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灯耿(gěng)¹霜夕²,穷山³读兵书。
译文: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注释:¹耿:照明。²霜夕:秋夜。³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平生万里¹心,执戈(gē)²王前驱。
译文: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注释:¹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²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nú)¹
译文: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
成功亦邂(xiè)(hòu)¹,逆料²³自疏
译文: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注释:¹邂逅:偶然遇见。²逆料:预料。³政:同“正”。⁴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bēi)(zé)¹号饥鸿²,岁月欺贫儒³
译文: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注释:¹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²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³贫儒:作者自称。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fū)(yú)¹
译文: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¹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生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生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生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战死在沙场是志生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注释

耿:照明。

霜夕:秋夜。

穷山:人迹罕至的深山僻壤。

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指边远的地方。

戈: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长柄兵器,司横击,亦可钩杀;这里代指兵器。

妻孥:妻子和儿女。

邂逅:偶然遇见。

逆料:预料。

政:同“正”。

疏:疏阔、迂阔,脱离实际。意谓事前推测不免迂阔疏于事理。

陂泽:地势低洼积水处。喻指恶劣的处境。

饥鸿:指忍饥挨饿、流离失所的民众。

贫儒:作者自称。

长肤腴:永不衰老的意思。肤腴:皮肤丰满润泽。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首爱国诗篇,即事而言怀,自述研读兵书的心境和情怀,是一位不得志的爱国志士的自我写照。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一个孤灯照耀的秋夜里,诗人独自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阅读研习兵书。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盏寒灯,孤寂清冷,但诗人的报国之志却没有丝毫消歇。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一生都抱有立功于千万里之外的雄心壮志。“万里”是虚数,形容极远之地,这里指边远的地方。手执锋利的兵器,为君王冲锋陷阵,奋勇杀敌,这是何等威猛雄壮。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仁人志士应有之义,如果只想着厮守在妻子儿女身边,尽享天伦之乐,而忘掉报国之志,失去誓死杀敌的气概,则是万分可耻的。

  “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这里诗歌的格调由高昂转为低沉。

  “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诗人一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他仍胸怀天下苍生。

  “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诗人痛惜之余,在镜子中看到自己憔悴的面答,为之深深叹息。

  全诗蕴含着炽热而深挚的感情,同时能把一己之情和广大人民的悲惨境况联系起来,使得诗篇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诗的开篇描绘读兵书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接下来发表感想。首先自述立志厮杀疆场、报效祖国,其次感叹人民的悲惨境遇和自己壮志未酬,最后喟叹岁月蹉跎,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完成理想和事业。诗中情景相互衬托,身处萧瑟之境,而心在万里之外的沙场上;流离失所的民众的哀号又把诗人拉回现实的情境中,通过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读者可以真切体会到诗人壮志难酬的心情。诗人的豪情壮志在现实中不免遭受拘迫,于是时而会生发出一种“骏马宝刀俱一梦”的失落之感。这种失落的情怀在诗中又主要表现为悲壮之情。

