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yì)¹中园亭,仆²皆为赋此词³。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日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¹⁰之意云¹¹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以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¹邑:县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带湖居所失火之后举家迁往此处。²仆:自我谦称。³此词:指《贺新郎》词调。⁴停云:指辛弃疾在瓢泉所筑停云堂。⁵竞来日娱:争日前来使我高兴。⁶意:猜度,料想。意溪山欲援例者:料想溪山也想依照前例(以词赋邑中园亭事,即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⁷援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⁸庶几:差不多。⁹仿佛:日似,类似。¹⁰渊明思亲友:晋代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自谓是“思亲友”之作。¹¹云:助词,用于句末,无义。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甚矣吾衰矣¹。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²?我见青山多妩媚³,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日似。
译文: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注释:¹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²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³妩媚:潇洒多姿。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一尊搔(sāo)首东窗¹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²沉酣(hān)求名者,岂识浊醪(láo)³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译文: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我不为没见到古人(陶渊明)而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¹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²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³浊醪:浊酒。⁴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参考资料:
1、 陈才,李士明,难觅知音独惆怅 寄情山水显豪情——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2、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图书
3、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xīnláng ·shènshuāi

xīn sòngdài 

zhōngyuántíng jiēwèi  zuòtíngyún shuǐshēngshān jìngláixiāng shānyuánzhě suìzuòshù shùfǎng仿yuānmíngqīnyǒuzhīyún 

shènshuāi chàngpíngshēng jiāoyóulíngluò zhǐjīn báikōngchuísānqiānzhàng xiàorénjiānwànshì wèn nénglìnggōng jiànqīngshānduōmèi liàoqīngshānjiànyīngshì qíngmào lüèxiāng 
zūnsāoshǒudōngchuāng xiǎngyuānmíng  tíngyún shījiù shífēngwèi jiāngzuǒchénhānqiúmíngzhě shízhuóláomiào huíshǒujiào yúnfēifēng hènrénjiàn hènrénjiànkuángěr zhīzhě èrs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怅。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对世间万事也慢慢淡泊了。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不论情怀还是外貌,都非常相似。

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在酒酣之际,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我不为没见到古人(陶渊明)而感到遗憾!我遗憾的是像他那样的古人不曾见识我这样的疏狂傲气。了解我的,还是那几个朋友。

注释

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金缕词”“金缕歌”“风敲竹”“贺新凉”等。以叶梦得《贺新郎·睡起流莺语》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邑:县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带湖居所失火之后举家迁往此处。

仆:自我谦称。

此词:指《贺新郎》词调。

停云:指辛弃疾在瓢泉所筑停云堂。

竞来日娱:争日前来使我高兴。

意:猜度,料想。意溪山欲援例者:料想溪山也想依照前例(以词赋邑中园亭事,即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

援例:依照前例。指以词赋邑中园亭事。

庶几:差不多。

仿佛:日似,类似。

渊明思亲友:晋代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自谓是“思亲友”之作。

云:助词,用于句末,无义。

甚矣吾衰矣:这是孔丘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作者借此感叹自己的壮志难酬。

问何物、能令公喜: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感到快乐。

妩媚:潇洒多姿。

搔首东窗:借指陶潜《停云》诗就,自得之意。

江左:原指江苏南部一带,此指南朝之东晋。

浊醪:浊酒。

知我者,二三子:引《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鉴赏

  正如此词自注所述,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寂寞与苦闷的心情。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考证,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他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馀几”与结句“知我者,二三子”首尾衔接,用以强调“零落”二字。接着“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数语,又连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和《世说新语·宠礼篇》记郗超、王恂“能令公(指晋大司马桓温)喜”等典故,叙自己徒伤老大而一事无成,又找不到称心朋友,写出了世态关系与自己此时的落寞。“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是全篇警策。词人因无物(实指无人)可喜,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不仅觉得青山“妩媚”,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妩媚”了。这与李白《敬亭独坐》“相看两不厌”是同一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先把审美主体的感情楔入客体,然后借染有主体感情色彩的客体形象来揭示审美主体的内在感情。这样,便大大加强了作品里的主体意识,易于感染读者。以下“情与貌,略相似。”两句,情,指词人之情;貌,指青山之貌。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崇高、安宁和富有青春活力等。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情与青山相比,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宁愿落寞,决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

