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¹,死亦为鬼雄²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注释:¹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²鬼雄: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¹,不肯过江东²
译文: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¹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²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借咏史而讽世。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的怨愤。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还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852, 861-862.
2、 胡晓明主编.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132-133.

xiàjué

qīngzhào sòngdài 

shēngdāngzuòrénjié wéiguǐxióng 
zhìjīnxiàng kěnguòjiāngd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借咏史而讽世。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的怨愤。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还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852, 861-862.
2、 胡晓明主编.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132-133.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¹兮易水²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³
译文:风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返!
注释:¹萧萧:风声。²易水:河流的名字。³复还:回返。

jīng--míng

fēngxiāoxiāoshuǐhánzhuàngshìhái((háizuòfǎn))

tànxuéjiāogōngyǎngtiānchéngbáihóng((wèihòurénzuò))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白露团甘子¹,清晨散马蹄。
译文:清秋的早晨,露水像成熟的柑子一样一团团地凝结在草叶之上,在马蹄疾踏之下,露珠纷纷碎散开。
注释:¹甘子:指柑树的果实。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pǔ)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译文:远远看去,田圃之中的石头和树像是已经连为一体;在渡口,小船缓缓驶入江溪之中。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凭几¹看鱼乐²,回鞭急鸟栖(qī)
译文:在船上凭靠几案,观看鱼乐之趣,以至于忘了时间,急急忙忙回赶就像那归栖的鸟儿。
注释:¹凭几:指古时供人们凭倚而用的一种家具,形体较窄,高度与坐身侧靠或前伏相适应。²鱼乐: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后亦以喻纵情山水,逍遥游乐。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渐知秋实¹美,幽径²恐多蹊(qī)³
译文:纵马踏秋,才渐渐知道秋天的果实日渐美味;幽静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让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注释:¹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²幽径:指僻静的路;清幽的小路。³蹊:小路。
休舞银貂小契丹,满堂宾客尽关山。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休舞银貂(diāo)¹小契(qì)²,满堂宾客尽关山³。从今嫋(niǎo)(niǎo)盈盈处,谁复端端正正看
译文:不要再舞那穿着银灰色的貂皮衣服的“小契丹”了,满堂宾客完全来自边防前线。从此以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
注释:¹银貂:银灰色的貂皮衣服。²小契丹:契丹族(古代居住在西辽河七游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辽,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的一种舞蹈。³尽关山:完全来自边防前线。关山:边防关塞。⁴嫋嫋盈盈:形容舞姿摇曳美好。⁵谁复端端正正看:谁还有心思去仔细欣赏。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模泪易,写愁难¹。潇湘²江上竹枝斑³。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译文: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潇湘江上的斑竹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泪痕,这泪痕所表示的内心无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
注释:¹模泪易,写愁难:这两句是说,表演时模仿流泪容易,要抒发悲愁就难了。²潇湘:湘水在湖南零陵县西和潇水会合,称为潇湘。³竹枝斑:有斑文的竹。名斑竹、又名湘妃竹。相传舜南巡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舜的两个妃子泪下沾竹,竹上遂成斑纹。⁴寥落:寂寞。

  筵席前歌舞正欢,又奏起了“番乐”,跳起了“番舞”。“小契丹”是少数民族的歌舞。作者另有《次韵宗伟阅番乐》诗是这样描写的:“绣靴画鼓留花住,剩舞春风小契丹。”跳这种舞大概是着胡装的,“银貂”,白色的貂裘,与“绣靴”皆为异族装束。应当说,这样歌舞是很能助兴的,但是,对于别意缠绵的人又往往会起相反的作用。所以此词起句即是:“休舞银貂小契丹”。如此起笔,读者可以想见:宴会上的歌舞已进行较长一段时间了,作者一直在克制自己,此时实在忍受不住了,央求“休舞”。不仅自己,大家都忍受不了:“满堂宾客尽关山”。“宾客”,指送别的僚属、幕士。“尽关山”,即为“尽是他乡之客”的意思(《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据孔凡礼《范成大年谱》考证,这些幕士、官佐大都不是当地人,不少又是江浙一带的。他们之间的离愁别绪更加深了。

