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帝里¹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²谁传,恨绵绵。
译文:京城的暮春时节,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台阶前绿草萋萋,黄昏的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伫立楼上等候远方的书信,却音讯全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注释: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十三字。¹帝里: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这里指东京汴梁。²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pàn)¹,又是寒食²也。秋千巷陌(mò),人静皎(jiǎo)月初斜,浸梨花³
译文:多情人当是多烦恼,想不思念心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寒食节又到了。夜深人静,秋千空荡,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
注释:¹拚舍:割舍,舍弃。²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³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谐音“离”。

  这首词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和描绘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少妇独处深闺的形象。爱人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正是红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少妇更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思绪纠缠环绕于心头。思念丈夫之情难却,盼人不归,登楼眺望也是无济于事。更何况天色已昏黑,连能够为人传送书信的大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将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无由寄达。词人自知“多情”无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这时,闺房外面的秋千无人问津,周围静悄悄的,惟见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梨花,也洒向大地。词人在闺楼里枯坐了一天,从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闺阁思妇对丈夫感情之浓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见。

  开篇“帝里春晚”点明时地。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不禁叫人顿生愁怨。“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音讯杳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过片“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语言浅近,但是格调雅致。最后“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夜来寂静一片,秋千无人打,巷陌无人行,唯有清辉皎洁的月光,宛如一汪清水,浸润着梨花。这里运用谐音双关,“梨”借作“离”。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回不去。这个结尾写得幽静、清奇、梦幻。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梨花”有时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的名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李清照笔下的这种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和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的情境非常相似。词的最后以白描手法,将月色描摹得如此传神,可见作者动笔的灵巧,遣词的精工。

参考资料:
1、 王晓芳.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兼论宋词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yuànwángsūn ·chūn

qīngzhào sòngdài 

chūnwǎn chóngménshēnyuàn cǎo绿jiēqián tiānyànduàn lóushàngyuǎnxìnshuíchuán hènmiánmián 
duōqíngshìduōzhān nánpànshě yòushìhánshí qiūqiānxiàng rénjìngjiǎoyuèchūxié jìnhu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京城的暮春时节,在重重门庭、深深院落中,台阶前绿草萋萋,黄昏的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伫立楼上等候远方的书信,却音讯全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多情人当是多烦恼,想不思念心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寒食节又到了。夜深人静,秋千空荡,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

注释

怨王孙:词牌名,有多体。据《词谱》,此调以秦观同名单调词为正体。此词为变格,双调五十三字。

帝里:犹帝乡、帝京,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这里指东京汴梁。

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拚舍:割舍,舍弃。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梨花:此处为见梨花思远人之意。梨,谐音“离”。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为李清照婚后作于汴京,或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于同时,是在暮春时节,赵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李清照全集汇校汇编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22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春暮时节的景物和描绘主人公对“远信”的痴想,刻画了少妇独处深闺的形象。爱人不在身边,闺中寂寞无聊,又正是红花衰败,“草绿阶前”的暮春时候,闺中少妇更提不起兴趣外出赏春游玩,只是深院重门紧闭,独对空闺,任凭离别的思绪纠缠环绕于心头。思念丈夫之情难却,盼人不归,登楼眺望也是无济于事。更何况天色已昏黑,连能够为人传送书信的大雁也看不见。所以,即使是将自己一腔的相思情怀写成书信,也无由寄达。词人自知“多情”无法“拚舍”,只得默默忍受。这时,闺房外面的秋千无人问津,周围静悄悄的,惟见明月升起,将银辉洒向梨花,也洒向大地。词人在闺楼里枯坐了一天,从白天到昏暮到皎月升起。闺阁思妇对丈夫感情之浓厚,思念之愁苦,于此可见。

  开篇“帝里春晚”点明时地。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不禁叫人顿生愁怨。“草绿阶前,暮天雁断”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音讯杳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过片“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语言浅近,但是格调雅致。最后“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夜来寂静一片,秋千无人打,巷陌无人行,唯有清辉皎洁的月光,宛如一汪清水,浸润着梨花。这里运用谐音双关,“梨”借作“离”。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回不去。这个结尾写得幽静、清奇、梦幻。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梨花”有时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的名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李清照笔下的这种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和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的情境非常相似。词的最后以白描手法,将月色描摹得如此传神,可见作者动笔的灵巧,遣词的精工。