  词的下片作者又连用典故。“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停云》中有“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等诗句,辛弃疾把它浓缩在一个句子里,用以想像陶渊明当年诗成时的风味。这里作者又提陶渊明,意在以陶自况。“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两句,表面似申斥南朝那些“醉中亦求名”(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三)的名士派人物;实际是讽刺南宋已无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以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两句,句法与上片“我见青山”一联相似,表现出了作者傲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类的人。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足见辛弃疾对自己这二联是很自负的。

  结句“知我者,二三子。”这“二三子”为谁没有人进行专门的考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但读者不妨视野扩大些,将古人陶渊明、屈原乃至于孔子等,都算在内。辛弃疾慨叹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实与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情类似,同出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忧虑。而他的闲居铅山,与陶渊明居“南山”之情境也多少有点类似。

参考资料:
1、 陈才,李士明,难觅知音独惆怅 寄情山水显豪情——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大众文艺(理论),2008.10.25
2、 中国经典古籍系列宋词鉴赏大典,新华电子图书
3、 施议对 .辛弃疾词选评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时辛弃疾被投闲置散已四年。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辛弃疾“独坐停云”,触景生情,信手拈来,随成此篇,反映了词人落职后的寂寞心境和对时局的深刻怨恨。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新读,熊华勇,文学教育,2007.12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锦样江山,何人坏了,雨瘴烟峦。故苑莺花,旧家燕子,一例阑珊。
锦样¹江山,何人坏了,雨瘴(zhàng)烟峦²。故苑莺花,旧家燕子,一例阑(lán)³
译文:锦绣般的大好江山,究竟被谁毁坏、断送了?故国山河破碎,一派乌烟瘴气。不管是皇家还是贵族,都毫无例外地衰颓败落了。
注释:柳梢青:词牌名,又名“陇头月”“玉水明沙”“早春怨”云淡秋空”“雨洗元宵”等。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六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¹锦样:锦绣般的。²雨嶂烟峦:形容故国山河破碎,一派乌烟瘴气之状。³一例阑珊:全呈现衰落之象。阑珊:衰落。
此身付与天顽。休更问、秦关汉关。白发镜中,青萍匣里,和泪相看。
此身付与天顽¹。休更问、秦关汉关。白发镜中,青萍匣(xiá)²,和泪相看。
译文:我这个人天生糊涂,愚昧无知,决不会顺时应势王朝已灭亡,更不要说秦关还是汉关了。我含着眼泪,窥看着镜中苍苍白发,抚看剑匣中锋利的青萍宝剑,无限悲怆凄凉。
注释:¹天顽:天生糊涂,愚昧无知。²青萍匣里:剑鞘里的宝剑。青萍:古代宝剑名。

  这是追怀故国之词。上片借莺花、燕子、雨嶂烟峦等绘出国破后的衰残之象,包含着对腐败朝政的愤怒斥责。下片转叹自身,虽谦言天性愚顽,依然透出有志难伸的悲凄凉。全词风格悲壮沉郁,慷慨激昂,表现了一个抗清英雄的忠愤情怀。

  词的上片,对腐败的朝政进行了愤怒的斥责。

  表现了词人难以抑制的激愤感情。“锦样江山,何人坏了?雨瘴烟峦。”起句是对华夏山河的赞美。次句中的“坏”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异域的侵略践踏者,另一层是指只知苟安享乐。毫无奋发图强的明王朝。但就词意来看,词人所指斥的还是腐败的朝政。“雨瘴烟峦”句,更形象地道出奸佞当道,把个大好江山搞得破碎沦亡,乌烟瘴气、混乱不堪的惨象。

  在“故苑莺花,旧家燕子,一例阑珊”句中,词人故作一拗,更加重了愤切的感情,颇有须眉怒张之态。“旧家燕子”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感叹人世变化。王、谢两家是东晋时期豪门贵族的代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岁月的消失,王、谢等封建官僚、豪门世族也成了历史的陈迹。以上三句是说,上至皇家,下至贵族,毫无例外地都衰败了。这里词人在感叹人事演变的同时,讥刺了腐败的明王朝也如过眼烟云且流露出词人对统治集团政治腐朽、奢靡逸乐,不思抗击外患的激愤之情。