  这个别筵真是太叫人惆怅了啊。“从今嫋嫋盈盈处,谁尽端端正正。”“嫋嫋盈盈”,形容舞姿、舞容的摇曳美好。这两句意思是:从此以后,谁还能认真欣赏这美妙的舞姿呢。这进一步写出了他们的惆怅,也写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朋友分别,也大有柳七郎那种“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感喟。细体会这两句,还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歌女也是怀着深深惜别之意的:目前的轻歌曼舞,以后谁还能看到呢。这样的情意在下阕表现得更明显。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模”、“写”互文义同。这里意思是:表现流泪是容易的,把愁充分地表现出来就很难了;潇湘江上的斑竹枝,人们容易看到上面斑斑泪痕,这泪痕所表示的内心无比痛苦,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了。刘禹锡的《潇湘神》写道:“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这里用湘妃泪洒斑竹典故,表现了离别时难以言状的痛苦。用这个典故,也切合将来的行程,暗示舟行潇湘时也会有这样的相思之苦。“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这是写别后的相思。“碧云日暮”化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两句是说,日后我在寂寞的旅途中想念你们而得不到你们的书信时,大概只能空对那横空的孤雁了。最后一句亦兴亦比,很有意境;途中景况的苍茫、清寒,正映见心境的迷惘、冷寂:“一雁”既表示来书的渺茫,又比喻自己的形影相单。真是“横泪易,写愁难”,作者下片写愁并不直写愁的具体情况如何如何,而是通过典故、景象去暗示、去渲染,启发读者的想象力,这个“愁”就变得更具体可感了。这不是避难从易,而是因难见巧。

  离别的愁绪,从歌舞场面的感触和旅途景况的拟想中可见出很耐人寻味。与“宾客”分别的怅惘中又揉和了对歌女的柔情,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体现了这首词的婉约风格。这些,大抵是阅读此词的应该注意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11-1412页

zhètiān··xiūyíndiāoxiǎodān--fànchéng

xiūyíndiāoxiǎodānmǎntángbīnjǐnguānshāncóngjīnniǎoniǎoyíngyíngchùshuíduānduānzhèngzhèngkàn

lèixiěchóunánxiāoxiāngjiāngshàngzhúzhībānyúnshūliáoluòyānzhōngyànhán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tuò)¹长竿²削玉开³,君看母笋(sǔn)是龙材
译文:笋壳落掉后,新竹就很快地成长,像用刀把碧玉削开;你看那些健壮的大笋都是奇伟非凡之材。
注释:¹箨落:笋壳落掉。²长竿:新竹。³削玉开:形容新竹像碧玉削成似的。⁴母笋:大笋。⁵龙材:比喻不凡之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更容¹一夜抽千尺,别却²池园数寸泥。
译文:它们一夜之间将会猛长一千尺,远离竹园的数寸泥,直插云霄,冲天而立。
注释:¹更容:更应该。²别却:告别,离去。
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zhuó)取青光写楚辞¹,腻(nì)香春粉²黑离离³
译文:刮去竹上的青皮写下我楚辞般的诗句,白粉光洁香气浓郁留下一行行黑字迹。
注释:¹斫取句:刮去竹子的青皮,然后在上面写诗。楚辞:代指诗歌。²腻香春粉:言新竹香气浓郁,色泽新鲜。³黑离离:黑色的字迹。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无情有恨何人见¹,露压烟啼千万枝。
译文:新竹无情但却愁恨满怀谁人能够看见?露珠滴落似雾里悲啼压得千枝万枝低。
注释:¹无情两句:写新竹虽无情思,却又似有恨,在春露烟雾中独自悲啼。此诗乃自负才华,感叹未遇知音之意。
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脉生。
家泉石眼¹两三茎,晓看阴根²紫脉³生。
译文: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早晨在郊野间大路上见到时有竹根露出地面并有不少新笋刚刚露头。
注释:¹石眼:石缝。²阴根:在土中生长蔓延的竹鞭,竹笋即从鞭上生出。³脉:一作“陌”。
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
今年水曲¹春沙上,笛管²新篁(huáng)³拔玉青
译文:今年水湾边春天的沙岸上,新竹会像青玉般地挺拔生长出来。
注释:¹水曲:水湾。²笛管:指劲直的竹竿。³新篁:新生之竹,嫩竹。亦指新笋。⁴玉青:形容新竹翠绿如碧玉。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古竹¹老梢(shāo)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译文: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我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
注释:¹古竹:指老竹,相对新笋言之。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¹
译文:风吹竹声时,仿佛雨啸;而风和景明时,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
注释:¹尊:同“樽”。