参考资料:
1、 张敏杰.陆游: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秋天,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沦陷 于敌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置失地于不顾,退让苟安,不图恢复。诗人自幼即喜读兵书,练武习剑,有匡济天下、恢复失地之愿,但他参加礼部考试时,却因其抗金主张与当朝者相左而被权臣秦桧黜免,只得返回家乡山阴,寓居云门山草堂,他的仕途进取之心却受到无情摧折,目睹时艰,又身陷厄运,深感实现驱逐敌人、解救百姓苦难的理想之艰难。心情激愤难平而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 王玲.陆游诗词:济南出版社,2014年:第79页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殷先作晋安南府长史掾,因居浔阳,后作太尉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殷先作晋安南府¹长史掾(yuàn),因居浔阳²,后作太尉³参军,移家东下。作此以赠。
译文: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因而住在浔阳。后来作太尉参军,迁移全家东下。我作这首诗赠给他。
注释:殷晋安:即殷铁,字景仁,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县)人,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中书令。¹南府:晋安郡分设的南郡。¹长史掾:郡丞的书记。长史指郡丞;掾是掌书记之职。²因居浔阳:晋安郡地处偏僻的南端,殷景仁就把家小安置在浔阳(在今江西九江市)。³太尉:官名,指刘裕。⁴东下:由浔阳去建康,沿江东下。
游好非少长,一遇尽殷勤。
游好¹非少长,一遇尽²(yīn)³
译文:好友相交并不久,一见如故意诚恳。
注释:¹游好:谓交游、相好。²尽:极。³殷勤:情意恳切深厚。
信宿酬清话,益复知为亲。
信宿¹(chóu)²清话³,益复知为亲。
译文:流连忘返对畅谈,更加知心相亲近。
注释:¹信宿:连宿两夜。《左传》庄公三年有“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之句。《诗经·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通‘汝’)信宿。”毛传:“再宿曰信;宿犹处也。”亦兼有流连忘返之意。《水经注·江水二》:“流连信宿,不觉忘返。”²酬:应答,交谈。³清话:犹清谈,谓无世俗之谈。⁴益复:更加。
去岁家南里,薄作少时邻。
去岁¹家南里²,薄³作少时邻。
译文:去岁迁家至南村,你我短时为近邻。
注释:¹去岁:指义熙六年(410年)。²南里:即南村。诗人于去岁迁居于此。³薄:句首助词,无义。⁴少:短。
负杖肆游从,淹留忘宵晨。
负杖¹(sì)²游从³,淹留忘宵晨
译文:持杖游乐相伴从,随兴所至忘时辰。
注释:¹负杖:持杖。负:凭恃。²肆:肆意,适意,纵情,任情。³游从:相伴而游。“肆游从”是说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游从的快乐之中。⁴淹留:久留,指流连忘返。⁵忘宵晨:谓无宵无晨,不分昼夜,指终日逍遥游乐,忘掉一切。宵:夜。
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
语默¹自殊势²,亦知当乖分³
译文:仕隐地位自不同,我知早晚当离分。
注释:¹语默:说话与沉默,代指仕与隐。²殊势:地位不同。³乖分:分离。
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
未谓¹²已及³,兴在兹春。
译文:不料离别已来到,动身就在此年春。
注释:¹未谓:没有想到。谓:以为。²事:指分离之事。³及:到,来临。⁴兴:起,动身。⁵言:语助词,无义。这两句是说,没有想到离别的事就来了,(您)在今年春天就动身。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
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¹
译文:飘飘拂面西来风,悠悠离别东去云。
注释:¹“飘飘”两句:比喻殷景仁的离去。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
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¹
译文:千里山川相阻隔,再度相逢难有因。
注释:¹难为因:难得有因由。因:因缘,机会。这一句是说,难有机会在一起谈笑了。
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良才¹不隐世,江湖²多贱贫³
译文:贤才出仕能通达,江湖隐者多贱贫。
注释:¹良才:指殷景仁。²江湖:指隐居于江湖。³贱贫:作者自指。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
¹有经过便,念²来存³故人
译文:倘若有便相经过,勿望来看老友人。
注释:¹脱:倘或,假如。²念:盼望的意思。³存:存间,探望。⁴故人:老朋友,作者自指。

  陶渊明的田园诗后之学者极其推崇津津乐道而于他的赠答酬和之作则所论甚少。其实,这类作品中,也有不少绚烂多姿、光彩夺目的佳篇,《与殷晋安别》便是其中的一首。

  诗前小序点明此诗的写作背景。开头八句以直陈方法、追叙开式,交代了与殷晋安交往、比邻的友谊。在写交往的时候,“一”与“尽”相连,“信宿”与“益复”相应,充分展示了一见如故、日益亲密的情景。殷晋安“口不谈义,深达理体”(《宋书·殷景仁传》),二人谈话内容很可能与清净闲适相关,而与功名利禄绝缘。