  与上片愤怒斥责朝政相比,下片词人把笔转向写情感的起伏。表现出年华流逝,壮志未成的心境。“此身付与天顽,休更问秦关汉关”。“此身多指词人自己。“天顽”是谦词,是说自己天赋愚昧无知,不能顺从时势的意思。“休更问”句,言明王朝已灭亡,更不要说秦关还是汉关了,字面有国事不堪问的意思。这一句词人是从反面说出的,不应作消极语看。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词人是痛心疾首的,但自己又无力拯救,因而那种欲罢不能的心情,也只好曲曲传出。

  “白发镜中,青萍匣里,和泪相看”三句,言明词人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之情。“白发镜中”,叹此身已老; “青萍匣里”,说国仇未报,“宝剑已封”“和泪相看",叹壮志未成泪空流。这三个四字短句,说尽了词人暮年的悲凉心境,具有一种回肠荡气的力量。词人在下片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寻思和低徊的沉吟。语气是极为沉痛的,它渗透着对代的创痛和苦难,表现出词人苍凉悲愤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沧桑之感。其中,“锦样江山,何人坏了,雨瘴烟峦。”满腔悲愤如江河决堤,奔腾翻卷。“何人坏了”四字,浸透血泪,饱含斥责。词的下片转写自己的怀抱。故国多难,词人意欲力挽狂澜,自谓天生愚顽,决不顺从时势,屈事新朝。最后三句,感慨尤深,对着镜中的白发。他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再看青萍宝剑,只能空鸣匣中,气难平,意难消,自己年岁已老,回天乏术,只有愤慨和痛苦。词从开头便是一句愤恨的发问,情感激荡全篇,几乎纯粹抒情,并以含泪默看的方式,收回似江水般的情绪。全篇纯周白描化浯言,不雕琢,不矫饰,一任真性情自然地流露,意境慷慨悲凉,而又深曲含蓄。

参考资料:
1、 刘筑琴编著.豪放词三百首注析:三秦出版社,2003.8:第484-485页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761-762页
3、 彭国志评注.豪放词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95页
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
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
译文:北风吹吹打着飞翔的海雁,一路南飞鸣声寒彻。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感此潇湘客,凄其流浪情。
译文:客游潇湘,对此秋景感叹不息,流浪的凄楚心情与雁共鸣。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¹
译文:胸中系念的是仙境沧洲,想着能如飞霞那般游赤城。
注释:¹赤城:赤城山,一名烧山,东卿司命君所居。洞周围三百里,上有上王清平天。
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
始探蓬壶¹事,旋觉天情轻。
译文:开始探讨蓬莱仙事,旋既感觉天地为轻。
注释:¹蓬壶:蓬莱。
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
(dàn)¹吟高秋,闲卧瞻(zhān)太清²
译文: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澹然吟咏,闲卧着遥望太清仙宫。
注释:¹澹然:恬静的样子。²太清:道家天师道最高神太上所居。
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
萝月¹掩空幕,松霜结前楹(yíng)²
译文:天幕中明月在藤萝间躲闪,高松结霜月光照在堂前柱子上。
注释:¹萝月:藤萝间的明月。²前楹:殿堂前部的柱子。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
译文:心念寂灭,万物归元,微妙至精自显。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
译文:桃花源流水潺潺,我将在这里养生。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鹅湖¹山下稻粱肥²,豚(tún)(zhà)鸡栖(qī)半掩扉(fēi)³
译文:鹅湖山下稻粱肥硕,丰收在望。牲畜圈里猪肥鸡壮,门扇半开半掩。
注释:¹鹅湖:在江西省铅山县,一年两稻,故方仲春社日,稻梁已肥。²稻梁肥: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粱:古代对粟的优良品种的通称。³“豚栅”句:猪归圈,鸡归巢,家家户户的门还关着,村民们祭社聚宴还没回来。豚栅,小猪猪圈。鸡栖,鸡舍。对,相对。扉,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桑柘(zhè)¹影斜²春社散³,家家扶得醉人归。
译文: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春社结束,家家搀扶着醉倒之人归去。
注释:¹桑柘:桑树和柘树,这两种树的叶子均可用来养蚕。²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³春社散:春设的聚宴已经散了。⁴醉人:喝醉酒的人。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此诗写了鹅湖山下的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全诗虽没有一字正面描写社日的情景,却表达出了社日的热闹欢快,角度巧妙,匠心独运。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诗的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这地名本身很诱人,湖的名字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田里庄稼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这个细节描写是极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参加社日,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将晚。古代习惯,祭社之处必植树。所谓“故园乔木”,即指社树,它象征乡里,故受人崇拜。其中桑、梓二木即古人常用为社树的树种。此诗的“桑柘”紧扣社日,即此之谓,可见笔无旁鹜。同时,村里植有“桑柘”,说明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诗未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像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农民的赞赏与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2-1373