其一

  这是一首借物咏志的诗。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由于这株笋有着如此美好的姿质,所以“母笋是龙材”的赞美就不使人感到突然,而是水到渠成。

  如果说上两句主要是写笋的外美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是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更容”一词的涵义很深刻,这是假设之词,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另外,“更容”一词的反面含意是,现在是“不容”,不能容许新笋一夜抽千尺,所以它就不可能拔地而起直上青云。这就包含着深沉的幽怨。抱怨自然是来自他不能尽情地生长。这一层含意则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新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就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其二

  这首咏物诗前两句描述自己在竹上题诗的情景,语势流畅而又含蕴深厚。句中的“青光”指代竹皮,同时把竹皮的颜色和光泽清楚地显现出来:“楚辞”代指作者自己创作的歌诗。诗人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联想到屈原的遭遇,这里因借“楚辞”含蓄地表达了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首句短短七个字,既有动作,又有情思,蕴意十分丰富。次句运用了对比映照的手法:新竹散发出浓烈的芳香,竹节上下布满白色粉末,显得生机勃勃,俊美可爱;可是题诗的地方青皮剥落,墨汁淋漓,使竹的美好形象受到污损。这里,诗人巧妙地以“腻香春粉”和“黑离离”这一对矛盾的形象,表现内心的幽愤。

  后两句着重表达怨恨的感情。“无情有恨”,似指在竹上题诗的事。诗人毁损了新竹俊美的容颜,可说是“无情”的表现,而这种“无情”乃是郁积心中的怨愤无法抑制所致。对此,姚文燮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良材未逢,将杀青以写怨;芳姿点染,外无眷爱之情,内有沉郁之恨。”(《昌谷集注》)诗人曾以“龙材”自负,希望自己能象新笋那样,夜抽千尺,直上青云,结果却无人赏识,僻处乡里,与竹为邻。题诗竹上,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怨恨。然而无情也好,有恨也好,却无人得见,无人得知。“无情有恨何人见?”这里用疑问句,而不用陈述句,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化多姿。末句含蓄地回答了上句提出的问题,措语微婉,然而感情充沛。它极力刻画竹的愁惨容颜:烟雾缭绕,面目难辨,恰似伤心的美人掩面而泣;而压在竹枝竹叶上的积露,不时地向下滴落,则与哀痛者的垂泪无异。表面看起来,是在写竹的愁苦,实则移情于物,把人的怨情变成竹的怨情,从而创造出物我相契、情景交融的动人境界来。

  此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有实有虚,似实而虚,似虚而实,两者并行错出,无可端倪,给人以玩味不尽之感。