  在写比邻的时候,先点明时间、地点,而后写出朝夕相从的情景。义熙元年(405年)十一月,诗人辞去彭泽县令,返回浔阳,耕于南亩。三年后,遭逢火灾,“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经过两年多的困顿苦楚,乃于义熙六年(410年)移居南里之南村。殷陶两人比邻,自然倍加亲密。一“肆”一“忘”,写足了二人友情。诗从初次交往落墨,进而写朝夕游从,有别于一般送别诗开头的或写景,或抒情,或烘托环境气氛,这是此诗的第一个特点。

  然而快乐总有到头的时候,没想到时间不长,殷又要作太尉参军,而且就在这个春天里动身。两人一个归隐,一个升迁,分离是必然的。于是笔锋一转,以直率的语言写道:“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语默”者,仕隐也。《易·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诗人运用这句成语,以表明二人意趣不同、处境不同。“殊势”,是说对形势的看法与处世的态度不一样:陶渊明以世路险恶,视仕途为“尘网”、“樊笼”而赋“归去来”;殷晋安则“有当世之志”(《宋书·殷景仁传》)。由此可见,“乖分”明写交往上的分离,暗示人生道路上的分歧,用得何等准确,何等深厚,而又何等率真。曰“知”曰“当”,说明分离是情理中事、预料中事,表现了诗人坦荡的胸襟与质朴的诗风。事真、意真、情真,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绝句》)者。临别之际,不写“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劝慰,不写“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的依恋,也不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凄伤,而从“或默或语”着眼,阐明“殊势”而“乖分”的自然之理,这又是一个特点。

  离别的时间终于到了,“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殷晋安移家东下,犹如天上行云,随着飘飘的西来风而悠悠东去,渐去渐远,渐远渐渺,终于消失在蓝天尽头。在这里,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对偶句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驰云飞图,渲染了送别者的感情,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此二句,与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丰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到吴会”等句,在以云行喻人之远去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而喻意大别。陶诗喻仕子行踪之速,曹诗喻征夫周流之苦。熔铸前人诗句为自己语言,抒发自己感情,而又不露痕迹,可算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离别之事牵动离别之情:“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殷晋安东下,一程山,一程水,千里迢迢,山川相隔。这一别,“相去悠且长”(《古诗·烛烛晨明月》)嘉会难遇,言笑无因,寄心浮云,浮云不还;移情清风,清风无知,诗人怀念之情,亦因之而溢于言表。这两句承上,与“飘飘”二句配合在一起抒写离别之情。

  离别之情推及离别之理:“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两句照应“语默”,再次表明自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志趣。事实上,诗人并非一开始就想高蹈尘外的,他自己曾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之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在《读史述·屈贾》中,他又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可见他希望能够做稷、契一类的人物,施展才能。但是,由于仕途的污浊,官场的庸俗,以及天下的多故,名士的少全,因而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辞》)的感叹。梁启超说:“古代作家能够在作品中把他的个性活现出来的,屈原以后,我便数陶渊明”(《陶渊明》)。

  “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二句,其“脱”字乃假设之词,诗人以之表希望意,盼望故人便时来访。这不仅是对殷晋安的叮嘱,也是自我真情的吐露,更是势殊而情深的表现。这一结尾,恰与开头遥相呼应,看似平淡,但透过平淡,见出诗人至诚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故人”二字,把读者的思想引导进入“信宿酬清话”“淹留忘宵晨”的情境之中,言尽而意不尽,有如曲终而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送别诗,没有从送别入手,也没有拘泥于“祖道帐饮”“折柳相赠”的惯例,而是别开生面地先写交往,后写分离,再写希望,并将它们串成一片行云、一弯流水,使全诗珠联玉贯。在写分离的时候,在他人,也许要大写离愁别苦,而诗人却淡淡着墨,平平写来,点明“语”与“默”、“良才”与“贫贱”的差异,从而使诗的内容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但诗人并没有就“殊势”作更具体的阐述,而在指出“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之后,急转直下,以假设之词、希望之意,倏然收住,诗人的全部真实感情都融化在全诗中,展示在读者面前。此诗强烈地表现出陶渊明诗歌的那种直率性格与平实语言的高度统一,人格美与艺术美的完好融合。