shè

wángjià tángdài 

éshānxiàdàoliángféi túnzhàbànyǎnfēi 
sāngzhèyǐngxiéchūnshèsàn jiājiāzuìrénguī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年、月、日¹,季父²愈闻汝(rǔ)丧之七日,乃能衔(xián)³致诚,使建中远日时羞之奠(diàn),告汝十二郎之灵:
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注释:¹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文苑英华》作“贞元十九年五月廿六日”;但祭文中说十二郎在“六月十七日”曾写信给韩愈,“五”字当误。²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³衔哀:心中含着悲哀。⁴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⁵建中:人名,当为韩愈家中仆人。⁶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呜呼!吾少孤¹,及长,不省所怙(hù)²,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³,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译文: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就因与犯罪的宰相关系密切而受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次年死于贬所 。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丁,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注释:¹孤:幼年丧父称“孤”。《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死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²怙:《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后世因用“怙”代父,“恃”代母。失父曰失怙,失母曰失恃。³“中年,兄殁南方”:代宗大历十二年(年),韩会由起居舍人贬为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次年死于任所,年四十三。时韩愈十一岁,随兄在韶州。⁴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是韩氏祖宗坟墓所在地。⁵就食江南:唐德宗建中二年(年),北方藩镇李希烈反叛,中原局势动荡。韩愈随嫂迁家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因韩氏在宣州置有田宅别业。韩愈《复志赋》:“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祭郑夫人文》:“既克返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江濆。”均指此。⁶吾上有三兄:三兄指韩会、韩介,还有一位死时尚幼,未及命名,一说:吾,我们,即韩愈和十二郎。三兄指自己的两个哥哥和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韩介的长子)。⁷先人:指已去世的父亲韩仲卿。⁸两世一身:子辈和孙辈均只剩一个男丁。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¹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xǐng)²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³。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biàn),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nú)。明年,丞相薨(hōng),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¹⁰汝者始行,吾又罢去¹¹,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¹²,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shú)¹³汝遽(jù)¹⁴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¹⁵之禄(lù)。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¹⁶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chuò)¹⁷汝而就¹⁸也。
译文: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注释:¹视:古时探亲,上对下曰视,下对上曰省。贞元二年(年),韩愈十九岁,由宣州至长安应进士举,至贞元八年春始及第,其间曾回宣州一次。但据韩愈《答崔立之书》与《欧阳生哀辞》均称二十岁至京都举进士,与本篇所记相差一年。²省:探望,此引申为凭吊。³遇汝从嫂丧来葬:韩愈嫂子郑氏卒于元贞元九年(年),韩愈有《祭郑夫人文》。贞元十一年,韩愈往河阳祖坟扫墓,与奉其母郑氏灵柩来河阳安葬的十二郎相遇。⁴董丞相:指董晋。贞元十二年(年),董晋以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宣武军节度使,汴、宋、亳、颍等州观察使。时韩愈在董晋幕中任节度推官。⁵汴州: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⁶止:住。⁷取其孥:把家眷接来。孥,妻和子的统称。薨古时诸侯或二品以上大官死曰薨。贞元十五年(年)二月,董晋死于汴州任所,韩愈随葬西行。去后第四天,汴州即发生兵变。⁸不果:没能够。指因兵变事。⁹佐戎徐州:当年秋,韩愈入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幕任节度推官。节度使府在徐州。佐戎,辅助军务。¹⁰取:迎接。¹¹罢去:贞元十六年五月,张建封卒,韩愈离开徐州赴洛阳。¹²东:指故乡河阳之东的汴州和徐州。¹³孰谓:谁料到。¹⁴遽:骤然。¹⁵斗斛:唐时十斗为一斛。斗斛之禄,指微薄的俸禄。韩愈离开徐州后,于贞元十七年(年)来长安选官,调四门博士,贞元十九年,迁监察御史。¹⁶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乘,有马四匹。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¹⁷辍,停止。