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泉满山涧,春风到山家。兰英已披径,芹枝亦浮沙。
春泉满山涧,春风到山家。兰英已披径,芹枝亦浮沙。
我乘晴影步,所至怜物华。幽处有真意,避尘尘转赊。
我乘晴影步,所至怜物华。幽处有真意,避尘尘转赊。

línbìngxiányǐn--hánbiāo

chūnquánmǎnshānjiànchūnfēngdàoshānjiālányīngjìngqínzhīshā

chéngqíngyǐngsuǒzhìliánhuáyōuchùyǒuzhēnchénchénzhuǎnshē

韩淲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20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¹青林²中。
译文: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敞开衣服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注释:¹裸袒:裸,赤身。袒,露臂。²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巾¹挂石壁,露顶²洒松风³
译文: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披散着头发,任由松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¹脱巾:摘下头巾。²露顶:露出头顶。³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洒”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2、 钟刚.唐三家五绝注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5

xiàshānzhōng

bái tángdài 

lǎnyáobáishàn luǒtǎnqīnglínzhōng 
tuōjīnguàshí dǐngsōngfēng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东风¹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译文:春风是什么时候到来的呢?已经吹绿了湖泊上面的山峰。
注释:¹东风:春风。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译文:湖泊上面的春意既然早来,种田的人民整天都闲不下来。
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
沟塍(chéng)¹流水处,耒(lěi)(sì)²平芜(wú)³间。
译文:农民拿着耒耜在田间劳作,修沟引水铲除杂草躬耕不缀。
注释:¹沟塍:田埂和田间的水沟。塍:田埂。²耒耜:古代一种象犁的翻土农具。木把叫“耒”,犁头叫“耜”。³平芜:杂草繁茂的原野。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薄暮饭牛¹罢,归来还闭关²
译文:傍晚时分农民将牛喂饱后,回到家里把门关上睡觉去了。
注释:¹饭牛:喂牛。²闭关:闭门谢客,也指不为尘事所扰。

  这首诗虽称“题农父庐舍”,所写内容却与农舍无关而是反映了农家春耕时节忙碌的生活。春风吹绿了湖边的山野,田家也开始了春耕,平整土地,喂养耕牛,整日不得闲暇。而诗中田家实际上是归耕的隐士,春耕之余闭门谢客,体现了一种隐逸情怀。通篇语言清新自然。

  起句看似平易,实具巧思。“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以平易质朴,明白如话的诗句,表现在不知不觉之间,春风悄然而至,带给漫山遍野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象。诗句如口头语、家常话,却写出了物候特点和人们的普遍感觉,诗意盎然。特别是一个“绿”字,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见出作者驾轻就熟的“炼字”功夫。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大概就是受此启发。

  紧接下来的四句是写农家春忙。“湖上青既早,田家日不闲”是概括地写。“沟塍流水处,耒耜平芜间”是具体地写。湖色青青,农人们在田间躬耕不辍。这两句字面上虽没写人,但实际上正是写人,写的是农人正在田间渠边劳作的景象。这是一对联语,对仗工整。

  结尾两句是写农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收工回家休息。饭牛就是喂牛。关即门闩,闭关就是闭门。傍晚时分,农人们给勤劳,一天的耕牛喂饮后,关上柴门回到家中休息。结句“归来还闭关”,一方面是写农人劳累了一天,第二天还要早起出工,需要及早休息,这从一个侧面含蓄地写出了春忙;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农人们无事不相往来、互不相扰、闭关自守的心理状态。整首诗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安定时期,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生活。