  苏轼对陶诗极其推崇,他说:“陶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在屡遭贬谪后,尤慕其为人而和其诗,《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便是诸多和陶中的一首。尽管由于陶、苏处境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因而诗的内容、基调、情感,也都不同,但语言乃至结构的师承关系,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96-98
2、 邓安生.陶渊明《与殷晋安别》及移居新探.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03)
3、 缪钺.从平易中见深沉——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赏析.文史知识,1992(07)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邻家人未识¹,床上坐堆堆。
注释:¹未识:一作“不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锦幛来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¹入厨下,洗手作羹²汤。
注释:¹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²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未谙姑食性¹,先遣²小姑³尝。
注释:¹“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²遣:让。³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0-771页 .

xīnjiàniángsānshǒu--wángjiàn

línjiārénwèishíchuángshàngzuòduīduī

lángláibàngménmǎnkǒusuǒqiáncái

jǐnzhàngliǎngbiānhéngzhēyǎnshìniángxíng

qiǎnlángdiànxiāngbìngbàiqīnqíng

sānchúxiàshǒuzuògēngtāng

wèiānshíxìngxiānqiǎnxiǎocháng

宦情一片莫云浮,归兴双溪春水流。
(huàn)¹一片莫²云浮,归兴双溪春水流。
译文:仕途宦海如一片漂浮的浓黑乌云,我归乡之情如双溪春水一样流去。
注释:¹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²莫:昏暗。
惜别长官携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
惜别长官携(xié)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
译文:长官与诗友们携着酒壶,等候在渡口,依依惜别,送我前行。
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
人方挟弹窥(kuī)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
译文:黄雀与世无争却遭人们挟弹弓窥伺捕捉,白鸥能提前辨知世道人心的险恶,选择停留与否,而我却不如它们不知机!
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
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
译文:我归途的空舟,多少个夜晚,都经历风雨打篷,却没有明月相伴!

  正月晦日西归舟中作,标题点名了时间与事件,即正月末日,归乡州中有感而作。晦,归州,蕴含低沉心情,辞别繁华与归乡情感!

  首联莫字直解不通,可引申为暮,作日暮义;或者为墨,引申为浓黑色义;兴,兴致,心情。整句意思为仕途宦海如一片漂浮的浓黑乌云,我归乡之情如双溪春水一样流去,融情于景,表达了仕途失意,人生漂泊,前途茫茫的低落之情。

  颔联意思,长官与诗友们携着酒壶,等候在渡口,依依惜别,送我前行。运用互文手法和对面落笔手法,表面上说长官和诗友惜别我,对我不舍,其实是表达自己对他们依依不舍。

  颈联,黄雀与世无争却遭人们挟弹弓窥伺捕捉,白鸥能提前辨知世道人心的险恶,选择停留与否,而我却不如它们不知机!运用对比手法,且用典抒情,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在改朝换代的形势下不知机变,不知危险,不知化险为夷!

  尾联,我归途的空舟,多少个夜晚,都经历风雨打篷,却没有明月相伴!用比喻手法,将归途的险恶用风雨做比喻,归途的孤独无友用明月做比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烘托了自己归途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归途与前途茫茫的担忧之情!

zhèngyuèhuì西guīzhōuzhōngzuò--àishū

huànqíngpiànyúnguīxìngshuāngchūnshuǐliú

biézhǎngguānxiéjiǔzhǎnsòngxíngshīyǒuhòujīntóu

rénfāngxiédànkuīhuángquèzhīkuìbáiōu

shùpéngfēnggèngbìngmíngyuèzàikōngzhōu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斜风细雨作春寒,对尊前¹,忆前欢。曾把梨花²,寂寞泪阑(lán)³。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
译文:初春细细微微的小风夹杂着小雨还有一点寒意,在酒樽前刚想畅饮,却回忆起以前的欢乐时光。那时寂寞无欢,只有手拈梨花,任泪水流淌过如花的脸际。还记得南浦分别时的情景:芳草萋萋,云烟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柔肠寸断,泪眼模糊、无语独看高高的青山。
注释:¹尊前:在酒樽之前。²梨花:梨树的花,代表着唯美纯净的爱情,但是也有谐音“离别”的意思。³阑干:眼眶。⁴南浦:情人别离地点的代称。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裯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昨宵结得梦夤(yín)¹,水云间,悄无言。争(zhēng)²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qīn)(chóu)³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译文:想起昨夜梦中,与伊人喜结重聚之缘,心思缱绻间竟悄然无语。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怎奈突然醒来,愁情恨意仍在。回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发出了凄凉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
注释:¹夤缘:连络,绵延。²争奈:怎奈;无奈。³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⁴伊:彼,他,她。