辍汝,和上句“舍汝”义同。¹⁸就:就职。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去年¹,孟东野²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qī)³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译文: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注释:¹去年:指贞元十八年(年)。²孟东野:即韩愈的诗友孟郊。是年出任溧阳(今属江苏)尉,溧阳去宣州不远,故韩愈托他捎信给宣州的十二郎。³无涯之戚:无穷的悲伤。涯,边。戚,忧伤。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sì)乎?汝之纯明¹而不克²³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文: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苍天确实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知道了!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注释:¹纯明:纯正贤明。²不克:不能。³蒙:承受。⁴耿兰:生平不详,当时宣州韩氏别业的管家人。十二郎死后,孟郊在溧阳写信告诉韩愈,时耿兰也有丧报。⁵业:用如动词,继承之意。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¹,毛血²日益衰,志气³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译文: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注释:¹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时年韩愈有《落齿》诗云:“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²毛血:指体质。³志气:指精神。⁴其几何离:分离会有多久呢?意谓死后仍可相会。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之子¹始十岁²,吾之子始五岁³,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注释:¹汝之子:十二郎有二子,长韩湘,次韩滂。韩滂出嗣十二郎的哥哥韩百川为子,见韩愈《韩滂墓志铭》。²始十岁:当指长子韩湘。十岁,一本作“一岁”,则当指韩滂,滂生于贞元十八年(年)。³吾之子始五岁:指韩愈长子韩昶,贞元十五年(年)韩愈居符离集时所生,小名曰符。⁴孩提:本指二三岁的幼儿。此为年纪尚小之意。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汝去年书云:“比(bì)¹得软脚病²,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 其竟以此而殒(yǔn)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极乎?
译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江南人常常得。”没有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注释:¹比:近来。²软脚病:即脚气病。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gěng)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¹汝之孤²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³,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以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译文: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就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这样以后,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注释:¹吊:此指慰问。²孤:指十二郎的儿子。³终丧:守满三年丧期。《孟子·滕文公上》:“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⁴取以来:指把十二郎的儿子和乳母接来。⁵力能改葬:假设之意。即先暂时就地埋葬。合下句连续可知。⁶兆:葬域,墓地。⁷惟其所愿:才算了却心事。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mò)不能抚汝以尽哀¹,敛(liǎn)²不凭其棺,窆(biǎn)³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hé)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yǐng)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zhǎng)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译文: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如此而已。
注释:¹抚汝以尽哀:指抚尸恸哭。²敛:同“殓”。为死者更衣称小殓,尸体入棺材称大殓。³窆:下棺入土。⁴何尤:怨恨谁?⁵彼苍者天,曷其有极:意谓你青苍的上天啊,我的痛苦哪有尽头啊。语本《诗经·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极。”⁶伊、颍:伊水和颍水,均在今河南省境。此指故乡。⁷幸其成:韩昶后中穆宗长庆四年进士。韩湘后中长庆三年进士。⁸长:用如动词,养育之意。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xiǎng)¹
译文: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注释:¹尚飨:古代祭文结语用辞,意为希望死者享用祭品。尚,庶几,表示希望。

  祭文中的千年绝唱——韩愈《祭十二郎文》
  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影响深远的祭文名作,不管我们对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评价,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有眼涩之悲。

