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将军¹亦壮哉,西京昨夜捷(jié)²来。
译文: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注释:¹白发将军:指武巨。²捷书:捷报。
胡儿¹敢作千年计,天意²宁知一日回³
译文: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注释:¹胡儿:指金人。²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³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叉决定祜助赵宋王朝。
列圣¹仁恩深雨露,中兴²(shè)³疾风雷
译文: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注释:¹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²中兴:国家由衰转盛。³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⁴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¹寒食²朝陵使³,驿(yì)梨花处处开。
译文: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注释:¹悬知:预测,推想。²寒食:指清明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⁴驿路:旅途。驿: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wénjūnzhōubào西jīng

yóu sòngdài 

báijiāngjūnzhuàngzāi 西jīngzuójiéshūlái 
érgǎnzuòqiānnián tiānnìngzhīhuí 
lièshèngrénēnshēn zhōngxīngshèlìngfēngléi 
xuánzhīhánshízhāolíngshǐ使 驿huāchùchùkā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注释

白发将军:指武巨。

捷书:捷报。

胡儿:指金人。

天意:指冥冥中上天的意向。

回:回心转意。指上天叉决定祜助赵宋王朝。

列圣:宋王朝已故列代皇帝。

中兴:国家由衰转盛。

赦令:大赦天下的诏令。

疾风雷:指诏令传布快如风雷。

悬知:预测,推想。

寒食:指清明前三日,民俗不举火,以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古人多在这几日扫墓。

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驿路:旅途。驿:古时旅行时换马宿夜的地方。

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十二月,知均州武巨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七月十二日,陆游升迁大理司直兼宗正簿,任玉牒所史官。他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家纂修“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皆须记载。

参考资料:
1、 周羽发主编.宋诗三百首: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08月第1版:第369页
赏析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携玉手喜同车,比上云阁飞除。
携玉手¹²同车³,比上云阁飞除
译文:牵着如玉般的手满心欢喜的与你同车而行,登上高耸入云的楼阁。
注释:¹玉手:洁白温润如玉的手。多指女手。²喜:喜好。喜欢。³车:马车。根据诗韵应读‘居’音。⁴比上:比肩登上。⁵云阁:阁名。秦二世胡亥建。泛指高耸入云的楼阁。⁶飞除:飞架的陛阶。高陛。
钓台蹇产清虚,池塘灵沼可娱。
钓台¹(jiǎn)²清虚³,池塘灵沼除娱
译文:水边钓鱼台静静矗立,池塘中水波荡漾你我慢游其中欢心娱悦。
注释:¹钓台:钓鱼台。为钓鱼而设在水边的台子。²蹇产:亦作“蹇滻”“蹇嵼”。艰难困顿。形容高而盘曲。郁结,不顺畅。³清虚:清净虚无,清净空虚。⁴灵沼:灵验的沼泽。池沼的美称。后喻指帝王的恩泽所及之处。⁵除娱:除以娱乐。
仰泛龙舟绿波,俯擢神草枝柯。
仰泛¹龙舟²绿波³,俯擢(zhuó)神草枝柯
译文:龙形的大船泛于碧水之间,你俯身摘取水中的芙蓉茎叶。
注释:¹仰泛:仰面漂浮。²龙舟:龙形的大船。狭长的龙形舟船,多人同时划动数浆,用作竞渡比赛。³绿波:绿色的水波。⁴俯擢:俯身拔取。⁵神草:灵草,仙草。⁶枝柯:枝条。枝,树的细枝条。柯,树木的粗枝。
想彼宓妃洛河,退咏汉女湘娥。
想彼¹(fú)²洛河³,退咏汉女湘娥。
译文:不知不觉想到洛水中的神女,感叹吟咏诗中汉水之畔的游女和苍梧之渊的湘妃。
注释:¹想彼:想那。²宓妃:传说中的洛水女神。³洛河:洛河,古称雒水,黄河右岸重要支流。在河南偃师境内与伊河并流,亦称为伊洛河。南洛河为洛河在水文上的名称。⁴退咏:退让吟咏。退下吟咏。⁵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

qièbáomìngxíng··--cáozhí

xiéshǒutóngchēshàngyúnfēichú

diàotáijiǎnchǎnqīngchítánglíngzhǎo

yǎngfànlóngzhōu绿zhuóshéncǎozhī

xiǎngfēiluò退tuìyǒnghànxiāngé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¹萧然²似野僧(sēng)
译文: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注释:¹兴味:兴趣、趣味。²萧然:清净冷落。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昨日邻家乞(qǐ)新火¹,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¹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参考资料:
1、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03月:第6-7页
2、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编;张卫国译评.千家诗.湖北:崇文书局,2015.06:第20页
3、 (宋)谢枋得选;张凌翔解译.千家诗全鉴(典藏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06:第147-148页
4、 林风编著.廉吏诗三百首选注.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01:第107页

qīngmíng--wángchēng

huājiǔguòqīngmíngxìngwèixiāoránshìsēng

zuólínjiāxīnhuǒxiǎochuāngfēnshūdēng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谁家玉笛¹暗飞声²,散入春风³满洛城。
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注释:洛城:今河南洛阳。¹玉笛:笛子的美称。²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³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¹折柳²,何人不起故园³情。
译文:在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注释:¹闻:听;听见。²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³故园:指故乡,家乡。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称,或羌笛的代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的,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0-31
2、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9-360