其三

  这首诗写竹的生命力旺盛、一片生机。“家泉石眼两三茎,晓看阴根紫陌生。”原先自家庭院中泉水石缝中长着两三根竹子,清晨看墙外的大路旁,已窜出竹根。“紫脉”,一作“紫陌”。紫陌通常指帝都郊野的道路。李白《南都行》谓:“高楼对紫陌,甲弟连青山。”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李贺的家乡福昌县在唐代东都洛阳的近郊,故其乡间大路可称紫陌。竹鞭的滋生能力极强,无论是岩缝、墙壁、坚硬的土块,它都可穿过。诗中以“家泉”与“紫脉”对举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竹鞭已从院墙底下穿过而长到墙外去了。竹鞭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是盛夏到初秋时节,如同竹笋状的竹鞭头部在表土较薄的地方常窜出地面,很快又弯成弓状,鞭头又重新钻入泥土中。诗人以“两三茎”与“紫陌生”对举,也显示出竹的顽强,两三茎不起眼的竹枝,很快长到墙外通衢大道上。见此情景使人不难设想:“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情景虽非实景,却有一定的必然性。“笛管”,言新篁之材。“玉青”,言新篁之色。绘形绘色,如在目前。

  李贺本满怀着一腔热血和胸中成竹,但却最终只能是饮恨而逝,他不断地被希望和绝望所折磨着,只有靠诗歌来实现自我的存在,因此他用一种可怕的激情去创作。诗人愤懑满怀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精雕细琢,修饰上的叠床架屋。在这首诗中,作者字斟句酌,用“家”“石”“阴”“紫”“春”“新”等等修饰各种意象组合,纵观全句,几乎无一物无修饰,无一事有闲字。他把相关的意象加以古人不常联用的字联用,加以修饰再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了通感、移情的写作手法,由家泉到石眼再到竹茎,仿佛用诗句串联起装扮一番的意象群,不是因感而倾泻,而是字字雕刻而来。此时作者诗中的竹子不再是单纯的清雅之士,而仿佛是穿上了绮丽诡异又有异域风情的楚服的起舞人。同时,把石眼、阴根等不为竹所常用的意象与竹子相连缀,更见作者的匠心独用,研磨之工。

其四

  这首诗以司马相如归卧茂陵自喻,慨叹自己家居昌谷时的清贫生活。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言之。“茂陵归卧”,《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李贺虽忝为唐王室的后裔,但一生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甚至因为父名的缘故,连进士考试也不能参加,与李商隐一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辞官家居后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以至两年后在贫病中死去,一“叹”字,感慨万分。“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雨啸”,非雨声,而是风吹竹声,仿佛雨啸。这是大片竹林才有的现象,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竹叶也可制成叶笛,吹奏起来声音嘹亮悦耳。千亩之竹,其情景气魄自与“家泉石眼两三茎”之竹不同,风吹过后声浪如排山倒海;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么弯曲也不易折断。“皎皎者易污,峤峤者易折”,这于竹枝却不然,它是既坚又韧,而且无畏于寒冬的风刀霜剑,而被与松柏一起称作“岁寒三友”。

  苏轼曾夸张地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往今来,喜竹、咏竹、画竹的骚客、丹青手是颇多的,而这组诗在众多的咏竹佳作中也堪称上乘。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23-624
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20-122
3、 朱世英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5-1026

chāngběiyuánxīnsǔnshǒu--

tuòluòzhǎng竿gānxuēkāijūnkànsǔnshìlóngcái

gèngróngchōuqiānchǐbiéquèchíyuánshùcùn

zhuóqīngguāngxiěchǔxiāngchūnfěnhēi

qíngyǒuhènrénjiànyānqiānwànzhī

jiāquánshíyǎnliǎngsānjīngxiǎokànyīngēnmàishēng

jīnniánshuǐchūnshāshàngguǎnxīnhuángqīng

zhúlǎoshāoyúnmàolíngguītànqīngpín

fēngchuīqiānyíngxiàoniǎozhòngzhījiǔzūn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望断¹平时翠辇(niǎn)²过,空闻子夜³鬼悲歌
译文: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注释:¹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²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³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⁴悲歌:悲壮地歌唱。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金舆(yú)¹不返倾城色²,玉殿³犹分下苑波。
译文: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注释:¹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²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³玉殿:宫殿的美称。⁴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死忆华亭闻唳(lì)¹,老忧王室泣铜驼²
译文: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注释:¹华亭闻唳鹤: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²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天荒地变¹心虽折²,若比伤春³意未多。
译文: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注释:¹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²折:摧折。³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