  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韩愈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与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今老成先逝,子女幼小,更显得家族凋零,振兴无望。这在注重门庭家道的古代,引起韩愈的切肤之痛是理所当然的。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比作者年少而体强,却“强者夭而病者全”;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毫无精神准备,因而对老成的遽死追悔莫及,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亲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为后世欧阳修〈〈陇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这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使作者如同与死者对话,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之情,因而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语言朴素,行云流水
  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shíèrlángwén

hán tángdài 

    nián yuè  wénsāngzhī nǎinéngxiánāizhìchéng shǐ使jiànzhōngyuǎnshíxiūzhīdiàn gàoshíèrlángzhīlíng 

     shào zhǎng xǐngsuǒ wéixiōngsǎoshì zhōngniánxiōngnánfāng yòu cóngsǎoguīzàngyáng yòujiùshíjiāngnán língdīng wèichángxiāng shàngyǒusānxiōng jiēxìngzǎoshì chéngxiānrénhòuzhě zàisūnwéi zàiwéi liǎngshìshēn xíngdānyǐngzhī sǎochángzhǐéryányuē  hánshìliǎngshì wéiér  shíyóuxiǎo dāng shísuīnéng wèizhīyánzhībēi 

    niánshíjiǔ shǐláijīngchéng hòunián érguīshì yòunián wǎngyángxǐngfén cóngsǎosāngláizàng yòuèrnián zuǒdǒngchéngxiāngbiànzhōu láixǐng zhǐsuì qǐngguī míngnián chéngxiānghōng biànzhōu guǒlái shìnián zuǒróngzhōu shǐ使zhěshǐxíng yòu yòuguǒlái niàncóngdōng dōng jiǔ jiǔyuǎnzhě 西guī jiāngchéngjiāérzhì  shúwèiér shàonián wéisuīzànxiāngbié zhōngdāngjiǔxiāngchǔ shěérshíjīngshī qiúdǒuzhī chéngzhī suīwànshèngzhīgōngxiāng chuòérjiù 

    nián mèngdōngwǎng shūyuē  niánwèishí érshìmángmáng ércāngcāng érchǐ齿dòngyáo niànzhūzhūxiōng jiēkāngqiángérzǎoshì zhīshuāizhě néngjiǔcún  kěnlái kǒngdàn érbàozhī  shúwèishàozhěérzhǎngzhěcún qiángzhěyāoérbìngzhěquán 

     xìnrán mèng chuánzhīfēizhēn xìn xiōngzhīshèngéryāo zhīchúnmíngérméng shàozhěqiángzhěéryāo zhǎngzhěshuāizhěércúnquán wèiwéixìn mèng chuánzhīfēizhēn dōngzhīshū gěnglánzhībào wéiérzài  xìnrán xiōngzhīshèngéryāo zhīchúnmíngjiāzhě méng suǒwèitiānzhěchéngnán érshénzhěchéngnánmíng suǒwèizhětuī érshòu寿zhězhī 

    suīrán jīnniánlái cāngcāngzhěhuòhuàérwéibái dòngyáozhěhuòtuōérluò máoxuèshuāi zhìwēi cóngér éryǒuzhī  zhī bēishí érbēizhěqióng 

    zhīshǐshísuì zhīshǐsuì shàoérqiángzhěbǎo háizhě yòuchéng āizāi āizāi 

    niánshūyún  ruǎnjiǎobìng wǎngwǎngér  yuē  shì jiāngnánzhīrén chángchángyǒuzhī  wèishǐwéiyōu  jìngéryǔnshēng biéyǒuérzhì 

    zhīshū liùyuèshí dōngyún liùyuèèr gěnglánzhībàoyuè gàidōngzhīshǐ使zhězhīwènjiārényuè gěnglánzhībào zhīdāngyányuè dōngshū nǎiwènshǐ使zhě shǐ使zhěwàngchēngyìngzhī rán rán 

    jīnshǐ使jiànzhōng diàozhīzhī yǒushíshǒu dàizhōngsāng dàizhōngsāngérlái néngshǒuzhōngsāng suìlái  bìnglìngshǒusāng nénggǎizàng zhōngzàngxiānrénzhīzhào ránhòuwéisuǒyuàn 