  从诗题和诗的内容看,诗人是以一个旁观者的欣赏态度来赞美农家生活的。他对农民生活作了诗化、美化、理想化,可以说这是一曲“田园牧歌”。从这首诗的情调,读者也可隐约看出诗人与世无争的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的心态。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打麦打麦,彭彭魄(pò)¹,声在山南应山北。
译文: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音发在山南,回声响在山北。
注释:¹彭彭魄魄:象声词,打麦的声音。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jiào)¹麦尚青,
译文:四月里太阳从东北升起,刚爬上山尖,麦儿还青。
注释:¹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
转到天心麦已熟。
转到天心麦已熟。
译文:转到中天,麦穗已黄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hé)¹催人夜不眠,竹鸡²叫雨云如墨。
译文:鹖旦不停地叫着,催着农民们早早起床;竹鸡又鸣起,报告大雨将来,乌云如墨。
注释:¹鶡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²竹鸡:鸟名,分布于江南,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大妇¹²(lián)出,小妇具³筐逐,
译文:大妇带着镰刀出门,小妇背上筐子跟着。
注释:¹大妇:大儿媳。²腰:腰间插着。³具:准备。逐:追。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上垅(lǒng)¹先捋(luō)²青,下垅已成束³
译文:上田垅先捋取青穗,下田垅麦已捆成束。
注释:¹上垅:走进麦田。²捋:用手握住抹下来。³束:捆。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dàn)¹头枯面焦黑!
译文:田家以苦为乐,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
注释:¹敢惮:不怕。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贵人荐庙¹已尝新²,酒醴(lǐ)³(yōng)会所亲
译文:达官贵人们祭祖后已经尝新,喝着酒大宴宾客。
注释:¹荐庙:用新麦祭祖。²尝新:尝食新麦。³酒醴:美酒。⁴雍容:华贵大方。⁵会所亲:和亲友聚会。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曲终厌饫(yù)¹²童仆,岂信³田家未入唇
译文:一曲奏罢吃饱喝足犒赏奴仆,怎能想到农民们一口也没吃着?
注释:¹厌饫:吃饱喝足之后的剩余。²劳:赏给。³岂信:怎么相信。⁴未入唇:未曾进过嘴。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尽将精好输¹公赋²,次把升斗求市人³
译文:他们把好麦都交了租赋,又把剩下的上市场去出售。
注释:¹输:送。²公赋:公粮。³求市人:求人买。 市:买。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麦秋¹正急又秧(yāng)²,丰岁自少凶岁多,
译文:正忙着收麦又要赶着插秧,毕竟丰年太少凶年太多,
注释:¹麦秋:收麦季节。 ²秧禾:插秧。
田家辛苦可奈何!
田家辛苦可奈何!
译文:田家辛苦是无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译文:献上我的打麦词,又当作一首插秧歌。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全诗可分为两段,从开头到“敢惮头枯面焦黑”为上段: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在北。”诗名“打麦”,开头就直承题意。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而是用相互回应的一片打麦声,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作者撇开打麦,蓦然跳跃到打麦以前的收割。“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鹖旦夜鸣催人,风雨将至,不抢收则颗粒无获。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出抢收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只写妇女,实际上却已包括丁壮,笔墨简洁。捋青随即成束,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紧凑,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紧张。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之相比,此诗抓住了收麦场面中的特定动作,刻画更为准确。“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夜无安眠,朝无少息,劳作很辛苦,但农民却以苦为乐。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年成尚好,虽然所得无几,但不至于饿死道旁。这是凄楚的喜悦,辛酸的微笑。

  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下一段从“贵人荐庙已尝新”到结束,由回顾收麦跳跃到展望食麦。“贵入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荐庙即献于家庙作祭品,醴是甜酒。贵人们雍容尝新,饱食有余,和田家的不曾入口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耕者不食,食者不耕的对立。“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田家的饥馁不言而喻,两者的对比又深入了一层。

  麦秋结束,劳作未歇,诗人构思又跳跃到打麦后的插禾:“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这里写插禾只是一笔带过,不再作具体描写,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打麦和插禾,虽然一为农事之末,一为农事之始,但贯穿始末的是送不走的“辛苦”二字。田家的辛苦又要随着插禾周而复始了。结尾结而不断,首尾相衔,内涵丰富。

  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画墁集》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而此篇尤为突出。诗中强调了农民的终生劳苦,内容比前人开拓得更广。

  此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诗题说“打麦”,却忽而收麦、忽而食麦、忽而插禾,以打麦为联系中心,结构跳跃动荡,又有章法可寻,对主题的表现有重大作用。

  由于作者热悉农村生活,因此在描写农村环境及劳动场面时,形象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贵人神态,着墨无多,却十分传神。两种形象的对比,互相映衬,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中使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参差,自由洒脱,避免板滞,很有乐府风味。诗中换韵三次,平仄交押,仄声的短促峭急,突出了农民的劳苦;平声的悠长平和,刻画了贵人的雍容自得。

  整篇诗不用典实,不用生僻字,质朴平易,任情而往,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82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1-303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乱猿啼处访¹高唐²,路入烟霞草木香。
译文: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山色未能忘宋玉¹,水声犹是哭襄王²
译文: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注释:¹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²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朝朝夜夜阳台¹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译文: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惆怅¹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译文: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这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首联写巫山庙的环境。颔联承上,由巫山神话,引出《高唐赋》的作者宋玉。最后两句进一步将自己的慨叹和惋惜推向高潮。诗中虽然写有宋玉,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寄托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作者采用了先赋后比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64,65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病起萧萧¹两鬓(bìn)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kòu)²连梢(shāo)煎熟水³,莫分茶。
译文:两鬓已经稀疏病后又添白发了,卧在床榻上看着残月照在窗纱上。将豆蔻煎成沸腾的汤水,不用强打精神分茶而食。
注释: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平韵。¹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²豆蔻:药物名。³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枕上诗书¹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yùn)(jiè)²,木犀(xī)³
译文: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注释:¹书:《历代诗余》作“篇”字。²酝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³木犀花:即桂花。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旧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7页

tānhuànshā ·bìngxiāoxiāoliǎngbìnhuá

qīngzhào sòngdài 

bìngxiāoxiāoliǎngbìnhuá kàncányuèshàngchuāngshā dòukòuliánshāojiānshúshuǐ fēnchá 
zhěnshàngshīshūxiánchùhǎo ménqiánfēngjǐngláijiā zhōngxiàngrénduōyùnjiè 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