  曲江的兴废,和唐王朝的盛衰密切相关。杜甫在《哀江头》中曾借曲江今昔抒写国家残破的伤痛。面对经历了另一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后荒凉满目的曲江,李商隐心中自不免产生和杜甫类似的感慨。杜甫的《哀江头》,可能对他这首诗的构思有过启发,只是他的感慨已经寓有特定的现实内容,带上了更浓重的悲凉的时代色彩。

  一开始就着意渲染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所蕴含的并不是吊古伤今的历史感慨,而是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平时翠辇过”,指的是事变前文宗车驾出游曲江的情景:“子夜鬼悲歌”,则是事变后曲江的景象,这景象,荒凉中显出凄厉,正暗示出刚过去不久的那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残酷事变。在诗人的感受中,这场大事变仿佛划分了两个时代:“平时翠辇过”的景象已经成为极望而不可再见的遥远的过去,眼前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幅黑暗、萧森而带有恐怖气氛的现实图景。“望断”、“空闻”,从正反两个方面暗寓了一场“天荒地变”。

  三、四承“望断”句,说先前乘金舆陪同皇帝游赏的美丽宫妃已不再来,只有曲江流水依然在寂静中流向玉鬼旁的御沟(曲江与御沟相通)。“不返”、“犹分”的鲜明对照中,显现出一幅荒凉冷寂的曲江图景,蕴含着无限沧桑今昔之感。文宗修缮曲江亭馆,游赏下苑胜景,本想恢复升平故事。甘露事变一起,受制家奴,形同幽囚,翠辇金舆,遂绝迹于曲江。这里,正寓有升平不返的深沉感慨。下两联的“荆棘铜驼”之悲和“伤春”之感都从此生出。

  第五句承“空闻”句。这里用西晋陆机“华亭鹤唳”典故,用以暗示甘露事变期间大批朝臣惨遭宦官杀戮的情事,回应次句“鬼悲歌”。第六句承“望断”句与颔联。这里用西晋索靖“泣铜驼”典故,借以抒写对唐王朝国运将倾的忧虑。这两个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不仅使不便明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且加强了全诗的悲剧气氛。两句似断实连,隐含着因果联系。

  末联是全篇结穴。在诗人看来,“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这场天荒地变──甘露之变尽管令人心摧,但更令人伤痛的却是国家所面临的衰颓没落的命运。痛定思痛之际,诗人没有把目光局限在甘露之变这一事件本身,而是更深入地去思索事件的前因后果,敏锐的觉察到这一历史的链条所显示的历史趋势。这正是此篇思想内容比一般的单纯抒写时事的诗深刻的地方,也是它的风格特别深沉凝重的原因。

  这首诗在构思方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既借曲江今昔暗寓时事,又通过对时事的感受抒写“伤春”之情。就全篇来说,“天荒地变”之悲并非主体,“伤春”才是真正的中心。尽管诗中正面写“伤春”的只有两句(六、八两句),但实际上前面的所有描写都直接间接地围绕着这个中心,都透露出一种浓重的“伤春”气氛,所以末句点明题旨,仍显得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9-1231

jiāng

shāngyǐn tángdài 

wàngduànpíngshícuìniǎnguò kōngwénguǐbēi 
jīnfǎnqīngchéng diàn殿yǒufēnxiàyuàn 
huátíngwén lǎoyōuwángshìtóngtuó 
tiānhuāngbiànxīnsuīzhé ruòshāngchūnwèid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