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课有严投急影,公衙未退沸繁声。香材聚敛千家圃,兵卫森凝百雉城。
官课有严投急影,公衙未退沸繁声。香材聚敛千家圃,兵卫森凝百雉城。
额上粉轻春尚早,股间金重日初晴。百虫未敢梅花近,唯有渠来蹴雪英。
额上粉轻春尚早,股间金重日初晴。百虫未敢梅花近,唯有渠来蹴雪英。
舒岳祥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 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献岁发,吾将行。
献岁¹发,吾将行。
译文:在新年伊明之时,我将出发春游。
注释:¹献岁:即岁首,一年之始。吾将行:是借用《楚辞·涉江》:“忽乎吾将行兮”中的成句,在此谓“我将出发春游”。
春山茂,春日明。
春山茂,春日明。
译文:郊外我所见到的春光是如此明媚:
园中鸟,多嘉声。
园中鸟,多嘉声¹
译文:园林中到处莺声燕语,鸣声清脆,仿佛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春歌。
注释:¹嘉声:形容鸟的鸣叫声十分动听。
梅始发,柳始青。
梅始发,柳始青。
译文:红梅在春风中率先怒放,向人间报告春的信息。含烟惹雾的杨柳枝条,已纷纷生出嫩芽,渐渐由黄转青。
泛舟舻,齐棹惊。
泛舟舻(lú),齐棹(zhào)¹惊。
译文:春游的人们来到烟波浩渺的水上,荡起了龙舟画舫,他们整齐地举起桨片,使劲地划呀划呀;船儿飞快地在水上滑行,水鸟被惊得扑翅飞向两岸。
注释:¹齐棹:整齐地举起船浆。
奏《采菱》,歌《鹿鸣》。
奏《采菱(líng)》,歌《鹿鸣》。
译文:人们不禁心旷神怡,逸兴遄飞,在船上奏起了江南的《采菱》曲,音调流转柔婉;时而又唱起古老的《鹿鸣》歌,情韵和雅古朴。
风微起,波微生。
风微起,波微生。
译文:和煦的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
弦亦发,酒亦倾。
弦亦发,酒亦倾。
译文:人们在弦歌声中频频举杯祝酒,尽情痛饮。
入莲池,折桂枝。
入莲池,折桂枝。
译文:女子们荡开双桨,时而没入一片荷叶田田的池里,时而又傍岸攀折那尚未开花的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芳袖动,芬叶披。
译文:随着她们透着香气的罗袖频频挥动,船儿便轻快地前进,那些芬芳的水草叶子纷纷地向两边倒伏让路。
两相思,两不知。
两相思,两不知。
译文:春游中的青年男女彼此产生了爱慕相思,两方都钟情于对方,又都不知道对方同时也在相思中。
《春日行》属古乐府《杂曲歌辞》。这首诗描写在明媚的春光中男女青年郊游嬉戏的欢乐情景。全诗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显出俊逸的风格。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¹,万户²(dǎo)³声。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注释:¹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²万户:千家万户。³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秋风吹不尽¹,总是玉关²情。
译文: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注释:¹吹不尽:吹不散。²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何日平胡虏(lǔ)¹,良人²³远征。
译文: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¹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²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³罢:结束。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情而冠以“玉关”,令人联想到遥远的边塞,益觉此情之深长;句首着一“总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和肌肤所感囊括净尽,极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诗写到这里,整个气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笔一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盼望战事的早日结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既是诗人的愿望,也是征妇的心声。有此一笔,不仅使全诗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关情”愈发浓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9-231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29-132
3、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338-341

