机上烧破了鸳鸯锦被掉落在地,春梦正酣要移走了珊瑚枕才能醒来。
注释:¹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²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³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⁴珊枕:珊瑚枕,即珊瑚做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侍女金盆¹进水来,香泉影蘸(zhàn)²胭脂³冷!
译文:侍女用金盆送了水进来,面容的倒影蘸在清冷的泉水中。
注释:¹金盆:铜盆。²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³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¹
译文:胭脂的颜色这么鲜艳有什么能和它相似呢?花的颜色像愁人的血泪。
注释:¹人之泪:人的泪像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译文:如果将人泪和桃花相比的话,泪水任它长流桃花仍然妩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译文:含泪去观赏桃花泪水容易干枯,眼泪干了春光已尽花儿也凋萎。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憔悴¹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译文:凋谢的桃花遮掩着面容憔悴的人,桃花飞去人也疲倦天色已黄昏。
注释:¹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声杜宇¹春归尽,寂寞²帘栊(lóng)空月痕!
译文:杜鹃一声啼叫春色已尽,只有那寂静的窗帘上空空地照着月痕。
注释:¹杜宇:即杜鹃乌,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像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日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 “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字之魂。”²寂寞:寂静。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这首诗出现在第七十回,已经离荣府败亡和黛玉夭折不远了。“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就是明显的预言。只待“一声杜宇春归尽”,群芳都将以不同的方式憔悴,而最早凋零的就是黛玉。

  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会感到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桃花行》一诗,以深沉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林黛玉内心的忧伤、痛苦。通过以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单的人的反复的多方面的对比、烘托,而塑造了一个满怀忧虑、怨恨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的自我形象。林黛玉以花自喻,抒发了内心深底的无限感慨。“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是她自我的哭诉与写照。宝玉与黛玉有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所以宝玉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诗中表现了黛玉的苦闷,一是由于她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发出了哀音;另一方面,是她思想矛盾的反映,她要冲破束缚,又没有力量撕破罗网,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让人给予她无限的同情。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是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这首桃花诗可以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诗歌的开头即展现出一幅“帘外桃花帘内人”的对比鲜明的生活画面。帘外春风软吹(柔和的吹),桃花盛开,帘人内却是“晨妆懒”,“比桃花瘦”,有着无限的愁苦。“人与桃花隔不远”,更显出这一对比的强烈,突出了帘内人儿的惨苦。帘外桃花帘内人,仅只一帘之隔,隔帘春天的消息已被春风吹透,而帘内却没有丝毫春天的气息;春风、桃花亦不是无情物,“东风有意揭帘栊”,花亦“欲窥人”,但帘偏就“不卷”,于是,帘便成了一种象征,一种阻隔帘内人享受春之幸福温馨势力的象征。“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透过诗句,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由幸福的新生活的向往,对于阻碍她追求自由幸福的封建正统势力的抗议。诗中的花与人是在对比中出现的,但是,在感情形态上,花与人却又存在着联系的纽带。“花解怜人花亦愁”,是说花如果懂得怜悯人的话(花若有情),花也要为人发愁。这就为后文花人交融作了感情上的铺垫。

  在花与人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到了一个孤独伤感的观花人形象。观花人即是帘内人,她是在桃花盛开、一片春色的烘托下凸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里诗对环境的渲染,已由远及近,写到了院落庭前。帘外处处是春色,令帘内人触景伤情。在落日斜照里,凭栏而立的观花人就是一袭剪影,伶俜孑立,格外孤独。诗歌用重笔表现了观花人的伤悲:“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形神兼备,既写出了观花人可怜且可叹的形体之态,更见出观花人的神伤。接下来四句,是观花人眼中的景物,它们是对观花人神伤有力的反衬。花红叶碧,生机勃勃,千树万树盛开的桃花,如烟似雾,笼罩了一切,映红了阁楼照亮了墙壁,花红得那么热烈,在观花人眼中,自然是值得羡慕的,然而此时此刻,却又令人如此神伤。前有“凭栏人向东风泣”之句,泪眼看花,自然是红得一片模糊。诗句中“红模糊”三字,既是花红繁盛的形容,也是人精神恍惚,泪眼观物造成的印象,最是含蓄,也最是传神,深婉的表现了观花人的忧伤悲苦。