     bìngzhīshí zhī shēngnéngxiāngyǎnggòng néngjìnāi liǎnpíngguān biǎnlínxué xíngshénmíng érshǐ使yāo xiào érxiāngyǎngshēng xiāngshǒu zàitiānzhī zàizhījiǎo shēngéryǐngxíngxiāng érhúnmèngxiāngjiē shíwéizhī yòuyóu cāngzhětiān yǒu jīnwǎng rénshì dāngqiúshùqǐngzhītián yǐngzhīshàng dàinián jiào xìngchéng zhǎng dàijià ér 

     yányǒuqióngérqíngzhōng zhī zhī āizāi shàngxiǎng 

伊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¹五帝之不同礼,三王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驳。德政不能救世溷(hùn)²,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踰越,乃更加其怨酷。宁计生民之命?为利己而自足。
译文:五帝时候的礼仪制度不同,三王时候的礼仪制度也各不相同,气数到了极限,自然就要发生变化,非和是本来就是互相排斥的,施行仁德不能拯救社会的混乱,实行赏罚难道就可以惩戒时代的清浊吗?春秋时代是祸乱破败的开始,战国时又加重了人民的苦难,秦汉时期也没有什么改变,更增加了人民的怨恨和苦难,哪里还考虑百姓的死活,只要对自己有利就满足了。
注释:¹伊:发语词。²溷乱:混乱。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竬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¹,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
译文:从那时到现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在各个方面,虚伪奉承的歪风日甚一日,刚强正直的品德逐渐消亡,舔痔疮的人可以乘四匹马拉的车,正派的人只能徒步而行,对豪强之家溜须拍马,稍微有点骨气、敢于反抗这恶劣风气的,立即遭到祸殃。不择手段追逐名利者指日高升。富贵昌盛,好坏不分,冷热难辨,奸邪之人飞黄腾达,正直的人只能隐居潜藏。
注释:¹捷慑逐物:急切而唯恐落后地追逐名利权势。
原斯瘼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¹斯瘼²之所兴,实执政之匪贤。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yín)³。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慾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然?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橈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
译文:追究这弊病的兴起实在是因为当政者不贤明。女人和宦官掩住了皇帝的耳目,宠臣把持了国家的大权。他们所喜好的人,千方百计让其长出羽毛;他们所讨厌的人,就不择手段找缺点毛病。正直之士即便想谒诚尽忠,为国效命,也如同面临绝险的境地,找不到路径。皇宫的大门既然打不开,又加上一群恶狗汪汪乱叫,国家的危亡就在旦夕,还在放纵自己的嗜好欲望,只贪眼前之欢。这和渡海的大船失去了舵盘,坐在干柴上等待燃烧有什么两样。荣幸地被重用者都是些善于阿谀奉承之辈,有谁知道辨别他们的美丑。所以,连法律禁令都屈于豪门贵族,皇恩厚泽怎么能到达贫寒之家。宁可忍饥耐寒在尧舜时的灾荒之岁,也不吃饱穿暖在现在的丰收之年。坚持真理即使死去也是活着,违背正义即使活着也等于死了。
注释:¹原:推究。²瘼:病,这里指弊病。³狺狺:狗叫声。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有秦客者,乃为诗曰:河清¹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²³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
译文:有一秦地的人作诗说:“太平盛世不能等到了,人的生命是不能延长的。只好看风使舵,顺水推舟吧!谁有权势谁就是贤德之人。满肚子学问比不上一袋子钱更实用。卑躬屈膝就可以成为富贵人家,刚直的人只能依门而立。”
注释:¹河清:语出《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传说黄河一千年清一次,黄河一清,清明的政治局面就将出现。²激:指猛吹。³靡:倒下。⁴文籍:文章典籍。代指才学。⁵伊优:逢迎谄媚之貌。⁶北堂:指富贵者所居。⁷抗脏:高尚刚正之貌。⁸倚门边:是“被疏弃”的意思。
鲁生闻此辞,繫而作歌曰: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鲁生闻此辞,繫(xì)而作歌曰:势家¹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²怀金玉³,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
译文:鲁地的人听到这些话,接着作歌说:“豪门势家处处遂心满意,咳出的唾沫都能被当作珍珠。贫苦的人空怀美好的理想和才华,如同芬芳的花卉变成喂牛的干草。有才德的人即使一个人很清醒,也只能被那些愚蠢的人所困。暂且守你的本分吧!不要再白白地奔走,痛苦、悲哀,这就是命运。
注释:¹势家:有权有势的人。²被褐:披着短褐的人,借指贫穷的人。³金玉:借喻美好的才德。⁴兰蕙:两种香草名。⁵刍:饲草。⁶独悟:犹“独醒”。《楚辞·渔父》中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话。⁷尔分:你的本分。⁸空驰驱:白白奔走。