参考资料:
1、 王晓芳.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兼论宋词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晨起临风一惆(chóu)(chàng),通川湓(pén)水¹断相闻。
译文:早晨起来面对微风只觉忧伤,通州湓水断绝了我们之间的联系。
注释:¹湓水:又名湓水、湓浦。今名龙开河 ,是位于江西九江的一支河流。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译文:不知你因为什么事在思念我,致使我昨夜三次梦见你。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¹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²之初,会³于会(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岭¹⁰,茂林修竹¹¹;又有清流激湍(tuān)¹²,映带左右¹³,引以为流觞(shāng)(qū)¹⁴,列坐其次¹⁵。虽无丝竹管弦之盛¹⁶,一觞(shāng)一咏¹⁷,亦足以畅叙幽情¹⁸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注释:¹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²暮春:阴历三月。暮,晚。³会:集会。⁴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⁵山阴:今绍兴越城区。⁶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⁷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毕,全、都。⁸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⁹咸:都。¹⁰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¹¹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¹²激湍:流势很急的水。¹³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¹⁴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¹⁵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¹⁶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¹⁷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¹⁸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¹,天朗气清,惠风²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³,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注释:¹是日也:这一天。²惠风:和风。和畅,缓和。³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⁴所以:用来。⁵骋:使······奔驰,引申为开畅、舒展。⁶极:穷尽。⁷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¹,或取诸(zhū)²怀抱,悟言³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shū),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¹⁰,情随事迁¹¹,感慨系(xì)¹²矣。向¹³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¹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¹⁵。况修短随化¹⁶,终期¹⁷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¹⁸。”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注释: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²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³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⁴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⁵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⁶静躁:安静与躁动。⁷暂:短暂,一时。⁸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⁹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¹⁰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¹¹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¹²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¹³向:过去、以前。¹⁴陈迹:旧迹。¹⁵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¹⁶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¹⁷期:至,及。¹⁸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¹,未尝不临文嗟(jiē)(dào)²,不能喻³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¹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²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³喻:明白。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⁵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⁶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⁷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⁸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⁹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古代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67-270 .
2、 朱一清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三)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年 :10-16 .
3、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2年11期
4、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82-83 .

lántíng

wángzhī wèijìn 

    yǒngjiǔnián suìzàiguǐchǒu chūnzhīchū huìkuàishānyīnzhīlántíng xiūshì qúnxiánzhì shàozhǎngxián yǒuchóngshānjùnlǐng màolínxiūzhú yòuyǒuqīngliútuān yìngdàizuǒyòu yǐnwéiliúshāngshuǐ lièzuò suīzhúguǎnxiánzhīshèng shāngyǒng chàngyōuqíng 

    shì tiānlǎngqīng huìfēngchàng yǎngguānzhòuzhī chápǐnlèizhīshèng suǒyóuchěnghuái怀 shìtīngzhī xìn 

    rénzhīxiāng yǎngshì huòzhūhuái怀bào yánshìzhīnèi huòyīnsuǒtuō fànglàngxíngháizhīwài suīshěwànshū jìngzàotóng dāngxīnsuǒ zàn kuàirán zhīlǎozhījiāngzhì suǒzhījuàn qíngsuíshìqiān gǎnkǎizhī xiàngzhīsuǒxīn yǎngzhījiān wéichén yóunéngzhīxīnghuái怀 kuàngxiūduǎnsuíhuà zhōngjìn rényún  shēng  tòngzāi  (zuò  )

    měilǎnrénxīnggǎnzhīyóu ruò wèichánglínwénjiēdào néngzhīhuái怀 zhīshēngwéidàn péngshāngwéiwàngzuò hòuzhīshìjīn yóujīnzhīshì bēi lièshírén suǒshù suīshìshūshì suǒxīnghuái怀 zhì hòuzhīlǎnzhě jiāngyǒugǎnwén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晋平公¹问于²师旷³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¹⁰安敢戏其君乎!臣闻¹¹之:‘少而好¹²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¹³。’炳烛之明,孰(shú)与昧(mèi)¹⁴乎?”平公曰:“善¹⁵¹⁶!”
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注释:¹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²于:向。³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盲人。⁴欲:想。⁵暮:晚,迟。⁶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⁷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⁸安:怎么。⁹戏:戏弄。¹⁰盲臣:师旷双目失明故称盲臣。¹¹闻:听说。¹²好:善于。¹³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¹⁴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¹⁵善:好。¹⁶哉:象声词。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扫地焚香¹闭阁眠,簟(diàn)²纹如水帐如烟。
译文:在南堂焚香扫地而昼寝,睡在细密的竹席上,帐子又非常轻柔。
注释:¹焚香:一作“烧香”。²簟:竹席。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译文:睡梦中醒来,不知身在何方,但见西窗外水天相接,烟波浩渺。

nántángshǒu ·

shì sòngdài 

sǎofénxiāngmián diànwénshuǐzhàngyān 
láimèngjuézhīchù guà西chuānglàngjiētiān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虎丘¹,中秋游者尤盛。士女²倾城而往,笙(shēng)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而绝。遂使丘壑(hè)化为酒场³,秽(huì)杂可恨。
译文:虎丘在中秋时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彻夜而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注释:¹虎丘:苏州名胜。²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³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¹一两队点缀(zhuì),亦复而恶。然终而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文: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非常曼妙,游人也还而多,风吹过建在高处供人乘凉赏月的楼台,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而使人厌恶。但还是而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
注释:¹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尝秋夜坐钓月矶¹,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duó)²,及佛灯隐现林梢(shāo)³而已。
译文: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注释:¹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²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³林稍:树梢末端。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¹访仲和²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而复饮酒,亦而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译文: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而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而饮酒,也而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
注释:¹偕:一起。²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生平过¹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²
译文: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注释:¹过:造访。²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盛: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