  完成由花人相映到花人交融的过程,写出帘内人向花寻求慰藉、解脱的感情流程,以及对于这种愿望最终仍难免要落空的痛苦心情。在这一段中先垫上一句:“天机烧破鸳鸯锦”,将两段有机地联系起来。“天机烧破鸳鸯锦”即“烧破天机鸳鸯锦”之意。天机,为天上织女的织机。烧,极为形象地写出盛开桃花之红,花红似火。这还是上一段“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的意境。与花红热烈成鲜明反照的是人的情懒意怠。诗中时间的流程也是值得读者留意的。诗的开头写到帘内人“晨妆懒”,还是早晨。诗的中间写到“斜日栏杆人自凭”,已是时过中午,日已偏斜。这里写到侍女送水来,接着后文又写到“花飞人倦易黄昏”,这已是黄昏时刻了。诗从时间流程上也反映了人物阴郁缠绵的心境。处于这种心境的人自然是“见花溅泪,见月伤怀”,任何一件事都可能触发她那忧伤的情怀的。诗从洗脸这一生活细节上又展开了描写。处在特有心境的人,从洗脸的泉水倒映中看到自己脸上残存的胭脂,便展开了联想,“胭脂鲜艳何相类”,把胭脂、花的颜色、人之泪三者巧妙的扭合在一起,人之泪之所以能和红色的事物联结在一起,当然存在着某种联系。不是说这泪真是红色的,但在愁人的感情世界中,这泪也不是一般的泪,是泣血的泪。至此,作者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桃花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花人交融的境界。但是,正如俗话所说,桃花命薄。这也就是说,人与桃花都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作者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她尽管说“泪自长流花自媚”,花在眼前尽管还是明媚媚人的,但到春尽之时,泪流干了,花也就憔悴了。这就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意思。同病相怜,“憔悴花遮憔悴人”,然而,黄昏无情,结局必然就是“花飞人倦”,“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的结尾四句已纯是“哀音”了。黛玉寓情于景,杜宇悲鸣,春已归尽,花也谢去,人去楼空,帘栊寂寞,空余月痕,这是一个注满黛玉悲伤情思意绪的悲凉凄楚的意境。这样的一个结尾隐喻了黛玉夭亡的悲惨结局,这样的“伤悼之句”就连那“尘世浊玉”的宝玉看了都要“滚下泪来”,便是读者看了,也是要深受其悲切情怀的强烈感染的。

  《桃花行》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歌,全诗情境融洽,构思奇巧,对比鲜明,使诗的形象鲜明,感情浓郁,语言清爽,语势流畅,读来如行云流水,体味一下,却又感柔肠百转,感人至深。在《桃花行》里表达的情感,属于黛玉自己的情感要远比《葬花词》要来得浓,来得重。《桃花行》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它的形象中,始终活跃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黛玉的个性。黛玉见月落泪,对月感怀,正是“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的表现。她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寄人篱下,浸泡于悲与愁的泪水之中,对于爱情理想愈来愈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命运前途感到愈来愈难把握,面对大好的春光与盛开的桃花便触发了她的心事,如此的情与景会,意与象通,于是在桃花身上,便寄托了要冲破牢笼享受春光的向往,也凝结了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深重的忧伤痛哀,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也正是这个原因,宝玉一看,便知是黛玉之作,尽管有人故意自充作者,也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判断。他说的好,其“声调口气”都是林妹妹的,也是因为林妹妹“曾经离丧”,故能作此“哀音”。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 汤世洪 汤国元 陈建华 詹鹏万编写. 红楼梦诗词鉴赏[M]. 1999.第265页-268页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zèngshēngzhōuwáng使shǐjūnzhōngchén--bái

liùdàiwángguósānjiāchéng

xiánréndāngzhòngtiānzijiègāomíng

hǎibiānjìngzhǎngjiāngwànqīng

yīngjiùzhàowèikěnhóuyíng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雨湿西风¹水面烟。一巾华发²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lǔ)破滩痕³散复圆。
译文:细雨打湿秋风,兰溪水面笼罩着薄雾轻烟。已是一头华发,登上了小船,两岸青山迎着我来,又送远去,橹打波痕散了又圆。
注释:鹧鸪天: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该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兰溪:指兰江。钱塘江自兰溪(县名)至建德县梅城段的别称。¹西风:秋风。²一巾华发:喻年事已高。华发即花发。³滩痕:指溪滩上的水纹。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寻浊酒¹,试吟篇²。避人鸥鹭(lù)³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jué)方知过眼前。
译文:斟满一杯浊酒,试着吟诗作词。鸥鹭避人,³翩翩飞去。五更时还在梦杭州,醒来时,就已经出现在眼前。
注释:¹浊酒:普通家常之酒。²吟篇:吟诗作词。³鸥鹭:水鸟。⁴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⁵睡觉:睡醒。