 ·qiū

bái tángdài 

chángānpiànyuè wàndǎoshēng 
qiūfēngchuījìn zǒngshìguānqíng 
píng liángrényuǎnzhēng 
坡仙不谪黄,黄应无雪堂。
坡仙¹不谪(zhé)²黄³,黄应无雪堂
译文:就像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才有黄州雪堂一样,如果道乡先生不流落岳麓寺,也不会有后来的道乡台了。
注释:道乡台:北宋谏臣邹浩,字志完,号道乡,以直言敢谏著称,数次被贬,和苏轼同为“元祐党人”。作有《道乡歌》,人称“道乡先生”。邹浩经潭州,遭驱逐,无法住宿,只好雨夜渡江,岳麓山寺僧举火把迎接,并邀其在书院讲学。几十年后,张栻在此筑台,朱熹为之刻石,即为道乡台。¹坡仙:东坡先生苏轼。²谪: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³黄:黄州。⁴雪堂: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写出了剖析心迹的《雪堂记》。
道乡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道乡¹不如新,此台无道乡。
译文:时光飞逝,道乡台不再光鲜亮丽。纵然有道乡台可寻,却不见当年的道乡先生了。
注释:¹道乡:见前注。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颃。
青山非其人,山灵能颉(xié)(háng)¹
译文:在远处毅立的青山,如此地不屈顽强,不正是道乡先生吗?恐怕只有山之精魂能与道乡先生相较量。
注释:¹颉颃:不相上下,能与之相抗衡。
一落名胜手,境与人俱香。
一落名胜手,境¹与人俱香。
译文:道乡台一旦落成便成为当地名胜,道乡先生的事迹精神与道乡台相映生辉。
注释:¹境:指名胜道乡台。
悲吟倚空寂,临眺生概慷。
悲吟倚空寂,临眺¹生概慷²
译文:先生已然驾鹤西去,我也只能倚楼惆怅;登上道乡台向远处眺望,忽又觉得神情激昂!
注释:¹临眺:登高远望。²概慷:即“慷慨”。
道乡不可作,承君不可忘。
道乡不可作¹,承君不可忘。
译文:死者不能复生,但是我会秉承您的精神,继续奋发前行。
注释:¹作:指站起来,即复活。《礼记·檀弓下》:“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

yuèdàoxiāngtái--pānfāng

xiānzhéhuánghuángyīngxuětáng

dàoxiāngxīntáidàoxiāng

qīngshānfēirénshānlíngnéngjiéháng

luòmíngshèngshǒujìngrénxiāng

bēiyínkōnglíntiàoshēnggàikāng

dàoxiāngzuòchéngjūnwàng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正位¹开重屋²,凌空³出火珠。
译文: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注释: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¹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²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³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夜来¹双月²³,曙(shǔ)后一星孤。
译文: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注释:¹夜来: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²双月:指火珠、月亮。³满:一作“合”。⁴曙:天刚亮。⁵一星:指火珠。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天净¹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译文:天色明净珠来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注释:¹天净:天空明净。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遥知太平代¹,国宝²在名都³
译文: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注释:¹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²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³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此诗则是一首四韵诗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龄《唐人试帖》根据荆冬倩“奉试”诗亦为四韵认为可能是当时官限如此,而直至后来,“奉试”诗才又变为六韵。

  此诗寥寥数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首两句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接下来四句则写了火珠的来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妙绝。“夜来双月满”之“双月”,一实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两者并举就说明火珠皎洁来白之至与天下月亮无二,仿佛又一轮明月遗落人间,两月同散发出柔和的微来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张、衬托至极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虽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来辉不减,就像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天净来难灭,云生望欲无”二句,继续写火珠之来,写出了其珠来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因火珠乃他国所献之宝物,有此盛事正说明国家之强大及时代之太平。结句遣字用词还算颇有气势,只是意义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此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关注。此联描写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来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来。后来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分门古今类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诗云:‘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时称佳句。未几。曙卒。无子,惟一女,名星星。星,盖其谶也。”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 ,2006:16-18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三更¹灯火五更鸡²,正是男儿读书时。
译文:三更挑灯夜读,五更鸡鸣即起,这一早一晚正是男儿读书的好时候。
注释:¹更: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²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黑发¹不知勤学早,白首²³悔读书迟。
译文: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注释:¹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²白首: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³方:才。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参考资料:
1、 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42
2、 杨道诚,韩清显.中国诗词名篇类编赏析:修身养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11

quànxué--yánzhēnqīng

sāngèngdēnghuǒgèngzhèngshìnánérshūshí

hēizhīqínxuézǎobáishǒufānghuǐshūc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