chūnluòchéngwén

bái tángdài 

shuíjiāànfēishēng sànchūnfēngmǎnluòchéng 
zhōngwénzhéliǔ rényuánqíng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虎丘¹八月半,土著流寓²、士夫眷(juàn)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³(luán)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xī)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¹⁰、申文定¹¹祠,下至试剑石¹²、一二山门,皆铺毡(zhān)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náo)(bó)¹³,渔阳掺(càn)(zhuā)¹⁴,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¹⁵”同场大曲¹⁶,蹲踏¹⁷和锣丝竹肉声¹⁸,不辨拍煞¹⁹。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²⁰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sè)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qù)²¹,不杂蚊虻(méng)。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jiè)²²,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²³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²⁴非苏州,焉讨²⁵识者²⁶
译文: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门、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大雁就像落在沙滩上,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的嘈杂声、锣声、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节奏节拍。到了深夜,人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声音相和,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的嘈杂声都消失不见了。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穿透云霄般强烈,抑扬顿挫,一个字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妙,心动神摇,心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坐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注释:¹虎丘:山名,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相传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为名胜古迹荟集之地。²土著流寓:指本地居民和寓居于此地的人。³崽子:男孩。⁴娈童:以色相获宠的美貌男子。⁵游冶恶少:指浪荡子弟。⁶走空:骗子。⁷生公台:即生公讲台。相传这里曾是晋朝高僧竺道生讲佛经的地方。⁸千人石:又名千人坐,位于虎丘的一块巨石,可以容纳千人同坐,因此得名。⁹鹤涧:在虎丘山后面,唐代一位道士曾于此处养鹤,所以得名。¹⁰剑池:在千人石北面的崖壁下,传说是吴王阖闾同其鱼肠宝剑共葬之地。¹¹申文定:即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谥号文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官员,官至内阁首辅,著有《赐闲堂集》。¹²试剑石:位于上虎丘路上的一块巨石,中间有道裂痕,传说是吴王试剑劈开的。¹³十番铙钹:通常称为十番锣鼓,民间的组合乐器,以吹打乐器为主。¹⁴渔阳掺挝:鼓曲名。庾信《夜听捣衣》诗中“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¹⁵锦帆开,澄湖万顷:出自《浣纱记》,第十四出《打围》中的《普天乐》曲有“锦帆开,牙墙动。”第三十出《采莲》的《念奴娇序》曲中有“澄湖万顷、见花攒锦绣,平铺十里红妆。”¹⁶同场大曲:指多人同时演唱的大曲子。¹⁷蹲踏:又叫“蹲沓”、“噂杳”,形容各种声音集聚在一起,嘈杂纷纭。¹⁸丝竹肉声:指管弦乐器和人歌唱的声音。¹⁹拍煞:节拍煞尾,泛指声音旋律的节奏。²⁰藻鉴:品评赏鉴。²¹寂阒:寂静无声。²²针芥:形容细小之物。²³雁比:形容排列有序。²⁴使:假使,如果。²⁵讨:求。²⁶识者:谓知音。

  张岱之笔,犹如摄影机镜头,把虎丘中秋的情景尽收眼底。

  文章首写赴会。袁宏道当年已把游人写得纷错如织,曾谓“倾城阖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张岱则把倾城而出的各色人及千人石至山门的各个地点也一一点示出来。如果说袁文是散文式的铺叙,张文则是多种镜头的叠映,使簇拥纷错之状,更加立体地映现出来。

  次写初更。初夜时,这里是一番热闹景象,四方游人初集,唯有锣鼓吹打,才足以表达兴奋之情,及至更定,开始演唱,但因人物错杂,雅俗不分,大家都只以自娱为乐,所以无论吹弹歌唱,总是选择“锦帆开”“澄湖万里”之类热闹的合唱曲。在行家张岱看来,真是“丝竹肉声,不辨拍煞”,这似乎是为那种天真可爱所逗乐,又像是因那种幼稚浅俗而微微摇头。更深时,凑热闹的游客渐次散离,留下的是真正的听众,都在耐心地品尝管弦伴奏中的南北曲的清唱。

  继写二鼓。经过竞争汰选,只留下三四人,由一缕洞箫伴托着演唱。其特点是一片静穆,只有深于昆曲雅致的听众在等待最后的优胜者上台。

  终写三鼓。被认为最有水平的演唱者当于此时登台献艺,故而特别引人注目。袁文与张文都以饱含深意的笔调写出一段极优美的文字。先看袁文:“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主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这是诗人的感知,引譬取喻,以文字的形象音韵感人。再看张文:“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这是行家的体悟,析微通幽,字字切中肯綮,将真确的理性分析如盐入水般地融进生动形象的表述之中。昆曲清唱到了明末,极其繁缛柔曼,一字三折,声多字少,一般人无法听懂唱词,而行家则乐此不疲,自得“曲高和寡”之趣。张岱以为,演艺到了令人“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的情境,是为极境矣。此时,表演者与观众的神情契合无间,却又不知其所以然,八个字传写出了那种不可言传的意境。至此,读者亦“不敢击节,惟有点头”了。

  文章以戏曲行家的那种晰毛辨发功夫,在袁宏道的《虎丘》之后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至妙至绝。

  文章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交际的需求和对艺术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民间演出水平的高妙和群众组织社会活动的非凡能力。既写出少数“寻入针芥”的曲迷的品味,也写出“雷轰鼎沸”的群众大场面。既写出“演者”的踊跃献艺,也写出“听者”的心理活动。这里的“听者”首先就是老于此道的作者本人。正因为他作为“听者”始终活动在当时的情境中,而且又以一名行家里手的身份,有条不紊地剖析、描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曲会的胜迹中去,又鬼使神差般地把读者引入当时那些曲迷的心理中去,与他们一起呼吸,一起观摩,一起凝神于微妙的艺术之中。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704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西原驿(yì)¹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译文: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注释:¹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君去试看汾(fén)¹上,白云犹似汉时秋²
译文: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¹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山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²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5-61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