  该词写兰溪舟行之感受,是一首清新俊逸的山水纪游词。该词上片写舟行之景,情趣盎然;下片言舟行之情,人在舟中饮酒吟诗,悠然自得,鸥鹭在溪上飞翔,亦自得其乐。全词写得空灵清幽,恬静自然,表现了词人情逸绝俗的怀抱。

  此词题“兰溪舟中”。兰溪,在浙江中部, 今称兰江,是钱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再往下,依次称桐江、富春江、钱塘江,流经杭州入海。这条江流山水清绝,自古名闻遐迩。这是首山水词。朗诵这首词,不知不觉中将人带入了空江烟雨境界。朦胧的江面,朦胧的烟雨,还有朦胧的山色。词人之心,融合于大自然之中。读者之心,又何必不是这样呢?山水在词中,全然不是羁旅引役的背景,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视野不妨再放开些。词人境界,从传统的深院绣阕,歌舞楼榭,推向美好的大自然,便焕发出人与自然融合的神理。山水词不多有。这确确实实是韩淲词的独到之处。

  “雨湿西风水面烟。”开篇便引人入于胜境。细雨湿秋风,溪面一片烟。好一幅泼墨空江烟雨图。“一巾华发上溪船。”次句写出自己登舟情景。一巾华发,可知词人此时已届老年。证以戴复古诗句“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又可知词人此时已过隐居生活,其襟抱洒然尘外,对大自然之体会,自格外亲切。上溪船三字,下得兴致盎然。于是,读者仿佛也随了词人登舟溪行。“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此一联,极写乘舟风行水上饱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色来——还去,山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掉臂而去,又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动,别具情趣。此句与敦煌词《浣溪沙》“看山恰似走来迎”,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句写水容。橹破滩痕散——复圆。滩痕即滩上水文。溪则有滩,滩则有纹,纹呈圆形。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此句写滩痕亦趣。自其破散以观之,则滩痕为动态。自其复圆以观之,则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与韩淲诗“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抚州往南城县舟行》),同一逸趣。亲切的观察,实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此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真有物我两忘之古意。“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注。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结笔写顺流而下舟行之速,风趣得很。梦境与现境打成一片。此二句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该词笔法清新俊逸,为读者展开一幅空江烟雨图,又给人一种船在画中游的感觉。作者就好像是这艘游船上的向导,指引读者顺流而下,观赏沿途风景。上片中“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观察仔细,笔法细腻,动静相称,情真意切,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结尾处更是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想象丰富,趣味十足。船至钱塘,词也戛然而止,可谓干净利落,留给读者的则是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恰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何瑞澄.吟唱·赏析·教学:古典诗词赏析:九州出版社,2013.10:167-168
2、 程艳杰,靳艳萍.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02月第1版:773-734

zhètiān··lánzhōuzhōng--hánbiāo

湿shī西fēngshuǐmiànyānjīnhuáshàngchuánfānyíngshānláiháitānhénsànyuán

xúnzhuójiǔshìyínpiānrénōugèngpiānpiāngèngyóuzuòqiántángmèngshuìjuéfāngzhīguòyǎnqián

