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耿(gěng)¹霜夕²,穷山³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注释:¹耿:照明。²霜夕:秋夜。³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平生万里¹心,执戈(gē)²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注释:¹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²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nú)¹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成功亦邂(xiè)(hòu)¹,逆料²³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注释:¹邂逅:偶然遇见。²逆料:预料。³政:同“正”。⁴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bēi)(zé)¹号饥鸿²,岁月欺贫儒³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注释:¹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²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³贫儒:作者自称。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fū)(yú)¹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¹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生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生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生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

耿:照明。

霜夕:秋夜。

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妻孥:妻子和儿女。

邂逅:偶然遇见。

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贫儒:作者自称。

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士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秋天,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沦陷 于敌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退让苟安,不图恢复。诗人自幼即喜读兵书,练武习剑,有匡济天下、恢复失地之愿,但他参加礼部考试时,却因其抗金主张与当朝者相左而被权臣秦桧黜免,只得返回家乡山阴,寓居云门山草堂,他的仕途进取之心却受到无情摧折,目睹时艰,又身陷厄运,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心情激愤难平而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王玲.陆游诗词:济南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井边分水过寒厅¹,斩竹南溪仗友生。
译文:将井水分引到我家需要几根竹子,想仰仗您,砍几根您家南溪边的竹子。
注释:¹寒厅:用以谦称自己的家。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译文:等引水成功,待我酿酒百壶,与您一道在三峡月夜之下享春酒、听水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能令官舍庖(páo)¹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译文:引水入厨既能让我厨房保持洁净,对您在竹间赏月的雅兴也没有减损。
注释:¹庖厨:厨房。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
译文:挥斧砍竹时我一定动作轻巧,倒担心砍竹会惊扰到凤凰来您家竹林觅食。

cóngchénzhāngqiúzhú竿gānyǐnshuǐchú--huángtíngjiān

jǐngbiānfēnshuǐguòhántīngzhǎnzhúnánzhàngyǒushēng

láiniàngbǎichūnjiǔwèiliúsānxiáquánshēng

nénglìngguānshěpáochújiéwèijiǎnjūnjiāfēngyuèqīng

huīzhíqīngfàngshǒuquèchóushíshífènghuángjīng

卜得上峡日,秋江风浪多。
¹得上峡日,秋江²风浪多。
译文:占卜得知出峡的那一天,秋江上必多风浪。
注释:¹卜:占卜,古人通过摇铜钱、掷骨牌或计算天干地支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的一种活动。²江:一作“天”。
巴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巴陵¹一夜雨,肠断²木兰歌³
译文:巴陵足足下了一夜大雨,听到木兰歌我痛断肝肠。
注释:¹巴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岳阳。²肠断:形容极度悲痛。³木兰歌:南朝乐府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此处活用其意。一说指唐教坊曲《木兰花》。

  此诗写秋天雨夜,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听着帘外雨声,她既不能安睡,又无心织作,唯有长吁短叹,哀歌当哭。诗句借助雨声与歌声交织的渲染,传达了巴陵女子思念、担忧和怨恨的复杂情感。全诗篇幅极小,容量可观,起结自然,剪裁得当。

  本诗首句就写一个占卜场面。卦象呈示的很不吉利:上峡之日,秋江必多风浪。这里谁占卜,谁上峡,均无明确交代。但可以确定的是:占卜的是诗的主人公——一位幽独的女子,而“上峡”的却不是她自己(否则峡中风云,无须卜而后知),应该是与她关系至为密切的另一角色。从“幽恨”二字可以推断,这个角色应该是女子的丈夫。他大约是位“重利轻别离”的商贾,正从巴陵沿江上峡做生意去。女主人公卜卦以问吉凶,可见她对丈夫的安危非常担心。

  上水,过峡,又是多风浪的秋天,舟行多险。这位巴陵女子的忧虑,只有李白笔下的长干女可相仿佛:“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一种不祥的预感驱使她去占卜,不料得到了一个使人心惊肉跳的回答。这个不吉利的卦象更让她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或许她曾规劝丈夫择日而行,可是丈夫还是踏上了征程。因此,她心里不能不产生“幽恨”。

  这两句写事,后两句则重在造境。紧承上文,似乎凶卦应验了。淫雨大作,绵绵不绝。“一夜雨”意味着女主人公一夜未眠,可见其对丈夫的极度思念。本来她正愁烦不已,巴陵又下了一夜的大雨,那峡上也一定是风雨交加了,这有如雪上加霜更令人难耐。听着帘外潺潺秋雨,她不禁唱出哀哀的歌声。南朝乐府的“木兰歌”,本写女子替父从军,但前四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此处活用其意,是断章取义的手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木兰歌”即唐教坊曲《木兰花》,曲辞不传,晚唐五代词家多用为词牌。从韦庄、毛熙震等所作《木兰花》词看,内容多写闺中念远之情,且声哀调苦。如“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断欲教何处觅!”“匀粉泪,恨檀郎,一去不归花又落。”正当女主人公对丈夫万般思念、因雨更为担忧时,忽而传来充满离别相思的歌曲《木兰花》,她不禁肝肠欲断了。后两句不仅使诗境更为圆成,而且把全诗推向了情感的高潮,使全诗弥漫着无法消散的凄凉与愁苦,“幽恨”因此而更深更重。而从结构上说,诗正写到“断肠”处,戛然而止,像一个没有说完的故事,余韵不绝。