  这首词写失恋的悲愁,充满作者心灵深处的凄厉哀鸣。朱淑真在少女时期曾有过一段自由婚恋的幸福,可是后来由父母主婚,强嫁一俗吏,志趣难合,遂愤然离去。这棒打鸳鸯散的忧伤,这琼枝错插、忍遭摧损的隐痛,萦盘郁结于心,使她在恨、愁、悲、病、酒五字生涯中凄然以终,她的《断肠诗》、《断肠词》真实地铭刻着她心灵上的伤痕。这首《江城子》算是最典型的代表作。虽然题作《赏春》,但只不过说明愁恨是因其所触发而已。时当春日,词人独对孤樽,或许欲以解闷而已。不想这“斜风细雨”、这料峭“春寒”,却勾起了她对许多“前欢”往事的回顾。这“前欢”,应当是少女时期与恋人聚会的欢乐,是花前月下的欢歌,还是兰闺之中的私语,词人没有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了。她只记下了欢会后的寂寞凄凉和送伊远行的惨别情景。“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情人离去寂寞无欢,只有手把梨花,泪水横流而已。这里化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二句诗意,用这种啼泪愁容的形象描写烘托了悲哀之情。聚会之后的暂别尚难为怀,又要送君远行,情何以堪。“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山。”写送别,自屈原《河伯》之“送美人兮南浦”及江淹《别赋》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以后,“南浦”一词便成为情人别离地点的代称了。这里再配以“芳草断烟”的凄迷之景,以衬茫茫悲情,充满浓郁的感伤色彩。因为不忍眼睁睁看着恋人远离,于是含泪无语、呆看青山而已。这当中该包含着很多难言的苦痛。

  回忆了从前的欢会与离别,过片又转入对昨夜梦会的追思。“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梦魂之中,水云之间,与伊人喜结丝萝(夤缘,当据《广韵》释为连也),绸缪纤绻,悄然无语。梦中欢情,正如水云渺渺,倏忽即逝,一觉醒来,“愁恨又依然”如故。回思梦中幽欢,面对眼前寒衾,展转反侧,倍觉凄凉,懊恼、嗟呀、哀叹,全然无济于事,于是从那饱受创伤的心灵深处发出了绝望的哀鸣:“天易见,见伊难!”词在绝然痛语中戛然作结,尤如凄厉的旋律达到高潮时而弦绝声止,虽然曲终韵歇,但那哀痛的余音却经久不息地震荡在人们的灵府空间。

  这首词从春景凄寒起笔,转入“忆前欢”时却反接以闺中的寂寞和送别的感伤;过片以后折入梦境的回顾和思索,最后回到现实,以痛绝之语作结,由此显出沉郁顿挫的风致,与温婉蕴藉的《谒金门》相比,显然又另是一种格调了。

jiāngchéngzi··shǎngchūn--zhūshūzhēn

xiéfēngzuòchūnhánduìzūnqiánqiánhuāncénghuālèilángànfāngcǎoduànyānnánbiélèikànqīngshān

zuóxiāojiémèngyínyuánshuǐyúnjiānqiāoyánzhēngnàixǐngláichóuhènyòuránzhǎnzhuǎnqīnchóukōngàonǎotiānjiànjiànnán