光绪己卯,楼基坼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亦加坚筑,以固吾圉焉!
光绪己卯,楼基坼(chè)¹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塌费未集,而容²以考绩³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yíng),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zhì)(dié)亦加坚筑,以固吾圉(yǔ)焉!
译文: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倒塌的态势,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修建的经费没有募集好,张德容因为考绩北上了。不久回到岳阳,德化李公来到湘中,命令把茶厘作为修葺岳阳楼的资金,其中还不够,就劝说四邑的乡绅富豪补足。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左边是仙梅亭,右边则是三醉楼,都是借鉴原来的规模有所增加。前面对着洞庭湖,为它建造驳岸来抵御水,楼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两个房间,作为登楼的人休息的地方,楼前面雉堞也增加坚固的建筑,来巩固我的边疆!
注释:¹坼:分裂,裂开。²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³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⁴茶厘:对茶叶塌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⁵奇:零数。⁶驳岸:保护岸或堤坝不坍塌的建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⁷雉堞: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⁸圉:边境,边疆。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
(shēng)歌间错华筵(yán)¹启。喜新春新岁²。菜传纤(xiān)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
译文:新春时节筵席摆开,笙歌高奏,大家都喜迎新年。姑娘们的纤纤素手端来的春菜盘子里有青、有细。天地阴阳交合之气就这样融入东风里。
注释:¹华筵:丰盛的筵席。²新岁:新年。
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fān)儿胜儿¹都姑媂(dì)²。戴得更忔(qì)³。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译文: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
注释:¹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²姑媂:整齐。³忔戏:可爱。

  赵长卿的词虽然有十卷三百首之多,虽然被毛晋刻入“名家词”,但在宋人眼中,他只是一位第三流的词人。可能因为他的词爱用口语俗话,不同于一般文人的“雅词”,所以在士大夫的赏鉴中,他的词不很被看重。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赵长卿的词,一首也没有选入。学者施蛰存认为,雅即是俗,俗亦是雅,赵词不落于俗套,也可谓不拘一格。

  有一些作家和批评家,他们评论文学作品,其实是古今未变。孔老夫子要求“温柔敦厚”,白居易要求有讽喻作用,张惠言、周济要求词有比兴、寄托,当代文论家要求作品有思想性,其实是一个调子。这些要求,在赵长卿这首词里,几乎一点都找不到。赵长卿并不把文学创作用为扶持世道人心的教育工具,也不想把他的词用来作思想说教。他只是碰到新年佳节,看着家里男女老少,摆开桌面,高高兴兴的吃年夜饭。他看到姑娘们的纤手,端来了春菜盘子,盘里的菜,有青、有细,从家庭中的一片和气景象,反映出新年新春的东风里所带来的天地间的融和气候。唐、宋时,不管是吃年夜饭,还是新年中吃春酒,都要先吃一个春盘,类似现代酒席上的冷盆或大拼盆。盘子里的菜,有萝卜,芹菜、菲菜,或者切细,或者做成春饼(就是春卷)。杜甫有一首《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赵长卿这首词的上片,就是化用了杜甫的诗。

  幡儿、胜儿,都是新年里的装饰品。幡是一种旗帜,胜是方胜、花胜,都是剪镂彩帛制成各种花鸟,大的插在窗前、屋角,也可挂在树上,小的就戴在姑娘们头上。现在北方人家过年的剪纸,或如意,或双鱼吉庆,或五谷丰登,大概就是幡、胜的遗风。这首词里所说的幡儿、胜儿,是戴在姑娘们头上的,他看了觉得很欢喜。“姑媂”、“忔戏”这两个语词都是当时俗语,读者现在不易了解,可能在江西南丰人口语中,它们还存在。从词意看来,“姑媂”大约是整齐、济楚之意。“忔戏”又见于作者的另一首词《念奴娇》,换头句云:“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这也是在酒席上描写一个姑娘的。这里两句的大意是说:“幡儿胜儿都很美好,姑娘们戴着都高高兴兴。”辛稼轩词云:“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也是这种意境。

  词人看了一家人和和气气的团坐着吃春酒、庆新年,在笙歌声中,他起来为大家祝酒,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一家子都吉吉利利、百事如意。于是,这首词成为极为好的新年祝词。

  词到了南宋,一方面,在士大夫知识分中间,地位高到和诗一样。另一方面,在平民百姓中,它却成为一种新的应用文体。祝寿有词,贺结婚有词,贺生子也有词。赵长卿这首词,也应当归入这一类型。它是属于通俗文学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7-1458页

tànchūnlìng ·shēngjiāncuòhuáyán

zhàochángqīng sòngdài 

shēngjiāncuòhuáyán xīnchūnxīnsuì càichuánxiànshǒuqīng  dōngfēng 
fānérshēngérdōu dàigèng yuànxīnchūnhòu  bǎishìd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