  古代的交通不够发达,很难抵御自然界的影响。有时一次简单的分手可能就意味着永别。这首《幽恨诗》反映了当时亲人离别带给人的痛苦,具有普遍意义。诗篇工于剪裁,起结自然而极有法度,造境与记事融合无间,既有汉魏古诗的浑融,又有南朝乐府的清远,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77-878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87-1388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
海天谁放冰轮¹满,惆(chóu)(chàng)离情。莫说离情,但值²凉宵(xiāo)³总泪零。
译文:谁在海天之间放了一轮皎洁的圆月,匆匆一瞥就不禁令人惆怅起来。不要再说什么离愁别绪,每个夜晚总是涕泪飘零。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¹冰轮:月亮。²值:每到,正值。³凉宵:景色美好的夜晚。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只应碧落¹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²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译文:只有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才能重逢,可今生又到哪里去相遇呢?这无奈的今生今世,刚刚因触景而伤了情,就又在愁怀中想起了你。
注释:¹碧落:道教语。指青天、天空。²可奈:怎奈。李煜《采桑子》:“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上片前二句因离情而责怪月亮:是谁让天字中的月儿变得那么皎洁明亮。难道他没有看到我的离情惆怅吗,词人恼月照人,又增“月圆人不圆”的怅恨,这种借月以表达怀念之情的作法与苏东坡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朱淑真的“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有异曲同工之妙。“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接下二句,写这种离情已不堪提起,每到凉夜,总耍使人伤心落泪。只是反反复复地说离情,而不说明是怎样的离情。

  “只应说落重相见,那是今生。”直至下片的“说落重相见”,才知道先前所说之离情,并非一般之生离,而是凄然断肠的死别。自居易《长恨歌》诗里有“上穷说落下黄泉,丽处茫茫皆不见”之语,是说贵妃死后,明皇命方士通天彻地去寻。容若作此语。说明爱人亡故。然而就算说落重逢。也正如李商隐《马嵬》诗中所说的“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即使能够重见,已不是今生的事了。至于今生呢,偏偏在忧愁之时总会想你。“刚作愁时又忆卿”。语简情深,哀婉之处动人心魄。愁上浇愁,苦上加苦。容若心思之凄惋低徊,由此亦可见一斑。既然无力逃脱记忆的深渊,他也只能寻求一些希冀,今生最想实现的事情,不过是再见一面,再走一遭,却已是天上人间。纳兰明白,只应说落,才有重见的可能,可今生,又如何去到那里啊。她依然消失人世,他只能遥望不舍。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鸿恩主编.纳兰词图解详析 超值全彩珍藏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0:第325页-第326页

cǎisāng ·hǎitiānshuífàngbīnglúnmǎn

lánxìng qīngdài 

hǎitiānshuífàngbīnglúnmǎn chóuchàngqíng shuōqíng dànzhíliángxiāozǒnglèilíng 
zhǐyīngluòchóngxiàngjiàn shìjīnshēng nàijīnshēng gāngzuòchóushíyòuqīng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七夕今宵看碧霄(xiāo)¹,牵牛织女渡河桥。
译文: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注释:¹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¹
译文: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注释:¹几万条:比喻多。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参考资料:
1、 言鼎编著,古诗文诵读,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7,第58页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楚腰¹蛴领²团香玉³,鬓(bìn)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pín),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译文:美人的腰很细,脖子白而长,肌肤白嫩有光泽,鬓发重叠,十分厚密。她的眉毛像弯月,眼睛像明星,笑起来略带愁意。晚上精心妆扮以后,就连春天也比不上她那如柳枝般妖娆、如桃花般艳丽的美貌。
注释:¹楚腰:泛指女子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²蛴领:领项白而颀长。蛴,蝤蛴,木中的蝎虫,体白而长,以比喻女子颈项。见和疑《采桑子》注。³团香玉:形容肌肤白嫩而有光泽。⁴鬓叠:鬓发重叠,言其厚密。⁵月蛾星眼:如弯月之眉,如明星之眼。⁶笑微嚬:笑而略带愁意。嚬,通“颦”,皱眉头。⁷柳妖桃艳:如柳枝妖娆,如桃花艳丽。⁸不胜:比不上。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
水纹簟(diàn)¹映青纱帐,雾罩秋波²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³不得与君同,恨忡(chōng)
译文:美人在竹席上躺着,水纹映在青纱帐上,她的眼神也好似笼罩上了一层薄雾。她像一枝芙蓉花那样醉卧在竹席上,如此美好的夜晚却不能和心上人一起度过,她的脸上显得充满了恨意和忧愁。
注释:¹簟:竹席。²秋波:指女子的眼神。³良宵:美好的夜晚。⁴忡忡:忧愁的样子。《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měirén··chǔyāolǐngtuánxiāng--yánxuǎn

chǔyāolǐngtuánxiāngbìndiéshēnshēn绿yuèéxīngyǎnxiàowēipínliǔyāotáoyànshèngchūnwǎnzhuāngyún

shuǐwéndiànyìngqīngshāzhàngzhàoqiūshàngzhījiāozuìróngliángxiāojūntónghènchōngc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