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丙辰¹之冬,予留梁溪²,将诣(yì)(huái)³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
译文:庆元二年的冬天,我留在无锡,将往合肥而不能实现,依照梦中所思以记述自己的感情。
注释:¹丙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²梁溪:在今无锡市,相传因东汉梁鸿曾居此而得名。³诣淮:到淮南去。合肥在淮河以南。诣,往。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¹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译文:人世间的离别容易看重时节,见梅枝,相思情忽地涌上心头。几回小窗内幽深的梦里,花间漫步手牵手。今夜梦中找不到你,我徒自徘徊独游。梦中我还未感觉,寒气已将衾被浸透。
注释:¹幽梦:幽远的梦。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
湿红¹恨墨²浅封题³。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piān)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qī)¹⁰。漂零客,泪满衣。
译文:眼泪沾湿了红笺,怨恨饱和着墨迹。淡淡地封了信函,题了信头。宝筝空放久不弹,没有飞雁把书投。风流地游荡在大街小巷,想来只有古树斜阳空自留。旧日小舟共载的盟约,美好的心愿已付之东流。唱罢淮南小山“王孙不归”的诗句,恰好又是春草萋萋的时候。四处漂泊的游子,思念往事,泪满衣袖。
注释:¹湿红:一说,红泪。《丽情集》载蜀妓灼灼以软绡聚红泪寄裴质。一说,泪水湿透红笺。²恨墨:表达运筹别恨的书信。³封题:封缄书信。⁴宝筝:筝的美称。⁵无雁飞:即无人弹奏,雁柱不动。⁶俊游:胜游,亦指良伴。⁷算空有:意为算来空有……借指回忆过去。⁸旧约:往日之约。⁹淮南:指隐士淮南小山刘安。¹⁰萋萋: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在白石词中,对梅花的描写总是与其对合肥情人的追忆联系在一起的,这成为白石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因此,睹梅怀人成为白石词中常见的主题。

  这首《江梅引》正是如此。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姜白石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因作此词,小序指出:“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说明这是藉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以悲欢两种不同梦境反映相思之情。“人间”三句,回想起五年前两人依依难舍的惜别场面,这曾在另几首词中提到“拟将裙带系郎船”,“玉鞭重倚,却沈吟未上,又萦离思”。时光流逝,匆匆五年过去,相会仍是无期。看到“翦翦寒花小更垂”的腊梅,相思之情,悄然而生,然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

  “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荡舟赏灯,移筝拨弦,其乐融融。“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却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词中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却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白石写梦,多用提空描写,即不拘泥于对梦境本身的细腻描写,而是化实为虚跳出梦境,重在叙写对梦境的难以言传的独特感受。

  下片“湿红”三句,用晏小山词意:“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所恨的是书已成而信难通。于是想起伊人当年弹筝情状:“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此时玉颜既不可见,那玉柱斜列如飞雁的宝筝也踪影全无。“无雁飞”,包融有二层含意,一是指伊人不见无人弹筝,另一是无雁传书,音问难通。亦即秦少游所云:“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这一种刻骨相思之情,又能诉与谁人说?

  “俊游”四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先忆旧日携手同游之地,恐怕巷陌依稀而人事已非,那斜阳枯树,徒然增人悲思,正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再念别时曾指花相约:“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江山,甚时重至。”在送人往合肥诗中,也曾表示后会有期:“未老刘郎定重到,烦君说与故人知。”但此时看来是泛舟同游的旧约已难以实现,这种悲苦的心事也只能深埋于自己的心底了。

  “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眼下冬将尽而草已青,春草萋萋归期何时?一种惆怅迷离之感弥漫心头,无人与说。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白石一生布衣,虽不乏名公臣卿与之交游,但仍多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之感。白石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故以蕴藉深挚见长,此词也不例外,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jiāngméiyǐn ·rénjiānbiéduōshí

jiāngkuí sòngdài 

bǐngchénzhīdōng liúliáng jiānghuáinán yīnmèngshùzhì 

rénjiānbiéduōshì jiànméizhī xiāng xiǎochuāngyōumèngshǒutóngxié jīnmèngzhōngchù mànpáihuái hánqīnbèi shàngwèizhī 
shī湿hónghènqiǎnfēng bǎozhēngkōng yànfēi jùnyóuxiàng suànkōngyǒu xiéhuī jiùyuēpiānzhōu xīnshìchéngfēi huáinánchūncǎo yòu piāolíng lèim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