  东汉时期,处于外戚、宦官篡权争位的夹缝中的士人,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抒情,宣泄胸中的垒块。赵壹《刺世疾邪赋》就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压抑在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在文中化为激切的言词,尖锐揭露了东汉末年邪孽当道、贤者悲哀的的黑暗腐朽的社会本质:“舐痔结驷,正色徒行”,“邪夫显进,直士幽藏”。甚至敢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执政”的最高统治者:“原斯瘼之攸兴,实执政之匪贤”。最后由“刺世”发展到同这黑暗的世道彻底绝决的程度:“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

  此赋在仅四百余字的篇幅中,对黑暗腐败政治的揭露抨击,其尖锐激烈直截了当,在整个汉赋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引人瞩目。赋一开始,就将批判的锋芒毫不含糊地指向了自五帝三王以来迄今一切封建末世:“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而只能愈演愈烈:“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愈复增其荼毒”;“秦汉无以相逾越,乃更加其怨酷”。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根源即在于统治者“宁计生民之命,唯利己而自足!”其深刻犀利,实为一般惯于恪守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所不能及。继之又通过反复对比,对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公开曝光:“于兹迄今,情伪万方:佞谄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妪名势,抚拍豪强;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慑逐物,日富月昌。浑然同惑,孰温孰凉,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实执政之匪贤,近习秉其威权”,那么不贤之人能执政、宦官近习能秉权的原因说到底还在于“九重既不可启”。

  这样就层层深入地活画出了具有东汉末世时代特点的那种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极端腐败的政局。因此,他义无返顾地表示: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非存。与之毫不妥协地抗争,愤怒激越的感情,直如火山喷发,震人心魄。

  此赋在抒发自己感情时直率猛烈,痛快淋漓,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揭露批判时政的深度和力度都是空前的。与思想内容相协调,此赋一改堂皇典雅而为疏朗明快。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 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416-419
2、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51-52

shìxié

zhào liǎnghàn 

    zhītóng sānwángyòutóngyuè shùránbiànhuà fēishìxiāngfǎn zhèngnéngjiùshìhùnluàn shǎngchéngshíqīngzhuó chūnqiūshíhuòbàizhīshǐ zhànguózēng qínhànxiāngyuè nǎigèngjiāyuàn nìngshēngmínzhīmìng wéiér 

    jīn qíngwěiwànfāng nìngchǎnchì gāngxiāowáng shìzhìjié zhèngxíng míngshì pāiháoqiáng yǎnjiǎnfǎn zhìjiùyāng jiéshèzhú yuèchāng húnrántónghuò shúwēnshúliáng xiéxiǎnjìn zhíshìyōucáng 

    yuánzhīsuǒxīng shízhízhèngzhīfěixián yǎnshìtīng jìnbǐngwēiquán suǒhàozuānchūmáo suǒgòuqiúbānhén suījiéchéngérjìnzhōng juéxiǎnéryuán jiǔchóng yòuqúnfèizhīyínyín ānwēiwángdàn shìqián shèhǎizhīshīduò zuòxīnérdàirán róngyóushǎn shúzhībiànchīyán jìnnáoshì ēndàidānmén nìnghányáoshùnzhīhuāngsuì bǎonuǎndāngjīnzhīfēngnián chéngsuīérfēiwáng wéisuīshēngérfěicún 

    yǒuqínzhě nǎiwéishīyuē qīng rénmìngyán shùnfēngcǎo guìzhěchēngxián wénsuīmǎn nángqián yōuběitángshàng kàngzāng ménbiān 

    shēngwén érzuòyuē shìjiāduōsuǒ tuòchéngzhū huái怀jīn lánhuìhuàwéichú xiánzhěsuī suǒkùnzàiqún qiěshǒuěrfèn kōngchí āizāiāizāi shìmì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